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定風波·自前二府鎮穰下營百花洲親制

鎖定
《定風波·自前二府鎮穰下營百花洲親制》是北宋文學家范仲淹的詞作,慶曆六年,范仲淹任鄧州知州,營建了百花洲花洲書院,本詞即為應制之作。上闋表達了與民同樂的思想;下闋表達曠達的思想。
作品名稱
定風波·自前二府鎮穰下營百花洲親制
作    者
范仲淹
創作年代
宋代
作品出處
范仲淹著詩詞
文學體裁

定風波·自前二府鎮穰下營百花洲親制作品原文

定風波·自前二府鎮穰下營百花洲親制
羅綺滿城春欲暮。百花洲上尋芳去。浦映蘆花花映浦。無盡處。恍然身入桃源路。
莫怪山翁聊逸豫。功名得喪歸時數。鶯解新聲蝶解舞。天賦與。爭教我輩無歡緒。 [1] 

定風波·自前二府鎮穰下營百花洲親制白話譯文

滿城人開始身着羅綺-春天快要結束,不如去百花洲上,看看有沒有沒開盡的野花,洲岸的婀娜和野花的嫵媚互相映襯。 看不到花的盡處和岸的盡處,彷佛是漫步在“桃花源”裏的小路。(我雖然憂國憂民) 請不要責怪山翁我偶爾尋一點歡樂,功名的“得”和“失”乃是時運註定,連那黃鶯都懂得唱新聲,花蝶懂得新舞 那都是上天賦與它們的本能 怎麼能要求我輩就沒有歡樂的情緒吶!

定風波·自前二府鎮穰下營百花洲親制詞句註釋

鄧州百花洲 鄧州百花洲
百花洲】位於今日河南省南陽市鄧州市境內,范仲淹被貶鄧州任知州時曾於此地設立花洲書院,百花洲從此名聞天下。 [7] 
【桃源路】1.通往理想境界之路。唐孟浩然《高陽池送朱二》詩:“殷勤為訪桃源路,予亦歸來松子家。”宋辛棄疾《水龍吟·題雨巖》詞:“有怒濤聲遠,落花香在,人疑是、桃源路。”清納蘭性德《海棠春》詞:“落紅片片渾如霧,不教更覓桃源路。香徑晚風寒,月在雀飛處。”參見“桃花源”。《白雪遺音·南詞·烏啼花落》:“臨別訂期贈肺腑,緣何心口不相同。莫不是,另覓桃源路,許久全無信一封,害得我小侍兒報花無心賞。”參見“桃源洞”。2.指通往美人住處的路。南唐馮延巳《酒泉子》詞:“隴頭雲,桃源路,兩魂銷。”明陳汝元《金蓮記·湖賞》:“挑燈夜半自嘆籲,幾回夢入桃源路,須再聘沉魚美姿。” [2] 

定風波·自前二府鎮穰下營百花洲親制詞文讀法

定風波,詞牌。定風波引,一作《定風波令》,又名《卷春空》、《醉瓊枝》。唐教坊曲,《張子野詞》入“雙調”。六十二字,上片三平韻,錯葉二仄韻,下片二平韻,錯葉四仄韻。
小令
中仄平平仄仄平(韻),中平中仄仄平平(韻)。
中仄中平平仄仄(韻),平仄(韻),中平中仄仄平平(韻)。
中仄中平平仄仄(韻),平仄(韻),中平中仄仄平平(韻)。
中仄中平平仄仄(韻),平仄(韻),中平中仄仄平平(韻)。
【注】本詞三換仄韻,可分葉不同部韻。

定風波·自前二府鎮穰下營百花洲親制創作背景

定風波·自前二府鎮穰下營百花洲親制時代背景

題為“自前二府鎮穰下營白花洲”。穰,即穰縣,故城在河南鄧縣外城東南隅。“百花洲”在河南鄧縣城東南隅,范仲淹營為遊詠之所,大概是穰城(即穰縣縣城)的郊區。范仲淹五十七歲知鄧洲,五十八歲時曾寫《中元夜百花洲作》一詩,其中有“百花洲裏夜忘歸”句,故【定風波】定是五十七歲之後的作品,是記常遊百花洲之事而抒己之志的作品。

定風波·自前二府鎮穰下營百花洲親制個人緣由

范仲淹既有“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的積極進取思想,也有消極低沉的時候。范仲淹年輕時,生氣勃勃,積極進取,後來三遭貶職(知鄧州就是其中一次,知鄧州前充邊任),知鄧州時,年紀老了,由此,他有一些消極情緒也是可以理解的,《岳陽樓記》最後強調“進亦憂,退亦憂”,“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正是他自己的矛盾着的兩種思想傾向對立鬥爭的結果,積極一面佔了上風了,他過去一貫的積極處世的思想復活了。所以他在末了説:“噫,微斯人,吾誰與歸!”否定了消極一面,希望、鼓勵自己向古仁人看齊,希望、鼓勵自己比古仁人更進一步。他在這時思想鬥爭的結果是積極一面佔了上風,但當時的消極一面卻在《定風波·自前二府鎮穰下營百花洲親制》這首詞中記錄下來了。 [3] 

定風波·自前二府鎮穰下營百花洲親制文學欣賞

定風波·自前二府鎮穰下營百花洲親制藝術特色

定風波·自前二府鎮穰下營百花洲親制 定風波·自前二府鎮穰下營百花洲親制
【定風波】的開頭是“羅綺滿城春欲暮,百花洲上尋芳去。”是説穰城裏雖然“羅綺滿城”花花綠綠,但是春天已近逝去,於是到百花洲上尋找春天的美好景色。百花洲上的景色是怎樣的呢?“浦映□花花映浦”,美極了。“無盡處,恍然身入桃源路”這種美好境界無邊無際,走進去好象突然走入陶淵明《桃花源記》中所描寫的、去“世外桃源”的路上的境界一般。這上片,字面上的意思是,城裏的春天景色即將逝去,沒什麼好景緻,到城外遊詠之地尋美景吧;而那裏,景緻確實很好,真如世外桃源一般。換句話説,對城市的生活已沒什麼興趣,必須離開城市,到山林原野之間去,那裏遠比這表面繁華的城市生活來得好。這表明了范仲淹對官場生活已經厭倦,對錶面穩固的朝庭存在着反感,想離開朝庭,離開官場,尋找他途,退隱歸田去,希望過陶淵明式的生活。(我想,這可能就是他屢次請貶的原因之一。)這是上片的思想感情的實質。所以,下片緊接着説:“莫怪山翁聊逸豫,功名得喪歸時數”,替自己的這種思想進行辯解,認為他想這樣做是很自然的事情。所以最後説,“鶯解新聲蜨解舞。天賦與,爭教我輩無歡緒。”在詞的意境上是寫對景色的欣賞,實際上是表白自己去退隱歸田是很愉快的、很樂觀的、很自然的。
這首詞,反映了范仲淹在仕途受阻、政見受挫之時,其本階級(中、小地主)軟弱的一面的作用下,有退隱的念頭,乍看起來,這種念頭是不符合范仲淹的思想實際的。范仲淹“每感激天下事,奮不顧身”(宋史),“公少有大節,其富貴貧賤,譭譽歡戚,不一動其心,而慨然有志於天下。常自誦曰:‘士當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也。其事上、遇人,一以自信,不擇利害為趍舍,其所為,必盡其力。曰:‘為之自我者,當如是,其成與否,有不在我者,雖聖賢不能必,吾豈苟哉?’”。(《范文正公集》《褒賢集:神道碑銘》)可是我認為,範氏的世界也是有矛盾的,以上所引的話只道出了它的一面(而且是主導一面)。范仲淹消極低沉的時候也是有的,只是不很嚴重而已。這是因為他是封建社會的士大夫,他所代表的階級——中、小地主——在當時無論是政治上還是經濟上,地位都是不鞏固的,雖然有上升的積極要求,卻是很軟弱的;他所處的時代是沉悶的時代。(關於范仲淹有積極一面和消極一面,從以上分析的三首詞中亦可看出來,上面的分析也或多或少作了些説明,讀者要更進一步瞭解這種兩面性的具體情況,實質和根源,可參閲馬茂元的《范仲淹的詞》一文,我完全贊同馬氏對這個問題的分析。)也許有人會説,他既然在五十七歲左右有這種消極退隱思想,可是他在58歲時怎麼能寫出《岳陽樓記》這樣積極的散文呢?不錯,《岳陽樓記》是篇積極的作品,但我正要以它作為旁證,説明範仲淹在知鄧州時(五十七、八歲)思想上消極面積極極面有着激烈的鬥爭,而鬥爭的結果是積極面佔了上風。《岳陽樓記》寫了兩種人在洞庭湖兩景色面前所表現的兩種不同情緒,實際上與他自己的思想有關。他年輕時,生氣勃勃,積極進取。後來三遭貶職(知鄧州就是其中一次——知鄧州前充邊任),知鄧州時,年紀老了,由此,他有一些消極情緒也是可以理解的。《岳陽樓記》最後強調“進亦憂,退亦憂”,“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正是他自己的矛盾着的兩種思想傾向對立鬥爭的結果,積極一面佔了上風了,他過去一貫的積極處世的思想復活了。所以他在末了説:“噫,微斯人,吾誰與歸!”否定了消極一面,希望、鼓勵自己向古仁人看齊,希望、鼓勵自己比古仁人更進一步。他在這時思想鬥爭的結果是積極一面佔了上風,但當時的消極一面卻在【定風波】中記錄下來了。

定風波·自前二府鎮穰下營百花洲親制思想內容

范仲淹的【定風波】寫了對宦遊生活的煩膩,這方面,與他同時的柳永也有相似的作品,如【鶴沖天】(“黃金榜上”)表現了宦途潦倒的無可奈何的自我擺脱,飽含激憤,卻是玩世不恭的。而范仲淹的【定風波】則對官場不滿的同時,對自己想分開官場另尋他途抱着樂觀立場,詞裏的表現的內容也比柳永的【鶴沖天】來得高潔。這在一定意義上説,也是對擴展詞的題材和主題方面有些奉獻。
題為“自前二府鎮穰下營白花洲”。穰,即穰縣,故城在河南鄧縣外城東南隅。“百花洲”在河南鄧縣城東南隅,范仲淹營為遊詠之所,或許是穰城(即穰縣縣城)的郊區。范仲淹五十七歲知鄧洲,五十八歲時曾寫《中元夜百花洲作》一詩,其中有“百花洲裏夜忘歸”句,故【定風波】定是五十七歲之後的作品,是記常遊百花洲之事而抒己之志的作品。
【定風波】的風格是飄逸;它有婉約的一面,但偏於豪放。“……不應該流露這種傷離念遠、懷鄉懷家的心情,以致士氣消沉,日久無功,這是對戰爭性質認識不清,同時也説明他的軟弱性。”這話也有可商議的地方。這首詞的基調低沉,沒有老當益壯的情懷和在邊疆傷離念遠、懷家懷鄉,除了時代和環境的原因以外,的確也表現了他的軟弱性??政治、經濟上地位不強固的、軟弱的中小地主的軟弱性。但也應該看到,他在傷離念遠、懷鄉懷家的同時,不是有“燕然未勒歸無計”的感慨麼?換言之,在傷離念遠、懷鄉懷家的同時,還想到對敵鬥爭未勝利不能隨意回家這點,而且還選取後者為上,在兩種思想感情矛盾的情況下,他已經讓前者遵從後者。我認為這正是他“積極進取”精神的表現。
《岳陽樓記》寫了兩種人在洞庭湖兩景色面前所表現的兩種不同情緒,實際上與他自己的思想有關。他年青時,鬱鬱葱葱,積極進取。後來三遭貶職(知鄧州就是其中一次??知鄧州前充邊任),知鄧州時,年事老了,由此,他有一些消極情緒也是可以理解的。《岳陽樓記》最後強調“進亦憂,退亦憂”,“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正是他自己的矛盾着的兩種思想偏向對峙鬥爭的結果,積極一面佔了優勢了,他從前一貫的積極處世的思想回生了。所以他在末了説:“噫,微斯人,吾誰與歸!”否定了消極一面,希望、勉勵自己向古仁人看齊,希望、鼓勵自己比古仁人更進一步。他在這時思想鬥爭的結果是積極一面佔了上風,但當時的消極一面卻在【定風波】中記載下來了。
【定風波】自前二府鎮穰下營百花洲親制,歷史上的范仲淹是位正派的正面人物,但他確切也有消極的東西。他的每一首詞都有積極一面和消極一面,雖然各首中這兩個方面比例不一樣。我們在確定其積極一面的同時,也要看到其消極一面,特別是他愛在詞中寫秋景來宣染感傷情感,在詞中吟唱消沉調子等方面,我們應當當真看待;由於它跟今天的時期精神是不能協調的;可是,范仲淹有很高的藝術技能,這些詞所宣染的消極感情,比擬輕易影響今天人的思想感情,特殊能影響比較懦弱的人。
這首詞的思想內容是十分消極的。這裏不是退隱歸山的問題,而是厭世的問題。“笑曹操孫權劉備,用盡神思,徒勞心力,只得三分天地。”借三國分破,曹孫劉不能同一中國來否定人生的意義,否定了一切人們的一切鬥爭和盡力,否定了求長進的必要,所以作者“屈指細沉思”的成果是,與其艱難地加入社會鬥爭,倒不如象劉伶一樣一醉來得好。“爭如共劉伶一醉”,貶説那些積極參加社會奮鬥的人基本不能跟醉生夢逝世的劉伶比擬。而下片所言,也不是什麼否認尋求功名,而是人生如夢,一切皆空的達觀主義論調,充斥着人生急促的感慨。假如是揭示曹、孫、劉爭取天下的階層本質與歷史實質,準確地批評他們的爭權奪利荼毒庶民,那當然是有意思的。可是,這首詞不是這樣,相反地,而是借三國分立的事實抽象地否定所有鬥爭(即連踴躍的、能推進社會提高的鬥爭也被否定了),宣傳人生如夢,得過且過的頹喪思想,充滿着極真個虛無主義,集老莊思想消極局部之大成。《中吳紀聞》説它“寓勸世之意”,范仲淹會這樣勸世嗎?我們固然也否認他有消極的一面(如前面所述的),但他那種“每感謝天下事,捨生忘死”、“以天下為已任”、“進亦憂,退亦憂”、“以天下為已任”、“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事上、遇人,一以自負,不擇利弊為趨?,其有所為必盡其力”的精力,與這首詞的主題思惟是毫不相容的。換句話説,只管范仲淹的思想性也有消極一面,但不至於象這首詞的思想那樣頹廢敗落。 [4] 

定風波·自前二府鎮穰下營百花洲親制名家點評

范仲淹的這首《定風波·自前二府鎮穰下營百花洲親制》詞反映了他在仕途受阻、政見受挫之時,其本階級(中、小地主)軟弱的一面的作用下,有退隱的念頭,乍看起來,這種念頭是不符合范仲淹的思想實際的,因為范仲淹“每感激天下事,奮不顧身”(宋史),“公少有大節,其富貴貧賤,譭譽歡戚,不一動其心,而慨然有志於天下。然而范仲淹也常自誦道:‘士當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也。其事上、遇人,一以自信,不擇利害為趍舍,其所為,必盡其力。曰:‘為之自我者,當如是,其成與否,有不在我者,雖聖賢不能必,吾豈苟哉?’”。
上片,范仲淹暗示對官場生活已經厭倦,對錶面穩固的朝庭存在着反感,想離開朝庭,離開官場,尋找他途,退隱歸田去,希望過陶淵明式的生活思想感情。“羅綺滿城春欲暮,百花洲上尋芳去”是説穰城裏雖然“羅綺滿城”花花綠綠,但是春天已近逝去,於是到百花洲上尋找春天的美好景色。百花洲上的景色是怎樣的呢?“浦映□花花映浦”,美極了。“無盡處,恍然身入桃源路”這種美好境界無邊無際,走進去好象突然走入陶淵明《桃花源記》中所描寫的、去“世外桃源”的路上的境界一般。
下片,替自己的隱世思想進行辯解。“莫怪山翁聊逸豫,功名得喪歸時數”,可此可見范仲淹想歸隱是很自然的事情。“鶯解新聲蜨解舞。天賦與,爭教我輩無歡緒”,意境上是寫對景色的欣賞,實際上是表白自己去退隱歸田是很愉快的、很樂觀的、很自然的。 [3] 

定風波·自前二府鎮穰下營百花洲親制後世評價

【定風波】揭露和抨擊了北宋王朝表面繁華實為軟弱腐敗、政治黑暗的現狀,希求一個清明世界,這是應該肯定的。然而,作者尋求的道路是不正確的,他未主張積極鬥爭,而是迴避鬥爭,退隱避世,想到山林之間尋求個人清靜,他這種對朝庭不合作態度採取了消極方法來表現,這是應該批評的。他在仕途受挫政見受折、階級鬥爭激烈的情況下,退隱避世,這是他消極的一面。我們今天,處在改革開放的新時代,我們在振興中華、建設民主文明富強祖國的過程中,也一定會遇到許多矛盾和困苦,但我們不能有範氏那種消極退隱、鑽到個人小天地裏求安逸的思想感情,走到辜負人民希望、與時代背道而馳的路上去。“莫道昆明池水淺,觀魚勝過富春江”啊! [5] 

定風波·自前二府鎮穰下營百花洲親制作者簡介

范仲淹(989年-1052年),字希文,漢族,北宋著名的思想家、政治家、文學家。大中祥符八年(1015年),進士及第。慶曆三年(1043年),參與慶曆新政,提出了十項改革主張。慶曆五年(1045年),新政受挫,范仲淹被貶出京。皇祐四年(1052年),溘然長逝,享年六十四歲,諡號文正,世稱范文正公。范仲淹文學成就突出,其“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思想,對後世影響深遠。著有《范文正公文集》。

定風波·自前二府鎮穰下營百花洲親制表達思想

暮春時節,詞人惜春覓春,入得山去。見花團錦簇,花朵與綠水相映,讓人恍惚置身桃源之中。偶遇老翁,閒話家常,頓覺隱逸生活的樂處。既然功名不保,朝廷改革失敗,那麼還是與這山中的黃鶯、山蝶共處。悲歡還真是一言難盡。此詞是典型的以樂景反襯哀情。

定風波·自前二府鎮穰下營百花洲親制作品相關

定風波·自前二府鎮穰下營百花洲親制奇聞軼事

百花洲 百花洲
春天的百花洲風光秀麗,范仲淹筆下的百花洲之春,更富詩情畫意:“羅綺滿城春欲暮,百花洲上尋芳去。浦映口花花映浦,無盡處。恍然身入桃源路。莫怪山翁聊逸豫,功名得喪歸時數。鶯解新聲蝶解舞,天賦與。爭教我輩無歡緒。”
范仲淹的這首《定風波·自前二府鎮穰下營百花洲親制》詞作於慶曆六年(1046年),是他知鄧州的第一個春天。百花洲位於鄧州古城東南隅,碧水泱泱,繁花似錦,竹木蒼翠,百鳥爭喧,是遷客騷人遊覽的勝地。范仲淹知鄧後,在前人營建的基礎上,重整了百花洲、覽秀亭,新建了春風閣、文昌閣和花洲書院。范仲淹在知鄧期間所寫的諸多詩詞作品中,多次讚頌百花洲:“南陽有絕勝,城下百花洲”(《覽秀亭詩》)、“百花洲裏夜忘歸,綠梧無聲露光滑”(《中元夜百花洲作》)等。
百花洲 百花洲
這首詞是寫他與遊人去百花洲賞花的情景,表達了范仲淹與民同樂的喜悦之情。上闕寫景敍事。“羅綺滿城春欲暮”這個倒裝句是説,暮春時節城內的大街小巷,到處都是身穿節日盛裝的遊春人羣。緊接着敍述遊人的行蹤。這時候的遊人幹什麼去了呢?“百花洲上尋芳去”。百花洲是鄧州城的遊覽勝地,那些滿城遊春的人們自然要去那裏遊覽,所以詩人就要去百花洲上賞花,這自然是與民同樂,從而也告知人們范仲淹營建百花洲,就是為了給當地百姓開闢一個遊玩的好地方。百花洲名副其實,這裏最誘人的景色便是看不盡的“浦映口花花映浦”, 詩人置身於此情此景中,有何具體感想呢?他的回答是“恍然身入桃源路”。
百花洲 百花洲
范仲淹自宋真宗大中祥符八年(1015年)進士及第為廣德軍司理參軍算起,至宋仁宗慶曆五年(1045年)末知鄧州,30年宦海沉浮,四次遭貶,出將入相,尤其是在經歷了慶曆新政失敗的打擊之後,深感“卑飛塵土味誠薄,達宦風波憂更深”而來到鄧州這個距京城偏遠之地當地方長官,“政事絕簡”,悠閒自得,頓覺輕鬆,又身入百花洲這麼個景色幽靜之地,如同生活在世外桃源一般,這種感慨的產生既是觸景生情,更是思想深處感情的流露,併為下闕的抒懷作好了過渡。下闕即景抒懷。“莫怪山翁聊逸豫,功名得喪歸時數”。莫怪,即不要埋怨、責怪;逸豫,享受安樂之意;時數,指當時的運氣,亦即當時的客觀條件和機遇。這兩句的意思是説,請諸位不要責怪我甘願享受清閒。我以為,功名的得來與喪失,都是與當時的客觀條件密切相關的,我如今來知鄧州,也不算是大不了的事,在朝任參知政事,在邊關任帥,與來鄧州任知州,都是形勢需要,升也好,降也罷,在我來説都是無所謂的,可謂“寵辱不驚”。 [6] 
百花洲 百花洲
范仲淹此説,事出有因,當時不少朋友和知交為范仲淹遭貶知鄧州氣憤不過,為之鳴不平,這些不平與憤慨常常流露在給範公的書信與詩詞中,范仲淹借回信或酬唱作答覆,或正面解説或寓理於事,表明自己的看法:“出處曾無致主功,南陽為守地猶雄。醉醒往日慚漁父,得失今朝賀塞翁”;“濫登清顯遇公朝,豈有才謀可致堯。拙守自慚成木強,宦遊誰嘆僅蓬飄”;“欲少禍時當止足,得無權處始安閒”;“吏隱南陽味日新,幕中文雅盡嘉賓”等,反覆表達他對於知鄧州的欣喜之情,不僅毫無怨言,還產生了提前退隱的打算:“附郭田園能置否,與君乘健早歸休”。
百花洲 百花洲
為了進一步表達自己此時的平靜心態,他還用眼前鶯歌蝶舞的自然景觀作闡釋:“鶯解新聲蝶解舞,天賦與。”意思是説,我此時的平和心態好比鳥兒在這大好春光裏婉轉歌喉,蝴蝶在這百花叢中翩翩起舞一般,都是非常自然的,一點也不奇怪。所以,最後作結道:“爭教我輩無歡緒。”大自然中的鳥蝶啊尚且如此,那麼像我們這些感情豐富又明事理之人,怎麼會在這樣的環境中沒有歡樂的情緒呢?
詩人的高瞻遠矚,以天下為己任的寬廣胸懷、高尚節操活脱脱地展現了出來。 [6] 

定風波·自前二府鎮穰下營百花洲親制歷史典故

鄧州百花洲 鄧州百花洲
北宋慶曆年間,范仲淹作了三年鄧州知州,他孜孜民事,政平訟理,創建花洲書院,並於此寫下了千古名篇《岳陽樓記》,孕育了鄧州綿綿千年的人文精神,豐富了中華民族的文化寶庫。范仲淹惠澤鄧州,遺愛鄧人,鄧州人久懷不忘,廟祀千齡。
昔日,他知鄧時留下的眾多勝蹟,已成為鄧州發展文化產業、創建文化名市的重要支撐。求解邊任、請知鄧州北宋慶曆五年(1045年),北宋與西夏議和,時為邠州知州兼陝西四路沿邊安撫使的范仲淹,遂向仁宗上《陳乞鄧州狀》,求解邊任。其中曰:據延路奏,所定疆界,並已了當,仰保安軍、鎮戎軍榷務通行博易者。事或寧靜,理當改更。其陝西邊事,自有逐路經略使處置。惟此四路安撫司,今後別無事務,欲乞朝廷指揮廢罷。臣則宿患肺疾,每至秋冬發動,若當國有急難之時,臣不敢自求便安,且當戳力。今朝廷宣示西事已定。況邠州原系武臣知州,伏望聖慈,恕臣之無功,查臣之多病,許從善地,就訪良醫,於河中府、同州或襄鄧之間就移一知州,取便路赴任,示君親之至仁,從臣子之所望,實(音醫,意為“惟” )聖造,得養天年。
鄧州百花洲 鄧州百花洲
范仲淹的以疾請知鄧州,還有其無法言表的內在原因,即朝廷內部保守派加緊對革新派的圍攻、迫害不擇手段,范仲淹覺得自己繼續留在西北,掛着軍職,無疑禍多福少。他知邠州不久,在給韓琦的信中是這樣描述當時的心境的:“蓋年向衰晚,風波屢涉,不自知止,禍亦未涯,此誠懼於中矣。”他到鄧州後給相鄰的光化軍知軍李簡夫的《依韻酬李光化見寄》詩中這樣寫道:“欲少禍時當止足,得無權處始安閒”。由此可以看出范仲淹當時所處的環境極其惡劣,其心情也極為複雜,所以才上《陳乞鄧州狀》,請知鄧州。
鄧州百花洲 鄧州百花洲
當年十一月乙卯(十四日),仁宗同意他的請求,仍保留資政殿學士的館閣職稱,轉給事中知鄧州。范仲淹遂帶着病殘的長子純祐,從邠州南下,到鄧州赴任。
范仲淹到任後,看到鄧州“風俗舊淳,政事絕簡,心方少泰,病宜有瘳。”(范仲淹《鄧州謝上表》),於是把寄養在京城妻兄李紘家的二兒子純仁、三兒子純禮及女兒也接到鄧州一起生活。慶曆六年(1046),他的新婚妻子張氏夫人,又為他生下了第四個兒子純粹。范仲淹一生大都在四處奔波中,無暇照顧家室。到鄧州後,閤家團圓,其樂融融。在新婚妻子的精心照顧和諸子隨侍的親情中,在眾多文雅幕僚的陪伴下,度過了一生中極為難得的三年愜意時光。
范仲淹 范仲淹
孜孜民事 政平訟理范仲淹請知鄧州,儘管政治環境險惡,心情複雜,但憂國憂民的抱負卻堅定不移。在給仁宗的《鄧州謝上表》中,陳述了守邊首尾四載和改參大政的甜酸苦辣,重申了自己“啓沃無隱,出處惟命。持一節以自信,歷三黜而無悔”的信條。最後表示:“敢不孜孜於善,戰戰厥心,求民疾於一方,分國憂於千里。上酬聖造,少罄臣誠。”范仲淹知鄧三載的情況,《嘉靖鄧州志》把它高度概括為“孜孜民事,政平訟理”。
鄧州百花洲 鄧州百花洲
1、體察民情范仲淹一到鄧州,便深入民間瞭解民風民俗和百姓疾苦,與鄧州百姓同憂樂。他的“七里河邊歸帶月,百花洲上嘯生風”(范仲淹《依韻酬太傅張相公見贈》)的詩句,為我們留下了他早出晚歸拜詢鄧州父老的感人情景。他曾興致勃勃地參加了當地正月二十二日士女遊河、三月三日郊外踏青活動。他在給晏殊的《獻百花洲圖上陳州晏相公》的詩中,生動地記錄下了“彩絲穿石節,羅襪踏青期”的風俗民情,並特加註曰:“襄鄧間,舊俗正月二十二日,士女遊河,取小石中通者,用彩絲穿之,帶以為祥。”范仲淹體察民情細緻入微,就連小姑娘們遊河踏青,用彩絲串石帶在身上以祈祥瑞這樣的小事都瞭如指掌。范仲淹還按照當地風俗,帶領僚屬參加民眾的祭風師活動。他的《祠風師酬提刑趙學士見貽》詩,詳細地追述了他在孟春正月祭祀風師的經過和期望。詩曰:先王制禮經,祠為國大事。孟春祭風師,刺史敢有二。齋戒升於壇,拜手首至地。所祈動以時,生物得鹹遂。勿鼓江海濤,害我舟楫利。旱天六七月,會有雷雨至。慎無吹散去,坐使百穀悴。高秋三五夕,明月生天際。乃可驅雲煙,以喜萬人意。願君入薰弦,上副吾皇志。阜財復解愠,即為天下賜。八使重古禮,作詩歌祭義。誠欲通神明,非徒獎州吏。賢哉推此心,良以警有位。他祈求風師颳風要大小適時,以使萬物生長,老百姓能夠安居樂業,不要颳大風影響水路交通,六、七月間雷雨天,不要颳風吹散雲彩,引起天旱,使莊稼枯黃。秋高氣爽的十五晚上,若有云彩遮住月亮,要把雲彩吹散,讓天下百姓享受明月清風,盡情高興。他説,這不只是對地方長官的獎掖,更重要的是有利於天下蒼生。為了感動風師,他先行齋戒,再登壇拜祭,以至於叩頭至地。他做得很嚴肅,很認真,很虔誠,表現了他對百姓生活的深切關心之情。
2、賀雪抒懷范仲淹虔心敬意祈禱上蒼風調雨順,讓老百姓有個好收成。誰知天不遂人意,慶曆六年(1046),鄧州自秋至冬數月乾旱,二麥枯黃,百姓發愁,他更是心急如焚,“今之刺史古諸侯,孰敢不分天子憂。自秋徂冬渴雨雪,旬奏空文慚轉郵。”(范仲淹《依酌答賈黯監丞賀雪》)范仲淹不但帶領百姓整修陂堰,引水抗旱。還每月三次向朝廷奏報旱情。待到普降瑞雪,人們向他祝賀。他在州衙鈴齋置酒款待賀雪的人們。他想到來年五穀豐登的情景,更是高興得和年輕人一樣,飲酒擊籌,且舞且歌。這時因公出使鄧州的河東提刑張去惑,將作監丞襄州通判賈黯都賦詩志賀。范仲淹依韻贈答,抒發自己的喜悦心情。他在《依韻答賈黯監丞賀雪》詩中説:渾祛癘氣發和氣,明年黍稷須盈疇。煙郊空闊獵者健,酒市暖熱沽人稠。……常願帝力及南畝,盡使風俗如東鄒。誰言吾子青春者,意在生民先發謳。一場大雪使范仲淹頓解愁顏,是因為它將為老百姓帶來一個好年景。
3、尋泉鑿井在古代,興水利是厚農桑的主要措施。從范仲淹詩文中反映出,他在鄧州一是整修陂堰,引河水灌田;二是帶領百姓尋泉鑿井,解決百姓生產和生活用水問題。昔日,范仲淹帶領百姓所鑿的水井,基本已湮沒不存,唯有花洲書院內的一口水井因其功效而保存至今。當時,鄧州城東南一帶的井水苦澀,長期飲用,多生怪病。范仲淹便帶領學子在書院周圍鑿井尋泉。最終在書院西側挖出了一口井,井水甘甜,解決了學子和周圍百姓吃水困難。久而久之,怪病也都慢慢好了。為這件事,范仲淹還專門寫了一首長詩以記之,其中曰:“但願天下樂,一若樽前身。長戴堯舜主,盡作羲黃民。耕田與鑿井,熙熙千萬春。”(范仲淹《依韻答提刑張太博嘗新醖》)老百姓感念範公恩德,便將此井取名“範公井”。2002年,修復花洲書院時,在井上建了一座無頂六角亭,筆者特撰楹聯一幅,刻於亭前石柱上,以志紀念:“尋泉鑿井滋後士,飲水思源效前賢”。范仲淹知鄧州,政簡刑清,一年餘而化行俗美,老百姓豐衣足食,安居樂業。“庭中無事吏歸早,野外有歌民意豐”(范仲淹《酬李光化見寄二首》),生動地記載了當時鄧州民樂昇平的太平景象。
鄧州百花洲 鄧州百花洲
4、惠及他州百姓范仲淹不僅關心鄧州百姓,對他州人民的生產生活也十分關心。慶曆八年(1048),黃河以北出現嚴重的旱情,不少災民來到鄧州,范仲淹全力救濟他們。有些流民還在范仲淹的資助下到了湖北的隨州和江陵。由賑濟流民,他想到了在定州的韓琦,掛念那裏百姓的生活。遂給老友去信詢問災情:“河朔災沴非常,大煩憂軫也。麥苗不立,向去如何?此中亦有北來流民,見行救濟,多過隨郢去。”並告訴韓琦,鄧州和往常一樣,“夏田豐稔”。後來聽説北方落了雨,想來會有個好收成,因此,又給韓琦去信:“河朔久困,今春少雨。後來聞已滂沛,應有稔意”。同時,給韓琦介紹鄧州的情況:“此中蠶麥大獲,秋稼亦盛,甚釋憂懼,可偃息以從事矣。”慶曆八年春,范仲淹還平息了與鄧州相鄰的金、均、房三州的地方騷亂,維護鄰州的社會秩序。他在給韓琦的信中説:“所轄金、均、房,相去各五七百里,山川險隔,自冬至春,三州各有小小結構,幸而告敗。”金、均、房三州就在今陝西的安康、湖北的均縣和房縣,這三個州和鄧州均歸京西南路(治今襄陽)管轄,應為平等關係,不相隸屬,但信中稱“所轄金、均、房”,看來范仲淹當時還可能負責京西南路的事務,有待於進一步考證。
鄧州百花洲 鄧州百花洲
鄧州百花洲 鄧州百花洲
營苑修圃 與民同樂范仲淹知鄧時,還整修了鄧州名勝百花洲,與民同樂①。百花洲,在鄧州外城東南隅,是鄧州的一方文化盛景。據清代鄧州花洲書院山長陸鍾渭《詠百花洲三十韻》詩中的“聞道東湖風景好,臨涯曾建百花洲”詩句推測,那個地方原來叫東湖,後來在湖中建島,島上遍植百花,因名百花洲。百花洲闢建於何時,史無記載,現存最早詠百花洲的詩是宋仁宗景祐二年(1035),兵部尚書宋祁給鄧州知州燕肅寫的《答燕龍圖對雪宴百花洲見寄》,詩中有“百花洲外六花寒,使幕凌晨把酒看”句。寶元二年(1039),謝絳任鄧州知州,整修了百花洲,並在百花洲畔的城頭上建覽秀亭。同年,歐陽修、梅堯臣到鄧州拜訪謝絳,他們在百花洲上泛舟,在覽秀亭下拋堶,並賦詩唱和,以記其盛。從歐陽修《和聖俞百花洲二首》詩中的“野岸溪幾曲,松蹊穿翠陰。不知芳渚遠,但愛綠荷深。”“暮角城頭起,歸橈帶明月”推測,那時的百花洲水域面積非常寬闊。七年後,范仲淹來到鄧州,百花洲已有些荒涼,覽秀亭也已破敗。他籌措資金,置辦物料,召集能工巧匠,按其家鄉蘇州的園林風格,再次營建百花洲,重修覽秀亭②,還在百花洲上建嘉賞亭③。把鄧州西郊各種菊花移到百花洲上建起了菊台④。為振興鄧州文運,又在附近的城頭上建了春風閣⑤、文昌閣⑥。使此地風光之盛甲於宛南。百花洲重修後,范仲淹把它闢為園囿,與民同樂。他在《定風波·自前二府鎮穰下營百花洲親制》一詞寫道:羅綺滿城春欲暮,百花洲上尋芳去。浦映繁花花映浦。無盡處,恍然身入桃源路。莫怪山翁聊逸豫,功名得喪歸時數。鶯解新聲蝶解舞。天賦與,爭教我輩無歡緒。百花洲風光如畫,置身其間,恍如世外桃源,他與鄧州百姓在這裏共同賞春,忘卻了一切煩惱,歡樂之情溢於言表。《獻百花洲圖上陳州晏相公》是范仲淹送給時任陳州知州晏殊的一首詩。隨詩摯獻的還有一幅《百花洲圖》,此詩算是對《百花洲圖》的文字説明。他在詩中寫道:百花爭窈窕,一水自漣漪。潔白憐翹鷺,優遊羨戲龜。闌干紅屈曲,亭宇碧參差。倒影澄波底,橫煙落照時。月明魚競躍,春靜柳閒垂。萬竹排霜仗,千荷卷翠旗。菊分潭上近,梅比漢南遲。岸鵲依人喜,汀鷗不我疑。彩絲穿石節,羅襪踏青期。素髮頻來醉,滄浪減去思。步隨芳草遠,歌逐畫船移。此詩不僅描繪了百花洲一年四季的優美風光,而且為我們記錄下了范仲淹在百花洲上與民同樂的盛況。
范仲淹不僅在百花洲上與民同樂,還經常在這裏宴請客人。當時應范仲淹之邀遊覽百花洲的名賢,有姓名可查的就有致仕宰相張士遜、河東提刑張去惑、襄州知州王洙、襄州通判賈黯、光化知軍李宗易、提刑趙良規等人。范仲淹和他們攜手百花洲,踏雪賞梅,遊湖尋春,置酒高會,賦詩唱和。保存下來的范仲淹詩詞中,詠百花洲的就有14首之多。如大家耳熟能詳的《覽秀亭詩》、《中元夜百花洲作》、《依韻答王源叔憶百花洲見寄》等詩,都是詠百花洲的名作。尤其是《獻百花洲圖上陳州晏相公》還被清代學人張景星收入《宋詩別裁》。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