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宋培文

鎖定
宋培文烈士,1911年12月出生於山西省太原。父親宋子純,為人正直忠厚,曾做過小生意,當過小職員。
中文名
宋培文
國    籍
中國
出生日期
1911年12月
逝世日期
1942年11月25日
出生地
山西省太原

目錄

宋培文簡介

母親何靜容,是一位賢惠勤勞的家庭婦女。父母的傳統美德和家庭環境的影響,給少年時期宋培文的心靈播下了正直做人、勤奮好學的種子。 [1] 
[2] 

宋培文烈士介紹

宋培文7歲開始上學,在太原先後讀完了小學、初中和高中。1930年高中畢業後,他抱着找出路的樸素願望和朦朧的救國救民的意識,投筆從戎,考入了當時閻錫山創辦的學兵團,在那裏學了一年多的炮兵技術,又在炮兵團幹了幾個月的“差遣” [1] 
這個時期,正是軍閥混戰、民不聊生的年月。宋培文耳聞目睹了蔣(介石)閻(錫山)爭權奪利及其封建統治魚肉鄉里、欺壓百姓的累累罪行,激發了對軍閥混戰的不滿和對人民大眾的同情,對某些醜惡腐敗現象進行了反抗和鬥爭。上中學時,他對校方肆意剋扣學生伙食費憤懣不平,帶領學生造了校方的反;在炮兵團當差遣的時候,看到上級欺壓下級、官長打罵士兵,十分氣憤。一次閻錫山的炮兵司令周玳因一件小事向部屬大發其火。宋培文當場頂撞説:“你們就是憑官大壓人!”結果被關了幾天禁閉。這件事,使他更加看透了封建軍閥的腐敗。不久,他便離開了炮兵團。
這之後,宋培文追求進步的傾向日益明顯。他多次給在北大上學的哥哥宋劭文(當時已是地下黨員)寫信,表明自己要求進步的思想,從而不斷得到哥哥的引導和幫助。特別是後來他閲讀了哥哥帶回的恩格斯的《社會主義從空想到科學的發展》、《費爾巴哈論》和河上肇的《政治經濟學》以及黨的“一大”代表李達的《社會發展史大綱》等革命書籍,思想產生了較大的飛躍。1935年10月,經地下黨員劉子超介紹,他加入了中國共產黨。不久,他便離開家人,離開有病的妻子和年僅3歲的兒子葆恆,投入革命鬥爭。1936年,他參加了中國工農紅軍
1937年春,宋培文入抗日軍政大學學習。那時,日軍侵華暴行和蔣介石媚外妥協行徑,使他義憤填膺。他抓緊學習,刻苦攻讀,決心儘快完成學業,早日奔赴抗日救國第一線。是年8月,他從抗大畢業了,他高興地對家裏人説:這次進抗大學習,腦子開竅多了,懂了不少革命道理,學到了不少新的知識。我要到前線去,用我學到的東西為國效力。”不久他被分配到八路軍總部特務團擔任山炮連連長。
1937年秋末,為了壯大人民炮兵,八路軍總部決定,以山炮連為基礎組建總部炮兵團,並要求該連於10月上旬前由晉東北的五台縣開赴晉西南的臨汾,準備擴建。當時,山炮連改編不久,人員成分複雜,武器裝備笨重,馬匹不足,要在短時間內完成開進任務困難很多。宋培文與剛到連隊不久的代指導員鍾元輝先後召開了黨團會議和軍人大會,要求黨團員和幹部發揮模範帶頭作用。由於工作深入細緻,全連同志情緒飽滿,只用十多天時間就順利完成開進任務,到達臨汾,受到團領導和八路軍前方領導的表揚。
1938年4月,炮兵團奉命轉至陝北洛川,開始了為期四個月的軍政整訓。這時,宋培文已由炮兵連調到團司令部擔任參謀,分管訓練工作。由於他過去學過炮兵技術,業務熟練,整訓期間,他精心制訂訓練計劃,主動承擔授課任務,並經常深入連隊指導,成為團首長領導軍事訓練的得力助手。整訓結束後,炮兵團成立了參謀訓練班,並責成宋培文具體負責此項工作。他在訓練班,與學員住在一起,晚上經常同學員談思想,聽彙報。他常對學員們説:“你們年輕,多學點有好處。當參謀知識面要寬,不僅要熟悉機關業務,而且要掌握炮兵的各項專業技能。他除與教員一起任課外,經常利用各種機會向學員傳授自己的經驗,甚至連馬鞍配置不能過緊過鬆和馬剛喝完水不能打滾等點滴常識,也一一向學員傳授。這些都給受訓人員留下了極深的印象。
1939年7月,日軍集中主力向晉冀豫抗日根據地進行大規模“掃蕩”。這時,在團裏擔任作戰參謀的宋培文,奉命跟隨四連配屬一二九師三九五旅到晉冀一帶執行作戰任務。這裏地處太行山區,山高坡陡,溝壑縱橫。每到夏季暴雨,山洪暴發,道路險阻;到了冬季,大雪蓋地,將山道封住。這對炮兵行動很不利。在長達半年多的時間裏,宋培文隨該連艱苦轉戰,處處為連隊作表率。為了保證部隊安全,宋培文與連長姜彩斌、指導員丁本淳商定,每次行軍,都由他們分別走在最前邊。一次行至漳河,正遇下大雨,發大水,他不顧個人安危,帶領通訊員率先過河,為連隊探察水情。又一次夜間行軍,由於山高坡陡路滑,一匹騾子摔到山下了。為了保證其他人馬的安全,宋培文與指導員丁本淳手拉手地在前邊探路。他們從山上摸到山下,整整走了一夜,終於把部隊安全帶到了宿營地。
1939年11月1日,四連配屬七六九團到昔陽縣,拔除日軍在東冶頭鎮外圍的王家山據點。這天,天剛矇矇亮,宋培文即隨連隊從皋落出發,急行軍50多里,到達預定位置後,立即帶領觀測人員進行測地,精確地準備了火炮射擊諸元;戰鬥中,他又協助連長指揮射擊,發射三發炮彈,全部命中目標,支援步兵迅速拔除了王家山據點,為攻取東冶頭鎮掃清了道路。
宋培文在跟隨連隊的日子裏,不僅給連隊當教員,當參謀,而且在政治上、生活上對幹部戰士十分關心。他經常與同志們促膝談心,並利用戰鬥間隙和宿營休整機會給大家講時事政治。他身為營職幹部,但毫無架子,從不特殊,連隊幹部戰士很願意接近他,説他既是軍政工作的好參謀、好領導,又是大家的貼心人,好朋友。
1940年春,晉察冀軍區決定組建炮兵營。當時,炮兵幹部比較缺乏。司令員聶榮臻到總部向彭德懷副總司令彙報這一問題時,彭德懷當即確定從總部炮兵團抽調一些幹部,並點名推薦了宋培文。彭德懷説:“據炮兵領導反映,宋培文熟悉炮兵,腦子靈活,有政治頭腦。”於是,宋培文帶着總部首長的重託和期望,來到晉察冀軍區,同張志毅等人一起,開始了炮兵營的籌建工作。
籌建炮兵營,當務之急是解決人員和籌集火炮的問題。宋培文、張志毅和籌備組的十多名同志一起,分赴各分區,商調幹部,收集火炮、器材。經過半年籌備,晉察冀炮兵營於10月份在河北曲陽宣告成立。張志毅、宋培文分別被任命炮兵營長和政治委員。
炮兵營成立不幾天,日軍對該區的“掃蕩”就開始了。軍區決定炮兵營連夜轉移到距駐地十餘里外的山溝裏堅壁起來。宋培文動員大家説:我們的火炮、彈藥,是步兵老大哥用鮮血和生命從敵人手中奪來的,一門炮、一發彈也不能被敵人搶走。當前情況緊急,馱騾很少,我們就是手抬、肩扛,也要把它運出去,隱蔽好。動員後,各連按照分工,立即行動,宋培文和大家一起扛炮彈,搬器材。只一夜功夫,全營就把所有火炮、炮彈、器材運到山裏堅壁起來。
宋培文做政治工作,很注意從實際出發,解決帶有普遍性的一些問題。炮兵營成立初期,人員有原來幹過炮兵的,也有由步兵改行的;有早期參加革命的老紅軍戰士,也有從國民黨閻錫山部隊過來的舊軍人。針對這種情況,宋培文利用集會、談心等形式,經常對部隊進行團結的教育,要求大家同心協力,形成一個團結戰鬥的集體。他還利用各種機會教育部隊,搞好與兄弟部隊之間及軍民之間的團結。配合步兵作戰時,他組織幹部向步兵學習,主動搞好與步兵的協同。部隊疏散到山村後,他帶領大家幫助羣眾修理被日軍毀壞的房屋,積極開展羣眾工作。由於教育工作及時深入,炮兵營始終保持了良好的內外部團結,保證了各項任務的完成。
1941年秋至1942年,日軍為把華北變成“大東亞戰爭兵站基地”,加緊了對邊區的“掃蕩”、“蠶食”和全面進攻。不少青壯年被敵人抓走,大量牲畜、農具遭到破壞,許多土地荒蕪,加上罕見的特大旱災,根據地軍民的戰鬥、生活進入空前緊張和困難時期。形勢的嚴峻,歲月的艱苦,使鞏固部隊、保存戰鬥力成為政治工作的一項極為重要的任務。面對這種情況,宋培文注意從根本上提高部隊的政治覺悟。他根據黨中央和軍區關於鞏固部隊的有關指示,組織和領導各支部在全營大力開展了各項政治教育和思想工作。為了使各項教育生動活潑、深入人心,宋培文還親自帶領幹部戰士把時事教育材料編成話劇、大鼓、快板等文藝腳本,組織演唱併到街頭表演。有時自己還帶頭演唱。這樣既教育了部隊,又宣傳了羣眾,使大家增強了戰勝困難的勇氣,堅定了抗戰必勝的信心。
宋培文關心部屬,還表現在關心和改善部隊的物質、文化生活上。那時連隊生活十分艱苦,油、鹽缺乏,糧食不足,每天吃兩頓飯,常以黑豆、麥麩充飢,傷寒、痢疾、瘧疾、夜盲症等疾病在部隊時有發生。為了保持部隊戰鬥力,同時也為了減輕人民羣眾的負擔,炮兵營積極開展了各項農副業生產活動。宋培文親自帶領幹部戰士上山打柴、割草、種大麻、種山藥蛋,並做了許多具體切實的工作。他想方設法改善部隊伙食,讓炊事班磨黑豆,做豆腐;或用黑豆麪和紅棗做窩窩頭。他組織大家開展各項文體活動,沒有足球,就教戰士用舊棉花捆成團,代替足球。他十分關心戰士,每當出現病號時,就親自看望和組織大家開展慰問活動。這些卓有成效的工作,贏得了廣大指戰員的信賴和支持,使全營保持了高昂的戰鬥情緒。他成為在艱苦環境中鞏固部隊的模範,受到軍區首長的表揚和讚譽。他總結的開展政治工作鞏固部隊的經驗,被刊登在軍區《子弟兵》報上。
宋培文是一位優秀的政治工作者,也是一位優秀的軍事指揮員。他經常與營長張志毅分別帶領連隊執行作戰任務,1941年至1942年,全營參加戰鬥20餘次,每次都順利地完成了任務。
日本侵略軍從1940年以來,就着手建造割裂晉察冀根據地的兩條封鎖溝。其中一條南北走向,從易縣經滿城,過完縣、唐縣、曲陽、行唐,向南直到靈壽,敵人想以此把冀西山區根據地與冀中平原根據地割裂開來。敵人還建據點,築堡壘,瘋狂地進行“蠶食”活動,對邊區威脅很大。
1941年10月,宋培文率二連配合第四軍分區五團拔除河北靈壽縣南寨日軍據點。那是一次夜間戰鬥,夜色朦朧,炮連在距敵堡300米處抵近射擊。當時打了幾發炮彈,未見敵堡被毀。為了弄清原因,第二天清早,宋培文親自帶領人員對火炮和可能影響射擊的各個方面進行了反覆檢查,最後判斷敵堡未毀,很可能與九四式火炮初速大而又使用了延期引信有關。於是在當日黃昏第二次發動攻擊時,將山炮移置在距敵堡1000米處,並改用了瞬發引信,結果只打兩發炮彈,就摧毀了敵堡,步兵團長肖鋒帶頭高呼:“炮兵萬歲!”此次戰鬥,步炮密切協同,全殲守敵一箇中隊,而自己無一傷亡。戰後,宋培文帶領幹部查看射擊效果,證明了他們的判斷和改進是正確的。為此,他與營長張志毅商定,對各連不同初速的火炮作了調整,使其配備更加合理。
1942年11月20日,宋培文又率二連配合第一軍分區參加河北滿城韓莊戰鬥。戰前,他認真傳達了分區司令員楊成武的指示,與連長竇金波一起勘察陣地;戰鬥中,他不顧個人安危,冒着敵炮還擊的危險,在硝煙瀰漫的戰地上時而觀測,時而鼓動,時而協助連長指揮射擊。不幸的是,敵一發炮彈打來,彈片擊傷他的左腦。因傷勢過重,救治無效,於25日光榮殉職,時年31歲。
宋培文的犧牲,使全營指戰員萬分悲痛,也在全區部隊引起極大震動。部隊舉行了隆重的追悼大會。軍區司令員兼政委聶榮臻、副司令員蕭克專此發通令指出:培文同志是經過鬥爭考驗的布爾什維克,他在敵後艱苦的鬥爭環境中,點滴地建設炮兵,培養幹部,發揚了政治工作的威力,打下了黨政工作的堅強基礎。他作戰勇敢,工作積極負責,對革命竭盡忠誠。他的犧牲,是我黨我軍的一個重大損失。通令號召:“每個幹部,每個黨員,應當學習與發揚培文同志英勇作戰、忠於職務的精神;特別是技術兵種的指戰員,更應以培文同志作模範,創造出許許多多的宋培文,為黨的技術兵團建設而鬥爭!”軍區直政部主任張平凱和炮兵營全體指戰員,還分別以《我只有把熱淚變成熱血》和《你的革命品質將為我們的模範》為題,在軍區《子弟兵》報上發表了悼念文章。其中張平凱的悼念詩文抒發了真摯的情感: [2] 
拒馬河畔出奇兵,炮聲怒吼寇膽驚。
不幸噩耗傳遐邇,太行山麓墮丹星。
為黨捐軀忠義重,千萬健兒悼英靈。
勇士未洗征衣血,留下壯志後人循。
[2] 
參考資料
  • 1.    宋培文  .中華英烈網.2013-04-02[引用日期2013-05-25]
  • 2.    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政部中華英烈網烈士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