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定鼎門遺址博物館

鎖定
定鼎門遺址,世界文化遺產,是隋唐和武周時期都城洛陽城外郭城正門,隋初名建國門,唐時更名定鼎門,位於隋唐洛陽城中軸線上。隋煬帝營建東都洛陽,次年遷都洛陽,成為第一個通過定鼎門的皇帝。之後,定鼎門相繼被唐、後梁後唐後周和北宋定為洛陽外郭城正門,直到北宋末年,才逐漸廢棄,定鼎門作為郭城南垣正門的時間長達530年,是迄今為止我國發現沿用時間較長的古代都城城門。 [1-2] 
2009年10月30日上午,全國大遺址保護重點工程——隋唐洛陽城定鼎門遺址博物館正式開館,標誌着我國古代沿用時間最長的古代都城城門遺址再次重生。這座中國沿用時間最長的古代都城城門,在地下沉睡千年之後,終於“再現”地面。
2014年6月22日,定鼎門遺址作為中國與吉爾吉斯斯坦、哈薩克斯坦三國跨國聯合申報的絲綢之路項目中遺址點之一正式列入《世界遺產名錄》。 [1-2] 
中文名
定鼎門遺址博物館
外文名
Dingdingmen Site Museum
類    別
歷史博物館
開放時間
2009年10月30日
地    點
河南省洛陽市洛龍區關林鎮曹屯村和安樂鎮趙村之間
竣工時間
2009年
面    積
4 km²

定鼎門遺址博物館建設歷史

定鼎門遺址博物館 定鼎門遺址博物館
定鼎門是隋唐都城洛陽城外郭城正門,位於隋唐都城洛陽城中軸線上。公元605年,即隋大業元年,為進一步控制關東和江南地區,隋煬帝楊廣敕命營建東都,每月徵發全國工匠200萬人。公元606年年初,一座規模宏大的都城拔地而起,這就是當時的東都——洛陽城。自隋煬帝遷都至此,隋煬帝遷都洛陽,成為第一個通過定鼎門的皇帝。該城作隋都15年,相繼為唐、後梁、後唐、後周等朝代的都城,武則天稱其為神都,後人稱其為隋唐洛陽城。之後,定鼎門相繼被唐、後梁、後唐、後周和北宋定為外郭城正門,直到北宋末年,才逐漸廢棄。
隋唐洛陽城主要由宮城、皇城、郭城、含嘉倉城等組成,面積47平方公里。定鼎門是隋唐洛陽城外郭城的正南門,隋稱建國門,唐高祖武德四年(公元621年)改稱定鼎門。定鼎門作為郭城南垣正門的時間長達530年,是迄今為止我國發現沿用時間較長的古代都城城門。 [1] 
2014年6月22日,定鼎門遺址作為中國與吉爾吉斯斯坦、哈薩克斯坦三國跨國聯合申報的絲綢之路項目中遺址點之一正式列入《世界遺產名錄》。 [1-2] 

定鼎門遺址博物館建築佈局

定鼎門遺址位於今洛龍區關林鎮曹屯村和安樂鎮趙村之間。
定鼎門遺址博物館內部 定鼎門遺址博物館內部
隋唐洛陽城定鼎門遺址保護展示工程,是國家文物局確定的大遺址保護首批重點項目之一。工程總投資4000多萬元,已正式開工建設。新落成的遺址博物館,位於洛陽新區古城路北、隋唐遺址植物園東南,分地下一層、地上兩層,總建築面積12616平方米,建築高度約28米。其中,地下一層為原址展示,展示考古發掘出的定鼎門遺址門道、柱礎石、城牆等。地面兩層為博物館,展示定鼎門遺址的演變歷史和考古發掘中出土的部分文物。
該工程特點是在保護地下遺址的前提下,採用鋼架結構,在遺址上面復原建設一個定鼎門的新城門樓。通過這種方式,既有效地保護了文物,又能展示定鼎門的歷史風貌。 [2]  2007年,定鼎門遺址保護被國家文物局正式確定為大遺址保護首批重點項目。
定鼎門遺址博物館 定鼎門遺址博物館
定鼎門遺址博物館外觀為仿唐城門,由城門、城牆、城樓和闕樓組成。其中城台、城牆、闕台內部為遺址保護和展示區,考古發掘出土的定鼎門遺址門道、柱礎石等將在這裏得到原址保護展示;城樓、闕樓內部空間為陳列展覽區,主要展示定鼎門遺址的演變歷史和隋唐洛陽城在考古發掘中出土的部分文物。
絲綢之路文化廣場東西長110米,南北寬160米,3條青石地磚鋪就的寬約6米的步道直通定鼎門城樓的3座大門,廣場東西兩側是綠地,小橋流水,綠草雪松,給人們一種休閒、雅緻的感覺。
為了保護絲綢之路的重要遺蹟,根據國家文物局的要求,文物部門予以回填保護。不久的將來,這裏將豎起一座“絲綢之路浮雕”,人們可以通過浮雕瞭解定鼎門在絲綢之路上的重要位置和貢獻。

定鼎門遺址博物館參觀信息

週二至週日 9:00-17:00 , 16:00 停止售票,週一閉館。
按照30元/人次(洛發改收費{2011}52號)執行。
公告 公告
開放期間,洛陽市旅遊年票按市政府相關規定正常使用。持士兵證、軍官證、全日制學生證、殘疾人證、離休證、70歲以上的老年人,可以免費參觀。1.4米以下兒童免票。
定鼎門
定鼎門(11張)
2022年5月,為豐富羣眾文化生活,在5·18國際博物館日到來之際,定鼎門遺址博物館將於5月14日-6月10日每週六延遲至20:00時閉館,另有豐富文化惠民活動等您參與,具體信息請關注各博物館微信公眾號。 [3]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