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宛委別藏

鎖定
《宛委別藏》系嘉慶帝在故宮養心殿的藏書總稱。嘉慶皇帝對這套書非常珍愛,命名為《宛委別藏》(據古書記載,“宛委別藏”是大禹珍藏典籍的地方),還在每部書的首頁加蓋了“嘉慶御覽之寶”的御璽,又命工匠製作了100個楠木書匣,加以精心包裝,然後陳列在養心殿御書案背後的書架上。養心殿,是清朝自雍正皇帝以來歷代皇帝日常辦公和居住的地方(雍正以前的皇帝住在乾清宮)。
中文名
宛委別藏
作    者
(清)阮元輯
出版社
江蘇古籍出版社
出版時間
1988年02月
定    價
2050 元
開    本
32 開
裝    幀
精裝
ISBN
7805190739

宛委別藏基本介紹

宛委別藏來源

清代著名學者阮元巡撫浙江時,留心搜訪《四庫全書》未收之書,先後求得175種,依《四庫全書總目》例,為每書撰寫提要,隨書奏進。嘉慶帝十分高興 , 遂據傳説夏禹登宛委山得金簡玉字之書,親筆賜名《宛委別藏》。

宛委別藏價值

所收多為世所罕覯之珍本秘笈,或不見於公私着錄,如《皇宋通鑑紀事本末》、《釣磯文集》、《招捕總錄》等;或在中土久已失傳,如《難經集註》、《五行大義》、《文館詞林》等;或可補《四庫全書》之缺佚,如《尚書要義》補足四庫所缺三卷,《夷堅志》補足四庫所缺甲乙丙丁四志,《墨客揮犀》補足四庫所缺續編等。同時《宛委別藏》所收各書均據舊本精鈔影寫,其中源於宋刻的有30餘種,源於元刊的有10多種,具有極高的版本價值。
書成後原本一直存於宮中,世間並無刊刻流傳。直到20世紀30年代商務印書館才選了40種影印出版,名為《選印宛委別藏》;至80年代台灣商務始將原書重行整理,影印出版。但所收書僅得161種,其餘12種不知去向。
《宛委別藏》是清朝學者阮元花費幾十年心血收集、編纂、抄錄而成的,沒有副本,只此一套。它是《四庫全書》修纂結束後,阮元在南方供職時,發現大量《四庫全書》未收的精本善本書籍。他除了收集到部分原版書外,又僱人抄錄了部分精品,進呈給皇帝。
《宛委別藏》系嘉慶帝在故宮養心殿的藏書總稱。嘉慶皇帝對這套書非常珍愛,命名為《宛委別藏》(據古書記載,“宛委別藏”是大禹珍藏典籍的地方),還在每部書的首頁加蓋了“嘉慶御覽之寶”的御璽,又命工匠製作了100個楠木書匣,加以精心包裝,然後陳列在養心殿御書案背後的書架上。養心殿,是清朝自雍正皇帝以來歷代皇帝日常辦公和居住的地方(雍正以前的皇帝住在乾清宮)。殿中的御書案是皇帝批閲奏章的書桌,嘉慶把《宛委別藏》收藏在此處,可見他對此書的珍視程度非同一般。
又有一説:嘉慶對這些書籍十分欣賞,遂在養心殿闢一隅藏之,並鈐以"嘉慶御賞之寶",成後世所傳之《宛委別藏》。
考"宛委"二字源自浙江紹興(古稱會稽)之宛委山宛委山乃會稽山的支峯,上有石匱,故亦稱石匱山。其山勢陡峻,聳入雲霄,又稱天柱。登者需拾級而上。傳説禹曾得金笥玉字於此地,所以此山又名玉笥。無論石匱抑或玉笥,均與置放書籍的器物有關,故冠之於藏書。
蔡元培(1868-1940),中國教育家。1936年秋,蔡元培將故宮博物院送給他的《宛委別藏》一百五十冊,轉贈給廬山圖書館。這些古籍現在廬山圖書館保存完好。
宛委別藏子目 江蘇古籍出版社出版,共120冊,所收為阮元所著錄之“四庫未收書”。

宛委別藏經部

1-2(經) | 周易新講義 | (宋)龔原撰 |
3(經) | 泰軒易傳 | (宋)李中正撰 |
4(經) | 詩傳註疏 | (宋)謝枋得撰 |
4(經) | 尚書要義 | (宋)魏了翁撰 |
4(經) | 昌武段氏詩義指南 | (宋)段昌武撰 |
4(經) | 周易經疑 | (元)塗溍生撰 |
5(經) | 詩説 | (宋)劉克撰 |
6(經) | 詩義集説 | (明)孫鼎撰 |
7-9(經) | 禮記要義 | (宋)魏了翁撰 |
10(經) | 五服圖解 | (元)龔端禮撰 |
10(經) | 左氏摘奇 | (宋)胡元質撰 |
11-12(經) | 春秋集傳 | (宋)張洽撰 |
13(經) | 九經疑難 | (宋)張文伯撰 |
14(經) | 四書待問 | (元)蕭鎰撰 |
14(經) | 讀論語叢説 | (元)許謙撰 |
14(經) | 讀中庸叢説 | (元)許謙撰 |
15(經) | 樂書要錄 | (唐)武則天撰 |
15(經) | 四書箋義 | (宋)趙德撰 |
16(經) | 爾雅新義 | (宋)陸佃撰 |
17-18(經) | 隸韻 | (宋)劉球撰 |
19(經) | 集篆古文韻海 | (宋)杜從古撰 |
19(經) | 續古篆韻 | (元)吾衍撰 |
20(經) | 續復古編 | (元)曹本撰 |
21(經) | 增廣鐘鼎篆韻 | (元)楊鈞撰 |

宛委別藏史部

22-23(史) | 資治通鑑釋文 | (宋)史炤撰 |
24(史) | 編年通載 | (宋)章衡撰 |
25-29(史) | 增入名儒講義皇宋中興兩朝聖政 | (宋)不詳 |
30-39(史) | 皇宋通鑑長編紀事本末 | (宋)楊仲良撰 |
40(史) | 通紀 | (唐)馬總撰 |
40(史) | 皇元徵緬錄 | (元)不詳 |
41(史) | 陸宣公奏議注 | (唐)陸贄撰 (宋)郎曄注 |
42(史) | 諸葛武侯傳 | (宋)張栻撰 |
42(史) | 編類運使復齋郭公敏行錄 | 不詳 |
42(史) | 編類運使復齋郭公言行錄 | (元)徐東撰 |
43(史) | 雲間志 | (宋)楊潛撰 |
43(史) | 九國志 | (宋)路振撰 |
44(史) | 嘉定鎮江志 | (宋)盧憲撰 |
45(史) | 淳祐臨安志 | (宋)施諤撰 |
45(史) | 玉峯志 / 玉峯續志 | (宋)凌萬頃 邊實纂修 |
46-47(史) | 至順鎮江志 | (元)不詳 |
48(史) | 重修琴川志 | (元)盧鎮撰 |
49(史) | 長春真人遊記 | (元)李志常撰 |
49(史) | 崑山郡志 | (元)楊譓撰 |
49(史) | 南嶽總勝集 | (宋)陳田夫撰 |
50(史) | 遊志續編 | (元)陶宗儀撰 |
50(史) | 莆陽比事 | (宋)李俊甫撰 |
51(史) | 招捕總錄 | (元)不詳 |
51(史) | 宋律 | (宋)撰人不詳 孫奭等音義 |
51(史) | 為政善報事類 | (元)葉留撰 |
51(史) | 漢官儀 | (宋)劉攽撰 |
52-53(史) | 太常因革禮 | (宋)歐陽修等撰 |
54-55(史) | 衢本郡齋讀書志 | (宋)晁公武撰 姚應績編 |
56-59(史) | 致堂讀史管見 | (宋)胡寅撰 |
60(史) | 漢唐事箋 | (元)朱禮撰

宛委別藏子部

61(子) | 臣軌| (唐)武則天撰 |
61(子) | 孔叢子注 | 題(漢)孔鮒撰 (宋)宋鹹注 |
62(子) | 養正圖解 | (明)焦竑撰 |
62(子) | 尉繚子直解 | (明)劉寅撰 |
62(子) | 司馬法直解 | (明)劉寅撰 |
63(子) | 孫子十家注 | (宋)吉天保撰 |
64(子) | 難經集註 | (周)秦越人撰 (明)王九思等集註 |
64(子) | 華氏中藏經 | 題(漢)華佗撰 |
65(子) | 脈經 | (晉)王叔和撰 (宋)林億等校定 |
65(子) | 廣成先生玉函經 | (唐)杜光庭撰 |
66(子) | 陳氏小兒病源方論 | (金)陳文中撰 |
66(子) | 嚴氏明理論 | (宋)嚴器之撰 |
66(子) | 千金寶要 | (唐)孫思邈撰 |
67(子) | 類編朱氏集驗醫方 | (宋)朱佐撰 |
68(子) | 寶佑四年會天曆 | (宋)荊執禮撰 |
68(子) | 史載之方 | (宋)史載之撰 |
68(子) | 楊氏演算法 | (宋)楊輝撰 |
68(子) | 三術撮要 | (宋)不詳 |
69(子) | 嘉量算經 | (明)朱載堉撰 |
69(子) | 新編四元玉鑑 | (元)朱世傑撰 |
70(子) | 五行大義 | (隋)蕭吉撰 |
70(子) | 遁甲符應經 | (宋)楊維德等撰 |
70(子) | 六壬大佔 | (宋)祝泌撰 |
71(子) | 書經補遺 | (元)呂宗傑撰 |
71(子) | 聱隅子歔欷瑣微論 | (宋)黃晞撰 |
71(子) | 梅花喜神譜 | (宋)宋伯仁撰 |
71(子) | 讒書 | (唐)羅隱撰 |
71(子) | 琴操 | (漢)蔡邕撰 |
71(子) | 膳夫經 | (唐)楊曄撰 |
72(子) | 松窗百説 | (宋)李季可撰 |
72(子) | 書齋夜話 | (宋)俞玉撰 |
72(子) | 策要 | (元)梁寅撰 |
73-77(子) | 羣書治要| (唐)魏徵等撰 |
78-80(子) | 羣書通要 | (元)嘿齋 蒙翁輯 |
81-83(子) | 四溪先生史韻 | (宋)錢諷撰 |
84(子) | 醉翁談錄 | (宋)金盈之撰 |
84(子) | 自號錄 | (宋)徐光溥撰 |
84(子) | 友會談叢 | (宋)上官融撰 |
84(子) | 續墨客揮犀 | 題(宋)彭乘撰 |
84(子) | 歷代蒙求纂注 | (宋)王芮撰 (元)鄭鎮孫注 |
84(子) | 三水小牘 | (唐)皇甫枚撰 |
85(子) | 續世説 | (宋)孔平仲撰 |
86-89(子) | 夷堅志 | (宋)洪邁撰 |
90(子) | 羣書類編故事 | (明)王罃輯 |
91(子) | 古清涼傳 / 廣清涼傳 / 續清涼傳 | (唐)釋慧祥 (宋)釋延一 張商英 撰 |
92-93(子) | 一切經音義 | (唐)釋玄應撰 |
94(子) | 黃帝陰符經疏 | (唐)李筌撰 |
94(子) | 道德真經集解 | (唐)張君相撰 |
95(子) | 宋徽宗道德真經解義 | (宋)章安撰 |
96(子) | 列子注 | (唐)盧重元注 |
96(子) | 道德真經傳 | (唐)陸希聲撰 |
96(子) | 道德經論兵要義述 | (唐)王真撰 |
96(子) | 關尹子言外經旨 | (宋)陳顯微撰 |
97(子) | 廣黃帝本行記 | (唐)王瓘撰 |
97(子) | 軒轅黃帝傳 | (宋)不詳 |
97(子) | 通玄真經注 | (唐)徐靈府注 |

宛委別藏集部

98(集) | 離騷集傳 | (宋)錢杲之撰 |
98(集) | 陸士衡文集 | (晉)陸機撰 |
98(集) | 華陽陶隱居集 | (梁)陶宏景撰 |
98(集) | 陶靖節詩注 | (晉)陶潛撰 (宋)湯漢注 |
98(集) | 支遁集 | (晉)釋支遁撰 |
99(集) | 正字先輩徐公釣磯文集 | (唐)徐寅撰 |
99(集) | 岑嘉州集 | (唐)岑參撰 |
100(集) | 晁具茨先生詩集 | (宋)晁衝之撰 |
100(集) | 斜川集 | (宋)蘇過撰 |
101(集) | 增廣箋註簡齋詩集 | (宋)陳與義撰 |
102(集) | 毅齋別集 | (宋)徐僑撰 |
102(集) | 崔舍人玉堂類稿 / 西垣類稿 | (宋)崔敦詩撰 |
103(集) | 平庵悔稿 | (宋)項安世撰 |
104(集) | 史詠集 | (宋)徐鈞撰 |
104(集) | 古逸民先生集 | (宋)汪炎昶撰 |
104(集) | 南海百詠 | (宋)方信孺撰 |
105(集) | 桐江集 | (元)方回撰 |
106(集) | 貞一齋詩文稿 | (元)朱思本撰 |
106(集) | 玉山璞稿 | (元)顧瑛撰 |
106(集) | 蟻術詩選 | (元)邵亨貞撰 |
106(集) | 梅花百詠 | (元)韋珪撰 |
107(集) | 東臯先生詩集 | (元)馬玉麟撰 |
107(集) | 松雨軒詩集 | (元)平顯撰 |
107(集) | 慎齋集 | (明)蔣主忠撰 |
108(集) | 東萊集注類編觀瀾文集 | (宋)林之奇呂祖謙集註 |
109(集) | 註解章泉、澗泉二先生選唐詩 | (宋)趙蕃、韓淲選 謝枋得注 |
109(集) | 分門纂類唐宋時賢千家詩選 ( 後村千家詩 ) | (宋)劉克莊編 |
110(集) | 東漢文鑑 | (宋)陳鑑編 |
111-112(集) | 分門纂類唐歌詩 | (宋)趙孟奎編 |
113-114(集) | 元風雅 | (元)蔣易編 |
115(集) | 諸儒奧論策學統宗 | (元)譚金孫編 |
115(集) | 詩苑眾芳 | 劉瑄編 |
115(集) | 洞霄詩集 | (宋)孟宗寶編 |
115(集) | (元賦)青雲梯 | (元)不詳 |
116(集) | 雲莊四六餘話 | (宋)楊囦道撰 |
116(集) | 梅磵詩話 | (宋)韋居安撰 |
116(集) | 聲律關鍵 | (宋)鄭起 |
117(集) | 遺山先生新樂府 | (金)元好問撰 |
117(集) | 樵歌 | (宋)朱敦儒撰 |
117(集) | 詳註周美成片玉集 | (宋)周邦彥撰 陳元龍注 |
117(集) | 王周士詞 | (宋)王以凝撰 |
117(集) | 蘋洲漁笛譜 | (宋)周密撰 |
118(集) | 詞源 | (宋)張炎撰 |
118(集) | 陽春白雪 / 外集 | (宋)趙聞禮編 |
119(集) | 新增詞林要韻 ( 詞林韻釋 ) | 不詳 |
119(集) | 精選名儒草堂詩餘 | (元)編者不詳 |
119(集) | 蟻術詞選 | (元)邵亨貞撰 |
120(集) | 名家詞集 | (清)侯文燦編

宛委別藏作者介紹

阮元(公元一七六四年——一八四九年)清代著名學者、文學家。字伯元,號芸台,江蘇儀徵人。乾隆進士,曾官湖廣、兩廣、雲貴總督,體仁閣大學士。諡文達。曾在杭州創立詁經精舍,在廣州創立學海堂,提倡樸學。羅致學者從事編書刊印工作,主編“經籍纂詁校刻十三經注疏”,匯刻“皇清經解”等。又由經籍訓活,求證於古代吉金、石刻,並擴大到天文、歷算、地理。撰“疇人傳”、“積古齋鐘鼎彝器款識”,是研究中國曆代天文學家、數學家生平和古文字學的重要參考資料。論文重文筆之辨,以用韻對偶者為文,無韻散行者為筆,於古文頗致不滿。有“研經室集”。
日寇在東北製造“九·一八事變”之後,故宮博物院擔心戰火會燒至北京,遂將故宮最珍貴的部分文物裝箱運到南京,後有輾轉運到四川保存。其中就包含這套《宛委別藏》。 全國解放前夕,這批文物被國民黨運至台灣,《宛委別藏》被收藏在台北故宮博物院。所以,現在的北京故宮博物院裏,只餘下那些空書架,還按兩百年前的原貌,擺放在養心殿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