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宗學衚衕

鎖定
宗學衚衕倒是有點講頭兒的,該衚衕舊稱“宗學夾道”或“宗學後身”。所謂“宗學”,就是為皇室子弟開辦的宗學衚衕學校,絕對純粹的貴族學校。宗學開始於宋代,明清延用。清順治十年設立宗學,收皇族宗室子弟入學。雍正二年(1724年),設左右二翼宗學,鑲黃、正白、鑲白、正藍四旗子弟入左翼宗學;正黃、正紅、鑲紅、鑲藍四旗子弟入右翼宗學。左翼宗學在北京東城區金魚衚衕(後移史家衚衕),右翼宗學在西城西單牌樓以北的小石虎衚衕,大約在乾隆二十一年或略前,右翼宗學遷往絨線衚衕。從地圖上看,宗學衚衕正好位於絨線衚衕的北面,在右翼宗學搬往絨線衚衕後,其方位確屬宗學後身,故而得名。
中文名
宗學衚衕
別    名
宗學夾道或宗學後身
地    點
北京

宗學衚衕金秋時節

宗學衚衕
宗學衚衕(4張)
在京城的一條條温馨的衚衕裏,在一座座古香古色的四合院中,那一株株的古棗樹上像紅瑪瑙般的大棗綴滿枝頭,給古都北京平添了一種靜穆安謐的天然之美。那就是宗學衚衕北京的古棗樹也和古槐、紫藤一樣,是京城的一大特色。而且在北京的四合院中種植棗樹最多。棗在古代,就和慄、柿、核桃、山楂並稱為北方乾果的“五珍”,有“鐵桿莊稼”和“木本糧食”之稱,像山東、河北、河南、山西、陝西等省都是我國產棗主要省份。而且還有很多“棗樹之鄉”,尤其是河北省黃驊縣聚館村的千年冬棗古貢棗園還在定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位於美術館西的北大紅樓門前的院牆櫥窗內,就有聚館古冬棗園的展覽。北京種植棗樹的歷史悠久,在很多史料中都有關於棗樹的記述,如在《戰國策》中載:“北(燕)有棗慄之利,民雖不佃作,棗慄之實,足食於民矣”。可見在三千多年以前,北京地區就已廣植棗樹,就現存的街道,很多還是以棗樹、棗林、棗園等為名。因此北京還出現一些棗中名品,像京東郎家園大棗、密雲西田各莊的金絲小棗、大興洪村的大白棗等。其實,很多散落在四合院民居中的北京大棗就很脆甜。在遍佈京城的棗樹中,古棗樹很多,百年以上的可以説比比皆是,最古老的可追溯到明代。約有二十多棵。因棗樹“外表多荊刺,內中實赤心”,所以自古棗樹就被譽為“北國嘉樹”。因此,一些古棗樹還和名人有關,像文天祥、于謙、曹雪芹、李大釗、楊昌濟、魯迅、郭沫若、老舍、田漢等。

宗學衚衕公交站點

西絨線衚衕東 力學衚衕 六部口南 和平門 和平門內 和平門外 和平門東 北京供電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