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宜居小區

鎖定
隨着經濟的快速發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人們對住房的要求已經不是單純的滿足於住得寬敞、交通便利,而是更加關注宜居環境。
中文名
宜居小區
特    點
交通便利
優    點
交通安全、人身安全
社會交往質量
包括鄰里和諧、公平交流

目錄

宜居小區理念

自從有了宜居城市概念後,住宅小區也開始有了宜居的觀念。那麼什麼是宜居小區?有關專家給宜居小區下過一個羅列式定義:它是關於小區舒適、安全、經濟和關愛的質量表述,表現為居民對他們小區的社會和環境質量的感受,包括幾個方面——安全和健康,包括交通安全、人身安全和公共健康;環境條件——包括清潔、安靜、空氣清新和水流清澈;社會交往質量——包括鄰里和諧、公平交流、相互尊重、小區特性和對小區的自豪感;享受休閒娛樂、美學和現存的獨特文化和環境資源。

宜居小區主要內容

專家認為,適合於人類居住的宜居小區要以人為本,體現舒適、健康、安全、環保、人文的原則。重點表現在以下十項內容:
1.區域地段
站在宜居的角度看,好地段並不等同於公認的黃金地段,也未必就是中心城區或繁華路段,當然更不一定是CBD、金融街或中關村的代名詞。它不僅與環境、交通、配套有着千絲萬縷的聯繫,更與我們日常的生活、工作和社交密切相關。兼顧便利性與舒適性,這是宜居地段的題中應有之義。很難想象住在CBD卻在中關村上班,每日往返於城市兩端,這種奔波勞碌的滋味並不好受。地段是很大眾化的名詞,同時卻又是很個性化的事務,不同的生活方式讓每個人對地段的價值判斷相去甚遠。不過把握一點即可:適合自己居住的就是好地段。
2.交通
交通對於宜居小區很重要。近年來,城市交通幹線的普遍貫通,將景色宜人的城郊社區與城市的繁華喧囂連成一線,激活了城市周邊板塊,使得不少樓盤升值很快,並更加適宜居住。市區內的樓盤要想在開盤後迅速銷售一空,也都把交通的便捷順暢當賣點。當然,宜居社區也不是離交通幹道越近越好。專家指出,距離交通幹道以150-300米為宜,既有利於出行,又避免了噪音的干擾。
3.生活配套
很難想象供暖不足、供水不暢使我們在現代文明社會還要體驗沒有温飽的蠻荒;也很難想象您的孩子要長途跋涉去上學,您年邁的父母還要風塵僕僕奔波於醫院與家之間。沒有交通便利的小區必定是一座“死城”;沒有餐飲娛樂、燈光夜市的小區也必定是一座“睡城”。可以説,配套是組成我們生活的基礎,是我們居住的先決條件。人類文明的進步使我們的生活層次逐步提高,老百姓的生活也不再滿足於過去的柴、米、油、鹽。他們有在家門口就能夠欣賞到文化演出的願望,有參與多種體育健身的熱情,金融理財、電視通訊網路更是現代人“過日子”不可或缺的要素。配套講究搭配合理,缺一都不是宜居。
4.社區規劃
相對總體性和戰略性很強的城市規劃,小區規劃則更多關注居民的生活環境和生活質量。作為開發者,做好社區規劃,整合好園林、會所、商業和教育等要素,不僅是一個技術問題,更是一種責任。國外的小區規劃發展軌跡表明,公眾積極參與對自身利益的爭取必然會推動小區向更好的方面發展,改善小區環境,提高生活質量。所以,作為消費者有權利有責任關注社區規劃,根據實際的物質和精神需求,發出羣體的聲音。
5.户 型
如何處理好卧室、客廳、廚房、衞生間等的關係,科學地、充分地利用空間,這是一門很深的學問。購房者常説“想不想買看環境,掏不掏錢看户型”,但常常心中無底,眾説不一的又是“什麼樣的户型是好户型”。業內人士認為,一般的好房型講究住宅內部使用功能區分明確,公共活動區、私密休息區、輔助區之間都有較明顯的劃分,各自有專門的使用功能,動靜有別。真正的好户型是那種從住户的實際生活出發,將舒適與實用把握得恰到好處的住房。户型的好壞不在面積的大小,有些大户型由於設計不合理,造成局部有浪費空間的現象,反而降低居住品質。從實際情況來看,每個人實際情況都有差別,所以對户型的要求也不同。因此,在選户型時,你不一定要苛求選最好的,而是要選最適合你的。對開發商和設計師來説,不妨將經典户型推而廣之。經典一定有經典的道理。
6.園林景觀
在住房消費步入“宜居”時代的今天,小區的園林景觀成為評判居住環境質量的一個必不可少的因素。設計者絞盡腦汁、想方設法,追逐着“咫尺之內而瞻萬里之遙,方寸之中乃辨千尋之峻”的至高境界。 “宜居”時代的園林景觀首先是適宜居住的,評判元素不外乎綠地率、樹化率、水系、細節小品、道路、建築物、尺度、環保、經濟、風格個性以及中國文化傳統等。只有使諸多評判元素和諧共存,讓疲勞和壓力在不知不覺中獲得疏解,“小橋、流水、人家”的組合才能達到“宜居”的境界。
7.物業管理
物業管理的重要性如今許多業主都感同身受。物業管理包括社區的治安、綠化、保潔、家政、房屋及機電設備維修保養等方方面面的事情,涉及社區生活的各個層面、各個角落,影響可謂無處不在。只要想想要和物業公司朝夕相處,打上70年交道,業主就應該明白物業管理的重要性了。
8.科技應用
不知從哪一天開始,中水、太陽能、保温、隔熱、新風、低輻射玻璃等一系列專業名詞不經意間走進了我們的生活。如今,精明的買房人在購買房子或做內飾裝修的時候,也大多會向售樓人員和裝修師傅問一問環保、節能、安全等方面的事情。安全設施、智能系統、噪聲處理、垃圾回收利用……一系列的瑣碎事情,幾乎沒有哪一點不和我們居住的舒適度、可持續性聯繫起來。
9.人文氛圍
一個人文氛圍好的宜居社區,遠不止於臨近科研院所、文化娛樂設施等硬件,其中社區對獨特地域文化的傳承,居民教育程度,生活方式等因素無所不包。因此似乎可以説,人文氛圍乃是社區生活真正的底色。但是和諧的人文環境不是説有就有的,需要優秀的物業公司以及全體業主共同努力,營造一種和睦的鄰里關係,使小區有良好的生活氛圍,讓人們居住其中感覺心情非常愉快、生活非常美好。這就是為什麼有人喜歡住在老小區,大家知根知底,溝能方便,相處融洽,周邊往往有許多小吃店、超級市場、洗衣店、藥店等,生活配套比較完善,居住氛圍也更加濃厚。
10.建築外觀
從對功能的關注轉向功能與審美並重,這表明住宅的功能已經遠遠超越當初杜甫所感嘆的“大庇天下寒士”的階段了。而在居住的審美對象中,建築外觀無疑是最核心的部分之一。社區建築的材質、色彩搭配、形狀、風格個性,甚至天際線等種種因素都是影響建築外觀的因素。
良好的居住環境是每個人生活的基本條件和事業發展的基礎。歸根結底,宜居小區最核心的還應該是“人”,是讓居住在其中的人能夠樂在其中,讓住户產生歸屬感、認同感、安全感的家園。宜居要以人的社會需求為目標,考慮“生老病死”、“衣食住行”等生活方面的各個因素,兼顧住房品質、公共設施等硬環境和家庭氛圍、鄰里質量、人際關係等軟環境的建設。打造適宜人居住的、和諧的現代化小區需要公眾的參與、物業的努力和政府的扶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