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宋超

(高級記者)

鎖定
宋超,男, 1950年5月出生,上海市人,研究生學歷,工商管理碩士,高級記者,教授。
中文名
宋超
性    別
出生年月
1950年5月
學    歷
研究生學歷,工商管理碩士

宋超人物生平

宋超(1950— )籍貫上海。1976年華東師範大學中文系畢業,2006年獲復旦大學高級管理人員工商管理碩士學位。1979年進解放日報,歷任記者、黨支部書記、部主任、編委、總編輯助理、副總編輯、常務副總編輯,解放日報報業集團黨委副書記、副社長,解放日報黨委副書記、總編輯、解放日報黨委書記。2003年2月起,歷任中共上海市委宣傳部副部長、市委外宣辦主任、市政府新聞辦主任、市網宣辦主任、復旦大學新聞學院院長,上海世博會宣傳及媒體服務指揮部副總指揮、宣傳及媒體服務指揮部辦公室主任、上海世博會新聞中心主任,上海市新聞工作者協會主席、上海市新聞學會會長、上海市新聞工作者協會名譽主席。
黨的十六大代表,上海市第八、九次黨代會代表,第十一屆、十二屆人大代表,第十一屆政協常委、市政協學習委員會主任。上海市勞動模範。1995年評定為高級記者。1998年獲範長江新聞獎。1999年獲國務院特殊津貼。2008年獲聘復旦大學教授。

宋超主要成就

論文《着眼於增強黨報的核心競爭力》獲第十一屆中國新聞論文一等獎,消息《一批新拖拉機病卧田頭》獲1990年上海好新聞獎一等獎。組織、策劃、採寫、編輯的《上海世博會紀實》四組連續報道稿件獲中國新聞獎一等獎。主編《上海人民難忘——抗擊非典的日日夜夜》獲第六屆國家圖書獎特別獎。2003年負責建立上海市政府新聞發佈制度。在莫斯科、東京、倫敦、洛杉磯先後成功策劃、組織了大規模的文化、藝術交流傳播活動。參與組織和負責的上海世博會宣傳及媒體服務工作,受到中共中央、國務院嘉獎。個人獲世界博覽局主席所授予的獎牌。
宋超在新聞單位工作期間曾撰寫發表了100多萬字的新聞作品,30多萬字的言論及理論文章。在全國性主要報紙、刊物曾發表20多萬字的文藝作品,多次獲省市級以上的散文獎,報告文學一等獎。
在長期的新聞實踐中,宋超始終堅持黨的新聞工作者的使命與擔當,精準把握大局,思想敏鋭、作風紮實,憑藉深厚的理論功底、政策功底、專業功底、羣眾工作的功底,不怕苦、不畏難,不唯書,只唯實,所撰寫的重大典型報道,以及組織多種體裁結合的戰役式報道,產生了十分廣泛的社會影響。1980年上半年,由他採寫的《哪個好,哪個差,田裏莊稼講了話 崇明縣聯產户似滾雪球迅猛發展》,突破上海“三不”(不支持、不贊成、不反對)禁區,旗幟鮮明為農村聯產承包生產責任制改革鼓與呼,強調清除“左”的思想影響。不少生產隊農民還拿了報紙跑到人民公社領導辦公室要求按照中央精神實行聯產承包。《人民日報》要聞版於第二天全文轉載這篇報道。以他為主採寫的長篇通訊《為了企業的騰飛——記夏伯陽式的改革者步鑫生》、《勇敢而艱難的跋涉——南匯防水塗料廠改革紀實》,均在中央和地方產生重大影響。
1990年,針對當時改革開放處於停滯,部份方面甚至倒退的狀態,主動請纓,由他帶隊,深入農村,蹲點調查100天,採寫了萬字長篇通訊《駿馬奔騰——馬橋鄉改革啓示錄》、《村莊裏的都市——旗忠村改革紀實》,明確、有力表達了社會主義制度優越性不是靠講出來、唱出來,而是靠幹岀來的。改革開放一定要有闖的勇氣,關鍵時刻,還得有唱國際歌的豪氣。為迎接鄧小平的南方談話,創造了良好的輿論氛圍。文章刊出之後,旗忠村作為改革先進典型名揚全國。全國各地參觀、學習者絡繹不絕,最多一年有45萬多人次。蘇州市委主要領導在帶代表團來考察前,專門把《駿馬奔騰》複印發給全市處級以上的負責幹部。鄧小平、江澤民、楊尚昆、李鵬、喬石、李瑞環、朱鎔基等黨和國家領導人,政治局的其他領導人,也先後視察馬橋鄉旗忠村。
之後,宋超直接策劃組織並修改的通訊、消息《總設計師與浦東開發》、《地鐵向世界證明——寫在上海地鐵一號線全線通車之際》、《中華鉛筆寫出大文章》、《構築面向世界的講壇》、《困難之中顯本色》、《集體企業收購國有企業治癒色織三廠“失血癥”》等,分別獲得上海市好新聞一等獎和全國好新聞一等獎。90年代以來,宋超組織過一大批關於國有企業改革、農村改革和現代化建設的系列報道。1996年,他負責組織復旦大學哲學系師生對上海的再就業工作進行廣泛社會調查,取得10多萬個有效數據,撰寫20多篇調查報告及論文,出版了《奇蹟是如何創造出來的》。1997年底,由他任總撰稿的六集電視政論系列片《為了明天——上海再就業工程紀實》,在中央和上海各電視台播放,近三萬字的系列片劇本由新華社主辦的《瞭望》雜誌分上下兩集同步刊登。影響重大,受到市委和中央領導的肯定。並分別獲上海和中國新聞獎一等獎。
2000年,宋超負責和組織解放日報全面改版,2001年元旦,推出新世紀解放日報《世紀之版》(100版),實現了新聞改革上的新突破,產生良好社會效益和史所未有的重大經濟效益。 [1] 
宋超 宋超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