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宗教建築

(建築形式)

鎖定
宗教建築是人們從事宗教活動的主要場所,包括佛教的寺、塔、石窟寺、道教的廟觀,伊斯蘭教的清真寺等。此外,寺廟建築除石窟寺外多營建成院落式。 [2]  教堂像一個巨大的容器,將望道者置入其特有氣氛的控制之中,從而達到吸收其入教的終極目的,這種力量,就是宗教空間的感召力。比起別的類型的空間來説,宗教空間是經過了數千年的發展和演變來的,在宗教侵蝕的過程中,其建築也隨同廣播世界各地,並與各個國家的民族建築相結合,形成了相對固定的型制。
中文名
宗教建築
外文名
ecclesiastical building
類    別
寺、廟、祠、觀、庵等
作    用
傳揚宗教文化
起始時間
4000年前

宗教建築建築形式

宗教建築建築

宗教建築埃及和神廟 宗教建築埃及和神廟
精神附着於物質之上,感召力產生於空間藝術之中,宗教建築的感召力從冥冥艮古而來,呈其神性通達為原則,貫穿天國與人間,而從4000年前的埃及神廟到現代日韓新教建築,感召力的孕育形成與發揚光大,是一個漫長而艱難的過程.
國內分類
旅遊中,人們常常會看到寺、廟、祠、觀、庵等建築。有些人把這些建築物統稱為宗教建築,這是錯誤的。又比如俗話講“跑得了和尚跑不了廟”,其實這也是錯的,和尚並不住在廟裏。那麼,寺、廟、祠、觀、庵有什麼區別呢?
宗教建築
宗教建築(10張)
説文》雲“廷也”,即指宮廷的侍衞人員,以後寺人的官署亦即稱之為“寺”,如“大理寺”、“太常寺”等。大理寺是中央的審判機關,太常寺則為掌管宗廟禮儀的部門。西漢建立“三公九卿”制,三公的官署稱為“府”,九卿的官署稱之“寺”,即所謂的“三府九寺”。漢代,九卿中有鴻臚卿,職掌布達皇命,應對賓客,其官署即“鴻臚寺”,大致相當於後來的禮賓司。相傳東漢明帝時,天竺僧人以白馬馱經東來,最初住在洛陽“鴻臚寺”。後來鴻臚寺改建,取名“白馬寺”。於是寺就成了僧人住所的通稱。梵語中,“寺”叫僧伽藍摩,意思是“僧眾所住的園林。”隋唐以後,寺作為官署越來越少,而逐步成為中國佛教建築的專用名詞。
宗教建築 宗教建築
古代本是供祀祖宗的地方。那時,對廟的規模有嚴格的等級限制。《禮記》中説:“天子七廟,卿五廟,大夫三廟,士一廟。”“太廟”是帝王的祖廟,其他凡有官爵的人,也可按制建立“家廟”。漢代以後,廟逐漸與原始的神社(土地廟)混在一起,蜕變為陰曹地府控轄江山河瀆、地望城池之神社。“人死曰鬼”,廟作為祭鬼神的場所,還常用來敕封、追諡文人武士,如文廟——孔子廟,武廟——關羽廟。
是為紀念偉人名士而修建的供舍(相當於紀念堂)。這點與廟有些相似,因此也常常把同族子孫祭祀祖先的處所叫“祠堂”。祠堂最早出現於漢代,據《漢書·循吏傳》記載,“文翁終於蜀,吏民為立祠堂。及時(指誕辰和忌日)祭禮不絕。”東漢末,社會上興起建祠抬高家族門第之風,甚至活人也為自己修建“生祠”。由此,祀堂日漸增多。
《釋名》雲:“觀者,於上觀望也”。觀就是古代天文學家觀察星象的“天文觀察台”。史載漢武帝在甘泉造“延壽觀”,以後,建“觀”迎仙蔚然成風。據傳,最早住進皇家“觀”中的道士是漢朝的汪仲都。他因治好漢元帝頑疾而被引進皇宮內的“昆明觀”。從此,道教徒感激皇恩,把道教建築稱之為“觀”。
古時是一種小草屋,即所謂“結草為庵”。舊時文人的書齋亦稱“庵”,如“老學庵”、“影梅庵”。漢以後建了一些專供佛徒尼姑居住的庵堂,於是“庵”也就成了佛教女子出家行佛事的專用建築名稱了。

宗教建築歷史

在基督教興起之前,西方宗教處於多種宗教並存,多個神靈主教的原始宗教時期,禮祀神靈的空間在此時有了雛形,都有着強烈的本民族的風格。
(公元前2000年,最初的結構感召)
宗教建築 宗教建築
埃及神廟是世界最早的宗教建築之一,在結構上通常有高大的牌樓門,形體對稱,整個內部空間由大殿和長廊構成,而有着眾多高大林立的柱子的柱廳是埃及神廟的最大特色,也是營造宗教感召力最強烈的場所。舉卡納克的阿蒙神廟為例,其面積約為40260平方米,建於公元前1530年。之中柱廳面積就達5000平方米,內有16列共134根高大的石柱。中間兩排十二根高21米,直徑為3、6米,兩旁的柱子較矮,高13米,直徑2、7米,平頂也較低。所有的柱子、梁枋刻滿陰刻浮雕。殿內石柱如林,僅以中部與兩旁屋面高差所形成的高側窗採光,光線陰暗,形成了法老所需要的“王權神化”的壓抑氣氛。阿蒙神廟是崇尚埃及的眾神之王——阿蒙神的,神的威嚴在此中體現得淋漓盡致,與瘦小的北非人形成強烈對比的巨大石柱,狹小的柱間空間,從柱隙間透入的少量陽光,一切的一切都使進入者產生自我渺小,壓抑甚至初級的恐懼的心理,神在高高之上俯視,將進入者牢牢控制在其掌握之中,這種感召是單一的命令,強使人去服從他,就如古埃及冷酷的法老王
希臘神廟
(公元前400年,光的感召的出現)
宗教建築 宗教建築
希臘神廟是歐洲宗教建築的起源,神廟被認為是神靈在當地的居所每廟奉獻給一,兩個神。它以內部的正殿為主體,殿內立有該神靈的雕象。希臘的神廟一般不大,東向,膜拜儀式在廟外舉行。清晨,當廟門開啓時,沐浴在金光燦爛陽光中的神象,經常使膜拜者為之神往。也是因為這個原因,希臘人對神廟的外型與裝飾均十分重視。
此時的神廟已有了固定的型制,類似於古愛琴時期王宮中的稱為美加侖的正廳。以後為了防雨濕牆,在外添建木棚。隨着神廟以磚木結構轉向石結構,外面的棚也就固定下來了,至公元前6世紀定型為圍廊式。後來還出現了講究的柱式。在那華美的希臘神廟之中,潔白的雲石之間的廣闊空間裏,世俗被高大的石柱自然隔離,只留下了太陽的明輝,感召的壓抑力被減弱了,光明帶來了莊嚴和聖潔。
比起埃及神廟來,希臘神廟更規整更精緻,裝飾材料用到了華貴的雲石和鍍金飾件。在華美的莊嚴之中,光的感召已進入其間,成為氣氛的烘托者,神性加入了人性的感情,不再是古埃及式殘暴的帝王神靈了。
羅馬神廟
(公元前100年,先進技術感召的最初體現)
宗教建築 宗教建築
羅馬神廟的外貌,型制和希臘神廟很相似,但比起希臘神廟,羅馬神廟更加靈活多變[4],神明在其中有了人性,比起前兩個時期,神廟再不只是祭司和王室成員接觸神靈的私密場所,而是一種相當於會所的公共建築。例如久負盛名的萬神廟,曾是古代結構中跨度最大的大空間建築,集羅馬穹隆和希臘式門廊為一體,除了繼承先輩建築的山花,柱式,精美雕花之外它又人了一個創新,那便是在穹隆上增加了暗龕,在其中置放神像,光,從穹隆正中的圓孔裏照進來,在神龕的諸神之上次遞淺深,由柱圍成的圓廳裏,神像高立。羅馬人將當時最先進的建築技術運用在此,意圖營造出一個人間的神山,步入這樣的空間,猶感宗教之華麗莊嚴,空間之不可思議成就的廣闊精美使人民們自覺肅然起敬,由技術充實的感召在此是一個最早的實例。
綜上所述,在原始宗教時期,天國是與人間完全分割的,人們對諸神的情感多是敬畏,宗教在當時享有與王權同等的尊貴,因此空間和材料在此中被大量地浪費,空曠無垠的神廟裏,幾乎沒有容納世人的處所,步入其中,人們都會如誤闖神宮一般膽怯,所以説,當時的宗教建築是隻為神而營造的,其感召力便是較為單一的神秘與莊嚴。
但是,史前宗教建築在長達兩千年的發展中,已經形成了一個專門的類別,有了和王宮,民宅,會所,陵墓等其它建築不同的結構與特色,強大的感召力已經形成,併成了區別於其它建築最明顯的標誌。
基督教時期
(感召力的大大豐富和加強)
紀元後的西方宗教是基督教的統治時期,基督教以其先進的教義,嚴整的教律和強烈的排它性橫掃一切歐洲“異端”,穩坐宗教之王的席位。原始宗教們絕大多數隨其神廟的拆毀和易主迅速消亡。於是,基督教堂成了紀元後西方宗教建築中的獨家碩果。
傳教,將神明的意志無限度地傳播,在人間營造一個至美至善的天國,宗教建築在這一段時期成長飛速,感召力也與之同時空前加強。
地下墓窟時期
(公元零年至300年基督教感召的奠基)
宗教建築 宗教建築
地下墓窟的小燈,是基督教在歐洲熹微的晨光。在羅馬的黑暗統治之中,它從痛苦中誕生。那時這痛苦無法消滅,但可以受人尊敬和頌揚,可以被認為值得和可貴:哭泣的人們是幸福的,因為他們將得到安慰。 福音從死亡之中誕生,教堂即將在精神上誕生。 在地穴歲月的陰冷之中,毫無藝術可言,因為羅馬當局的迫害和諸多物質上的原因,藝術被逐出地下墓窟。那時所謂教堂,只不過是與信徒們的墳墓相伴的靈魂之窟。
可是,基督教的精神感召,在死亡之上誕生的平安和寧靜,艮永和慈悲,已經成為教堂氣氛的奠基,使以後產生的諸多華麗,全都秉其靈魂,一脈相承。
(公元300年至公元1000年人性感召的首次昇華)
這個時期是基督教興起並蠶食歐洲異端的日子,在這個時期,天主教已成為羅馬國教,許多神廟被洗劫一空,異教的諸神被趕出他們的府邸,取而代之的是十字架和聖家族的雕刻畫像。
在羅馬教寬大的神廟裏,有了莊重的聖壇和信徒席,平民,第一次在宗教空間有了自己的位置,於是,大的平安和仁愛便從這改造的聖殿裏恍恍升起,基督教的感召之力從墓窟來到了人間。
羅馬時期
(公元1000年至1200年感召力的提高)
宗教建築 宗教建築
如果説藝術以寥廓空宇及璀璨光明為自己的故里[7],那麼,羅馬風時期的教堂就是基督教與藝術結合的首度華麗。在羅馬式教堂中,再度重現了舊式宗教的莊重與尊嚴,而因教律又有了一系列實用的空間,如長廊,詩堂,正堂,聖洗堂等,此時的教堂系統在1000年的發展過程中已經十分完善,人們步入此中,從進到出,經過的往往是一個完整的宗教儀式。長廊的引導,高柱的肅穆,正堂的寥廓與聖壇的華美,於冥冥之中引導着人們,十字式,集中式,巴西利卡式,無一不是營造莊肅的空間形制,人們步入其中,往往覺得自己的渺小與生命的浩瀚,因而肅靜,不發一言。基督教特有的感召已不再單純,除去感情,它甚至還隱含了教律和儀式,宗教空間,已形成其特有的完整形制,在空無一人的冥冥中豐富着進入者的視聽。走進大教堂,彷彿感到上帝已居此中。
哥特時期
(公元1200年至1500年古典宗教建築的感召巔峯)
哥特式建築的產生,是歷史上的奇蹟,而這種風格的建築,恰是為基督教量身打造的天國。在黑暗和壓抑的中世紀,哥特堂如荊棘中的玖瑰,疼痛的,但是絕美!
宗教建築,有其特有的靈魂形制,而靈魂負於形體之中,可以飛昇到多大的高度,哥特堂便是最好的例子,一如無法忍受地底的幽暗,一如無法忍受對其所睥異神廟的模仿,哥特式教堂沖天而出,猶如王者的冠冕,傲視着冥冥眾生。
每一個城市都以自己的教堂為傲,每一個教堂都是當地人民的血汗結晶,而人們精巧的工藝,天才的思維,全被最完美地溶合在當時唯一合法的藝術創造裏,在諸多方面被壓制的人類,唯有在教堂的建造上可以任已發揮,肆意奔放,於是,藝術,被充實在哥特堂的靈魂裏,完整的儀式之形制,華麗的束柱,飛騰的扶舵,至美的玖瑰花窗,精巧的尖拱,鋭利的高塔,感召自此有了光和熱,有了芬芳的氣味和甜美疼痛的感覺,有了冥冥中縈繞半空的歌聲和甚至直入人心的慾望。這是3000年來宗教建築的最高峯,一座哥特堂所發散的感召猶如陽光,使整個所轄教區籠罩在它的蔭護之下,已不單是隻為走入它的人們。著名的哥特堂如巴黎聖母院索爾茲伯裏主教堂,米蘭大教堂已成為法蘭西,英吉利和意大利的國教標誌。這樣的感召甚至跨越千年,直到現在,它還主宰着人們心中天國的樣子。
巴洛克時期
(公元1500至1800感召的減弱)
宗教建築 宗教建築
巴洛克建築最早應該是為宮廷建築服務的,所以在教堂中的應用感覺並不如哥特堂,它的特點是利用透視的幻覺來增加層次和誇張的距離感,用波浪形曲線和曲面,斷折的檐部與山花,柱子的疏密排列來加強立面與空間的凹凸起伏的運動感;用大面積的壁畫,天頂畫與大量的雕象和堆砌的裝飾來產生特殊的空間氣氛[8]。這種方式設計出的教堂脂粉氣很重,雖然竭盡華美為能事,但繁複的宮廷化,反而削弱了其作為宗教空間的感召力,人們的注意力被瑣碎的細節所吸引,驚歎於藝術成就的奢華,可是,對宗教精神的感受卻遠不如哥特時期強烈了。
古典教堂的發展,到巴洛克之後的古典主義式打止,這種潮流只不過是對巴洛克式與羅馬式的一種綜合,已全然喪失了創新意識,哥特風再也沒有出現在後來的教堂之上。也許,對它的摒棄是具有革命意識的歐洲資產階級對中世紀黑暗統治的全盤否定,但是,這樣的做法也一併擯棄了宗教建築中具有最強感召力的哥特藝術,古典宗教建築藝術在哥特之後已不能再度重複中世紀的輝煌。
宗教新建築時期
(公元1900至當代感召的豐富與再度昇華)
在近代宗教建築正在不斷地拆拼過去藝術企圖維護自己的尊貴席位之時,近代新建築的發展已日新月異,玻璃鋼架的出現,新的建築技術的創新已使別的主題的空間遠超這位舊日的貴族,宗教建築在古典風格上的探求再無出路,面臨垂死。近代著名建築師勒,柯布西耶的新建築傑作——朗香教堂,力排眾議而生,使宗教建築從十九世紀起走上了新建築的道路。
自那時起直到現在,宗教建築領嶼湧現了許多優秀的設計師和傑出的作品,已成為現代建築之中一支不可忽視的主流。令人欣慰的是,這些傑出的作品無不抓住了這類空間最重要的東西——宗教精神,在短短的一百年裏掀起了繼哥特之後又一個感召的高峯。

宗教建築著名教堂

朗香教堂
(空間靈魂的解救者)
宗教建築 宗教建築
朗香教堂是宗教建築背離古典風格的第一次革命,柯布西耶當初接手這個工程的時候被告以要用原羅馬風格來繼續,但他沒有這樣做,他設計的新堂已完全打破了人們心中對宗教建築的概念,幾乎沒有通過,雖然勉力建成,但卻遭到了那個小鎮斷水斷電的報復,但不管如何,朗香堂還是牢牢地立穩在法國的邊境,並在幾十年後使這個小鎮成為了聖地。
朗香堂的外形像一個修女的帽子,以橫向的佈局坐落在小山頂上,應天主教的儀式,聖堂,小堂,懺悔室,聖壇,詩壇一應齊全,在佈局和走向上通暢合理,而粗糙的牆面,空曠的空間結構,質樸的黑白兩色,原木製做又不乏精巧的傢俱彷彿讓人迴歸到宗教最初的狀態,在古典宗教建築以其竭盡華麗,喧賓奪主的裝飾風格走向沒落之後,朗香堂洗盡鉛華,以清水芙蓉之態屹立靜靜,而細觀教堂內部,發現質樸的本身卻有許多的內涵,每一個空間的細部,玻璃彩繪,一個小小的十字木雕,甚至一個轉角,一扇高窗,都用了心思在裏頭,光影的交錯,平實的妝容,當人們步入的時候,大的嫌安和寧靜便會在此降臨,感召之中甚至增添了親切而聖潔的光輝,宗教再不是古典派中那今人仰視的神之榮光,而是輕輕包圍在周遭的細語之靈,朗香堂便是一隻盛滿慈悲之水的聖盃,讓人在無聲中感動,許多朝聖者都會在這樣的空間裏落下淚滴。
索恩克朗教堂
(暗夜之中的感召)
索恩克朗教堂
索恩克朗教堂(3張)
索恩克朗教堂是資料裏秩失的一個藝術品,於1918年美國設計師瓊斯設計,它的照片多次出現在各種媒體之上,可是理論資料卻很難找到,但它的靈魂之美使我不得不提。這個新建築坐落在郊外的叢林之中,設計師特選了一處有着扶疏樹木的林子,將教堂安置於此,它是由無數根長長的原木交疊搭建,日間,可以有陽光在其中投下斑駁的影子,夜間,當林間一片幽暗的時候,燈火亮了起來,彷彿是積累了日間的光,在遠遠地呼喚信徒前來。《聖經》是引導人們走向天國的明燈,而這個教堂,以其自身的空間結構完美地詮釋了它所秉承的宗教的含義,幽夜之中的明燈,木質,靜謐而親切這樣的感召之力已超越了其本身專為禮拜的實用價值,宗教空間的靈魂之美,在這個新建築上被體現得淋漓盡致。
水晶小教堂
(愛情的呼喚)
宗教建築 宗教建築
水晶小教堂是當代的《室內ID+C》中介紹國外最新優秀室內時談及的,當時初見可説是驚豔,介紹只有短短几行字,説是坐落在日本東灣,全用玻璃裝飾,連桌椅地面都是透明的,而外景是碧海藍天,玖瑰花被懸在面海的玻璃箱內,整個教堂彷彿脱離了重力,只待悠悠升起[10],這個教堂的主題是婚禮聖堂。婚禮,是基督教各派共同承認的聖事,在這樣的小教堂裏,愛情有了海誓山盟的信託,堅貞而纖塵不染,如履薄冰的感受也恰是守護愛情果實的小心翼翼與真心惜護。步入此中所產生的柔情與聖潔的感受是在別的空間裏體味不到的,設計師在這個作品上可以説是煞費苦心,新式材料可以將亙古永恆的宗教與情感詮釋得如此完美,可謂宗教新空間中的天籟之音
塔勒米教會
(人性和神性的完美交溶)
塔勒米教會是當代新建築中的傑出代表,它以一個圓形軌跡形成擁抱的牆的結構來表現空間的變化。它的主題是擁抱人類心靈的空間,把人類的心靈解放到巨大世界的空間。而這個空間可以説是將光影和材料結合得最好的一個設計[11],在此之中,光和影像水一樣淌過漢白玉的背牆,流瀉到聖壇的裏面,温暖的聖壇與冷漠的鋼鋁材料形成了對比,在冰片累成的燈下,人間緊張而冷酷,人們渴望福音的醫療,聖壇主題的突出,也使感召力大大的加強。這個教堂有着鮮明的時代特徵,感召在此中充滿了悲憫的温暖。即使沒有神父端坐,空間也會用它特有的精神力量來醫治每一個孤獨向隅的信徒,這樣的空間已有了與人交流的能力,是人性與神性的完美交溶,在體現精神這一點上,塔勒米教會已完全超越了古典宗教空間。
日本光之堂
(靈魂的直白)
宗教建築 宗教建築
始建於1983年,至1992年落成完工,其優秀設計與西方相比,大有青勝於藍的勢頭,而其中,最負勝名的,莫過於安藤忠雄的風,水,光系列教堂。風之堂(又名六甲山教堂)的風之長廊與水之堂的鏡面湖一直都以設計新穎,靈氣十足而被行內中人稱讚,安藤對於靈魂建築,向來有天生的才華,經過風和水的設計,光之堂的誕生使安藤成為世界最知名的建築藝術家。 該教堂以一個素混凝土矩形體量為主體,這一矩形包括了三個直徑為5。9米的球體,同時被一片完全獨立的牆體以15度角切成大小兩部分,大的為教堂,小的則為主要入口空間,人們經過這片牆體上5。23米高,1。6米寬的開口,就進入了教堂,地面處理成台階狀,由後向前下降直到牧師講壇。講壇後便是在牆上留出的垂直和水平方向的開口,陽光從這裏滲透進來,從而形成著名的“光的十字”。室內地面,牆壁和傢俱處理得十分簡樸,並保留了粗糙表面的質感,安藤在這裏強調的是抽象的自然,空間的純粹性和洗練誠實的品質,進而喚起人們的一種“莊嚴感”。
當然,“光的十字”可謂是整個空間的點睛之筆,以自然漏光的大十字的形式來作為聖壇的背景,其獨創性是讓人歎服的。這樣的空間,本身就是活的靈魂,那個空漏的大十字架便是靈魂的口碧,日間神光的輝照,夜裏憂苦的釋出,空間因此而有了生命,帶動其間的人們共為呼吸,這樣的感召,已可以使人忘懷所有,視自己為空間一物,整個的身心都浸入最誠摯的禮拜裏。宗教新建築,進展到此,已褪盡浮華,直露本真了。光之堂,將是繼朗香堂的又一座里程碑,將空間之靈魂溶入了被感召者的血液裏,人與感召已然魚水之分。

宗教建築佛教建築

世界上不同宗教的建築有不同的風格,中國的宗法倫理觀念,也影響了幾乎所有的中國宗教建築類型。遍佈中國大地的佛教寺廟建築。儘管佛教是由印度傳人中國的,但中國的佛教建築與印度的寺院大不相同。中國的寺廟深受中國古代建築的影響,它們莊嚴雄偉,精美華麗,和自然的風景融為一體,具有濃郁的、特有的中國佛教建築特色。
中國古代流行的宗教是佛教、道教和伊斯蘭教。還有很多如摩尼教(明教)、襖教(拜火教)、天主教、基督教、本教等。影響最大的是佛教。
1·佛教大約在東漢初期傳入我國,所建的第一個寺院是洛陽的白馬寺,洛陽白馬寺是創建於東漢永平十一年(68年)的。根據相關記載,白馬寺的平面為方形,佛塔為寺院中心,仿照印度的形式建造,建築裝飾多為佛像。
2·漢末苲融在徐州興建了浮屠寺,據記載寺院規模很大,樓閣建築和迴廊為中國風格。中國的第一座佛雕像就誕生於浮屠寺中。
3·三國東吳時,康居國僧人康僧會於247年來建業傳法,建造了建初寺和阿育王塔
4·兩晉南北朝時期,佛教得到很大的發展,僅洛陽一帶就曾建寺院1200多座,我國著名的佛像石窟多數是在這個時代開始建造的。北魏的永寧寺是當時著名的寺院之一,由皇室建造,該寺的主體部分由塔、殿和廊院組成,採取中軸線對稱佈局,中心為三層台基上的九層方塔,塔北建佛殿,四面環繞圍牆形成矩形院落。院落的東、南、西三面中央開門,門上都建有門樓。院北是較簡單的烏頭門。僧舍等附屬建築在主體建築的後面和西側。寺牆四角建角樓,牆上有短椽並蓋瓦,牆外挖壕溝環繞,栽種槐樹。該寺與東漢末期的浮屠寺一樣屬於前塔後殿的形式。
這個時期有很多“舍宅為寺”的情況,像這種寺院一般利用原有的建築,成為“前殿後堂”的樣式。
宗教建築 宗教建築
此時期的石窟寺還沒有脱離印度佛寺的影響,表現的特徵主要是:石窟內除了佛像外還有佛塔,火焰形的拱門、束蓮柱、卷渦紋柱頭。但是寺院佈局、木樑柱屋架和很多建築符號都表現出中國特點。
5·隋、唐五代到宋,是中國佛教大發展時期,雖然其間出現過唐武宗和周世宗滅佛事件,但時間較短,並沒有影響整個佛教的發展。
隋唐時期較大的佛寺採用軸線對稱的佈局方法,按照軸線依次排列山門、蓮池、平台、佛閣、配殿、大殿。建築羣的核心已經從塔變為殿,佛塔一般建在側面或另建塔院。唐代晚期密宗盛行,佛寺出現了十一面觀音千手千眼觀音造像,還有刻有《佛頂勝尊陀羅尼經》的石幢。到晚唐時,寺院已經有鐘樓的定製,鐘樓一般在軸線的東側,到了明代才普遍在軸線的西側建鼓樓。五代時候出現了“田”字形的羅漢堂轉輪藏最早出現在南朝,我國現存的最早的轉輪藏在宋代建造的隆興寺裏;宋代律宗寺院出現了專門的戒壇。元、清兩代在西藏和蒙古一帶藏傳佛教流行,但對中原佛教建築的影響不大。流行在漢族地區的佛教一般稱為漢傳佛教。小的寺院稱為“庵”(或為比丘尼寺院),大的稱寺,更大的在寺院名稱前加一個“大”字,如大慈恩寺大相國寺、大圓滿寺等。明、清時期又建立了以四座名山為聖地的道場,所謂的道場就是佛教的普法之地。山西五台山文殊菩薩道場,峨眉山普賢菩薩的道場、安徽九華山地藏菩薩的道場,浙江普陀山觀音菩薩的道場。
6·藏傳喇嘛寺院的建築一直採用厚牆、平頂的樣式,沒有受中原佛教的影響。南傳小乘佛教分佈範圍小,在我國西雙版納一帶,建築和中原一樣,沒有什麼區別。

宗教建築道教建築

道教,又名道家、黃老、老氏玄門等,是中國土生土長的固有宗教,是中國人的根蒂。深深紮根於中華傳統文化的沃土之中。據道經記載道教起於盤古開天闢地元始立教説法。傳至世間,創始於黃帝崆峒問道、鑄鼎煉丹,闡揚於老子柱下傳經、西出函谷。故以黃帝為紀元,至今已有道歷4700多年的歷史。道教以“道”為最高信仰,以神仙信仰為核心內容,以丹道法術為修煉途徑,以得道成仙為終極目標,追求自然和諧、國家太平、社會安定、家庭和睦,相信修道積德者能夠幸福快樂、長生久視,充分反映了中國人的精神生活、宗教意識和信仰心理,是中華民族的精神家園。道教對中國的學術思想、政治經濟、軍事謀略、文學藝術、科學技術、國民性格、倫理道德、思維方式、民風民俗、民間信仰等方面都產生了深遠的影響,魯迅認為“中國根柢全在道教”。武當山是道教聖地。
道教宮觀是神仙的象徵性住所,是向神靈祈禱的地方,道教活動場所主要稱謂有宮、觀、廟,還有院、殿、祠、堂、壇、館、庵、閣、洞、府等稱謂。
最為有名的是世界文化遺產地之一的武當山道教建築羣武當道教得到封建帝王的推崇,明朝達到鼎盛。永樂皇帝“北建故宮,南修武當”,明朝皇帝直接控制的武當道場,被稱為“皇室家廟”。 武當山古建築羣主要包括太和宮南巖宮紫霄宮遇真宮四座宮殿,玉虛宮五龍宮兩座宮殿遺址,以及各類庵堂祠廟等共200餘處。建築面積達5萬平方米,佔地總面積達100餘萬平方米,規模極其龐大。被列入的主要文化遺產包括:太和宮、紫霄宮、南巖宮、復真觀、“治世玄嶽牌坊等。
武當山玉虛宮 武當山玉虛宮

宗教建築伊斯蘭教建築

宗教建築 宗教建築
伊斯蘭教世界三大宗教之一,創建於7世紀初,唐代由西亞傳入中國。伊斯蘭教因為教義和儀典的要求,建築與佛、道兩教不同。一般所建寺院稱為“清真寺”或“禮拜寺”,在寺中建有召喚信徒用的“邦克樓”或“光塔”,還有供膜拜者淨身的浴室。大殿內沒有造像,僅設朝向聖地麥加供參拜的神龕。建築裝飾紋樣只有《古蘭經》經文和植物、幾何形圖案。
早期的禮拜寺受外來影響很大,如廣州的杯聖寺、元代重建的泉州清淨寺。這些建築上有如下外來特徵:高聳的光塔、葱頭形的尖拱門和半球形的穹隆結構。建築較晚的清真寺,除了神龕和裝飾題材外,所有建築的結構和外觀都採用中國的建築形式。如,西安化覺巷的清真寺和北京牛街清真寺
在少數民族聚集地,基本保持本民族的特點,沒有跟隨漢族地區的中國化而改變。

宗教建築結論

綜上所述,精神感召,是宗教空間的靈魂所致,古往今來,無論是古典建築時期還是近現代新建築時期,精神感召這一主題貫穿數千年不變,並如潮水,有它起源,發展,高潮與復漲的過程,這個過程將持續下去,不斷變幻發展與其宗教共存亡。也就是這條冥冥中長流的河水,使人們倍感宗教空間之美麗莊嚴。藝術,在為其形式之中受到尊重與保護,也樂於長久下去,哺育這綻放於塵世與天國之間的靈魂之花。

宗教建築修繕和保護

宗教建築既要滿足儀式的使用功能,又要滿足精神的膜拜功能,這是宗教建築的重要特點。宗教建築的保護、傳承與開發利用應遵循“古為今用”的原則,宗教建築勝境理論的探討,既有時代性,又十分迫切。宗教建築和勝境藝術的價值,越來越為人們所認知,成為許多地方文化產業建設和城市建設規劃中必須考慮的一項內容。國內在宗教建築的保護和傳承過程中存在着重視程度不夠、修建時粗製濫造等問題,在一派繁榮的表象之下,隱憂重重。如沒有被列為文物保護名單的宗教建築。這些建築雖有較高的文物價值,由於缺乏相關的法律支持,無法得到很好的保護。
隨着黨的宗教政策和文物保護政策的貫徹落實,宗教建築與其他建築一樣,迎來了一個新的時期。歷史遺留下來的一大批有價值的宗教古建築,被列入全國各地文物保護的名單,有的還申請列入聯合國文化遺產保護名單,得到有效的保護;一處處年久失修的宗教建築,在各級政府的資助下,得以維修,重新展現出歷史的光彩。但一些地方的宗教建築在修繕、新建過程中也存在功利化、商業化的傾向。某些地方忽視宗教建築的歷史文化價值,隨意拆毀和改建很有價值的宗教建築;個別地方以弘揚傳統文化和發展旅遊為名,把修復和建造宗教建築獲取經濟利益作為惟一目的;還有的地方在宗教建築的修繕過程中,一味地求高、求大、追求外表的奢華,而內部卻粗製濫造,損害了宗教建築真正的價值。

宗教建築歷史文化價值

宗教建築和宮廷建築都是建築的精品,最能夠反映當時建築文化的最高水平。建築本身是文化遺產的重要內容,而宗教建築又是建築文化遺產的重要方面。中國的宗教建築有着濃郁的中國本土色彩和地方民族特色,是全人類共享的文化財富。在國家級文物保護單位裏,有一半以上屬於宗教建築;在中國歷史文化名城中,宗教建築也已成為許多城市獨特的標誌性建築。它們凝聚着各族人民的智慧和創造精神,是不同歷史時期的藝術珍品,有許多被列為世界文化遺產,成為人類藝術寶庫之一。
發掘宗教建築內含的歷史價值和文化價值,已經成為許多地方文化產業建設以及城市建設規劃中經常考慮的一項內容;在蓬勃發展的旅遊事業中,宗教建築佔據着重要的位置,成為人們瞭解一個民族文化傳統和一個地方風土人情的不可缺少的景點。為此,遠景設計研究院在城鎮建設與保護宗教建築、弘揚宗教文化遺產之間找到交融點,使新建、重建的宗教建築的結構、佈局、裝飾、造型、以及文化內涵等方面,既符合建築本身的特點,又不違背宗教教義的宗旨;既能體現歷史文化的淵源,又符合建築學發展的時代潮流;既能促進經濟文化的發展,又能促進和諧社會的建設 [1]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