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洛神

(中國傳統神話中的洛水之神)

鎖定
洛神,洛水的女神洛濱,《辭海》中引李善的説法,即洛濱系宓(伏)羲之女,稱宓妃,因渡水淹死,成為水神。 [2]  此外,也有認為其系伏羲的妃子的説法。 [5] 
據曹植的《洛神賦》記載:洛神形象十分美麗,其形翩若驚鴻、婉若游龍、雲髻峨峨、皓齒內鮮。 [3] 
(概述圖來源:顧愷之洛神賦圖》摹本 [4] 
中文名
洛濱
別    名
洛神
宓妃
洛妃
雒嬪
神話體系
中國神話
居    所
洛水
性    別
形象特徵
翩若驚鴻、婉若游龍
相關典故
翩若驚鴻

洛神歷史淵源

先秦時期,《楚辭·離騷》記載:“吾令豐隆乘雲兮,求宓妃之所在。解佩纕以結言兮,吾令蹇修以為理。紛總總其離合兮,忽緯繣其難遷。夕歸次於窮石兮,朝濯發乎洧盤。保厥美以驕傲兮,日康娛以淫遊。雖信美而無禮兮,來違棄而改求。”(我命令雲神豐隆駕起彩雲啊, 尋找那宓妃的所在。我解下玉佩想和她訂約啊, 我命伏羲的大臣蹇修去説媒,誰知事情離合不定,忽然間她變得乖戾理也不理。晚上宓妃回到窮石住宿,清晨到洧盤把頭髮洗濯。宓妃仗着貌美驕傲自大,成天放蕩不羈尋歡作樂。她雖然美麗但不守禮法,我因此放棄她另作追求。) [15] 
楚辭·天問》記載:“帝降夷羿,革孽夏民。胡射夫河伯,而妻彼洛嬪。“(有窮國國君后羿奪取夏啓之子太康王位,凌虐夏朝百姓,又射殺河伯,霸佔其妻洛水水神洛嬪。) [19] 
漢朝時期,《上林賦》記載:“若夫青琴宓妃之徒,絕殊離俗,姣冶嫺都,靚妝刻飾,便嬛綽約。”(柔美窈窕的女樂,如同神女青琴宓妃,容貌非常,美妙姝麗,精心妝飾,嫵媚綽約。) [16] 淮南子·俶真訓》記載:“妾宓妃,妻織女,天地之間,何足以留其志。”(以宓妃為妾,以織女為妻。) [18]  思玄賦》記載:“載太華之玉女兮,召洛浦之宓妃。鹹姣麗以蠱媚兮,增嫮眼而蛾眉。“ [19] 
三國時期,《洛神賦》記載:“其形也,翩若驚鴻,婉若游龍。榮曜秋菊,華茂春松。髣髴兮若輕雲之蔽月,飄颻兮若流風之迴雪。遠而望之,皎若太陽昇朝霞;迫而察之,灼若芙蕖出淥波。” [3]  《史記·卷一百一十七·列傳第五十七·司馬相如傳》中《上林賦》的註記載:“如淳曰:宓妃,伏羲女,溺死洛水,遂為洛水之神。” [21] 
唐朝時期,《六臣註文選·卷十九·洛神賦》記載:“李善注:宓妃,宓羲氏之女,溺洛水,為神。”(李善注,宓妃為宓羲氏的女兒,溺水死於洛水,成為洛神。) [22] 
宋朝時期,《楚辭補註》記載:“洪興祖注:宓妃伏犧氏之女,故使其臣以為理也。”(洪興祖注,宓妃為伏犧氏的女兒。) [23] 
清朝時期,《楚辭新集註·卷一離騷經》記載:“屈復注:宓妃王逸曰神女也,洛神賦注伏羲氏女,溺洛水而死遂為洛神,纕佩帶蹇修媒通詞理。下文佚女為高辛妃,二姚為少康妃,若以此意例之,則宓妃當是伏羲之妃,非女也。” [5]  (屈復注,離騷中有賊之佚女為高辛妃,有虞氏的二姚為少康妃,若以此推斷,則宓妃應是伏羲的妃子,而不是女兒。)
近現代時期,《離騷纂義》記載:“後人乃以為宓羲氏女,然既雲宓妃,必宓羲氏之妃無疑。若雲女也,則措詞之例,不當以妃稱之,後人自妄耳。屈氏説甚有理。”(既然叫宓妃,她必為伏羲氏的妃子,如果説是伏羲的女兒,則用詞不當,不應當叫女兒為妃,所以屈復説的有道理。) [24] 

洛神文化相關

洛神畫作

東晉顧愷之的《洛神賦圖》(真跡已失傳)及其歷代摹本。 [7]  南宋佚名所作的《洛神輕舟圖》,現藏於貴州省博物館。 [8] 

洛神節事

2016年4月,首屆洛陽陽光水世界洛神文化燈會在位於洛陽的陽光水世界景區開幕。2018年10月,首屆洛陽·神靈寨·洛神紅葉美食文化旅遊節在在洛陽的神靈寨風景區舉行。 [6] 

洛神曲藝

與洛神有關的曲藝象有梅派名劇《洛神》, [9]  鄭州市歌舞劇院的舞劇《水月洛神》 [10]  和水下中國風舞蹈《洛神水賦 [20]  等。

洛神藝術形象

洛神文學形象

宋代紀實小説《太平廣記·卷三百一十一·神二十·蕭曠》中説:“女曰:洛浦神女也。昔陳思王有賦,子不憶耶?曠曰:然。曠又問曰:或聞洛神即甄皇后,謝世,陳思王遇其魄於洛濱,遂為《感甄賦》。後覺事之不正,改為《洛神賦》,託意於宓妃。有之乎?” [1] 
唐代唐彥謙所作的詩《洛神》:“人世仙家本自殊,何須相見向中途。驚鴻瞥過游龍去,漫惱陳王一事無。”

洛神影視形象

播出時間
類型
作品名稱
2002
電視劇
洛神 [11] 
2003
電視劇
奔月 [12] 
2009
電視劇
天地傳奇 [13] 
2013
電視劇
新洛神 [11] 

洛神遊戲形象

發行時間
名稱
開發商
2017年3月30日
《封神召喚師》
紫龍游戲 [14] 
2019年6月14日
廣州詩悦網絡科技有限公司 [17] 

洛神史料索引

洛神的史料索引
作者和朝代
形象出處
屈原(先秦)
楚辭·離騷 [15] 
司馬相如(西漢)
上林賦 [16] 
劉安等(西漢)
淮南子·俶真訓》 [18] 
司馬遷(西漢)
史記·卷一百一十七·列傳第五十七·司馬相如傳》 [21] 
張衡(東漢)
思玄賦 [19] 
李善、呂延濟等六人注(唐代)
六臣註文選·卷十九·洛神賦》 [22] 
洪興祖(宋朝)
楚辭補註 [23] 
屈復(清朝)
楚辭新集註·卷一離騷經》 [5] 
參考資料
展開全部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