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宜昌市文學藝術界聯合會

鎖定
宜昌市文學藝術界聯合會,簡稱市文聯。是中國共產黨領導下的宜昌市省各文藝家協會、各縣市區文聯和產(行)業文聯(文協)及其他全市性文藝社團組成的人民團體,是黨和政府聯繫文藝家和廣大文藝工作者的橋樑和紐帶,是繁榮發展社會主義文藝事業、建設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的重要力量。宜昌市文聯作為團體會員加入湖北省文聯。本會主管單位是中共宜昌市委宣傳部。《宜昌市文學藝術界聯合會章程》凡六章二十五條,每次修改須經文代會審議通過。
市文聯的主要職能和任務是,在中共宜昌市委領導下,堅持“文藝為人民服務,為社會主義服務”的方向和“百花齊放,百家爭鳴”的方針,團結和組織作家、藝術家和廣大文藝工作者積極工作,勤奮創作,出作品,出人才,繁榮社會主義文藝。通過組織學習、深入生活、調查研究、文藝創作、理論研討、書刊出版、文藝評獎、成果展示、人才培訓、對外交流和權益保護等項工作,更好的服務於經濟建設和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市文聯對團體會員履行“聯絡、協調、指導、服務”的職責。市文聯受委託對全市性文藝社團負有資格審查和業務主管的職責。
現宜昌市文聯早期分為宜昌市文聯和宜昌地區文聯,1992年合併。 [1] 
中文名
宜昌市文學藝術界聯合會
成立時間
1982年12月
內部刊物
《搖籃》、《作家搖籃》、《西楚文學》、《三峽文學》
所屬地區
宜昌市
原宜昌市文聯於1982年12月成立後,積極籌備文聯刊物的創辦。1993年3月,宜昌市文聯主辦的文學季刊《搖籃》(內部發行)正式創刊。省文聯副主席駱文為刊物題名。《搖籃》立足本地,面向全國,致力於培養文學新人。堅持四項基本原則,堅持文藝為人民服務、為社會主義服務的方向,堅持“百花齊放,百家爭鳴”的方針;提倡反映社會主義現實生活,提倡題材和風格的多樣化,突出地方特色。
創刊號發表了駱文、黃聲笑、陳應松、蘭帆、南野等人的詩歌;發表了映泉、楚良、胡天風、祖慰、鄢國培、勤耕等人的小説、寓言、隨筆;6月,《搖籃》第2期出版,發表了李叔德、楊威的小説,韋君宜的散文,熊召政、鍾永華的詩歌,碧野的隨筆;9月,《搖籃》第3期面世,其中有野莽、蔣杏的小説,高伐林、謝克強、雷子明、管用和的詩歌,丁永淮、熊召政、李華章等的評論;12月,第4期《搖籃》上發表了張天民、王家信、管用和、劉益善、梁必文、董宏量等人的詩歌,李叔德、杜培俊、楊威的小説,周季勝、李華章的散文。全年被省以上刊物選載作品20篇。
1984年,《搖籃》從第3期開始改名為《作家搖籃》,由季刊改為雙月刊。中共湖北省委宣傳部同意刊物在省內銷售。共出刊5期,次年改名《三峽文學》。
文聯機關刊物的創辦與發展之二——《西楚文學》
《西楚文學》,是1988年5月經報請省新聞出版局批准的內部報刊(雙月刊)。1989年4月起正式編輯出版。由宜昌地區文聯主辦。劉不朽任主編,來層林任副主編。
《西楚文學》“堅持黨的文藝為社會主義服務為人民服務的方向和‘百花齊放,百家爭鳴’的方針,堅持面向基層、面向民間、面向宜昌的辦刊方針,廣泛團結和聯繫全區專業、業餘文藝作者,以發現和扶持新人新作為己任,把社會效益放在首位,不追求經濟效益。”
宜昌地區文聯成立後,《西楚文學》即正式編輯出版。1989年出版4期,每期印發2000冊,全部用於文藝界內部交流和贈送全區工礦、農村基層文化工作單位、業餘作者。1—4期共發表本地區作者的各類文學作品40餘萬字。其中短篇小説21篇,散文6篇,詩歌27首,文藝評論12篇,報告文學14篇,美術、書法、攝影作品26件。反映當代生活題材的佔90%。這些作品多是歌頌改革開放大潮中湧現出來的先進人物,表現嶄新的社會風貌,以及鄂西的民俗風情、名勝古蹟等內容。
《西楚文學》在全區樹立了比較好的形象,深受廣大人民羣眾和專業、業餘作者的好評。
1992年4月,地、市文聯合並後,《西楚文學》仍作為新宜昌市文聯的機關刊物之一,繼續編輯出版,內部發行。由劉不朽、李華章任主編。
1995年,《西楚文學》停刊。
文聯機關刊物的創辦與發展之三——《三峽文學》
1984年11月24日,原市文聯上送關於《搖籃》更名、改刊和申請公開發行的報告,刊名更改為《三峽文學》,雙月刊,16開本,主編于傑範、副主編李華章(市文聯副主席)。中共湖北省委宣傳部於1984年11月30日批覆,同意《三峽文學》從1985年起,限國內發行(湖北省期刊登記證號第252號)。
《三峽文學》刊名由李伯寧(三峽省籌備組組長)題字,1985年7月正式創刊。“《三峽文學》立足本地,面向全國,高舉社會主義文學的旗幟,堅持‘二為’方向,着重發表反映當前多姿多彩的社會生活,深刻揭示生活中的各種矛盾,具有濃郁時代氣息的佳作。同時,注意發表其他各種題材、風格的小説、散文、詩歌和評論。她將充分注意青年讀者的興趣愛好,熔思想性、藝術性、可讀性於一爐,開闢多種欄目,以滿足廣大讀者不同的需求……我們的宗旨是向讀者負責,為人民服務,為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做出積極貢獻。”(發刊詞:《三峽文學》向您問好!)
創刊號發表了葉明山、蔣杏、楚良、映泉、楊威、呂幼安的小説,白樺、熊召政等詩家的詩歌,黃曼君教授的評論,湯文選的國畫《山鬼》等。第3期出版了“反映三峽題材作品專號”,集中發表中國文聯作家、藝術家訪問團在三峽創作的作品。著名作家詩人姚雪垠、賀敬之、曹禺、康濯、峻青、劉真、葉楠、苗得雨等的作品,赫然在目。
1995年,《西楚文學》停刊後,《三峽文學》即為市文聯會刊。同年,編輯部升格為雜誌社,市文聯二級單位,獨立法人,獨立核算,財政差額撥款。
2004年,《三峽文學》經省新聞出版局批准,由雙月刊改為月刊。
2008年,《三峽文學》經省新聞出版局批准,由月刊改為半月刊,並與三峽大學合作,創辦了理論版《三峽論壇》。同年,中國期刊協會授予《三峽文學》“抗震救災宣傳報道先進期刊”獎。
宜昌是一個文學創作大市,從上世紀七十年代的鄢國培、習久蘭、黃聲笑到後來的劉不朽、李華章、映泉等一批老作家在全省乃至全國都具有一定影響力,也給後來者樹立了榜樣。此後,張澤勇、胡世全、温新階、呂志青、張永久、周立榮、杜鴻、姚鄂梅、朱朝敏、王玲兒、閻剛、譚巖、馮漢斌、郭海燕、陳鋼、曾園等一大批中青年作家在全國全省獲得大獎,像全國短篇小説獎、全國中篇小説獎、魯迅文學獎、徐遲報告文學獎、全國“五個一工程”獎、全國“文華大獎”、全國少數民族“駿馬獎”等,這些獎項集中在相對的時間段獲得實屬不易,與《搖籃》、《作家搖籃》、《西楚文學》、《三峽文學》這些刊物的引領、推薦是分不開。
早期文藝成果
從五十年代到七十年代,宜昌地、市的詩歌創作十分活躍,幾乎所有的文學業餘作者都以寫民歌、新詩起步。湧現出的著名詩作者有:工人詩人黃聲孝(後改名為黃聲笑)、農民詩人習久蘭和劉不朽、嘯海、王慶餘、熊平、穆敦新等。
1958年,黃聲笑出版詩集《裝卸工人現場鼓動快板》(湖北人民出版社)、《黃聲笑詩選》(宜昌市人民出版社);
1959年,黃聲笑出版詩集《歌聲壓住長江浪》(湖北人民出版社)、《鼓起幹勁來》(北京文字改革出版社),黃聲笑、習久蘭的《大躍進詩選》(宜都工業區人民出版社),肖明書等《建築工人詩歌選》(宜昌市人民出版社);
1962年,黃聲笑出版敍事長詩《站起來了長江主人(第一部)》(中國青年出版社);
1963年,劉不朽出版詩集《山寨水鄉集》(與人合著,湖北人民出版社);
1975年,黃聲笑出版《挑山擔海跟黨走》(湖北人民出版社);
1977年,劉不朽出版詩集《歌滿山鄉》(湖北人民出版社);
1978年,黃聲笑出版敍事長詩《站起來了的長江主人(第二部)》(中國青年出版社);
1979年,黃聲笑出版詩集《搭肩一抖春風來》(湖北人民出版社)。
1979年,劉不朽出版敍事長詩《金翅鳥》(長江文藝出版社);
1979年,鄢國培出版長篇小説長江三部曲《漩流》(湖北人民出版社)。
1978年後,其他文藝體裁的創作也取得好成績,散文以遊記、抒情散文為主。李華章的長江三峽題材系列遊記散文在《長江日報》、《湖北日報》、《工人日報》、香港《大公報》、《藝叢》、《旅遊》等報刊發表。張澤勇的《大壩賦》在《光明日報》發表。陸先榮的散文先後在《湖北日報》、《光明日報》、《雜文報》、《新聞戰線》等報刊發表。其中《填好這一欄》、《也評交學費》選入《中國新文藝大系》(1976——1982雜文卷);江濤的報告文學《心血的結晶》、《攀登者的腳印》等發表在《長江文藝》、《科學與人》等刊物;李華章的文學評論先後在《光明日報》、《羊城晚報》、《文藝報》、《湖北日報》、《長江文藝》等報刊發表。王德宇的論文發表在《文學評論》上;譚昌熾的京劇《商洛山》、《嵇康》獲省戲劇創作三等獎。尤其是現代京劇《茶山七仙女》的創作與演出,引人注目,成為湖北省的“三朵紅花”之一。1963年進京演出。
1982年成立宜昌市文聯之後,文藝創作日漸繁榮,創作成果豐富,進一步促進了文學、戲劇、音樂、攝影、書法、美術等文藝樣式的發展。據不完全統計,宜昌市在省級以上報刊發表、展覽的文藝作品多達3000餘篇(件),出版各種文藝作品集40多冊。
1983年,鄢國培的長篇小説“長江三部曲”的《巴山月》(上下集)在長江文藝出版社出版。(1984年調省作協)。
1983年,張仲祥改編、譚聯喜主演的《呂布之死》,在中央電視台播映。
1984年,藍帆的科幻小説《龍宮遊記》由湖北少兒出版社出版。
1984年,陶然創作的《唱家鄉》獲得全國少兒節目匯演二等獎。
1984年,宜港幼兒園演出的少兒舞蹈《小螺號》,參加了國慶35週年的大展播(中央電視台);
1985年,楊威的短篇小説集《黑色的愛情》在長江文藝出版社出版。
1985年,陳天一、何懷林等編劇的電視劇《風雨送奶人》在中央電視台播映。
1985年,田暉東出版戲劇選《塞上花》。
在此期間,馮中衡數十年來創作三峽題材的水彩畫,多達幾百幅,受到國內外藝術家、收藏家的好評與注目;汪國新的連環畫先後出版40餘冊 ,尤其以《長江三部曲》(長江文藝出版社)著名,榮獲多項獎;沈良鴻的版畫《山裏人》載入1983年《中國版畫年鑑》,其作品4次參加全國畫展。
攝影創作也十分活躍,以《又長高了》成名的宋華久,在“亞洲婦女”第四屆攝影競賽中榮獲二等獎;徐達在武漢舉辦個人影展;徐為民的攝影論文入選《攝影論文集》;佘代科的《川江航運》榮獲全國攝影大獎。
書法篆刻創作到八十年代已形成熱潮。武永發、陳永貴、李再權、楊紹伯、孟慶龍等人的作品多次入選全省書法展覽;蔡靜安的書法篆刻,入選《三峽大觀》(1983年水利出版社)多達53方,深受好評。
宜昌地區其他縣的文藝創作在七八十年代也呈現出可喜的景象,新人輩出,湧現出一批引人注目的作品——
遠安的映泉,1979年短篇小説《慰問》在《長江文藝》發表,成為該縣短篇小説創作登上省刊的第一人。1981年發表在《長江文藝》的《維納斯闖進門來》,在湖北日報展開爭鳴,1982年被《作品與爭鳴》轉載。同年《白雲深處》在《人民文學》11月號頭條刊發,《小説選刊》12月號轉載。1984年,《同船過渡》發表於《青年文學》,《小説選刊》選載,榮獲第七屆全國優秀短篇小説獎。1985年,中篇小説《桃花灣的娘兒們》在《小説》連載,《中篇小説選刊》同年選載,並榮獲該刊優秀中篇小説獎。1987年調湖北省作協專業創作。
枝江的蔣杏,1983年6月在《長江文藝》上發表短篇小説《寫在雪地上的悼詞》被《小説選刊》8月選載,獲得《長江文藝》佳作獎。中篇小説《鬼火》在《萌芽》1989年4月發表,獲得“萌芽文學獎”;袁洪泉(枝江湖北化肥廠)先後在《長江文藝》、《芳草》、《湖北日報》等報刊發表過小説、散文30餘篇。其中《憨憨》等三篇小説在《中國石化報》獲獎。
五峯的師帥(帥啓昌),先後創作詩歌、散文、小説等100多篇,有部分作品發表在《長江文藝》、《現代作家》、《湖北日報》,其生平載入《土家族文學史》。
興山的萬昌言,1981年在《芳草》發表短篇小説《小兩口過年》,1985年在上海《小説界》發表中篇小説《嚴紫的故鄉》,在《清明》發表中、短篇小説《迷宮》、《母與子》等。
宜昌(現為與夷陵區)的胡世全,1984年2月在《中國青年報》發表小小説《雪人》,獲得本報舉辦的全國小小説大賽二等獎;1985年在《芳草》、《長江文藝》發表中、短篇小説。
當陽的秦廷申,短篇小説在《人民文學》發表;陳宏燦的報告文學《一座富有魅力的水塔》獲首屆《人民文學》“銀杉”獎;鮑傳華出版《長坂坡的故事》(湖北人民出版社)。
黃德炎的散文集《香溪風情》出版,先後在省級報刊發表散文遊記數十篇;郭自寶的《小闖王李來亨》、《李來亨》(與人合著)出版。
興山的簡冰,先後在《青年作家》、《芳草》、《三月風》、《詩歌報月刊》、《散文詩》等報刊發表散文、詩歌等作品約計400篇(首)。
吳瑤林的攝影,先後在《攝影報》、《中國文化報》等發表,併入選省展,《這裏靜悄悄》、《窗口》獲得優秀作品獎。
五峯的方一方,先後發表小説、散文、詩歌(歌詞)各類作品70餘萬字。
宜都的王作棟,收集整理的《新笑府》(上海文藝出版社1989年出版),是我國第二部民間故事家專集;楊楚的油畫《兒童團員》1981年入展建黨60週年全國美術展;1982年發表於《人民日報》,榮獲省文化廳、美協頒發的二等獎。
宜都的孔凡綿,其書法作品先後在全國各類書法大賽中獲得等級獎10餘次。
秭歸的寧新發,1983年出版《屈原的傳説》(中國少兒出版社出版);董樂義出版攝影集《並蒂蓮》(1985年長江人民出版社);朱正明的攝影《煤溝溝的迪斯科》獲得1989年“龍光杯”全國攝影大賽二等獎。 [1]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