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宗越

(南朝宋遊擊將軍)

鎖定
宗越,南陽葉人。本是河南人,晉時動亂,遷徙到南陽宛縣,又依照土斷法令歸屬葉。宋文帝時期參與元嘉北伐,後來助討元兇,助孝武帝劉駿登基。先後受到孝武帝和前廢帝寵信重用,後因謀反被宋明帝所殺。
本    名
宗越
所處時代
南朝宋
出生地
河南
主要成就
討伐蠻族、元嘉北伐、討伐元兇、討伐魯爽、臧質叛亂

宗越人物生平

宗越早期經歷

宗越初出仕補郡吏。後來他受到徵召,到州中任隊主。武陵王劉駿鎮守襄陽時,以宗越為揚武將軍,統領枱隊。
元嘉二十四年,宗越啓奏宋文帝劉義隆,請求恢復家中次門的地位,並把户籍遷屬冠軍縣,宋文帝答應了他。
元嘉二十七年,宗越跟隨柳元景北伐,他統領馬幢,隸屬柳元怙,立下了戰功,事情記載在《柳元景傳》中。
歸來後宗越補後軍參軍督護,隨王劉誕調笑他説:“你是什麼人,竟然得到我官府名稱上的四個字作官名。”宗越回答説:“佛狸(拓跋燾)如果沒死的話,我不愁得不到諮議參軍之職。”劉誕聽了大笑。

宗越征討叛亂

宗越跟隨柳元景討伐西陽蠻,因為正逢劉駿起義討伐元兇劉劭,宗越轉任南中郎長兼行參軍,在新亭立有戰功。
劉駿即位是為宋孝武帝,以宗越為江夏王劉義恭大司馬行參軍,濟陽太守,不久加龍驤將軍。臧質魯爽反叛,宗越率軍駐守歷陽。魯爽派遣將軍鄭德玄進軍佔據大峴,鄭德玄又另外派出楊胡興、劉蜀率領三千兵馬進攻歷陽。宗越率領步騎五百人在城西十餘里處迎戰,大破敵軍,斬楊胡興、劉蜀等人。
魯爽叛亂平息以後,宗越又率領自己統領的部隊進軍梁山迎戰臧質,臧質敗逃,宗越的戰功居多。宗越乘勢率軍追擊叛軍至江陵。當時荊州刺史朱修之還未到達江陵,宗越在江陵殺人很多,又脅迫掠奪南郡王劉義宣的子女,因此犯罪而被免官,囚繋在監所服苦役。不久宗越就被寬宥,恢復原有官職,並追評以前的功勞,被封為筑陽縣子,食邑四百户。宗越又遷西陽王劉子尚撫軍中兵參軍,將軍之號不變。

宗越屠戮廣陵

大明三年,宗越轉任長水校尉。
竟陵王劉誕佔據廣陵反叛,宗越率領馬軍隸屬沈慶之攻打劉誕。到了廣陵城被攻破時,孝武帝劉駿命令把城裏的成年男子全都殺掉,宗越受命殺人,親自到場主持,對要誅殺的人,個個都先加捶撻,有時鞭打到面孔,宗越見到這場面極其高興,好像有很大的樂趣,被他殺死的共有幾千人。
大明四年,改封宗越為始安縣子,食邑和原先一樣。大明八年,宗越遷新安王劉子鸞撫軍中兵參軍,加輔國將軍。同年,又任督司州、豫州之汝南、新蔡、汝陽、潁川四郡諸軍事、寧朔將軍、司州刺史,不久又領汝南、新蔡二郡太守。

宗越誅戮羣公

前廢帝景和元年,宗越被徵召,任遊擊將軍,直閣。不久,宗越領南濟陰太守,爵位為侯,增加食邑二百户。又加冠軍將軍,改領南東海太守,遊擊將軍之職不變。前廢帝劉子業兇殘暴虐,不行君道,但宗越和譚金、童太壹等人都為他效力,誅戮羣公及何邁等人,他們幾個都盡心竭力,所以前廢帝以他們為爪牙,憑藉他們的勇武而無所顧忌。賜給宗越等人的美女金帛,充斥他們的家中。宗越等人均一介武夫,粗野強悍,見識不遠,都是憑一時意氣用事,不再有別的心計。前廢帝將要南巡,第二天早上就要動身,當晚准許宗越等人出宮住宿,湘東王劉彧就乘這機會殺死前廢帝,平定局勢。第二天早上,宗越等人一起入宮,劉彧安撫接待很是寬厚,宗越改領南濟陰太守,本官不變。

宗越謀反處死

宗越等人既然已經為前廢帝盡心竭力,因而擔心劉彧不能寬容自己,劉彧對待他們雖然寬厚,但他們都心懷恐懼。劉彧也不想讓他們在京城中任職,從容地對他們説:“你們幾個人遇上暴虐的君主,勤勞辛苦多時,現在苦樂應該變換,你們應當得到可以養身的領地。兵馬多的大郡,任由你們挑選。”宗越等一向已經自感畏懼,聽了劉彧的這番話,都相顧失色,因此圖謀發動叛亂。他們把計劃告知沈攸之,沈攸之把情況全都向劉彧稟告,劉彧當天就下令把宗越等人逮捕下獄處死。宗越死時五十八歲。

宗越軼事典故

宗越安營佈陣

宗越善於安營佈陣,每每幾萬人駐紮,宗越自己騎馬往前走,命軍人跟隨在自己身後,宗越的馬停下來,營陣也就彌合,未曾有過絲毫的誤差。到沈攸之代替殷孝祖任南討前鋒的時候,因為殷孝祖剛死不久,軍士們都很害怕,沈攸之感嘆説:“宗公可惜,他實在有過人的長處。”但宗越管束將士十分嚴酷,喜歡動刑殺人,對於一些小不如意的事情,往往使用軍法處置。當時王玄謨管理手下人也少施恩惠,將士們為他倆人編了幾句順口溜説:“寧作五年役徒,也不願跟隨王玄謨。王玄謨尚可,到宗越手下,宗越要殺我。”

宗越少年俠氣

宗越父親被蠻人殺害,殺他父親的人曾到郡中來,宗越在集市上刺殺了那個蠻人,太守夏侯穆讚賞宗越這種為父復仇的心意,把宗越提拔為隊主。蠻中有人進行搶劫偷盜,太守常常派宗越去征討,每次征討往往成功。宗越家中貧窮,無錢買馬,常提着刀和盾步行出陣,單獨挺身出戰,敵眾沒有人能抵擋。每一次取得勝利,郡中吏員就得到五千錢獎賞,宗越憑這錢才得以買馬。

宗越史籍記載

《宋書 卷八十三 列傳第四十三》 [1] 
《南史 卷四十 列傳第三十》 [2]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