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宗派主義

鎖定
宗派主義是主觀主義在組織關係上的一種表現 [4] 對內的“宗派主義”傾向產生排內性,妨礙黨內的統一和團結;對外的“宗派主義”傾向產生排外性,妨礙黨團結全國人民的事業。毛澤東、任弼時等中共領導人對宗派主義及其種種表現作了專門闡釋。 [2-3] 
中文名
宗派主義
外文名
sectarianism
讀    音
zōnɡ pài zhǔ yì

目錄

  1. 1 釋義

宗派主義釋義

中文“宗派”一詞原指古代宗族內部區分嫡庶大小的本支衍派,後用來泛指宗教、政治、學術、文藝等領域中的不同流派。毛澤東曾説:“宗派,我們的祖宗叫作‘朋黨'現在的人也叫‘圈子’又叫‘攤子’,我們聽得很熟的。”在中共黨史上,宗派專指“在黨內違反黨的政治路線和組織原則,分裂黨、進行小組織活動、向黨鬧獨立性、把個人放在黨的集體之上的行為”。從中共誕生之日起,宗派就在黨的成長過程中滋生髮展,不斷破壞黨的團結和肌體的健康。毛澤東批評“宗派主義”的思想正是在這樣的歷史背景下產生和發展的。 [5] 
1929年12月毛澤東在《關於糾正黨內的錯誤思想》一文中批評了黨內“本位主義”、“小團體主義”的錯誤現象。他指出“小團體主義只注意自己小團體的利益,不注意整體的利益,表面上不是為個人,實際上包含了極狹隘的個人主義,同樣地具有很大的銷蝕作用和離心作用。”對小團體主義的批評是毛澤東反對黨內“宗派主義”思想的初步發展。 [5] 
根據現今可查的資料,毛澤東最早正式提到“宗派主義”是在1937年5月。在當時的中共全國代表會議上,毛澤東指出:“我們黨在民眾運動中,有嚴重的關門主義、高慢的‘宗派主義’和冒險主義的傳統傾向。”他在這裏提到的“宗派主義”主要是指在統一戰線中有些人對黨外人士的排斥和輕視的態度。之後毛澤東開始在不同場合和不同會議上將“宗派主義”作為一種錯誤的思想傾向和行為表現進行批判。 [5] 
1941年毛澤東在中央九月會議上作了反對“主觀主義”和“宗派主義”的報告,指出“‘宗派主義’是排擠非黨幹部的一種風氣,即排外主義。同時也排內。鬧獨立性、不服從決議、沒有紀律的現象,必須整頓。”1942年2月,毛澤東作《整頓黨的作風》的演説,對“宗派主義”的性質、表現和危害性做了系統的歸納和嚴厲的批判。報告指明“宗派主義”的性質是“主觀主義在組織關係上的一種表現”,並列舉了“宗派主義”在黨內黨外的表現。首先是在黨內“鬧獨立性”,結果造成外來幹部和本地幹部不團結,軍隊幹部和地方幹部不團結“幾部分軍隊之間、幾個地方之間、幾個工作部門之間的關係,也是如此。”其次是在黨外“宗派主義”表現為“我們的許多同志,喜歡對黨外人員妄自尊大,看人家不起,藐視人家,這就是‘宗派主義’的傾向。”毛澤東還深刻分析了“宗派主義”的危害,指出“對內的‘宗派主義’傾向產生排內性,妨礙黨內的統一和團結;對外的‘宗派主義’傾向產生排外性,妨礙黨團結全國人民的事業。剷除這兩方面的禍根,才能使黨在團結全黨同志和團結全國人民的偉大事業中暢行無阻。” [5] 
1942年7月14日,任弼時在中央黨校作《關於增強黨性的決定》為題的報告 [1] 其中一部分就反對宗派主義作了專門闡述。他指出:宗派主義是黨性不純的一種表現。宗派主義可以鬧到使我們黨完全孤立起來,可以鬧到使我們黨內部不團結,甚至使我們黨解體。究竟什麼叫宗派主義?替宗派主義下個完滿的定義很困難,一般地説,把黨的利益、革命的利益拿來去服從局部的少數人的利益,這大體上就是一種宗派主義。換句話説,把個人的利益與黨的利益,把局部的利益與整體的利益對立起來,只注意到個人的和局部的利益,那麼,這種情形就可能形成宗派主義或者宗派主義的傾向。宗派主義的主要表現,就是對黨外產生排外性,在黨內產生排內性。 [2] 
他指出:宗派主義的排外性,常常使有些同志表現出我們黨是很高明的,看不起人家,彷彿只有我們黨裏面的人是最好的,最革命的,其他的人都趕不上我們,不配同我們在一起。這種排外性就形成我們黨對外的關門主義,認為關着門自己搞革命就可以成功。宗派主義的排外性使我們黨與基本羣眾——工人農民不親近,與同情我們的人更不接近,跟他們隔離。我們的基本羣眾裏面有許多進步的覺悟的分子,而宗派主義者不要他們加入到我們黨內來,向他們關門,認為他們對於我們沒有好處。這些人對基本羣眾的生活要求也不大關心,更不能為他們的要求去鬥爭。宗派主義者對於黨外的同情革命者是輕視的態度,認為只有我們黨才是革命的,其他階層的人不一定是革命的,甚至是反革命的。這樣就使我們黨脱離我們的基本羣眾,拒絕一切可能的同盟者。 [2] 
他指出:宗派主義的排內性有各種各樣的表現。有的表現為本位主義,就是隻注意自己工作的這一部門的利益,把局部的利益與整體的利益對立起來;有的表現為小團體主義,或少數人的小集團的活動。宗派主義的小集團多是由同鄉、同學、同族的關係而形成的。如在某根據地有一個支部是一族包辦,對其他族的人則排斥。有些是同學、同鄉,甚至同在哪一國留學的,以這樣一些關係結合起來的。還有一種表現則更厲害,鬧同黨對立的獨立主義,鬧反集中的分散主義,鬧無原則的糾紛;有的甚至結合少數人公開違抗黨的決議,公開與黨的路線政策對立起來,成為政治上一種反黨的派別活動。這樣鬧獨立、鬧派別的結果,造成黨內無組織的狀態,使黨分成這一部分、那一部分,不能成為一個團結的整體。鬧這樣一些宗派主義的人,雖然有各種各樣的表現,但其基本出發點還是個人主義,個人的自私自利,把部分利益同黨的整體利益對立起來,有的還有政治上的企圖。 [2]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