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宜陽韓都故城

鎖定
宜陽韓都故城,是戰國七雄之一韓國的早期都城,位於河南省洛陽市宜陽縣韓城鎮東關村、城角村一帶,是當時韓國的政治、經濟、軍事、文化、交通中心。 [4]  [6] 
宜陽韓都故城北依秦嶺,南當熊耳,西望崤山,東近洛陽,平面略呈長方形,南北長1510米~2150米,東西寬1630米~1843米,分小城和大城兩部分,總面積約310萬平方米。其中小城位於故城的西北角,北部向外突出,坐落在山坡上,南部與大城相連;考古人員在宮城區發現了不少墓葬,可能為陵墓區。大城位於故城的東南部,城內西北高,東南低,正中有一條東西走向的斷崖將郭城分為南北兩部分。宜陽韓都故城遺址規模巨大,佈局完整,結構嚴謹,保存完好,出土文物豐富,是東周時期韓國曆史沿革的客觀見證,對於研究當時的政治制度、經濟水平、建築藝術、喪葬習俗、社會風俗以及古代都城發展史都具有重要價值。 [1]  [6] 
2013年5月,宜陽韓都故城被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公佈為第七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3] 
中文名
宜陽韓都故城
地理位置
河南省洛陽市宜陽縣韓城鎮東關村、城角村一帶
所處時代
戰國至秦漢時期
保護級別
第七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批准單位
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
編    號
7-0322-1-322
面    積
約 3100000 m²

宜陽韓都故城歷史沿革

史料記載,韓國本都平陽(今山西臨汾市),周威烈王二年(前424年),韓武子遷都宜陽,到韓景侯時(前408年~前407年),又遷都陽翟(今河南禹州市),所以宜陽是韓武子時期(前424年~前407年)韓國的都城。此後,該城一直使用逾千年,至北朝時期因戰事遭廢棄。 [1] 
20世紀80年代末90年代初,洛陽市第二文物工作隊對宜陽韓都故城進行了初步的調查、勘探和試掘。 [1] 
現場勘察 現場勘察
洛陽市考古研究院從2014年11月開始對宜陽韓都故城進行調查勘測。截至2015年6月,宜陽韓都故城的調查勘測第一階段工作完成。普查面積40餘平方千米,鑽探面積約76萬平方米。主要鑽探西北角小城及西、北、東三側城牆。 [5] 
2016年發掘位置示意圖 2016年發掘位置示意圖
2016年,洛陽市文物考古研究院對宜陽縣韓都故城遺址進行了考古發掘。實際發掘遺蹟有陶窯1座、壕溝1條和灰坑5個。發現遺物主要有建築材料、生活陶器和製陶工具,遺物時代主要為戰國中晚期至西漢初。此次發掘為了解宜陽故城遺址地層狀況,遺物的文化因素等提供了重要材料。 [6] 

宜陽韓都故城遺址特點

綜述
宜陽韓都故城 宜陽韓都故城
宜陽韓都故城北依秦嶺,南當熊耳,西望崤山,東近洛陽,平面略呈長方形,南北長1510米~2150米,東西寬1630米~1843米,分小城和大城兩部分,總面積約310萬平方米。其中小城位於故城的西北角,北部向外突出,坐落在山坡上,南部與大城相連;考古人員在宮城區發現了不少墓葬,可能為陵墓區。大城位於故城的東南部,城內西北高,東南低,正中有一條東西走向的斷崖將郭城分為南北兩部分。 [1]  [5] 
小城
小城發現有夯土、墓葬、灰坑、燒窯、道路、溝等遺蹟。 [5] 
大城
北城牆 北城牆
大城發現現地表仍殘存有北、東、西城牆遺蹟,殘高為2~3米,寬8~15米。北、西城牆夯土內均發現有大量的戰國陶片,而東牆夯土少見陶片,包含有較多的砂石。在城牆外發現有馬面10處,其中西牆1處,北牆7處,東牆2處。通過鑽探發現北牆及西牆外側有夯土牆一道,開口距地表1.0~3.2米,寬10~13米,底深4.0~5.6米,牆內包含物較少,多為砂石。推測應為早期城牆夯土。夯土外為護城壕,開口距地表1.0~1.5米,寬32.0~48.0米,深6.3~12.0米。在北護城壕外又發現有一道夯土牆,走向基本與護城壕一致,開口距地表1.2~3.0米,寬35~45米,底深5.0~6.8米。另鑽探發現城門兩處,北門位於距城東北角約900處,門寬約5米。東門位於距東北角約700米處,寬約5米,門址內外均有大面積的活動面及夯土。 [5] 
地層堆積
地層共分為3層,第1層為耕土層,厚0.15~0.34米,包括現代以及近代耕土層,分為1a層和1b層,包含有大量的植被根系。第2層為漢代層,厚0.17~0.47米,黃褐色土,土質較松,包含較多的陶片,主要有泥質灰陶、夾砂灰陶和泥質紅陶,紋飾主要有粗繩紋和細繩紋等。第3層為戰國層,厚0~0.42米,紅褐色土,土質較硬,包含較多的陶片,主要有夾砂灰陶、泥質灰陶和夾砂紅陶等,紋飾主要有粗繩紋、細繩紋等,開口於該層下的有Y1、H1、H2、H3和G1。該層下為生土。 [6] 
遺蹟
陶窯,1座。Y1,位於T0904西北角,開口於3層下,結構保存較好。由操作坑、火膛和窯室三部分組成。操作坑位於探方外部分未發掘。發掘部分底部總長5.54米。操作坑長1.98米(發掘部分),寬1.67米,距地表深2.34米。火膛長1.10米,入口寬0.52米,後部寬1.94米,火膛高1.84米,底部較操作坑深0.61米。窯室平面呈近方形,長1.94米,寬1.78~1.96米,高1.46米,周壁有厚約0.10米的燒結面。弧形頂。後部底部有3個出煙口,向後延伸後合為1個煙道。出土大量陶片,為泥質灰陶、夾砂灰陶,可辨器形有泥質繭形陶壺、甕和拍,夾砂陶釜、罐和陶範等。陶窯內出土較多的殘次陶釜、罐,推斷該陶窯主要用於燒製生活用品。經勘探,在附近發現大量的形制相似的陶窯,推測該區域應為遺址的製陶作坊區。
灰坑,5座。其中H1、H2和H3位於T0904內,開口於3層下;H4、H5位於T0903內,開口於2層下。坑內填土多為灰褐色土,內有較多的陶片,為泥質灰陶、夾砂灰陶,紋飾主要有繩紋、弦紋等,可辨器形有陶盆、罐、釜、豆和板瓦等。H1,位於探方西南部。探方內暴露部分形狀呈半橢圓形。開口距地表0.75米,長1.60米,寬0.66米,深0.62米。填土呈灰褐色,土質較松,包含較多的炭灰顆粒和燒土顆粒。出土遺物有罐、釜和板瓦等,為泥質灰陶和夾砂灰陶,紋飾以細繩紋為主。
壕溝,1條。G1,位於T0904南部和T0309北部,開口於層3下。口部被H1打破,平面呈長條形,東西兩端延伸出探方,開口距地表0.72~0.80米。發掘部分長5米,寬0.58~1.63米,距地表深1.94米。溝內填土可分為2層:第1層厚0.38~0.56米,呈淺灰色,土質較硬,含有微量的燒土顆粒和料礓石等,發現數片泥質灰陶和夾砂紅陶殘片,殘損嚴重,器形不可辨。第2層厚0.51~0.76米。填土呈灰褐色,夾雜有大量的生土塊,含微量炭灰顆粒和較多的料礓石顆粒,近底部有厚5~8釐米的淤土。遺物為泥質灰陶和夾砂灰陶片,燒製温度較低,殘損嚴重,器形不可辨。 [6] 

宜陽韓都故城文物遺存

宜陽韓都故城內外農田裏發現有大量的銅戈、矛等戰國時代的兵器和空首布(春秋戰國時期晉、鄭、衞等國鑄行的一種金屬貨幣,也是中國最早的金屬鑄幣之一)。 [1] 
陶器 陶器
宜陽韓都故城出土遺物有陶罐、盆、釜、甕、豆和繭形壺等生活用品,以及陶拍、陶範、支墊等製陶工具等。 [6] 

宜陽韓都故城研究價值

宜陽韓都故城遺址規模巨大,佈局完整,結構嚴謹,保存完好,出土文物豐富,是東周時期韓國曆史沿革的客觀見證,對於研究當時的政治制度、經濟水平、建築藝術、喪葬習俗、社會風俗以及古代都城發展史都具有重要價值。 [1]  [6] 

宜陽韓都故城所獲榮譽

2021年,宜陽韓都故城入圍洛陽市河南考古百年百大考古項目名單。 [2] 

宜陽韓都故城保護措施

2000年9月,宜陽韓都故城被河南省人民政府公佈為第三批河南省文物保護單位。 [1] 
2013年5月,宜陽韓都故城被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公佈為第七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3] 

宜陽韓都故城旅遊信息

宜陽韓都故城地理位置

宜陽韓都故城位於河南省洛陽市宜陽縣韓城鎮東關村、城角村一帶。

宜陽韓都故城交通信息

自駕:自河南省洛陽市宜陽縣人民政府開車前往宜陽韓都故城,路程約24.5千米,用時約30分鐘。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