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宕渠縣

鎖定
宕渠縣位於今四川達州、巴中、廣安、廣元、南充五市境。 [1]  《太平寰宇記》載:“漢初置宕渠縣,即今流江縣北七十里,宕渠故城是也。其城,後漢車騎將軍馮緄增修,俗名車騎城。東晉末,為蠻獠所侵,因而荒廢……故賨國城,在縣東北七十四里,古之賨國都也。”流江縣即今渠縣,文中的渝水指渠江,渠江流域便是賨人的聚集中心,今渠縣城壩遺址便是古賨國都、古賨城、漢宕渠城所在地。
中文名
宕渠
別    名
宕渠道
別    名
宕渠郡
地理位置
四川達州

宕渠縣歷史沿革

更元十一年(公元前314),惠文王推行分封與郡縣制。在古賨國都城置宕渠縣(治今城壩),隸巴郡。當時,宕渠縣轄今達州市、巴中市(不含今恩陽鎮)二市和廣安市廣安區、華鎣市、鄰水縣與武勝、嶽池二縣南境、南充市營山、蓬安二縣與廣元市蒼溪縣東北部、旺蒼縣東南部、陝西省南鄭縣碑壩鎮及重慶市墊江(含今合川、銅粱、大足、潼南部分境地)、城口二縣,面積5萬平方公里。 [1] 
明帝永平年(57——75)間,宕渠縣人口萬户以上,列為上等大縣,縣官為令。為宣揚漢朝威德與昌明,加強地方管治,於永元三年(91)分宕渠縣東境置宣漢縣(治今達州市通川區老城),分宕渠縣北境置漢昌縣(治今巴中市巴州區老城)。時宕渠、宣漢、漢昌三縣隸益州巴郡。宕渠縣時轄今渠縣、營山、廣安、鄰水、大竹等地;宣漢縣時轄今達州市境、城口及巴中市東北境;漢昌縣時轄今巴中市境。
三國蜀漢章武元年(221),劉備佔據巴蜀後,政區建制仍沿漢制。並以宕渠縣地勢險惡和民俗天性勁勇而懼及難以馴服管理為由,強迫宕渠縣板楯蠻盧、樸、昝、鄂、庹、夕、龔七姓人口向東南荒縣(今湖南湘江、沅江一帶)遷移。又以流、湘、沅(今廣西、湖南、江西、湖北)等地居民遷來宕渠水流域定居。
近年來的渠縣城壩遺址考古發掘,發現了戰國至魏晉的墓葬以及兩漢時期的城牆、生活作坊,東漢時期的“宕渠”文字瓦當,證明了該遺址就是兩漢時期的宕渠城,亦即古賨國都、古賨城所在地。漢代的宕渠縣乃秦代的宕渠道。《續漢志·百官志》“凡縣主蠻夷曰道,皆秦制也”。裏耶秦簡8-657號顯示,秦代設宕渠道。説明宕渠因是“蠻夷”賨人聚居區而以“道”統之。有學者認為,西漢時期因賨人助高祖劉邦平定三秦有功,為優待賨人而改宕渠道為宕渠縣。秦漢時期皆以萬户為令,縣境廣闊,有學者對宕渠縣轄區各地歷史沿革逐一考證後認為,今萬源、城口、宣漢、達縣、開江、渠縣、大竹、鄰水、廣安、嶽池、南江、巴中、通江、平昌、儀隴、營山、旺蒼17縣之地是古賨國的範圍,也是秦漢時期宕渠縣轄地,現渠縣城壩遺址便是處於故賨國都城位置的漢代宕渠城遺址。 [2] 

宕渠縣文獻記載

《華陽國志·巴志》“宕渠郡,蜀先祖置……長老言:‘宕渠蓋為古賨國,今有賨城、盧城’”。
北魏酈道元《水經注》載:宕渠縣“古賨國也,今有賨城。縣有渝水,夾水上下,皆賨民所居”。
《太平寰宇記》載:“漢初置宕渠縣,即今流江縣北七十里,宕渠故城是也。其城,後漢車騎將軍馮緄增修,俗名車騎城。東晉末,為蠻獠所侵,因而荒廢……故賨國城,在縣東北七十四里,古之賨國都也。”流江縣即今渠縣,文中的渝水指渠江,渠江流域便是賨人的聚集中心,今渠縣城壩遺址便是古賨國都、古賨城、漢宕渠城所在地。
《續漢志·百官志》“凡縣主蠻夷曰道,皆秦制也”。 [2]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