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宜昌莢蒾

(中藥名)

鎖定
宜昌莢蒾,中藥名。為五福花科植物宜昌莢蒾Viburnum erosum Thunb.的根。分佈於華東、華中、西南及陝西、廣東、廣西。具有祛風,除濕之功效。常用於風濕痹痛。
中文名
宜昌莢蒾
別    名
莢蒾
紅仔仔
羊三木
豬婆子藤
皮崽子樹 展開
別名
莢蒾
紅仔仔
羊三木
豬婆子藤
皮崽子樹
小魚辣樹 收起
拉丁學名
Viburnum erosum Thunb. [5] 
植物界
被子植物門
木蘭綱
川續斷目
五福花科
莢蒾屬
宜昌莢蒾
分佈區域
華東、華中、西南及陝西、廣東、廣西

宜昌莢蒾形態特徵

宜昌莢蒾,又名野繡球、小魚辣樹、對葉散花、豬婆子藤、糯米條子、糯米條莢蒾、豬肉苗、糯米柴、山小珠、白老奶別、羊屎子樹。落葉灌木,高達3m。幼枝密被星狀毛和柔毛,冬芽小而有毛,具2對外鱗片。葉對生;葉柄長3-5mm,有鑽形托葉;葉紙質,卵形至卵狀披針形,長3.5-7cm,寬1.5-3.5cm,先端漸尖,基部心形,邊緣有牙齒,葉面粗糙,上面疏生有疣基的叉毛,下面密生星狀氈毛,近基部兩側有少數腺體,側脈6-9對,伸達齒端,與葉主脈在葉上面凹陷,在下面突起。復傘形聚傘花序生於具1對葉的側生短枝之頂,直徑2-4cm,有毛;有總梗,第一級輻射枝5條;苞片和小苞片線形,長4-5mm;花生於第2至第3級輻射枝上;萼筒長約1.5mm,5萼齒微小,卵狀三角形;花冠白色,輻狀,直徑約6mm,裂片圓卵形,稍長於花冠筒;雄蕊5,稍短至等長於花冠。核果卵圓形,長約7mm,紅色;核扁,具3條淺腹溝和2條淺背溝。花期4-5月,果期6-9月。

宜昌莢蒾生長環境

生於海拔300-1800m的山坡林下或灌叢中。分佈於華東、華中、西南及陝西、廣東、廣西。

宜昌莢蒾入藥部位

根。

宜昌莢蒾性味

味澀,性平。

宜昌莢蒾歸經

歸肝經。

宜昌莢蒾功效

祛風,除濕。

宜昌莢蒾主治

風濕痹痛。

宜昌莢蒾相關配伍

治風寒濕痹:宜昌莢蒾9g,木防己24g,豨薟草15g,搖竹消9g。水煎服。(《湖南藥物志》)

宜昌莢蒾用法用量

內服:煎湯,6-9g。

宜昌莢蒾採集加工

全年均可採挖,鮮用或切段、切片曬乾。

宜昌莢蒾相關論述

1、《湖南藥物志》:“祛風散寒。”
2、《全國中草藥彙編》:“祛風,除濕。主治風濕痹痛。”

宜昌莢蒾附註

1、果可榨油。
2、莖皮可提取纖維。
[1-4] 
參考資料
  • 1.    國家中醫藥管理局《中華本草》編委會.《中華本草》: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1999年
  • 2.    蔡光先.《湖南藥物志 4》:湖南科學技術出版社,2005年
  • 3.    中國科學院四川分院農業生物研究所主編.《四川野生經濟植物誌(下冊)》:四川人民出版社,1963年
  • 4.    中科院“中國植物誌”編輯委員會.《中國植物誌》:科學出版社,2013年
  • 5.    宜昌莢蒾  .植物智[引用日期2023-03-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