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宋慶

(清朝末年將領)

鎖定
宋慶(1820年—1902年),字祝三,山東蓬萊人,清末名將。參與鎮壓太平天國捻軍以及平定陝甘回民起義 [10] 甲午戰爭庚子之變等。獲賜“毅勇巴圖魯””格洪額巴圖魯“是勇號,累官至湖南提督,加封太子少保
宋慶早年落魄,棄學而耕,時而為賈,終不得志。30歲從軍南下,隨同鄉亳州知州宮國勳為州練長,後官至花翎遊擊。值捻軍起於江淮,宋慶奉命參與鎮壓,數十戰多捷,於咸豐十年(1860年)晉升總兵,敕號"毅勇巴圖魯"。同治元年(1862年),宋慶組領毅軍,後屢挫捻軍於河南、山東,擢為南陽鎮總兵。同治六年(1867年)敕賜黃袍馬褂,更勇號為"格洪額巴圖魯"。同治八年(1869年)回民軍起義,宋慶隨左宗棠馳往鎮壓。光緒八年(1882年)移軍旅順口,駐守12年,修築炮台,訓練士兵,所部軍容整肅,設防不怠,為諸軍之首。光緒二十年(1894年)中日甲午戰爭爆發後,宋慶受命幫辦北洋軍務,率部赴九連城,節制各軍。中日甲午之役後,宋慶被革職留任。光緒二十六年(1900年),宋慶參與鎮壓義和團 [11] 
光緒二十八年(1902年),病逝于軍中,終年83歲,諡"忠勤",歸葬於蓬萊城東南龍山之陽。宋慶生前對家鄉修學宮、葺試院、捐義倉、施粥廠、修橋、築路、疏浚河流、續修史志等公益事業多有資助。 [11] 
概述圖參考資料: [12] 
全    名
宋慶
祝三
諡    號
忠勤 [6] 
封    號
毅勇巴圖魯、格洪額巴圖魯、三等男爵 [15] 
所處時代
清朝
民族族羣
漢族
出生地
山東省蓬萊市泊子宋家村
出生日期
1820年
逝世日期
1902年
安葬地
蓬萊東南龍山之陽 [15] 
主要成就
平定捻軍、參與中日甲午之戰
最高官職
湖南提督、四川提督、太子少保、加尚書銜 [13-14] 

宋慶人物生平

宋慶行伍出身

宋慶幼年家境貧寒,1853年(咸豐三年),時年33歲的宋慶赴防安徽投靠同鄉亳州知州宮國勳,助其鎮壓捻軍有功,擢為參將
1861年(咸豐十一年)宋慶因同太平軍和捻軍作戰有功,晉升記名總兵,賜“毅勇巴圖魯”勇號。 [1] 
1862年(同治元年),安徽巡撫唐訓方裁整淮軍,以三營歸記名總兵宋慶所統。因宋慶勇號毅勇巴圖魯,故稱毅軍
毅軍成立後仍立功頻頻,1864年(同治三年),宋慶協助僧格林沁擊滅苗沛霖,擢為南陽鎮總兵。
1865(同治四年)至1868年(同治七年)間縱橫於豫、皖、直(冀)、鄂、魯五省,專剿捻軍。其間宋慶實授了南陽鎮總兵,毅軍自此也成為由河南協餉的軍隊。平捻之後,勇營大量裁撤,毅軍因戰功得以保留,並發展至十營左右,成為河南的兩大留防勇營之一。
1867年(同治六年),敕賜黃袍馬褂,更勇號為“格洪額巴圖魯”。
1868年(同治七年)。隨李鴻章戰於直隸,賞二等輕車都尉,授湖南提督。 [2] 
1869年(同治八年),陝甘回民起義 [10]  ,宋慶隨左宗棠西征,連戰皆捷。
1872年(同治十一年),賞戴雙眼花翎,移授四川提督。
1875年(光緒元年),奉詔會辦奉天軍務,駐錦州營口

宋慶駐防旅順

光緒六年(1880年),中俄關系緊張。清政府開始經營旅順軍港,毅軍奉調填防旅順,直接受北洋大臣節制。
光緒八年(1882),宋慶正式移軍旅順口,駐守12年,修築炮台,訓練士兵,所部軍容整肅,設防不怠,為諸軍之首,至甲午戰前毅軍有九營一哨兵力,毅軍雖非李鴻章嫡系淮軍,但受命專守北洋要港旅順,足見其名聲、戰力不容小覷。
1890年(光緒十六年),加封太子少保
1894年(光緒二十年),加封尚書銜。 [3] 

宋慶抗擊日軍

1894年(光緒二十年),中日甲午戰爭爆發後,宋慶受命幫辦北洋軍務,率部赴九連城,節制各軍。他聲言:“此行如不能奏攘倭之功,唯一死以報國。”
恩佑(左)與宋慶(右) 恩佑(左)與宋慶(右) [1]
10月8日,宋慶率所部毅軍五營2000人,到達鳳凰城。10日抵九連城,與黑龍江將軍依克唐阿會商協守鴨綠江防務。時清軍集結於鴨綠江下游九連城一帶兵力,計毅軍、銘軍、盛軍、奉軍、蘆榆防軍、黑龍江鎮邊軍等新舊達70餘營,共4萬餘人。除依克唐阿所部鎮邊軍外,其餘各軍均歸宋慶節制。
10月下旬,日軍第一軍和第二軍,分兩路進犯中國東北。10月24日晚,日軍在九連城江面乘黑夜偷架浮橋兩座,終夜而成。25日凌晨,日軍以炮兵掩護陸軍渡河,全力進攻虎山清軍陣地。聶士成守虎山力戰不支,宋慶令銘軍出援,劉盛休觀望不前,並率軍退走。其他各軍也隨之潰退。宋慶亦向西北退保鳳凰城。26日,日軍佔領九連城。29日,宋慶又棄守鳳凰城,退保摩天嶺一線。至11月下旬,東邊道全境幾乎全被日軍侵佔。
當日軍第一軍從鴨綠江入侵東邊道地區的同時,第二軍也由遼東半島花園口登陸,進犯金州和旅大。時金旅地區兵力空虛,清政府急電宋慶率兵回援。11月8日,宋慶率軍由摩天嶺南援金旅,20日到達金州城下,時金州、大連已失,日軍正全力進犯旅順。21日,宋慶率軍反攻金州失敗,旅順也在當天失守,宋慶退軍蓋平。
12月13日,日本第一軍第三師團佔領海城。宋慶由蓋平北上援海。20日與日軍戰於海城西南的馬圈子、感王寨。此役,日軍傷亡慘重,毅軍傷亡也很大,最後失敗,退往田莊台
12月28日,清廷授湘軍宿將劉坤一為欽差大臣,督辦東征軍務。命宋慶幫辦軍務。1895年2月21日,宋慶與湘軍統帥吳大瀓、黑龍江將軍依克唐阿、吉林將軍長順等發動第四次反攻海城。宋慶負責指揮毅軍、銘軍進攻大平山,以鉗制由蓋平北上援救海城的日軍。21日,宋慶派部將馬玉昆等馳抵大平山,對佔據大平山附近的日軍發動進攻。激戰4小時,“將大平山奪回”。次日,日軍以小股來犯,被擊退。23日,天降大雪,積雪深逾2尺。24日,日軍分三路從大平山東、南、北三面撲來,並搶登大平山頂。在各山頂分設快炮數十尊,連環轟發,清軍不屈,奮力抵抗,自卯至申,進行了一天的激戰。戰場上屍體“堆積成山,血流如注”。日軍援軍大至,將清軍包圍,宋慶下令且戰且退。馬玉昆率親兵闖出重圍,見宋慶仍在圍中,便“重複殺入,衝開一路”,護宋慶而出。其“戰馬三易,均被炮斃”,"親兵百人兩次衝殺,僅剩二十餘人"。宋慶坐騎也被炮擊,墜馬“傾跌傷腰”。日軍也傷亡慘重。
宋慶於大平山戰敗後,率軍退紮營門。時進犯山東半島的日軍,已於2月17日佔領威海衞,全殲北洋水師,打開了山東半島門户,為入侵京津地區創造了條件。這時,盤據在東北地區的日軍也極力想在冰雪解凍前,發動進攻,打敗遼南地區的清軍,攻佔遼河下游的牛莊營口田莊台諸城後,越過遼河進軍山海關,實現大本營關於在直隸平原與清軍主力決戰的“作戰大方針”第二期作戰計劃。
3月5日,日軍攻陷牛莊。6日,向營口發起攻擊。在日軍進攻營口之前,駐守營口附近的有宋慶指揮下的毅軍、銘軍、嵩武軍、親慶軍等50餘營,2萬餘人。但5日晨,宋慶因駐守牛莊一帶的幫辦東征軍務、湖南巡撫吳大瀓,迭次告急求援,乃率大軍趕赴田莊台,守營口清軍寡不敵眾,7日,日軍佔領營口。
之後,日軍向田莊台發動進攻。當時隨宋慶駐守田莊台的清軍有毅軍、銘軍、嵩武軍、親慶軍、鳳字軍等樓層9營,亦2萬餘人。但宋慶“既不西南扼河曲,東北扼赴牛莊大道以截倭人前後來路,又不北顧石山站大道,以通後路聲援,而擁數十營盡屯田莊台附近民舍,無斥候”,坐待日軍來攻。
3月9日,日軍分三路向田莊台發起進攻。兩軍激戰終日,由於宋慶調度無方和炮火劣,清軍戰敗,當天田莊台淪陷。田莊台失守後,宋慶率軍向西退走雙台子、石山站。從此清軍在遼南戰場全部瓦解,遼、錦聲援梗塞,畿輔危逼,戰事益不可為。 [4] 
3月25日,清廷以“宋慶統軍剿寇屢經失利,此次回救田莊台,又未能力扼狂氛,以致營口被襲,田莊台亦復不守”等罪,予以革職留任處分。 [5] 

宋慶武衞左軍

1898年(光緒二十四年),解除處分,保留豫軍30營歸宋慶統領,賜名“武衞左軍”,駐旅順。是年,俄國借旅順屯駐海軍,清廷許之,命宋慶移守山海關。俄官杜巴索福拜謁宋慶,願以白金18萬兩買其營壘。宋慶正色拒之:“吾以故壘獲資,是賣國也,吾不為。‘盡拆營壘而去。
1900年(光緒二十六年),宋慶再次幫辦北洋軍務,參與鎮壓義和團。八國聯軍攻天津,宋慶奉命在天津堵御不力,撤往楊村。是年冬,移駐通州。
1902年(光緒二十八年),病逝于軍中,終年83歲,清廷照尚書銜賜卹,封三等男爵,入祀賢良祠。諡“忠勤公”,歸葬於蓬萊城東南龍山之陽。宋慶死後,毅軍由他的親信薑桂題接管。
宋慶生前對家鄉修學宮、葺試院、捐義倉、施粥廠、修橋、築路、疏浚河流、續修史志等公益事業多有資助。鄉民勒石紀念。他晚年酷好書法,其遒勁雄健的“虎字碑”,現存於蓬萊閣天后宮。 [6] 

宋慶歷史評價

  • 《清史稿》:①”慶從戎久,年幾八十,短衣帕首,躞蹀冰雪中,與士卒同甘苦,人以為難雲。“ [7]  ②”中日之戰,淮軍既覆,湘軍隨之,唯豫軍強起支搘。慶與玉昆先後失利,亦不復能自振焉。東三省練軍自成軍後,終未當大敵,而依克唐阿、長順一奮其氣,遂保遼陽而無失,中外稱之。喪師辱國者數矣,此固差強人意者哉。“ [7] 
  • 劉體仁:“湘淮軍外,豫尚有宋忠勤之毅軍、張勤果之嵩武軍,皖則自鄶以下矣。英果敏部下,如史繩之中丞、程從周軍門、牛師韓總鎮,皆著稱於時,論其功績,尚在若有若無之間。軍營習氣,賊去則虛報戰事。果敏所當者捻匪,行蹤飄忽無定,其擊走與自走本五分別。幸未逢勁敵,得以功名終,亦云幸矣。” [8] 

宋慶軼事典故

民國風雲人物曹錕和張作霖都曾是宋慶麾下。
  • 1890年,曹錕從天津武備學堂畢業,入宋慶的毅軍當哨官。1895年,到天津小站投奔袁世凱的新建陸軍。
  • 1894年中日甲午戰爭張作霖在營口應募投清朝宋慶毅軍,當過宋慶的衞兵。 1895年3月甲午戰爭清軍敗,離部隊回家鄉。

宋慶人際關係

兒子:宋天傑,五品京堂,襲爵。 [9] 

宋慶史料索引

清史稿·列傳二百四十八》 [7] 
參考資料
  • 1.    《清史稿》:宋慶,字祝三,山東萊州人。家貧落魄,聞同裏宮國勳知亳州,往依為奴。亳捻孫之友偽就撫,慶察其意叵測,請擊之。國勳壯其志,署為州練長。之友降,遂接統其眾,號奇勝營,薦授千總。自是守宿州,剿豫匪,釋鳳陽圍,保徐、泗後路。逾三歲,擢至總兵,賜號毅勇巴圖魯。既貴,過亳,謁所主,仍易僕廝服,執事上禮益恭,人傳為美談。
  • 2.    《清史稿》:同治改元,唐訓方撫安徽,裁臨淮軍,而以三營屬慶,毅軍自此始。三年,苗沛霖圍蒙城,慶絕其餉道。會僧格林沁軍至,轟擊之,寇宵遁。苗酋死,慶為安撫餘眾,自壽州正陽關所蒞皆下。兩淮告寧,調赴豫。時張曜為翼長,慶往訪,詳詢地勢寇情。曜喜曰:“諸將無問及此者,君來,豫之福也!”遂與交驩。明年,授南陽鎮總兵。無何,曹州賊勢熾,慶被困鄧州刁河店,會糧罄,勢且不敵。乃令部將馬玉昆率壯士三百,潛出立營通饋運,軍氣復振,寇乃解去。已而張總愚決河圖北犯,慶據堤迎擊,敗之,西走;而任柱、賴文光復竄豫,湘軍將劉松山助慶軍盡驅入楚疆,豫略平。巡撫李鶴年因增練兩大軍,令曜領嵩武軍,而以毅軍專屬慶。六年,與曜扼黃河,蹙捻至山東,聚而殲之。論功,賞黃馬褂,更勇號格洪額。時總愚南擾河津,逼解州,詔慶與曜分守河北。逾歲,捻竄畿疆,慶率師入衞,轉戰雄、任、祁、高間,與諸軍大破之,總愚赴水死。予二等輕車都尉,授湖南提督。
  • 3.    《清史稿》:八年,左宗棠西征,慶引兵從,抵神木,再戰再捷。明年秋,命參哈、寧剿匪事,旋移督西川,皆在軍遙領。十三年,河、狄撫回閃殿臣叛,楚軍戰失利。時慶駐涼州,奉檄往援。三日馳五百餘裏,抵沙泥站,眾縛其渠以獻,誅之,事遂定。光緒元年,師還。六年,徙防旅順,十餘年,軍容稱盛。醇賢親王奕枻被命巡閲,嘆為諸軍冠,親解袍服贈之。兩宮眷遇優渥,加太子少保、尚書銜。
  • 4.    《清史稿》:二十年,中日失和,慶統毅軍發於旅順,與諸軍期會東邊九連城。軍未集而平壤已失,廷旨罷總統葉志超,以慶代之。慶與諸將行輩相若,驟稟節度,多不懌,以故諸軍七十餘營散無有紀。又坐守江北一月,以待日軍過義州,慶頓中路九連城,嚴戒備。日軍渡鴨綠江,戰失利,直趨鳳凰城,退扼大高嶺。旅順圍亟,朝命聶士成守之,敕慶往援。頓蓋平,屢搗金州不得進,而旅順已失。慶退守熊嶽,自請治罪,被宥。未幾,復州又失。日軍西陷海城,慶亟赴之,擊敵感王寨。前軍方勝,後隊訛傳敵拊背,駭潰,復退守田莊台,遼陽益危。慶凡五攻城弗能拔,朝廷思倚湘軍,命慶與吳大澂佐劉坤一軍。慶率徐邦道、馬玉昆兵萬二千人頓太平山,戰卻之,大澂敗入關。慶方以三萬人駐營口,聞警,還扼遼河北岸;而日軍盡以所獲炮列南岸猛攻,慶軍潰而西,於是遼河以東盡為日有矣。詔褫職留任。
  • 5.    愛國將領宋慶  .水母網
  • 6.    《清史稿》:二十四年,徙守山海關,入覲,釋處分。和議成,留豫軍三十營屬之,賜名武衞左軍,駐錦州。二十八年,卒,晉封三等男,予建祠,諡忠勤。子天傑,五品京堂,襲爵。
  • 7.    《清史稿·列傳二百四十八》  .國學網[引用日期2014-11-01]
  • 8.    《異辭錄》  .殆知閣[引用日期2015-10-26]
  • 9.    《清史稿》:子天傑,五品京堂,襲爵。
  • 10.    第二節 近現代兵事  .陝西省方誌辦[引用日期2022-01-20]
  • 11.    清末愛國將領宋慶  .膠東文化網[引用日期2023-05-18]
  • 12.    宋慶:白髮鏖戰,戰馬數斃  .大眾日報[引用日期2023-05-18]
  • 13.    王志民主編.山東重要歷史人物 第4卷[M].濟南:山東人民出版社,2009.09:109
  • 14.    韓俊英等編著.史鑑 甲午戰爭研究備要[M].北京:中央民族大學出版社,1997.02:190
  • 15.    徐平主編;胡珺,李強副主編.甲午戰爭·中日軍隊通覽 1894-1895[M].北京:解放軍出版社,2015.01:120-121
展開全部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