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宜昌木姜子

鎖定
宜昌木姜子,湖北省宜昌市特產,全國農產品地理標誌。
宜昌屬中亞熱帶季風氣候區,兼有暖温帶、寒温帶氣候特點。四季分明,氣候温和,雨量適中,春秋較長,受地勢影響,氣候垂直差異很大,適宜種植木姜子。宜昌木姜子花、果皆可食用。木姜子花:宜昌木姜子4-5月開花。花序傘形,多單生。總梗長約4毫米,總苞無毛,苞片卵形或披針形;花8-12朵,花梗長3-4毫米;花被裂片寬卵形,雄花長2毫米;雄蕊長4毫米,均無毛。 [1] 
2017年12月22日,原中華人民共和國農業部正式批准對“宜昌木姜子”實施農產品地理標誌登記保護。 [2] 
中文名
宜昌木姜子
產地名稱
湖北省宜昌市
品質特點
黃色,富油性
地理標誌
國家農業部農產品地理標誌
批准文號
國家農業部2017年第2620號公告
批准時間
2017年12月22日

宜昌木姜子產品特點

宜昌木姜子品質特性

宜昌木姜子花、果皆可食用。木姜子花:宜昌木姜子4-5月開花。花序傘形,多單生。總梗長約4毫米,總苞無毛,苞片卵形或披針形;花8-12朵,花梗長3-4毫米;花被裂片寬卵形,雄花長2毫米;雄蕊長4毫米,均無毛。
宜昌木姜子線稿圖 宜昌木姜子線稿圖 [7]
木姜子果:宜昌木姜子5-8月結果。果圓球狀,初為綠色,成熟後變為黑色或棕褐色,有網狀皺紋。直徑約4-5毫米,果託很小,果梗纖細,長約2釐米。除去果皮,可見硬脆的果核,內含種子1粒,胚具子葉2片,黃色,富油性。氣芳香,味辛涼,微苦而麻。 [1] 

宜昌木姜子營養價值

宜昌木姜子鮮果中,香葉醛≥30%,檸檬醛≥24%,芳樟醛≥5%,水分≦26%。 [1] 
宜昌木姜子 宜昌木姜子

宜昌木姜子產地環境

  • 地形地貌及土壤
宜昌木姜子 宜昌木姜子
宜昌屬於武陵山與大巴山餘脈,地形比較複雜,高低相差懸殊。宜昌木姜子大部分佈在海拔200-2100米的高山、二高山地區,生於溪旁和山地陽坡雜灌林中或林緣,對土壤和氣候的適應性較強,但在土壤酸度為5-6度的地區生長較為旺盛。宜昌山區土壤以黃土、扁砂土、自善土為主,偏微酸性,pH值在4.5-6.2之間。富含腐殖質、排水良好的微酸性土,適宜宜昌木姜子的生長。 [1] 
  • 水文情況
宜昌境內水系屬外流水系,域內水流除主脈長江外,還有清江、沮漳河、黃柏河、香溪河、下牢溪等150多條河流,多以峽谷幽深著稱。河流多、密度大、水量豐富,年平均總水量4741.4億立方米,河流總集水面積佔全市國土面積的83.9%。 [1] 
  • 氣候情況
宜昌屬中亞熱帶季風氣候區,兼有暖温帶、寒温帶氣候特點。四季分明,氣候温和,雨量適中,春秋較長,受地勢影響,氣候垂直差異很大。年平均水量為992-1404毫米之間。年均相對濕度為70-80%。雨水豐沛,雨熱同季,無霜期為230-250天,年平均氣温為13-18℃,但隨着海拔高度上升而遞減。 [1] 
  • 產地及環境:
宜昌木姜子主產區地處武陵山與大巴山餘脈腹地,海拔為33.6-3052米,峯巒疊障,河溪縱橫,羣山環抱,植被覆蓋率達70%左右。
宜昌木姜子大多分佈在海拔200-2100米的溪旁和山地陽坡雜灌林中或林緣,工業“三廢”指標遠低於國家標準,大氣清新無污染,為宜昌木姜子生長提供了良好的生態環境。經檢測,產區空氣環境質量達到《環境空氣質量標準》(GB3095)一級標準;土壤質量各項指標均符合《土壤環境質量標準》(GBl5618);灌溉用徑流水質優,符合GB5084標準。特殊的光、熱、水、土和綠色生態組合,養成了宜昌木姜子無可比擬的優良品質,環境總體質量符合無公害農產品生產要求。 [1] 
宜昌木姜子 宜昌木姜子

宜昌木姜子歷史淵源

宜昌峯山村一帶自古就有野生木姜子自然生長,這種樹生命力很強,該地人都喜歡用山木姜子調味做菜,屋前屋後也喜歡栽種山木姜子樹。隨着木姜子近年來逐漸被城裏人接受,村民便開始大規模移栽木姜子。 [3] 
2017年6月6-7日,湖北省農產品質量安全中心組織三峽大學生物與製藥學院、宜昌市林業局、宜昌市林木種苗站、夷陵區農業局、林業局等單位專家,對宜昌木姜子申報農產品地理標誌登記開展現場核查、現場審定和品質鑑評。 [4] 
宜昌木姜子 宜昌木姜子

宜昌木姜子生產情況

2010年,夷陵區石洞坪村共銷售木姜子6萬多公斤,產值達60多萬元。
2015年,峯山村人工栽種木姜子面積已達到1500多畝。 [3] 
宜昌木姜子 宜昌木姜子

宜昌木姜子產品榮譽

宜昌木姜子 宜昌木姜子
2006年,宜昌木姜子參加全國農博會,獲得中國農博會金牌。 [5] 
2016年,宜昌木姜子被國家農業部評定為全國一村一品示範村鎮產業。 [6] 
2017年12月22日,原中華人民共和國農業部正式批准對“宜昌木姜子”實施農產品地理標誌登記保護。 [2] 

宜昌木姜子地理標誌

宜昌木姜子地域保護範圍

宜昌木姜子的地理標誌保護的區域範圍為宜昌市所轄夷陵區伍家崗區西陵區、點軍區、猇亭區、秭歸縣、遠安縣、興山縣、長陽土家族自治縣、五峯土家族自治縣、宜都市、當陽市、枝江市共計13個區(縣、市)個89個鄉鎮。地理座標為東經110°15′-112°04′,北緯29°56′-31°34′。 [2] 

宜昌木姜子質量技術要求

  • 特定生產方式
1產地選擇與特殊內容規定
宜昌木姜子是中性偏陽的淺根性樹種,產地選擇以溪旁、山地陽坡、雜灌林中或林緣為主,在低窪積水處則不宜栽種。
土壤選擇以土層深厚疏鬆、排水良好的紅壤、黃壤以及山地棕壤為主,有機質含量>1.5%,pH值4.5-6.0。由石灰岩發育而成的鈣質土、低窪積水處不宜栽宜昌木姜子。
產地環境條件必須符合《農產品安全質量無公害農產品產地環境要求》(GB18407.1)的規定。環境、灌溉用水、大氣土壤等,須符合《環境空氣質量標準》(GB3095)、《綠色食品產地環境技術條件》(NY/T391)、和GB5084標準的要求。
2品種選擇與特定要求
2.1種子繁殖
採集種子:用來繁殖的種子要充分成熟。在8月底至9月初果皮變成紫黑色,油黑髮亮,種仁紅色且堅硬,即是採收適期。
種子處理:採下的果實,用草木灰水浸泡搓洗去果皮和油脂,洗淨涼幹。種子要採用層積沙藏法貯藏。
播種育苗:選擇肥沃、疏鬆、向陽的地方作育苗地。冬季深翻,早春解凍後耙平。下基肥,開溝作牀,條播間距30-40釐米。
2.2栽培技術
按5釐米×15釐米用種子育苗,一年生苗高50-60釐米時,便可出圃移栽。早春2-3月栽植,栽培密度開始可用1.5米×1.5米,每1公頃栽4800株。栽後填土踏實,澆水。
2.3田間管理
宜昌木姜子人工林的管理,主要是中耕除草、施肥。宜昌木姜子早熟早衰,一般10年左右生長開始衰退。對衰老宜昌木姜子林可以進行萌芽更新。
從移栽至第2年幼株期間,每年應中耕、除草、追肥2-3次;第3年後,每年至少鬆土1次。栽後1-2年晚秋或冬季,在0.8-1.2米高處,剪截主幹頂部,促使側枝生長,形成矮化林,以便採果。當進入開花期,應分辨雌雄株逐步疏伐。在疏伐時,要注意隔一定距離保留1株雄株作授粉樹,每1公頃保留120-150株即可。
2.4病蟲害防治
堅持“預防為主,綜合防治”的原則。儘量多運用農業、物理、生物防治,少採用化學防治。
農藥使用參照採用《無公害果品農藥使用準則》(DB13/T609)。禁止使用高毒和高殘留農藥,避免使用生物農藥。
3果實採收與保存技術
3.1採收期
4月上旬至7月上旬當宜昌木姜子果實呈鮮綠色,具有油光光澤時進行採收口感最佳。
3.2採收與制幹方法
採收與制幹方法應符合SB/T10040的規定。
本着早熟早收的原則,按成熟度分批、分類、分級進行採收。採收時應選在晴天進行,邊採收邊晾曬,以當天封存為宜。
4運輸與貯藏
4.1運輸
運輸工具要保持清潔、乾燥,有防雨設施。嚴禁與有毒、有害、有腐蝕性、有異味的物品混運。
4.2貯藏
應在避光、低温、清潔、乾燥、通風、無蟲害和鼠害的倉庫貯存。嚴禁與有毒、有害、有腐蝕性、易發黴、有異味的物品混存。
若進行倉庫消毒、燻蒸處理,所用藥劑應符合國家有關食品衞生安全的規定。
  • 產品質量安全規定
木姜子苗木檢驗按國家標準《主要造林樹種苗木分級》(GB6000)的檢驗規則進行檢驗。
  • 標誌使用規定
5.1標誌
包裝箱上使用農產品地理標誌和已獲證的無公害、綠色食品標誌,其無公害、綠色食品標誌的使用具體標註按相關規定執行。
5.2標識
宜昌木姜子劃定的地域保護範圍內的木姜子生產經營者,在產品或包裝上使用已獲登記保護的“宜昌木姜子”農產品地理標誌,須向宜昌木姜子登記證書持有人提出申請,並按照相關要求規範使用標誌,在其產品包裝上統一使用“宜昌木姜子”和農產品地理標誌公共標識相結合的標識標註方法。
5.3標籤
在標籤上標註“宜昌木姜子”和農產品地理標誌公共標識,產品名稱、數量、產地、包裝日期、保存期、生產單位等內容。
5.4包裝
內包裝用包裝箱(盒)、聚乙烯薄膜袋,應符合GB9687、GB9691及GB11680的規定。外包裝用編織袋或瓦楞紙箱,應符合GB/T6543規定。
裝好木姜子後,對包裝袋、包裝箱(盒)進行封口,封口應嚴密,無破損。
5.5運輸
運輸過程中注意防曝曬、雨淋、潮濕。嚴禁與有毒物品混裝,嚴禁用含殘毒、有污染、有異味的交通工具運載。
5.6貯存
庫房要專庫專用、通風防潮,裝卸和堆垛禁止踩踏。嚴禁與有毒、有異味的物品混貯。室內相對濕度≤75%,温度≤25℃。 [1]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