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宋淵源

鎖定
宋淵源(1882-1961),福建省永春縣人。宋淵源自幼聰穎好學,十八歲就考取秀才,名列榜首。1904年夏東渡日本求學,歸國後任永春州官辦高初兩等小學堂堂長,還與邑人倡辦永春中學堂(永春一中),任監學,同時任縣視學員。1909年春,宋淵源再次前往日本求學,同年晉謁孫中山先生,正式加入中國同盟會。1911年,宋淵源極力促成福州光復;民國年間參加討袁護國、護法、北伐諸役,歷任國民黨諸多省級要職。 [1] 
本    名
宋淵源
子靖
出生地
福建省永春縣
出生日期
1882年
逝世日期
1961年
國    籍
中國

宋淵源人物生平

宋淵源早年經歷

宋淵源,號子靖,生於清光緒八年(1882年),他天資聰穎,少懷大志,成年後為人耿直、性格倔異。他雖也熱衷功名,但生性好強,不甘居人之下。18歲考取秀才後便進入鄉試考取了舉人,不知何故,在舉人的排名榜上他的名字卻與另一位考生並列在榜末。按説中舉了排名前後又有何礙,可他卻為這事鬱鬱不樂。當報子送喜報到他家時,他把手一揮指着報子説:“半個舉人,何喜可報”,便拒絕接報,家人被他弄得好生尷尬,不知所措。宋淵源之所以拒絕接報,心高氣傲固然是一個因素,但更主要的是他對清廷腐敗、政治黑暗十分不滿,因此對入仕為官也失去了興趣。不久後便義無反顧地投入孫中山先生所領導的民主革命這一壯舉,就有力地證明了這一點。 [2] 
1904年,永春知州李樹政與陳軍琛交往甚篤,便將宋淵源等三名優秀青年保送往福州烏石山陳寶琛為學監的福建省第一所官辦的師範學堂簡易科學習。學習期間,宋淵源結識了許多有志青年,並與他們一道探尋“革命救國”真理。他同林琴南、朱觀玄、許堯民、蘇鬱文等同學一起創辦書社、秘密傳播革命思想。他們指點江山、激揚文字,“以天下為己任”,隨時準備着奔赴革命的戰場。這期間,發生了一個被稱作“以遼換閩”的事件,震撼了每一個國民的心。事情經過是這樣的,日俄戰爭結束後,積弱無為的清政府,竟同意把原沙俄在東北的特權轉讓給日本,引起了全國性的抗議熱潮。此事還未遠去,又盛傳清政府打算用福建換東北,八閩大地眼看就要淪為日本的殖民地,國人紛紛通電進行抗爭。宋淵源眼見國家日危,決心投筆從戎。次年夏天,他東渡日本,入東京體育會兵事科學習軍事,肄業後本欲再投考其他學校,因日本文部省頒發了歧視中國留日學生的文件,便憤然回國。這時,宋淵源羽毛漸豐,不僅在日本學了許多當代的科學、軍事知識,還從日本帶回許多秘密書刊。他用這些武器,開展革命宣傳活動。 [2] 
日薄西山的清王朝內外交困,革命的烽煙此起彼落,清王朝就像一條滿載着危險物品的破船艱難地行駛在狂風巨浪的海面上。船上的名義掌舵人和真正的掌舵人(指光緒與慈禧)又相繼死去,讓千瘡百孔的清王室迎來了“雙重國喪”,“國喪”期間,知州李樹敏按例要率眾官紳設奠舉哀,宋淵源的倔勁又上來了,他不但姍姍來遲,還大膽拒絕接詔,竟敢在“國喪”期間剪去頭上的長髮,那幫頑固派實在無法忍受,就聯名上書控告他,説他是“革命黨”,“反叛分子”,罪不容赦。幸得李樹敏和陳寶琛極力開脱,最終僅以“革去功名”了結。 [2] 

宋淵源參加革命

1909年春,宋淵源再度前往日本,進入明治大學攻讀政治,並晉謁了孫中山先生,加入了同盟會,1911年10月回到武漢,黃興命他回福建策劃起義。11月8日,福州新軍都督孫道仁的軍隊在福州佔據于山,拔掉山下滿族旗人的大本營,旗兵大亂,但他們並不甘心,就組織了敢死隊準備反攻。在這危急時刻,剛好宋淵源趕到南門,他當機立斷,將把守南門的一連兵力,大多調往于山增援。這一仗打得十分激烈,共用一天半時間,結果是閩浙總督吞金自殺,將軍樸壽被捕殺,福州遂告光復。 [2] 
福州光復,八閩震動。福建各地清兵像多米諾骨牌那樣接連坍塌。從11月11日到11月18日,前後僅7天時間,閩南的漳州、泉州、廈門相繼和平光復。緊接着,參事會(同盟會領導下的軍事組織)就派宋淵源到閩南做安撫工作。孫道仁問宋淵源要帶多少兵去,宋淵源考慮到閩南是通商口岸,多動干戈容易引起國際糾紛,特別是要防止日本人滋事尋釁,就説他一個兵都不帶。孫道仁為安全計,要他多帶一些兵去,他的倔性又起了,説一個都不帶就是一個都不帶。直到最後才作了一點“妥協”,只帶一個書記和一個當差前往廈門。 [2] 
宋淵源帶了二個隨從到了廈門軍政分府,瞭解到該府內兩派鬥爭很激烈。遂與在廈的同事商討對策。召開了有廈門各界人士參加的軍事會議,與會者一致認為是“統制府”妨礙了閩省的統一,於是決定取消“統制府”改為“道伊制”,並提請都督孫道仁派遣原鴻逵為道伊,曹春發為司令官。經過各方面的努力,廈門政局日趨穩定,漳州的善後事宜亦照廈門做法辦理,另派了道伊和司令官,後又解決了泉州的械鬥,最後安溪、永春等地均告和平光復。 [2] 
1920年9月,宋淵源的父親宋忠勳逝世,宋淵源回鄉奔喪,由於宋忠勳為成全愛子救國壯舉,曾散盡家財資助孫中山,孫中山先生特親筆寫了“高朗令終”的輓聯,以示褒獎。 [2] 
1922年6月,粵軍總司令陳炯明叛變,宋淵源謁孫中山於永豐艦,建議先入閩收編閩省民軍為討賊軍閩軍,在閩省立足後再回師討賊。為孫中山所採納。宋淵源即委王榮光負責收編閩南民軍。在收編過程中,王榮光為部屬出賣遭害,宋淵源聞變,急回福建安撫王榮光舊部。後粵軍總司令許崇智率軍援閩,閩南各地民軍擁淵源為東路討賊軍第八軍軍事委員長。10月,北洋軍閥戰敗退出閩省,孫中山委任宋淵源為閩南宣慰使,統領閩南各地民軍。不久,許崇智回粵,北洋軍閥孫傳芳部屬周蔭人乘機入閩。宋淵源退居永春,聯絡民軍吳威陳國輝盧興邦等部共同抵禦,設聯合指揮部於永春,派田畝捐數萬元以充“民軍軍費”。 [3] 
1926年冬,何應欽率領東路北伐軍入閩,宋淵源建議改編各地民軍力福建民軍參加北伐,何採納其建議,並設參謀團負責統籌接應,以宋淵源為參謀團主任。北伐軍統領福建全省後,宋淵源辭去軍旅職務,就任國民政府委員。1928年兼任僑務委員會常務委員,發動華僑捐資創辦福州三民中學。 [3] 
十九路軍“閩變”期間,蔣介石任命宋淵源為宣撫特派員。宋淵源的學生餘承堯在福建人民政府興泉永警備司令翁照垣部任參謀長,宋淵源密令餘策動翁照垣“反正",改編翁部為興泉永討逆軍,餘承堯任指揮。十九路軍“閩變”失敗後,宋淵源任福建省政府顧問,協助保安處將各地民軍整編為保安團。 [3] 
抗日戰爭開始,宋淵源由上海輾轉經香港至新加坡,參加南僑代表大會,並在南洋各地宣傳抗日,發動華僑支援祖國抗戰。1939年回國赴重慶就任國民參政員。抗日戰爭勝利後回上海定居。1946年任國民黨政府的“國大”代表,參加“國民大會”。1949年自福州經香港赴台灣,任台灣國民黨“光復大陸設計委員會”委員。1961年病故於台灣。 [3]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