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宋坤

(政協河北省第十三屆委員會委員、民盟中央青委會委員、河北師範大學歷史文化學院科研副院長)

鎖定
宋坤,男,1983年生,河北南皮人,政協河北省第十三屆委員會委員,民盟中央青委會委員,河北師範大學歷史文化學院科研副院長、教授、博士生導師。 [1-2] 
宋坤於2015年畢業於河北師範大學歷史文化學院,獲中國史博士學位;2017年6月於浙江大學人文學院博士後出站;2017年7月返回河北師範大學任教。 [4] 
宋坤主要從事黑水城漢文文獻、公文紙本古籍紙背文獻及中國古代史的教學與研究。 [3] 
中文名
宋坤
國    籍
中國
出生日期
1983年
性    別
籍    貫
河北南皮
政治面貌
民盟盟員
學    位
博士
學    歷
研究生

宋坤人物經歷

宋坤
宋坤(3張)
2015年,畢業於河北師範大學歷史文化學院,獲中國史博士學位。
2017年6月,於浙江大學人文學院博士後出站。
2017年7月,返回河北師範大學任教。 [4] 
2018年3月,宋坤開始擔任歷史文化學院的科研秘書。 [4] 
2023年1月7日,當選政協河北省第十三屆委員會委員。 [1] 
現為政協河北省第十三屆委員會委員,民盟中央青委會委員,河北師範大學歷史文化學院科研副院長、教授、博士生導師。 [1-2] 

宋坤主要成就

宋坤科研成就

  • 科研綜述
截至2023年10月,宋坤先後主持國家社科基金項目2項,出版獨著與合著學術專著7部,其中2部入選國家哲學社會科學成果文庫,在《歷史研究》《光明日報》等核心期刊發表論文10餘篇,獲河北省高校百名優秀創新人才稱號。 [3] 
  • 科研獲獎
1、《俄藏黑水城漢文非佛教文獻整理與研究》,入選2011年全國哲學社會科學成果文庫,並獲第七屆河北省社會科學基金項目優秀成果一等獎,第2作者;
2、《英藏及俄藏黑水城漢文文獻整理》獲2015年度全國優秀古籍圖書一等獎,第2作者;
3、《中國藏黑水城漢文文獻的整理與研究》獲2019年第八屆教育部高等學校科學研究優秀成果獎(人文社會科學)二等獎、2018年第十六屆河北省社會科學優秀成果獎一等獎,第2作者;
4、《新發現古籍紙背明代黃冊文獻復原與研究》,入選2019年度全國哲學社會科學成果文庫。 [5] 
  • 主持參與課題
1、2015年國家社會科學基金青年項目“天一閣藏公文紙本《國朝諸臣奏議》紙背文獻整理與研究”(15CZS005),項目主持人;
2、2019年度國家社科基金重大招標項目“西夏文佛教遺存唐譯經的整理與綜合研究”( 19ZD240),子課題負責人;
3、2019年度河北省高校百名優秀創新人才支持項目;
4、2018年河北省社會科學基金項目“古籍公文紙背新見三種明代清勾文冊研究”,(HB18LS018),項目主持人;
5、2020年度河北省“三三三人才工程”資助項目“黑水城出土元代諸王妃子分例文卷整理與研究”(A202001006),主持人。 [5] 
  • 代表性論著
1、《明洪武三年處州府小黃冊的發現及意義》,《歷史研究》2020年第3期,第1作者;
2、《天一閣藏〈國朝諸臣奏議〉紙背公文復原與價值新探——以個人撰擬公文為中心》,《文獻》2018年第2期,獨立署名;
3、《填還陰債與預修珍財——古代“受生”“寄庫”觀念考辨》,《敦煌研究》2017年第3期,獨立署名;
4、《虛擬與真實:唐宋遼金時期佛教影響下的地理表述》,《河北學刊》2017年第2期,獨立署名;
5、《北方黃冊填補空白》,《光明日報》2017年8月21日,獨立署名;
6、《太行山文書中民間識字教材“雜字”研究》,《河北學刊》2014年第6期,第1作者;
7、《黑水城所出〈西夏榷場使文書〉所見川絹、河北絹問題補釋》,《寧夏社會科學》2014年第2期,獨立署名;
8、《俄藏黑水城漢文非佛教文獻整理與研究》,第2作者,北京師範大學出版社,2012年;
9、《英藏及俄藏黑水城漢文文獻整理》,第2作者,天津古籍出版社,2015年5月;
10、《中國藏黑水城漢文文獻的整理與研究》,第2作者,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16年10月。 [5] 

宋坤人才培養

宋坤承擔了2017年下半年的頂崗實習駐縣管理工作。工作中,他積極協調縣教育局、實習學校和頂崗學生之間的關係,認真解決學生生活、教學中的各種問題,並堅持聽課,對學生教學進行細緻指導。由於他在頂崗實習駐縣管理工作成績突出,獲得了“第二十五期頂崗實習優秀駐縣管理教師”稱號。 [4] 
頂崗實習駐縣歸來,宋坤立馬承擔起兩門本科生課程《中國古代社會生活史》《中國古代史(明清段)》和一門研究生課程《古代史論文寫作》。課下,他認真備課,一絲不苟;課上,他全情投入,講解規範,獲得了學生普遍認可,學生評估成績優良。 [4] 

宋坤人物評價

宋坤,作為一名青年教師,正在以自己的努力,回饋着母校的培養,書寫着自己無悔的青春。(河北師範大學歷史文化學院評) [4]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