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宗教現象學

鎖定
宗教現象學(Phenomenology of Religion),當代宗教學分支。其宗旨是對被視為純意識和人類生存內重在先天結構的宗教思想現象進行區分、論述、系統化和分析。宗教現象學追求世界觀上的非前提性和哲學上的中立性,反對實證主義和唯科學主義及認識包括宗教在內的現代西方文化的危機。多數宗教現象學代表人物以胡塞爾的現象學方法為根據,其中很多人也利用結構主義和文化人類學的方法。對於宗教現象學説來説,“神聖物”、“神聖物的本質`、信仰行為、宗教感情、宗教經驗的”理性“、某些宗教範疇(神、靈魂、恩寵等)和教理都是宗教現象。宗教現象學以以下人物為代表,舍勒、奧托、斯馬特、埃利亞德、布雷克、裏克爾、懷爾德、瓦赫、斯普蘭蓋爾等。負有盛名的是荷蘭的宗教現象學派,該派十分重視宗教歷史學。如萊烏、布雷克、克里斯坦森。
中文名
宗教現象學
外文名
Phenomenology of Religion

目錄

宗教現象學定義

宗教現象學(Phenomenology of Religion),當代宗教學分支。其宗旨是對被視為純意識和人類生存內重在先天結構的宗教思想現象進行區分、論述、系統化和分析。

宗教現象學性質

宗教現象學作為一種交叉邊緣學科,其母體是宗教學還是現象學至今爭論不休。但可以肯定的是,宗教現象學是以現象學的研究方法,來觀察宗教這種現象,並對其作出符合科學的規律性認識。這與其他宗教學交叉學科一樣,在發展過程中會兼顧非理性的宗教與理性的科學的兩種方法,當然這也將成為該交叉學科持續討論的根源。比如,在宗教心理學領域,至今還存在是否去宗教化的爭論,這種爭論實質是唯物主義與唯心主義的較量,除了兩種主義的對壘,交叉學科還會遇到意識形態的偏見。不同的社會制度,將會有各自的意識形態建構方式。宗教心理學進入中國的過程,就經歷了這些曲折 [1]  。宗教現象學也一樣,在曲折中前進。未來的路還很漫長。

宗教現象學應用

康德以降的哲學強調的自我是一種大我,一種具有絕對能力,大全式的自由的自我。但是這種大我神話在二十世紀破滅了。人們明白了,根本不存在着大我,在這個世界上具體生活的我是一個永遠殘缺的,能力有限的我,即小我。我,不具備征服客體,征服世界的能力,唯一的可能,就是在這個世界上,去生存。此在自我的存在與此在客體的存在形成一對主客體關係,此在自我與此在客體的合一形成了生存主義,即小我通過自我意識,在世界中通過創造、努力工作、愛他人等使個體超然於自我之上。精神分析學派從現象學和存在主義那裏吸取營養,形成了存在主義精神分析學(簡稱“存在分析”)。存在分析主張理解人的愛、本真、自由、焦慮、孤獨、死亡等存在狀態,強調人的在世之在,關注人的整體性。這避免了主體我陷入封閉“自我”的泥潭。精神分析學派都關注宗教與人的心理或心靈健康的關係,但卻從完全不同的角度闡明瞭對宗教現象的看法。其中榮格和弗蘭克爾的宗教心理學説兼顧了心理治療與心靈治療兩個層面,這對宗教神學界和世俗社會中的人以及社會產生了影響。二者都認為,宗教對精神或神經病患者有治療作用,而且對正常人,對所有人的心理發展和人格成長都有一種治療作用。存在分析雙重X模型實際上包含了兩種互為補充的治療方法,第一重X模型所描繪的是個體自我的心理世界,其結構的平衡是心理治療的主要目標;第二重X模型是對主客體世界的整體性構建,從個體治療角度來説,這是一種心靈治療模型,即使得第二重X模型的平衡達到主客體相統一狀態。從某種程度上來講,尤其是在思維方式上,第一重與第二重X模型在治療技術上都是符合精神分析理論的,也符合精神分析X模型的基本原理。實際上,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是從強調本能、潛意識等非理性的理論視野出發,打破康德以來的理性研究領域;而弗蘭克爾基本拋棄了佛洛依德的本能、快樂原則、力比多等概念,重新拿起理性的武器,並且輔之以宗教、道德、意義等。因而,又有人將他的“意義治療學”稱為“理智信念療法”。 [2]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