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宋項如

鎖定
宋項如(1930—1998),泗洪縣四河鄉大柳巷人,《戲説乾隆》的劇作者。祖父是前清秀才,父親在舊軍閥辦的炮校做文職教官,母親是足不出户的家庭主婦。
中文名
宋項如
外文名
Sung Hsiang-Ju , R.Q. Song [1] 
國    籍
中國 [1] 
出生地
泗洪縣四河鄉大柳巷
出生日期
1930年
逝世日期
1998年4月19日 [1] 
職    業
導演、編劇 [1] 
代表作品
戲説乾隆

宋項如從業經歷

他的家住在淮河岸邊,家風的影響,淮水的滋潤,使他從小就養成了勤奮好學的秉性,也給了他一身的靈氣。然而,他生在戰火紛飛的動亂年代,命運註定他要顛沛流離。抗日戰爭前夕,年僅5歲的宋項如就隨父親外出,輾轉流浪,飽嘗了人間冷暖。1947年春,17歲的宋項如從江西考入國民黨海軍青島艦艇訓練班。第二年春天,奉命隨部隊開往台灣高雄。1949年,宋項如脱離海軍部隊,以優異成績考取了台灣大學中文系。畢業後就職於台灣飛騰電影公司等單位。他當過記者、編輯、主編及自由撰稿人;做過演員、編劇、導演和製片人。不過他最喜愛、最擅長的還是編劇。自1958年創作第一個電影劇本《冬暖》,並獲得台灣電影金馬獎最佳編劇獎後,他幾乎每年都要創作一、兩個劇本,一發而不可收。值得一提的是,第一部在大陸公映的台灣影片《汪洋中的一條船》,也是宋項如參與編導的。

宋項如成就

宋項如是從三毛的書中認識三毛的,他被三毛獨特的人生經歷所吸引,更被她坦誠的性格所感動。當三毛應約給電影劇本《歡顏》寫出《橄欖樹》歌詞時,一下子引起宋項如的共鳴。宋項如在編寫《歡顏》電影劇本時,不知多少次被淚水打濕衣襟。宋項如曾創作了許多以普通人離愁別恨為主題的影視劇本,如《搭錯車》、《候鳥之愛》、《我歌我泣》、《尋夢的孩子》等,其中不乏自己的體驗和影子。

宋項如人物生平

1980年,宋項如從香港的一個遠房親戚那兒得知,家中除了父親於1959年病故外,年逾古稀的慈母依然健在,兄妹都已成家立業,他激動得不能自已,對家鄉、對親人思念也愈加深切。有一年端午節,宋項如和妻子、女兒一起吃飯,見到久違的粽子,他忽然想起自己過去隨兄長在淮河蘆葦蕩中打粽葉的情景,想到母親充滿慈愛的期待目光。他感到眼前一片模糊,無聲的淚水悄悄地滲過他的指縫,一滴滴落到粽葉上。女兒問:“爸爸,你今天怎麼啦?”
他沒有回答。驀然,他離開飯廳,跑到書房裏放聲大哭。
1988年,台灣當局迫於多方壓力,終於解除了禁令,允許去台人員回大陸探親。宋項如激動得一夜未眠。第二年春,他作為較早回大陸探親人員,回到了闊別55年的故鄉。
在鄉鄰的指點下,宋項如找到了築在黃土台上的家。推開門,他語未出,淚先流,一下子撲進母親的懷抱。年近九旬的老母用顫抖的手一遍又一遍地撫摸着兒子的額頭,母子相抱,眼淚盡情地流,兄弟姐妹五人都在以淚洗面,這是幾十年藏在內心深處感情潮水的流淌……

宋項如回鄉

故鄉之行,宋項如留下難忘的回憶,激起了他強烈的創作慾望。泗洪歷史悠久,淮河、古汴河穿境而過,乾隆下江南時,曾經過此地,這裏也流傳許多乾隆皇帝的軼事。親友的筆談,民間的傳説,引起了宋項如的極大興趣。他決定把乾隆具有傳奇的一生編成劇本,搬上熒屏。在查閲大量有關乾隆傳記、軼事及清史資料後,宋項如用8個月的時間創作了電視連續劇《戲説乾隆》。這部雅俗共賞、老少咸宜的電視劇,傾倒了無數電視觀眾,在海內外引起了轟動。
1996年秋,宋項如借回大陸拍《戲説慈禧》之機,攜在美國工作的小女宋邸君一起回鄉探親。在淮河碼頭,他動情地對女兒説:“我到過世界上許多地方,但哪裏都沒有我對這裏印象深刻——因為這是我的故鄉!”
宋項如先後6次回故鄉探親,每次返鄉時他都歸心似箭,而返台時總是淚流滿面。他常説:月是故鄉的圓,水是家鄉的甜。一個人如果連自己的祖國、自己的家鄉、自己的母親都不愛,那就失去了做人的起碼價值。1998年清明節,宋項如專程從台灣趕來,為病逝的老母親掃墓。臨別時,他對縣台胞接待站的人説:“我的家住在淮河岸邊,我是淮河的兒子,我的根連着淮河,我很想把淮河搬上熒屏。這是第一。第二,淮河是中國的一條大河,黃河、長江都有人拍過了,而淮河還沒有。如果把淮河的歷史與變遷以及圍繞她產生的歷史傳説和美麗故事拍成電視風光片,介紹到世界各地,一定很受觀眾歡迎。”
返回台灣後,宋項如沒有忘記自己的承諾,夜以繼日地蒐集有關淮河的歷史資料,編寫劇本。並準備把此片獻給國慶50週年。然而,天有不測風雲,由於宋項如積勞成疾,突發腦溢血,於1998年4月19日在台灣病逝,享年68歲。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