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宜昌大撤退

鎖定
宜昌大撤退是指抗日戰爭期間,盧作孚組織實施將實業建設的重要物資和人員從宜昌向後方的轉移行動。
名    稱
宜昌大撤退
發生時間
1938年
地    點
湖北宜昌
主要指揮官
盧作孚
1937年,日本帝國主義發動全面侵華戰爭,為保存抗日力量,中國組織將沿海、沿江的重要工廠和人員遷往大後方。武漢、宜昌作為長江重要的航運節點,湧入了大批的人員和物資。1938年,日軍糾集重兵準備奪取鄭州和武漢。中國政府在組織武漢保衞戰的同時,將集中在武漢的物資陸續轉移到宜昌,並準備再從宜昌轉運到後方。同年5月,民生公司總經理盧作孚以交通部次長的身份赴宜昌負責督運事宜。
宜昌到重慶的水路全長約1300裏,經過秭歸、巴東、巫山、奉節、雲陽、萬縣、忠縣、豐都、涪陵、長壽等10個縣,沿途航道狹窄,灘多灣急,難於行走,如船人巫峽,兩岸哨壁,縴夫無法立足,只能候風滿帆而行:有的急灘,以數百人拉縴,每小時也僅能前行數丈;遇到險灘,水流過灘時落差太大,行船多易失事。
盧作孚採用“三段航行”法,將航段劃分為宜昌到奉節三鬥坪、三鬥坪到萬縣、萬縣到重慶三段,根據水域情況安排合適的船舶負責運輸,提高運輸效率。實施客運艙“座票制”,將原來二等鋪位一律改為座票,增加客運量。增加碼頭設備,提高裝卸力量。做好人員安排,強化監督執行。至當年12月,圓滿完成搶運任務,在短短40天搶運出積壓器材的三分之二,讓滯留宜昌的人員全部脱離險境。
宜昌大撤退保存了當時中國的主要經濟實力,大批工廠、物資和人員順利轉移到抗戰大後方,為中國的持久抗戰提供了經濟支持。晏陽初稱讚此次活動為中國實業的“敦刻爾克”。民生公司因抗日有功,獲得國民政府嘉獎,盧作孚獲得國民政府頒發一等一級獎章。
(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史學會彙編) [1-3] 
參考資料
  • 1.    上海中國航海博物館主辦:《國家航海 第12輯》,上海古籍出版社 , 2015年
  • 2.    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湖北省委員會文史資料委員會編:《湖北文史集粹 經濟》,湖北人民出版社 , 1999年
  • 3.    宜昌市西陵區政協文史資料委員會編:《西陵文史 人物篇》,宜昌市夷陵新華印刷廠 , 2008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