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宋尹學派

鎖定
宋尹學派,是戰國時期以宋鈃、尹文為代表的學派。宋、尹曾同遊學於稷下學宮。宋、尹並提始見於《莊子·天下》。據《漢書·藝文志》載,宋鈃著有《宋子》十八篇,尹文著有《尹文子》一篇,皆佚。今本《尹文子》疑為偽作,或認為其中基本觀點為尹文遺説。有説《呂氏春秋·去宥》為《宋學》十八篇之一。有説《管子》書中的《心術》上下、《內業》、《白心》為宋尹學派的遺篇。 [1] 
此派在社會思想上主張“不累於俗,不飾於物,不苛於人,不忮於眾,願天下之安寧以活民命,人我之養畢足而止”(《莊子·天下》)。即過一種自然安寧的清貧生活。具有均平的思想傾向。政治上主張“禁攻寢兵”(同上),反對諸侯間的征戰攻伐。人生哲學上提倡人際間要寬容、和諧,反對爭鬥,提出“見侮不辱”、“情慾寡淺”(同上)之説。在認識方法上提出“接萬物以別宥為始”(同上)的原則,即認識事物必須首先排除主觀偏見的侷限。 [1] 
宋鈃、尹文的思想也不盡一致,《漢書·藝文志》將宋鈃歸入“小説家”類,稱其“言黃老之意”;將尹文歸入“名家”類。《荀子·非十二子》將宋鈃與墨翟並舉。尹文思想又被公孫龍所稱道,故也有人説尹文與公孫龍有師承關係(劉蔚華等編《山東古代思想家》第222頁)。 [1] 
中文名
宋尹學派
代表人物
宋鈃、尹文
歷史時間
戰國時期
代表主張
過一種自然安寧的清貧生活。具有均平的思想傾向等

宋尹學派代表人物

代表人物為為宋鈃尹文。《莊子·天下》:“不累於俗,不飾於物,不苟(苛)於人,不忮(嫉)於眾;願天下之安寧以活民命,人我之養,畢足而止。以此白(明)心,古之道術有在於是者,宋鈃、尹文聞其風而悦之。”二人俱遊稷下。承繼老子自然之道的思想,糅合法家、儒家,以法於道而為仁義禮樂的根據,變自然法則為與法相聯繫的社會法則。主張“氣道乃生,生乃思,思乃知”的認知路線,強調排除主觀成見(“別宥”)、遵循客觀規律即“靜因之道”的認知原則。倡“情慾寡淺”、“禁攻寢兵”。《漢書·藝文志》於“小説家”著錄《宋子》十八篇,於“名家”著錄《尹文子》一篇,均佚。今本《尹文子》是偽書。可供研究的資料,散見於《孟子·告子》,《莊子》的《天下》、《逍遙遊》,《荀子》的《非十二子》、《正論》,《韓非子》的《顯學》,《呂氏春秋》的《去宥》、《正名》等。對《管子》中的《心術》上、下與《白心》、《內業》四篇是否為宋尹遺著,有不同意見。

宋尹學派相關思想

在人與人之間,他們“設不鬥爭,取不隨仇”、“見侮不辱,救民之鬥”,即以“寬”、“恕”為處理人和人之間關係的總原則。在國與國之間,他們主張“禁攻寢兵,救世之戰”,即禁止攻伐,息止兵事,反對諸侯間的兼併戰爭。據《孟子》記載,秦楚構兵,宋?(即宋鈃)曾要往秦楚二國“説而罷之”。他們“救民之鬥”、“救世之戰”的目的,是“願天下之安寧,以活民命”。為了達到利天下的目的,在內心修養上,他們提倡“以情慾寡淺為內”,認為人類的本性就是欲寡而不欲多,“人我之養,畢足而止”,“五升之飯足矣”。因此,荀子批評他們是“有見於少,無見於多”。又説“宋子蔽於欲而不知得”,即只知人慾寡,而不知人貪得,對人本性的認識不正確。在哲學上,宋尹學派提出“接萬物以別宥為始”,認為只有破除見侮為辱、以情為欲等偏見,才能認識事物的真相。他們還力圖從主觀上消除榮辱、譽非、美惡的界線,要求做到“定乎內外之分,辨乎榮辱之境”。照他們看,因為榮辱等等是屬於“外”的東西,不應以之妨害內心的平靜,即使身陷囹圄,也不以為羞恥。“舉世譽之而不加勸,舉世非之而不加沮”。他們認為,如能做到“見侮不辱”,就可以“救民之鬥”,使天下安寧了。
參考資料
  • 1.    方克立 主編.中國哲學大辭典.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4.第380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