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宋豐光

鎖定
宋豐光,1957年生於山東桓台。
山東師範大學美術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國家畫院特聘研究員,中國美術家協會會員。
中文名
宋豐光
國    籍
中國
民    族
漢族
出生地
山東桓台
出生日期
1956年
畢業院校
山東師範大學
代表作品
《蕭夜泛清瑟》《暮靄圖》
主要成就
中國美術家協會會員
職    稱
教授
職務
博士生導師

宋豐光參展獲獎作品

1992年,《暮靄圖》入選全國首屆花鳥畫展並獲佳作獎; [10] 
1994年,《紫霧》入選全國第八屆美展; [9] 
1997年,獲全國國首屆人物畫展銀獎; [4] 
1997年,獲由中國文聯、中國美協評定的97’中國畫壇百傑稱號; [7] 
1999年,《綠野》入選全國第九屆美展並獲優秀獎; [8] 
2003年,《秋日物語》入選全國第二屆中國畫展並獲優秀獎; [12] 
2004年,《秋妝》入選全國第十屆美展並獲優秀獎,作品被中國美術館收藏; [2] 
2008年,《母親》入選“心繫汶川全國美術特展”;
2009年,《漁家秋歌》入選全國第十一屆美展;
2012年,由人民美術出版社出版《中國畫名家當代卷宋豐光張錦平畫集》; [11] 
2013年,創作的山東省重大歷史題材《黃河入海流》入選第十屆全國藝術節優秀美術作品展;
2014年,《黃河入海流》獲山東省“泰山文藝”一等獎; [3] 
2016年,舉辦《伉儷藝象》宋豐光張錦平中國畫主題創作展”;
2018年,為上海合作組織青島峯會創作花鳥畫作品《映日荷花別樣紅》;
2020年,《巡天遙看一千河》參加濟南首屆國際雙年展;
2020年,參加文化和旅遊部藝術司黃河文化主題美術創作; [5] 
2021年,作品《黃河入海見奇觀》,入選文化和旅遊部主辦的‘長河大道—黃河文化主題美術作品展; [5] 
2021年,參加國家畫院慶祝中國共產黨成立100週年“百年風華•花鳥畫名家作品展 [6]  ”;
2022年,作品參加國家畫院主辦的國家藝術基金項目,奼紫嫣紅、時代意向花鳥畫主題創作展;
2023年,作品參加第八屆全國畫院特邀作品展。
2005年作 牧童 2005年作 牧童

宋豐光參展作品

1992年,《暮靄圖》入選全國首屆花鳥畫展並獲佳作獎; [10] 
1994年,《紫霧》入選全國第八屆美展; [9] 
1999年,《綠野》入選全國第九屆美展並獲優秀獎; [8] 
2003年,《秋日物語》入選全國第二屆中國畫展並獲優秀獎; [12] 
2004年,《秋妝》入選全國第十屆美展並獲優秀獎,作品被中國美術館收藏; [2] 
2008年,《母親》入選“心繫汶川全國美術特展”;
2009年,《漁家秋歌》入選全國第十一屆美展;
2012年,由人民美術出版社出版《中國畫名家當代卷宋豐光張錦平畫集》; [11] 
2013年,創作的山東省重大歷史題材《黃河入海流》入選第十屆全國藝術節優秀美術作品展;
2014年,《黃河入海流》獲山東省“泰山文藝獎”一等獎; [3] 
2016年,舉辦《伉儷藝象》宋豐光張錦平中國畫主題創作展”;
2018年,為上海合作組織青島峯會創作花鳥畫作品《映日荷花別樣紅》;
2020年,《巡天遙看一千河》參加濟南首屆國際雙年展;
2020年,參加文化和旅遊部藝術司黃河文化主題美術創作; [5] 
2021年,作品《黃河入海見奇觀》,入選文化和旅遊部主辦的‘長河大道—黃河文化主題美術作品展; [5] 
2021年,參加國家畫院慶祝中國共產黨成立100週年“百年風華•花鳥畫名家作品展 [6]  ”;
2022年,作品參加國家畫院主辦的國家藝術基金項目,奼紫嫣紅、時代意向花鳥畫主題創作展;
2023年,作品參加第八屆全國畫院特邀作品展。
2005年作 牧童 2005年作 牧童

宋豐光相關文章

虛而靈空而妙
——宋豐光、張錦平的國畫藝術
近年來,山東畫家宋豐光、張錦平伉儷合作的國畫作品,多次在各種美術展覽上獲獎,引起諸多關注與影響。在我目力所及看來,在當代山東的中青年畫家中,他們賢伉儷的畫堪稱翹首了,就算是同全國的中青年人物畫家相比較,他們的創作也算是佼佼脱俗的。
我之所以推重他們的作品,是因為在他們賢伉儷的作品中,我讀到一種田園詩般的恬靜,使我想起陶淵明的詩句,“種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那畫中滿浸這一種久違的空山靈雨般的氣息,在那如夢似的意象之外,人心遠離了城市的喧囂,隱遁入塵土。他們懂得,如何在一個繁榮和享樂的物質世界與時代中,建構自己心靈的精神家園,那應是一個知識分子在無奈的現實之上的安身立命之處,他們是藝術家,而藝術家卻應是知識分子中之最敏感者。他們用藝術家的敏感,耕織田野的樸實無華,在那些寧靜而淳樸的野草、蘆花與沉甸甸的穀物中,深刻自省,在他們共同的關照與體察中,悟及生命的終極意義。
古人日: “天不變,道亦不變。”對形而上的“道”的追尋,是對宇宙生命的深刻追問,我認為那是中華文化的境界所在,是一種永恆的境界。由心儀到深入直至完成這一境界,是每一個遊藝者的終生追尋。唯道集虛,道的存在惟恍惟惚,虛空若昧,虛而靈,空而妙。宋豐光、張錦平伉儷的繪畫,以筆墨的虛虛實實以及恰到好處的“知白守黑”的位置經營,一心造境,給人一片空靈透徹的天地。畫者,澄懷味象,滌盪塵囂,破孤悶,迎靜氣,透過他們畫作的很多跡象,顯示他們正朝着一個藝術家應有的澄心,感悟並靠近着。宋豐光、張錦平面對嘈雜的各種新藝術形式和深厚的人文傳統,選擇了一種很有質感的詩意的語言。那是一種在寫和繪,現實和表現之間的表現形式,是一些關於秋天,關於田野,關於鄉村的樸實無華的精神蹟象。他們的作品不僅僅是訴諸於畫筆和視覺的一種意境,更重要的是他們以一貫之的對生命的感激之情。那裏有濃厚的情感和理想,那裏有潛藏在草木間的親情與慰藉。那些深愛中的吟味與悟想,在他們的作品中便有了生命的色彩。
人物
人物(2張)
應當説,他們篤信着傳統文化的精神力量,緣於那種物我雙化的唯美的樸素的理想境界。這種境界是自然與人倫,在同一個方向上的行進與交合。他們從深邃而博大的自然界中,尋找自己渴望的那種感性的浪漫的世界。他們的作品也同樣的充滿了人文文化所藴涵的精神定力,因為中華文化形式中的意藴和形式之外的境界。因而他們的作品,總能讓人放鬆和愉快,並且詩意濃厚,百讀不厭。
宋豐光

宋豐光個人生活

夫人張錦平,1956年出生于山東臨沂市,中國美術家協會會員,山東師範大學傳播學院教授,碩士生導師。 [1] 
參考資料
展開全部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