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宜君石窟羣

鎖定
宜君石窟羣,位於陝西省銅川市宜君縣境內,有南北朝到唐代的30多處石窟及石刻造像。 [1] 
宜君石窟羣以佛教石窟造像最為著名,有的造像體態健碩,神情端莊,眉目疏朗,臉型瘦長,統稱秀骨清像的南北朝造像;有的則是在廣泛吸取外來藝術的基礎上,竭力發展極具民族特點的藝術風格,其造像風潤飽滿,衣紋流暢,裝飾華麗,從而形成了唐代特有的雄健瑰麗的嶄新面貌;有的造像雖然不及唐代那麼宏偉,但卻繼承了唐代造像的長處,更趨於寫實和現實化,形成了多樣風格,或古樸大方,簡潔明快;或雕造纖細,精細入微;或姿態柔美,瀟灑自然;或造型逼真,栩栩如生的宋代佛教石窟造像,其種類繁多,代代俱全,手法多樣,雕刻精細,堪稱天然藝術博物館。 [1] 
2013年5月3日,宜君石窟羣被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公佈為第七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2] 
中文名
宜君石窟羣
地理位置
陝西省銅川市宜君縣
所處時代
南北朝至唐
保護級別
全國第七批文物保護單位 [2] 
編    號
7-1598-4-101 [2] 
批准單位
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 [2] 

宜君石窟羣歷史沿

宜君石窟羣的建造橫跨南北朝至宋代,開鑿年代最早的為溝門摩崖造像,建造於北魏永熙二年(533年),此後歷經千年戰亂和風雨浸蝕,保留至今。 [1]  [4] 

宜君石窟羣遺址特點

宜君石窟羣北朝造像

  • 溝門摩崖造像
溝門摩崖造像雖早在1980年代已被發現,但當時未能注意到有紀年文字,僅依據造像風格判定為西魏所鑿。後根據新發現的發願文中的紀年文字,可知溝門摩崖造像雕刻於北魏永熙二年(533年),是陝西地區現存最早有紀年的摩崖造像。這處摩崖造像保存較完好,在宜君縣的同類文物中也是比較少見的。溝門摩崖造像的供養人為雷氏及黨氏家族,但以雷氏為主。此二姓當為北朝時期的羌族姓氏,在關中十六國至隋初的碑刻中比較常見。 [3] 
  • 咀頭摩崖造像
咀頭摩崖造像1號龕造像體量較大,是宜君縣已知體量最大的摩崖造像。雖然風化嚴重,衣紋手印等細節已不可知曉,但是從現存殘跡中仍可以看到其形體較瘦長,與溝門摩崖造像的特徵比較接近,則其當為北魏時期造像,千佛龕的時代亦與之基本同時。 [3] 
  • 苜蓿溝石窟
苜蓿溝石窟是宜君縣保存較好的北朝石窟,其主尊形制與宜君縣彭村石窟造型相近。為北周至隋初之作。雖然其面積較小,而且又局部被盜鑿,但整體佈局仍比較完整,對於研究宜君地區佛教造像藝術具有重要的價值。另外,眾多的供養人,顯示這是一處由家族或村社共同開鑿的石窟。 [3] 
  • 牛家莊石窟
牛家莊石窟是宜君縣時代較早,延續時間較長,內容豐富,保存較好的一處石窟造像。牛家莊石窟1號龕為北魏晚期道教造像。牛家莊石窟2號龕為北周至隋所造。 [3] 
宜君石窟羣

宜君石窟羣唐代造像

唐代造像僅官地坪摩崖造像一處。官地坪摩崖造像雖有發願文,但已殘泐,因此無法確知其具體的開鑿年代。但從總體風格來看,與金鎖關摩崖造像比較接近。金鎖關摩崖造像有發願文,據之可知其主要為武周時期開鑿。那麼官地坪摩崖造像亦當為盛唐時期。其中2號龕一佛二弟子二菩薩二天王的佈局,在當地唐代造像中還是比較少見的。 [3] 

宜君石窟羣文物遺存

  • 溝門摩崖造像
溝門摩崖造像位於堯生鎮官地坪村溝門組南約200米的山崖上。造像東南向,共一龕。龕拱頂,龕頂上方淺浮雕雙龍交尾,龍尾沿龕邊下垂,龍頭相向。龍兩側刻蓮花。龕內為一佛二菩薩,龕頂南側有寶幢一個。龕下偏北有供養人作騎馬狀,馬身披馬甲,作昂首行走狀。龕南側有發願文6行,魏碑體,滿行字數不詳。造像下現存石砌台基,縱1.5米、橫1.9米、高0.5米。 [3] 
  • 咀頭摩崖造像
咀頭摩崖造像位於宜君縣五里鎮許莊村咀頭組東南500米五里鎮河南岸石崖上。造像距地面約6~8米,總寬約10米、高約6米。造像自西向東共有5處。1號龕為單體造像,高約4米,面相、手印及服飾無法辨識。2號龕為千佛造像,寬約2米、高約3米,現僅存3排造像,造像外均有方形小龕。上排可辨識13龕,中排可辨識15龕,下排風化較重。3號龕隱約可辨為一佛二弟子。4號龕內容不詳。5號龕為拱頂,龕內為一佛二弟子。除個別體型較小的千佛類造像外,大多數風化嚴重。 [3] 
  • 苜蓿溝石窟
苜蓿溝石窟位於堯生鎮九寺村前苜蓿溝組南約1000米。東向,由北向南編為1~2號。1號窟平面馬蹄形,平頂。寬1.23米、進深0.8米、高1.45米。2號窟平面馬蹄形,平頂。寬0.94米、進深0.82米、高1.10米。1號窟北側約1米處有殘造像,已風化。北2米處有圓形蓮花線刻一處。2號窟口南側有題刻,已漫漶不清。兩窟頂部刻有窟檐痕,長約2米。窟口兩側均有長方形椽眼。2號窟南10米處有題記,共4行,題記高0.4、寬1米。 [3] 
  • 牛家莊石窟
牛家莊石窟位於城關鎮牛家莊村1組村東約300米福地水庫尾閭的石崖上。石窟東向,南北長約45米、高1.5米。由2窟2龕組成。由北向南依次編為1號龕、1號窟、2號龕、2號窟。1號龕總高1米、寬2.9米。造像龕尖頂,面闊1米、高1米。龕內造像三尊。2號窟總寬2.3米、高2.3米。石窟平面長方形,平頂。高1.4米、寬1.8米、進深0.26~0.32米。西壁造像可分為上下兩區。上區有三個造像龕,均為一佛二菩薩。下區龕內已風化,兩側有楷書題刻。2號龕拱頂,寬1米、高0.6米。為一佛二菩薩二力士。2號窟平面長方形。口闊0.8米、高0.9米。窟內闊2.2米、高0.9米、進深1.1米。窟內無物。窟西壁有墨書題記4字,已漫漶不清。 [3] 
  • 官地坪摩崖造像
官地坪摩崖造像位於宜君縣雷塬鄉官地坪村官地坪組西約200米的山崖上。南向,由東向西編號為1~3號,造像龕均為拱頂。1號龕為一佛二弟子,龕高0.7米、寬0.68米。2號龕為一佛二弟子二菩薩二天王,龕寬1.15米、高1.05米。3號龕為一佛二弟子二菩薩。龕高0.9米、寬1.16米。1、2號龕間有楷書題刻,文字不清,僅見殘跡。 [3] 
  • 後橋石窟
後橋石窟位於城關鎮曹塬村後橋組以東50米。石窟南向,平面近方形,平頂。窟口頂部已殘損,頂部有方形孔,用於安裝窟門。窟口高2.1米、寬0.95米。石窟面闊3.8米、進深4米、高2.2米。石窟北壁雕刻主尊三尊。東壁中間為水月觀音像,觀音南側上部為小坐佛,分上下三層排列。北側為兩層小坐佛。坐佛均風化嚴重。石窟西壁有四個小龕。自北向南編為1~4號。1號龕尖拱頂,內為普賢菩薩像,座下為走象,高0.9米。2號龕內有造像三層,上層為立像四尊,中層兩側為菩薩,下層風化嚴重,內容不明。龕上層南側為小坐佛。3~4號均為坐佛,頭戴寶冠,面殘,高1~1.1米。 [3] 
石窟文物

宜君石窟羣研究價值

宜君石窟羣的開鑿年代橫跨南北朝到宋代,歷經千年戰亂和風雨浸蝕,得以保留至今,是中國石窟藝術中的一支奇葩,可謂中國佛教石刻藝術的博物館。石窟的規模雖然較小,但是雕刻造像的藝術性卻趨於精煉,更主要是它富有現實生活氣息,使高高在上的天國神域,逐漸接近於直接反應世俗的人間生活,各時代石窟造型各異,體態豐富。石窟雕刻內容除佛教、道教外,還涉及音樂、體育、遊樂、服飾等內容,人物造型嚴謹形象秀美,對研究中國佛教、道教的發展演變,以及南北朝時期民族音樂的發展、體育競技項目和當時的政治、經濟和社會發展提供了寶貴的實物資料,對藝術史、體育史的研究同樣有着重要的價值。 [1]  [4] 

宜君石窟羣保護措施

2013年5月3日,宜君石窟羣被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公佈為第七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2] 

宜君石窟羣旅遊信息

宜君石窟羣地理信息

宜君石窟羣分佈於陝西省銅川市宜君縣境內。

宜君石窟羣交通信息

乘坐火車至宜君站下車到達宜君縣。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