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宏觀量子效應

鎖定
宏觀量子效應(Macroscopic Quantum Effect)是指在宏觀領域中表現出現的量子效應。在超低温、高壓等某些特殊條件下,由大量粒子組成的宏觀系統會呈現出宏觀量子效應。 [1] 
中文名
宏觀量子效應
外文名
Macroscopic Quantum Effect
別    名
德布羅意波
應    用
半導體的研究

宏觀量子效應定義

日常所見的宏觀物體,雖然是由服從這種量子力學規律的微觀粒子組成,但由於其空間尺度遠遠大於這些微觀粒子的德布羅意波長,微觀粒子量子特性由於統計平均的結果而被掩蓋了。因此,在通常的條件下,宏觀物體整體上並不出現量子效應。然而,在温度降低或粒子密度變大等特殊條件下,宏觀物體的個體組分會相干地結合起來,通過長程關聯或重組進入能量較低的量子態,形成一個有機的整體,使得整個系統表現出奇特的量子性質。

宏觀量子效應解釋

我們知道組成物體的微觀粒子如原子、電子,原子核等都具有量子特徵,當在一定外界條件和內因作用下(如極低温、高壓或高密度等條件下),所有粒子彼此相互結對,凝聚到單一的狀態上,形成高度有序、長程相干狀態,往往會表現出宏觀量子效應。因為在這種高度有序的狀態中,所有粒子的行為幾乎完全相同。這時大量粒子的整體運動,就和其中一個粒子的運動一樣。由於一個粒子的運動是量子化的,則這些大量 粒子的運動就可表現出宏觀量子效應來。 [1] 

宏觀量子效應實例

在固體物理學中,有幾個出現在宏觀物體中的量子力學效應。例如,原子氣體的玻色-愛因斯坦凝聚、超流性超導電性約瑟夫遜效應

宏觀量子效應約瑟夫森效應

宏觀量子效應 宏觀量子效應
量子力學的穿透位壘的隧道效應可以產生宏觀量子效應。對原子核來説,人們知道這種效應已經有許多年了,它的位壘是由於包圍原子核的靜電場引起的。現在舉的例子中,位壘是指分隔兩個導體的人工氧化層。在和位壘有關的現象中,一個有趣的例子是B.約瑟夫(B.Josephson)在1962年預言過的、第二年由P.w.安德森(P.W.Anderson)和J.羅厄爾(J.Rowell)實現的約瑟夫森效應。把氧化層夾在兩個超導體之間時,就有電流通過這個夾合體。這個電流有兩個成分:一個是連續的,即使沒有電動勢也會存在的成分,就象是普通超導體中的電流一樣;另一個交流成分迭加在第一個電流上,僅當兩個超導體之間存在電位差V時才會出現。第二個電流成分的頻率為ν=2eV/h,它競與構成結的材料無關!這種現象給出了一種已知V時測量e/h的新方法。反之,若e/h為已知時,就可測量V。這種現象非常可靠和精密,可用來規定電壓的單位。此外,通過微小的超導金屬管會發生磁通量量子化現象,也屬於約瑟夫森效應。1961年,斯坦福大學慕尼黑大學各自獨立地觀察到了這種現象。 [2] 

宏觀量子效應特殊星體

一些特殊星體,如白矮星和中子星,也會表現出宏觀量子效應。白矮星的質量是太陽質量的1.4倍,但比太陽的半徑小100倍,約為103~106公里;和地球半徑接近中子星的質量約為太陽的2倍,半徑約為10公里,因此它們都是高度緻密的類星體。前者的平均密度為106-108克/釐米3,後者高達 1 0. 1一10 1克/釐米3,比太陽內部的密度大得多。在這樣高的密度下,白矮星中的電子和中子星中的中子都處於高度簡併狀態,它們產生的簡併壓力平衡了星體內強大引力,從而維持一個穩定狀態。在白矮星中在一個低的温度和高密度下,這些高度簡併的電子氣體靠其自相互作用可形成束縛的電子對,出現長程相干的狀態,產生超導永久電流,並在白矮星表面呈現出很強磁場。實驗已證明白矮星表面磁場為106-107T,比太陽表面磁場(1T)大得多,並不斷向外輻射能量和電磁波。就説明了白矮星內確實出現了凝聚,可能發生了宏觀量子效應。 [1] 

宏觀量子效應應用

對導電性質介於金屬和絕緣體之間的材料——叫做半導體的研究,最後導致發明了晶體管。要取得這項成就,必須製備非常純的。迄今為止,可能沒有任何物質能象鍺那樣大量生產而又含如此少的雜質。巴丁(即後來發現解決超導性問題線索的同一個巴丁),W.H.布拉頓(W.H.Brattain)和W.肖克利(W.Shockly)在貝爾實驗室於1948年造出了第一個晶體管。晶體管是所有電子線路中極其普通的一個組成部分,它做的事情基本上和電子管做的一樣:放大、整流、振盪等等,但它沒有熱電子發射絲。這在電子學中引起了一場真正的革命。沒有晶體管,人們就不能建造現代的計算機,也不能把人送到月球上去。由於晶體管使人們能製造計算機並改變了我們的通訊手段,因而它已探深地影響了人類的文明進程。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