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宋遼戰爭

鎖定
宋遼戰爭一般是指自979年宋朝北伐以來,終於1004年宋遼訂立澶淵之盟的一系列宋遼間以燕雲地區領地爭端為主的長期戰爭。
最終宋遼雙方約為兄弟之國,結束了25年宋遼戰爭。百年後金朝建立,宋徽宗金太祖訂立海上之盟,於1122年派童貫种師道、劉延慶率軍聯合金朝攻打遼南京,未能成功。
概述圖來源《中國古代史地圖集》 [30] 
名    稱
宋遼戰爭
發生時間
979年-1004年,1122年—1123年
地    點
河北、山西北部
參戰方
朝、
結    果
宋朝、遼朝訂立澶淵之盟
主要指揮官
趙光義(宋)
趙恆(宋)
耶律賢(遼)
蕭綽(遼)
耶律隆緒(遼朝)

宋遼戰爭背景

北宋、遼、西夏形勢。 北宋、遼、西夏形勢。 [1]
五代後唐清泰末,遼(契丹)帝耶律德光扶植石敬瑭攻滅後唐稱後晉皇帝后,從石晉王朝攫取了幽雲十六州(今北京至山西大同地區)之地並以此為基地,不斷襲掠中原。後周建國初,遼又扶植北漢政權割據河東(治太原府,今山西太原西南晉源鎮),作為附庸以屏蔽燕雲。後周顯德七年(遼應歷十年,960年),殿前都點檢趙匡胤代周稱帝,建北宋後, [2]  遼繼續支持北漢與宋抗衡。時南方尚存有吳越、南唐、荊南、南漢後蜀等獨立割據政權。 [3]  為實現統一,趙匡胤在實施先南後北進軍方略過程中,曾尋機分兵攻取北漢,試圖剷除遼附庸,以便收復燕雲,但每次進攻均遭遼援軍阻撓而未果。 [4]  乾德二年(964年),宋攻北漢遼州(治遼山,今山西左權),遼遣耶律撻烈率軍6萬往援,是宋遼之間首次大規模作戰。開寶元年(968年)至二年,宋再次攻北漢,兵圍太原,遼又出兵援北漢,被宋軍擊退。 [5]  直至開寶末年,不僅未能滅北漢,反使宋遼間衝突迭起,矛盾日深。 [6] 
宋太宗趙光義繼位後,南方統一大局已定,遂於太平興國四年(979年)親率大軍攻北漢。先敗遼援軍,繼破太原滅亡北漢, [7]  為進取燕雲創造了條件。自此,開始了長達25年餘的宋遼戰爭。 [6] 

宋遼戰爭太宗時期作戰

宋遼戰爭宋對遼的戰略進攻

宋遼邊境形勢 宋遼邊境形勢 [8]
宋滅北漢,未及休整戰力,宋太宗即令轉兵北向,欲一舉奪取幽州(今北京)。太平興國四年(979年)六月,親率10萬大軍出鎮州(治真定,今河北正定)北進,突破遼軍在沙河(今河北涿州拒馬河)的阻截,進圍幽州。 [9]  及至,遼守城軍苦戰待援。遼南院大王耶律斜軫於城北示弱誘伏,引宋軍北進,以分其攻勢;旋與北院大王耶律休哥援兵夾擊,大敗宋軍於高梁河(今北京西直門外八)。 [10]  宋軍退保定州(治安喜,今河北定州)、關南(今河北高陽東)、鎮州,防禦遼軍反擊。九月,遼景宗耶律賢果遣燕王韓匡嗣等率軍攻滿城(今河北滿城北)。宋軍預有準備,並示形用兵,臨戰改變太宗所授陣法,合八陣為前後二陣,集中兵力擊敗遼軍,殲萬餘人。 [11]  太平興國五年(980年)三月,遼大軍攻雁門(今山西代縣)。宋將楊業潘美南北夾擊,再敗遼軍。 [12]  是年冬,遼景宗親率大軍進攻瓦橋關(今河北雄縣)獲勝。宋遂以南易水為障,設防禦遼。太平興國七年(982年)四月至五月,遼軍三路出兵,攻滿城、雁門、府州(今陝西府谷),皆被宋軍擊敗。 [13]  後遼景宗病卒,聖宗耶律隆緒繼位,暫時無暇南顧;宋則致力於休兵養馬,廣積軍儲,以圖再舉。 [6] 

宋遼戰爭北伐失敗

想奪取燕雲十六州的宋太宗趙光義 想奪取燕雲十六州的宋太宗趙光義
雍熙三年(986年),宋太宗納知雄州賀令圖建議,以遼帝年幼、承天太后蕭綽攝政、內部不穩為可乘之機,決心分兵三路出擊:東路以曹彬為主帥,率主力軍10萬人出雄州(今河北雄縣);中路以田重進率軍出飛狐(今河北淶源);西路令潘美楊業等率軍出雁門。 [14]  企圖三路齊發,以東路牽制遼軍主力,待中、西路奪取山後諸州後,轉兵東向,三路合圍幽州。其實這時遼統治集團君臣協和,政治賢明,並不存在什麼可乘之機。但趙光義卻信以為真,不顧參知政事李至的反對,不顧糧草、軍械缺乏、北伐準備不足、開戰勝算不多的實際情況,不和宰相商量,即決定對遼用兵,兵分三路大舉北伐。及戰,西路軍連克寰(治寰清,今山西朔縣東北馬邑)、朔及應(治金城,今山西應縣)、雲(治雲中,今山西大同)諸州 [15-16]  ;中路軍克飛狐、靈丘(今屬山西)、蔚州(治靈仙,今河北蔚縣 [17]  ;東路軍奪佔固安(今屬河北),進據涿州 [18]  。面對宋軍大舉進攻,遼蕭太后親臨幽州,偕聖宗指揮抗擊。採取集中兵力先敗東路宋軍主力,再及其他各路的方略,乘曹彬孤軍冒進、又缺糧草之機,襲擾疲憊,迫其退軍,並追至岐溝關(今河北涿州西南),將其擊潰,宋軍陣亡數萬人 [19]  [33]  。繼而遣都統耶律斜軫率軍10萬,對中、西路宋軍相繼反擊,收復蔚州、飛狐、寰州、朔州等地,俘楊業 [20]  宋軍放棄雲、應,撤回代州,對遼的戰略進攻就此失敗。 [6] 
據《燕地舊考志》記載,宋雍熙三年,遼統和四年宋軍分三路北伐,宋遼於益津關北二十里激戰近一日,血流成河,宋軍傷亡慘重,“千歿”。
宋軍李繼隆北伐至永清城,此城“為土城,南北長五里七分,東西寬二里許。”多年久失修,城垣多有坍塌,遼宋常年戰爭,百姓十室九空,大多南遷,幾近空城。宋軍依靠街道民房節節阻擊,雙方激戰近兩個時辰,宋軍被殲大部,而遼軍也傷亡慘重。後撤出縣城,南潰。

宋遼戰爭遼軍反攻及宋軍的戰略防禦

和遼國講和結盟的宋真宗趙恆 和遼國講和結盟的宋真宗趙恆
岐溝關之戰後,宋喪師數萬,國力窮沮,被迫在戰略上採取守勢。遼則乘其勢衰,即行反攻。是年冬,蕭太后令南京留守耶律休哥為前鋒,率部攻望都(今屬河北),自率主力攻瀛州(治今河北河間)。耶律休哥計勝宋知雄州賀令圖部,率軍至瀛州與主力會合。宋瀛州兵馬都部署劉廷讓率數萬騎迎擊遼軍,在城北君子館之戰中被遼軍包圍,全軍覆沒,劉廷讓僅以身免。 [21]  遼軍乘勝攻掠祁(治今河北無極)、深(治靜安,今河北深縣南)等州後撤回。此後,利用騎兵優勢,不斷深入宋境襲擾。端拱元年(988年),遼聖宗率軍攻破狼山寨(今河北易縣西南)、長城口(今河北徐水西北),數月間連下滿城、新樂(今河北新樂東長壽東北)、祁州等地,唯於唐河(今河北定州北)被宋定州守將李繼隆袁繼忠率軍擊敗。端拱二年七月,遼諜知宋軍護送輜重赴威虜軍(今河北徐水西),耶律休哥率數萬騎前往截擊。宋將尹繼倫率數千騎夜巡時發現遼軍,躡蹤尾隨遼軍,乘其早膳突襲,耶律休哥受傷先逃,遼軍驚潰,死亡甚眾。 [22]  至道元年(995年),遼以招討使韓德威率數萬騎兩次攻麟州(今陝西神木西北),均被宋將折御卿率部擊敗。 [23]  至道三年三月,宋太宗病卒。宋真宗趙恆襲位,頗有和意。 [6] 

宋遼戰爭真宗時期作戰

宋代武士 宋代武士 [24]
遼卻乘真宗新理國事,屢屢興兵攻宋。鹹平二年(999年),遼軍攻保州(今河北保定)、威虜軍不克,轉兵進襲寧邊軍(今河北蠡縣)、祁州、趙州(今河北趙縣)等地,遊騎遠襲至邢州(治龍岡,今河北邢台)、焰州(治廣年,今河北永年東南)。(《遼史》記載遼軍先後在狼山鎮石砦、瀛州、樂壽縣、遂城獲勝 [34]  [25]  鹹平三年正月,敗宋軍於瀛州西南,遂自德州棣州(今山東惠民南)渡河,掠淄州(今山東淄博淄川)、齊州(治歷城,今山東濟南)而歸。 [26]  鹹平四年冬,遼軍攻長城口,被宋軍擊敗,喪師2萬人。 [27]  鹹平五年,攻靜戎軍(今河北徐水)及保州,獲勝而返。鹹平六年,攻望都,俘宋副都部署王繼忠,殲其所部。 [6] 

宋遼戰爭澶州之戰

景德元年(1004年)秋,蕭太后與聖宗大舉攻宋。閏九月,遼軍會集固安,攻順安軍(今河北高陽東)、威虜軍、北平寨(今河北完縣東北)、保州,均末克。後轉攻定州,被阻於唐河。遂移師東向瀛州,並利用降將王繼忠致書宋真宗,試探議和。(《遼史》則記載遼軍先後在唐興和遂城擊敗宋軍 [32]  [28]  十月,遼集兵攻瀛州,被李延渥擊敗,遼軍死者三萬餘,傷者倍之 [31]  。十一月,遼軍擊退洺州宋軍,南下破德清軍(今清奉西北),威逼澶州(今濮陽),襲取通利軍(今浚縣東北)。大將蕭撻凜在澶州察看戰地時,中宋軍伏弩身亡。遼失主將,士氣大挫,軍心厭戰,且恐宋屯鎮、定二州重兵襲擊側後,亟謀妥協。宋以澶州為決戰戰場,集中兵力與遼軍相持。真宗臨陣督戰,以振軍心。 [32] 
宋朝唯恐遼軍突破澶州,危及東京(今開封),遂以向遼納幣帛為條件,締結和約,史稱“澶淵之盟”。 [29]  宋遼戰爭遂告結束。 [6] 

宋遼戰爭聯金滅遼

宋徽宗在位期間,宋朝與金朝結成同盟,約定夾攻滅亡遼朝。 [35]  結果和金軍一起夾攻遼軍的宋軍竟多次被遼軍擊敗。 [36] 
參考資料
  • 1.    北宋、遼、西夏形勢。  .中國古代史地圖[引用日期2013-11-30]
  • 2.    《宋史》:七年春,北漢結契丹入寇,命出師御之。次陳橋驛,軍中知星者苗訓引門吏楚昭輔視日下復有一日,黑光摩蕩者久之。夜五鼓,軍士集驛門,宣言策點檢為天子,或止之,眾不聽。遲明,逼寢所,太宗入白,太祖起。諸校露刃列於庭,曰:"諸軍無主,願策太尉為天子。"未及對,有以黃衣加太祖身,眾皆羅拜,呼萬歲,即掖太祖乘馬。太祖攬轡謂諸將曰:"我有號令,爾能從乎?"皆下馬曰:"唯命。"太祖曰:"太后、主上,吾皆北面事之,汝輩不得驚犯;大臣皆我比肩,不得侵凌;朝廷府庫、士庶之家,不得侵掠。用令有重賞,違即孥戮汝。"諸將皆載拜,肅隊以入。副都指揮使韓通謀御之,王彥升遽殺通於其第。太祖進登明德門,令甲士歸營,乃退居公署。有頃,諸將擁宰相範質等至,太祖見之,嗚咽流涕曰:"違負天地,今至於此!"質等未及對,列校羅彥瑰按劍厲聲謂質等曰:"我輩無主,今日須得天子。"質等相顧,計無從出,乃降階列拜。召文武百僚,至晡,班定。翰林承旨陶谷出周恭帝禪位制書於袖中,宣徽使引太祖就庭,北面拜受已,乃掖太祖升崇元殿,服袞冕,即皇帝位。遷恭帝及符後於西宮,易其帝號曰鄭王,而尊符後為周太后。
  • 3.    台灣三軍大學 編.《中國曆代戰爭史(第11冊):宋遼金夏(上)·第五章·宋夏百年戰爭》:中信出版社,2013,ISBN:9787508637303
  • 4.    雷文龍、黃平,《五行學與戰爭關係研究·》
  • 5.    脱脱·《宋史·卷四·本紀第四·太宗一》三月庚辰朔,次鎮州。丁亥,郭進破北漢西龍門砦,禽獲甚眾。乙未,郭進大破契丹於關南。
  • 6.    宋遼戰爭  .中國中央電視台[引用日期2013-10-20]
  • 7.    脱脱·《宋史·卷四·本紀第四·太宗一》辛未,幸太原城,詔諭北漢主劉繼元使降。壬申夜,帝幸城西,督諸將發機石攻城。甲戌,幸諸砦。乙亥,幸連城,視攻城諸洞。五月己卯朔,攻城西南,遂陷羊馬城,獲其宣徽使範超,斬纛下。辛巳,攻城西北。壬午,其騎帥郭萬超來降,遂移幸城南,手詔賜繼元。癸未,進攻將士盡奮,若將屠之。是夜,繼元遣使納款。甲申,繼元降,北漢平,凡得州十、縣四十、户三萬五千二百二十。
  • 8.    宋遼邊境形勢  .中國古代史地圖[引用日期2013-11-30]
  • 9.    脱脱·《宋史·卷四·本紀第四·太宗一》六月甲寅,以將伐幽、薊,遣發京東、河北諸州軍儲赴北面行營。
  • 10.    脱脱·《宋史·卷四·本紀第四·太宗一》癸未,帝督諸軍及契丹大戰於高梁河,敗績。
  • 11.    脱脱·《宋史·卷四·本紀第四·太宗一》辛卯,忻州言與契丹戰,破之。關南言破契丹,斬首萬餘級。
  • 12.    脱脱·《宋史·卷四·本紀第四·太宗一》癸巳,代州言宣徽南院使潘美敗契丹之師於雁門,殺其駙馬侍中蕭咄李,獲都指揮使李重誨。
  • 13.    脱脱·《宋史·卷四·本紀第四·太宗一》夏四月甲子,以樞密直學士竇偁、中書舍人郭贄並參知政事,如京使柴禹錫為宣徽北院使兼樞密副使。戊辰,中書侍郎兼兵部尚書、平章事盧多遜罷為兵部尚書。丁丑,西京留守、秦王廷美罷歸第,復其子德恭、德隆名皇侄,女韓氏婦落皇女、雲陽公主之號。盧多遜褫職流崖州,並徙其家,期周以上親悉配遠裔。庚辰,左僕射、平章事沈倫罷為工部尚書。禁河南諸州私鑄鉛錫惡錢及輕小錢。是月,潤州大水。五月辛丑,崔彥進敗契丹於唐興。戊申,慮囚。己酉,夏州留後李繼捧獻其銀、夏、綏、宥四州。辛亥,三交行營言,潘美敗契丹之師於雁門,破其壘三十六。丙辰,秦王廷美降封涪陵縣公、房州安置。以崇儀副使閻彥進知房州,監察御史袁廓通判軍州事,各賜白金三百兩。己未,府州破契丹於新澤砦,獲其將校以下百人。
  • 14.    脱脱·《宋史·卷五·本紀第五·太宗二》三年春正月辛未,右武衞大將軍、長寧侯德隆薨,以其弟德彝嗣侯,仍知沂州。庚辰,夜漏一刻,北方有赤氣如城,至明不散。己丑,知雄州賀令圖等請伐契丹,取燕、薊故地。庚寅,北伐,以天平軍節度使曹彬為幽州道行營前軍馬步水陸都部署,河陽三城節度使崔彥進副之;侍衞馬軍都指揮使、彰化軍節度使米信為西北道都部署,沙州觀察使杜彥圭副之,以其眾出雄州;侍衞步軍都指揮使、靜難軍節度使田重進為定州路都部署,出飛狐。戊戌,參知政事李至罷為禮部侍郎。二月壬子,以檢校太師、忠武軍節度使潘美為雲、應、朔等州都部署,雲州觀察使楊業副之,出雁門。
  • 15.    脱脱·《宋史·卷五·本紀第五·太宗二》潘美自西陘入,與契丹兵遇,追至寰州,執其刺史趙彥辛,辛以城降。
  • 16.    脱脱·《宋史·卷五·本紀第五·太宗二》潘美圍朔州,其節度副使趙希贊以城降。
  • 17.    脱脱·《宋史·卷五·本紀第五·太宗二》癸未,田重進戰飛狐北,獲其西南面招安使大鵬翼、康州刺史馬頵、馬軍指揮使何萬通。
  • 18.    脱脱·《宋史·卷五·本紀第五·太宗二》三月癸酉,曹彬與契丹兵戰固安南,克其城。丁丑,田重進戰飛狐北,又破之。
  • 19.    脱脱·《宋史·卷五·本紀第五·太宗二》五月庚午,曹彬之師大敗於岐溝關,收眾夜渡拒馬河,退屯易州,知幽州行府事劉保勳死之。
  • 20.    脱脱·《宋史·卷五·本紀第五·太宗二》丙子,召曹彬、崔彥進、米信歸闕,命田重進屯定州,潘美還代州。徙雲、應、寰、朔吏民及吐渾部族,分置河東、京西。會契丹十萬眾復陷寰州,楊業護送遷民遇之,苦戰力盡,為所禽,守節而死。
  • 21.    脱脱·《宋史·卷五·本紀第五·太宗二》壬寅,契丹敗劉廷讓軍於君子館,執先鋒將賀令圖,高陽關部署楊重進死之。
  • 22.    脱脱·《宋史·卷五·本紀第五·太宗二》秋七月甲申,以知代州張齊賢為刑部侍郎、樞密副使,鹽鐵使張遜為宣徽北院使、簽署樞密院事。戊子,有彗出東井,上避正殿,減常膳。辛丑,契丹犯威虜軍,崇儀使尹繼倫擊破之,殺其相皮室,大將於越遁去。
  • 23.    脱脱·《宋史·卷五·本紀第五·太宗二》至道元年正月戊申朔,改元,赦京畿繫囚,流罪以下遞降一等,杖罪釋之。蠲諸州逋租,蠲陝西諸州去年秋税之半。丙辰,詔作上清宮成。丁巳,涼州吐蕃當專以良馬來獻。戊午,占城國王楊陀排遣使來貢。辛酉,上御乾元門觀燈。癸亥,契丹大將韓德威誘党項勒浪、嵬族自振武犯邊,永安節度使折御卿邀擊,敗之於子河氵義,勒浪等乘亂反擊德威,遂殺其將突厥大尉、司徒、舍利等,獲吐渾首領一人,德威僅以身免。
  • 24.    西夏與宋的三大戰役  .中國網[引用日期2013-11-30]
  • 25.    脱脱·《宋史·卷六·本紀第六·真宗一》甲午,以左神武軍大將軍德恭為左衞大將軍,左衞大將軍德彝為左神武軍大將軍。乙未,詔:幸河北,所次頓舍給用,毋泛及州縣。以周瑩為駕前軍都部署,石保吉為行營先鋒都部署。己亥,狩近郊。辛丑,賜京城父老衣帛。戊申,以魏咸信為貝、冀行營都部署。己酉,以李沆為東京留守。十二月辛亥,賜近臣戎服、廄馬。甲寅,駕發京師,次陳橋。王昭遠卒。戊午,駐蹕澶州。冀州言敗契丹兵於城南,殺千餘人,奪馬百餘匹。辛酉,宴從臣於行宮。以王超等督先鋒,仍示以陣圖,俾識部分。壬戌,賜近臣甲冑、弓劍。幸浮橋,登臨河亭,賜澶州父老錦袍、茶帛。甲子,次大名,躬御鎧甲於中軍。契丹攻威虜軍,本軍擊敗之,殺其酋帥。府州言官軍入契丹五合川,拔黃太尉砦,殲其眾,焚其車帳,獲馬牛萬計。
  • 26.    脱脱·《宋史·卷六·本紀第六·真宗一》三年春正月己卯朔,駐蹕大名府。詔並、代都部署高瓊等分屯冀州、邢州。辛巳,臨視樞密副使宋湜疾。癸未,以葛霸為貝、冀、高陽關前軍行營都部署。萊州防禦使田紹斌凡十人以功進秩。契丹犯河間,高陽關都部署康保裔死之。乙酉,流忠武軍節度使傅潛於房州、都鈐轄張昭允於通州,並削奪官爵。丁亥,幸紫極宮,還,登子城閲騎射。高陽關、貝、冀路都部署範廷召等追契丹至莫州,斬首萬餘級。庚寅,赦河北及淄、齊州罪人,非持杖劫盜、謀故殺、枉法贓、十惡至死者並釋之。錄將吏死事者子孫,民被焚掠者復其租。罷緣邊二十三州軍榷酤。令諸州舉吏民有武藝及材力過人者。壬辰,宋湜卒。甲午,發大名府。益州軍變,害鈐轄符昭壽,逐知州牛冕等,推都虞候王均為首作亂。詔户部使雷有終為廬州觀察使,帥師會李惠等討之,均閉城門固守。庚子,至自大名府。戊申,幸呂端第視疾。
  • 27.    脱脱·《宋史·卷六·本紀第六·真宗一》冬十月,曹璨以蕃兵邀李繼遷輜重於唐龍鎮。己未,張斌破契丹於長城口。   十一月壬申,知階州竇玭獻白鷹,還之。王顯奏破契丹,戮二萬人,獲統軍鐵林等。
  • 28.    脱脱·《宋史·卷七·本紀第七·真宗二》閏月乙卯,詔河北吏民殺契丹者,所至援之,仍頒賞格。壬申,江南旱,遣使決獄,訪民疾苦,祠境內山川。癸酉,明德皇太后殯沙台。北平砦、威虜軍合兵大破契丹。乙亥,參知政事王欽若判天雄軍府兼都部署。契丹統軍撻覽率眾攻威虜、順安軍,三路都部署擊敗之,斬偏將,獲其輜重。又攻北平砦及保州,復為州、砦兵所敗。撻覽與契丹主及其母並眾攻定州,宋兵拒於唐河,擊其遊騎。契丹駐陽城澱,因王繼忠致書於莫州石普以講和。丙子,以天雄軍都部署周瑩為駕前貝、冀路都部署,侍衞馬軍都指揮使葛霸為駕前邢、洺路都部署。己卯,高繼勳率兵擊敗契丹數萬騎於岢嵐軍。
  • 29.    脱脱·《宋史·卷七·本紀第七·真宗二》既而王繼忠上言契丹請和,命閣門祗候曹利用往答之。
  • 30.    郭利民編著.《中國古代史地圖集》:星球地圖出版社,2017:第179頁
  • 31.    《宋史 列傳 卷三十二 李延渥傳》:翌日,契丹主與其母親鼓眾急擊,發矢如雨。延渥分兵拒守益堅,契丹遁去,死者三萬餘,傷者倍之,獲鎧甲、兵矢、竿牌數百萬,驛書以聞。
  • 32.    《遼史 聖宗本紀》:閏月己未,南伐。癸亥,次固安。以所獲諜者射鬼箭。甲子,以青牛白馬祭天地。丙寅,遼師與宋兵戰於唐興,大破之。丁卯,蕭撻凜與宋軍戰於遂城,敗之。庚午,軍於望都。冬十月乙酉,以黑白羊祭天地。丙戌,攻瀛州,不克。甲午,下祁州,賚降兵以酒脯。祭天地。己酉,西平王李德昭遣使謝封冊。十一月癸亥,馬軍都指揮使耶律課裏遇宋兵於洺州,擊退之。甲子,東京留守蕭排押獲宋魏府官吏田逢吉、郭守榮、常顯、劉綽等以獻。丁卯,南院大王善補奏宋遣人遺王繼忠弓矢,密請求和。詔繼忠與使會,許和。庚午,攻破德清軍。壬申,次澶淵。蕭撻杞中伏弩死。乙亥,攻破通利軍。丁丑,宋遣崇儀副使曹利用請和,即遣飛龍使韓杞持書報聘。十二月庚辰朔,日有食之,既。癸未,宋復遣曹利用來,以無還地之意,遣監門衞大將軍姚柬之持書往報。戊子,宋遣李繼昌請和,以太后為叔母,願歲輸銀十萬兩,絹二十萬匹。許之,即遣閤門使丁振持書報聘。己丑,詔諸軍解嚴。是月,班師。
  • 33.    《遼史·本紀·卷十一》:五月庚午,遼師與曹彬、米信戰於歧溝關,大敗之,追至拒馬河,溺死者不可勝紀。餘眾奔高陽,又為遼師衝擊,死者數萬,棄戈甲若丘陵。
  • 34.    《遼史 聖宗本紀》:十七年春正月乙卯朔,如長春宮。夏四月,如炭山清暑。六月,兀惹烏昭慶來。秋七月,以伐宋詔諭諸道。九月庚辰朔,幸南京。乙亥,南伐。癸卯,射鬼箭。北院樞密使魏王耶律斜軫薨。以韓德讓兼知北院樞密使事。冬十月癸酉,攻遂城,不克,遣蕭繼遠攻狼山鎮石砦,破之。次瀛州,與宋軍戰,擒其將康昭裔、宋順,獲兵仗、器甲無算。進攻樂壽縣,拔之。次遂城,敵眾臨水以拒,縱騎兵突之,殺戮殆盡。是年,放進士初錫等四人及第。
  • 35.    《宋史 徽宗本紀》:丙子,遼人立燕王淳為帝。金人來約夾攻,命童貫為河北、河東路宣撫使,屯兵於邊以應之,且招諭幽、燕。
  • 36.    《宋史 徽宗本紀》:癸未,遼人擊敗前軍統制楊可世於蘭溝甸。。。甲寅,劉延慶自盧溝河燒營夜遁,眾軍遂潰
展開全部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