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宋文治藝術館

鎖定
宋文治藝術館位於江蘇省蘇州市太倉市縣府東街12號,佔地1428平方米,總建築面積536平方米,為全民公益事業單位,配置有專職工作人員4人。宋文治先生,德藝雙馨,獨樹一幟,藝術成就飲譽海內外,太倉人民引以為驕傲。為了弘揚大師高尚的人品和獻身藝術的精神,太倉市人民政府於1989年撥款建成。
中文名
宋文治藝術館
地理位置
江蘇省太倉市太平南路38號
佔地面積
1428 m²
類    別
當代名人紀念館 [2] 
投用時間
1989年12月17日 [3] 
開放時間
每週二-週日9:00-16:30開放,週一閉館,節假日另行通知
建造時間
1989年
藏品總數
641件(套)

宋文治藝術館建築佈局

宋文治藝術館藝術館

宋文治藝術館佔地約二畝五分,計1428平方米,總建築面積計536平方米,分藝術館和松石齋畫室二個組成部分,由陸紹儀工程師設計,樣式是宋文治親自參與設計的。藝術館為南北向,計十五間,建築面積396平方米,門首嵌有謝稚柳手書的“宋文治藝術館”天然大理石石刻,穿過門首,庭院不大而曲折幽深,植嘉木修竹,假山荷塘,佈置典雅。宋文治先生漢白玉雕像坐落於嘉木修竹之間,供參觀者瞻仰。進門左轉即藝術館主體,為二層樓房,青瓦粉牆,樸素典雅,小巧別緻。上下為十間,四個展廳。出主樓後設門,東轉即為40平方米的活動室,門前有走廊,藤蔓遮牆、綠蕉映窗,是進行學術交流、文化活動和政協文化組、政協聯誼會活動的場所。並有會議室1個,畫廊1個,行政用房兩間,倉庫一個。

宋文治藝術館松石齋

松石齋是一座花木扶疏的清靜小院,南北一丈來寬,東西三丈多長。院內古松相擁,奇石作伴。各種造型奇特的盆景,錯落有致地擺在台階上。松石齋,這是宋文治寓所的齋號。青瓦花窗,具有民族特色仿古建築(平房),典型的江南民居,建築面積為132平方米。唐雲先生書寫的“松石齋”三字,鑲嵌在門廳的牆壁上。內有客廳、畫室、居室和廚房,極宜生活起居。1995年之後,宋文治經常到這裏休息、創作、會客。宋文治晚年最後的幾年歲月,就是在這小院的松蔭蕉影中度過的。大門東側還設有服務部,將為社會提供書畫、工藝品和文房四寶等服務。
松石齋

宋文治藝術館展出內容

藝術館樓下二廳展出宋文治60幅代表作品,系宋文治四十年代至八十年代創作。樓上將陳列宋教授捐贈的明清書畫佳作30幅,包括明清畫家文徵明、董其昌、查士標、鄭板橋、黃慎等難得的藏品。出土珍貴文物30餘件和宋文治的藝術成果資料。同時還收藏有宋文治先生去世後,其長子宋玉麟根據父親遺願,又向故鄉贈送一批名家字畫佳作及古陶文物。

宋文治藝術館所獲榮譽

宋文治藝術館除常年對外開放外,並開展學術研究、書畫交流、培養人才等工作。建館二十餘年來,舉辦各種書畫展覽70餘場次,朱屺瞻百歲畫展也曾在此隆重舉行。先後接待了彭衝、王光英等國家領導人和華君武、唐雲、亞明等眾多書畫家及中外友人,參觀者達數萬人次。全國政協主席李瑞環同志專為宋文治藝術館書寫了“祖國山河美,入畫更光輝”的題詞 [2]  。第14屆中國書畫名家館聯會上,宋文治藝術館以最高票當選為2009年中國書畫名家館先進單位。經第三屆長三角地區美術館協作組織專家評審,宋文治藝術館還獲得了“優秀館報”榮譽。宋文治藝術館是太倉社會主義精神文明的重要窗口,也是太倉具有豐富內涵的人文旅遊景觀之一。
館藏品

宋文治藝術館畫家宋文治

宋文治藝術館繪畫經歷

宋文治藝術館 宋文治藝術館
宋文治(1919—1999) [1]  ,先生1919年9月生於江蘇省太倉縣城廂鎮,畢業於太倉城中小學,後入蘇州美術專科學校學習輟業。曾在太倉、安亭從事美術教育工作達十六年。在這期間,他利用工作之餘,學習研究中國山水畫技法他從事畫藝初期由《芥子園畫譜》、清初“四王”入手,筆墨精妙,品味高雅,繼而又上溯明、元、宋筆墨韻致,兼學南北諸家。曾得朱屺瞻、陸儼少二老指點,又從張石圓、吳湖帆學畫,得見大量名家真跡,心摹手追。特別是在解放後他開始背起畫夾走向自然,廣師造化,進一步融合諸家諸法,致力於探究以傳統筆墨表現新時代風貌,歷二萬三千餘里,創作出大批謳歌祖國山河的、屬於自己的、溶入了新時代特點和現代人感情的山水畫。 1956年便以成名作《桐江放筏》在畫壇嶄露頭角。受清僧石濤“筆墨當隨時代”等思想影響,他在特定的繪畫語境中用“老瓶裝新酒”,創作出了《山川鉅變》等富有時代氣息的優秀作品,個人畫風也隨之一變。 之後他繼續堅持一手伸向傳統,一手伸向生活,遊歷名山大川,外師造化,內得心源,不斷錘鍊筆墨,開拓畫境視野,繼續以傳統水墨寫意筆法表現時代風采,由此畫名日隆。

宋文治藝術館藝術風格

宋文治以典雅獨致的審美觀念和筆觸生動地描繪黃山、廬山、長江等,作品構思精巧嚴謹,筆墨蒼勁凝練,畫風清新秀潤,氣勢雄放宏大,意境深邃雋美。特別是他的江南風情畫作因為清麗典雅、個性秀逸明快而獨標一格。20世紀80年代以來,宋文治受潑墨潑彩等畫風影響,借鑑青綠山水、淺絳山水和西洋水彩等畫法,大膽否定自我,再次開拓思變,進一步地錘鍊新的繪畫語言,力求探究中國畫未來新路,終以沒骨潑彩山水畫新風貌凸現於世。他大膽地將潑彩、流痕、拓跡等渲染手法與勾、皴、擦、點等傳統筆墨有機地融為一體,作畫程序恰與水墨設色技法相反,意在筆先,於色中施墨,並在繪畫中增添了“製作”技巧成分,由此淋漓盡致地表現客觀自然,這同時也顯示了他駕馭筆墨,豐富變幻的技巧,又再次引起了我國畫壇的密切關注。他還曾被譽為“當代山水畫八家”之一,因其喜繪江南水鄉柔美虛靈、清新雋秀的風光,秀潤中見蒼茫,得有“宋太湖”之雅號,由此進一步地延續和發展了現代“金陵畫派”山水畫風。曾任江蘇省國畫院副院長、中國美術家協會理事、中國美協江蘇分會副主席、江蘇省政協常委、江蘇省國際文化交流中心副理事長、江蘇省文聯委員、江蘇省國畫院一級美術師、南京大學教授、第四屆、第五屆、第六屆全國文代會代表,享受國務院特殊津貼專家。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