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宜禾縣

鎖定
宜禾縣
漢宜禾都尉,治崑崙障,晉置宜禾縣,北周廢,今甘肅安西縣地。
清乾隆間置,為甘肅鎮西府附郭,咸豐間省,故治即今新疆鎮西縣。
中文名
宜禾縣
區    域
時    期
乾隆三十八年即1773年
設    置
巴里坤置府
國古代地名大詞典》
附:新疆鎮西縣即今天新疆巴裏坤縣。
從乾隆三十八年即1773年,清朝政府在巴里坤置府開始,到咸豐五年即1855年,裁鎮西府,改設鎮西直隸廳,這82年時間裏,巴里坤作為縣級行政區域,一直被叫做宜禾縣。當時鎮西府就設在巴里坤漢城內,因此漢城就被叫做鎮西府城。鎮西府下轄兩個縣,一個就是宜禾縣,其地理區劃與現在巴裏坤縣的區劃基本一致;另一個就是現在的奇台縣。不過,那時候奇台的區劃要比現在大得多,它不僅包括木壘,還包括其以西的廣大區域。這樣,鎮西府城裏就有兩個行政衙門,其中一個是鎮西府衙門,一個就是宜禾縣衙門。那麼宜禾這個名字是怎麼得來的?
現在給地方命名是由地方的行政部門擬定了名稱,一層層地上報,由國務院批准。而在皇權專制的時代,地方的命名是由皇帝直接命名的,例如鎮西府,就是由乾隆皇帝御批欽定的。設鎮西府和設宜禾縣是同時進行的,從道理上説宜禾縣的命名也應該是乾隆皇帝御批欽定的。當年的皇帝對全國各地的事情管得很細,例如存在於甘肅民勤縣的一份乾隆年間該地方向鎮西宜禾縣三塘湖移民七百人的聖旨上,就有乾隆皇帝御批的三個字:“知道了。”連移民幾百人的小事他都過問,為一個縣命名,他更是應該親自審定了。
宜禾的“宜”是適合、適宜的意思;“禾”原來只指小米,後來也用來指代穀物。兩個字結合起來,就是“這裏適宜穀物生長”。從命名文化的角度觀察,多半都是將美好的期望和良好的祝願,寄託在名字的含義當中,就連人名中的“長命”、“富貴”、“鐵蛋”等,無不是在寄託幸福和健康企盼。其實,像任何企盼的東西常常是現實中最缺乏的東西一樣,宜禾其實本來是不宜禾的,也就是説,這裏的氣候環境是不大適合種莊稼的。這裏的氣候特點是暖季氣温偏低,無霜期短,連小麥這樣生長期並不長的作物也難以成熟。據史料顯示,乾隆三十九年,即1774年冬天,天降大雪,平地上的積雪達一丈深,阻斷了交通,車馬不得通行。嘉慶四年,即1799年,十二月下旬下了一場大雪,積雪深一丈,積雪把人家的屋門封住,推都推不開。遇上冬天雪大的年份,夏天的地形雨也多,如果再碰上冷空氣頻繁入侵,秋天降霜降雪也就提前,農作物遭霜殺的情況也就屢見不鮮了。
麥子尚未成熟的時候遭到霜殺,其食用質量就大大降低,用民間的語言説,吃這樣的凍面是“上牙黏住下牙,嘴都張不開”。為了適應這裏無霜期短的特點,就種植青稞。青稞當主糧,營養差,不好吃不用説,吃下去肚子成天脹得鼓鼓的,太難受。試想,在清代開拓邊疆的二百多年裏,來自各地的屯民和守軍,就在高寒地區,吃着青癟的麥子和青稞屯田作戰。所以,作為十分了解當地氣候條件的官員,將適宜耕種、祈盼五穀豐登的希望寄託在地方的命名之上,其苦衷和愛護百姓的心情,令我們後來者肅然起敬。
而這個宜禾之 “禾”,還通假“和”,也就是説可以當 “和”字用的,比如宜禾,也可以寫作 “宜和”的。這就使 “宜禾”不但有 “這裏適宜穀物生長”,還有了 “這裏適宜和平生活”,使這個地名的境界提升了一個層次。我們知道,從漢代到清代,這裏因為地處內地交通西域的咽喉要地,又加之四面環山,草木茂盛,是天然的軍事堡壘,是歷代兵家必爭之地,是不斷烽火燃燒的所在,這裏的居民遭受戰爭之苦,時日長久,盼望和平生活的企望十分殷切,要能 “宜和”,要能達到 “這裏適宜和平生活”的目的,大家在夢中也會偷着笑醒了。
不過要用現代科學觀念觀照一二百年前因為一次降一丈深的大雪,而不 “宜禾”,實在是一個求之不得的生態福音。現在要是有一個冬天,一次降上三米多深的雪,用不了三個年頭,山頂上退縮了的冰川又豐滿起來,乾涸了的濕地又水汪汪起來,不但是巴里坤滋潤了,哈密市缺水的帽子也該丟棄了。那該多好——不 “宜禾”實在算不了什麼的!
來源: 新疆經濟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