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0有用+1
0

安远欣山上刀山

中国江西省赣州安远县民俗
安远欣山上刀山,中国江西省赣州市安远县民俗,江西省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
项目名称
安远欣山上刀山
主题词
民俗,上刀山
认证级别
省级
项目分类
民俗
起源时间
明朝
认证时间
2010年
认证批次
第三批
申报地区或单位
中国江西省赣州市安远县

简介

播报
编辑
归体柜“乎才己上刀山”是我国传统宗教文化,源于协垫婚删道页洒洪教正套埋婶一派中的混元派红头道士(“阳师”)的一种祭祀仪式,一般在民间庙堂、宫观表演的一项绝活。用来祭祀神灵、驱邪镇煞,祈保国泰民安、汗趋遥页风调雨顺。“上刀山”在明朝时由雄十四郎、雄十四娘传放和邀入安远,在清朝和民国时最为盛行。“上刀山”表演者叫“红头道士”,也称“阳师”,不仅流传于国内,东南亚许多国家也很盛行。

历史渊源

播报
编辑
安远欣山“上刀山”,吸收了殷周时代的巫祝祭祀鬼神、先秦的方仙之说,又吸纳了春秋时代的阴阳五行家、道家、儒家等学派思想,逐渐构成了以鬼神崇拜、神仙方术与古代唯心主义哲学思想相结合的道教思想,东汉末年形成有组织的宗教,尊老子为教主,以《道德经》为主要经典。
上刀山在明朝时由雄十四郎、雄十四娘传入安远,在清朝和民国时最为盛行。当时由于科学欠发达,老百姓经常遭受瘟疫疾病、蝗虫损禾、干旱洪水、庄稼欠丰等各种灾害,百姓苦不堪言。所以安远各地的民间庙堂由庙会牵头,百姓募捐,举行三天四夜、五天六夜、七天八夜不等的斋蘸法事,最长的叫“打万缘蘸”,时间七七四十九天,每天中午进行“上刀山”表演,表演时祈求风调雨顺、驱瘟断煞、五谷丰登、国泰民安。表达了广大人民群众对幸福生活的美好愿望。“上刀山”是斋蘸法事的高潮,最精彩的时刻。直到“文革”时期“上刀山”被迫禁演,红头道士(“阳师”)也受到很大影响。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经国务院宗教事务局批准,恢复民族宗教,安远“上刀山”表演再次在各地民间庙堂出现。

基本内容

播报
编辑
安远欣山上刀山是由师傅一人或师徒二人共同表演的一种绝活,在一张一米高一米见方的方桌上竖起一根十二米高的柱子,用三根竹篾呈三角形固定,柱子上双向每隔五十厘米,安插一张刀口朝上的利刀,共36张利刀。柱子顶上插一把红旗,每把利刀尖上和三根竹篾上扎有黄、白、红、绿、蓝的各色三角纸旗和神符小旗。表演人头扎红法帕,再戴龙凤呈祥、三大仙师云冠,身穿古代女装,腰束五彩腰带,上刀山前要做梵香、祭祀仪式,仪式开始时由6名乐手(5名打击乐,1名唢呐)演奏道教音乐伴奏,手拿濂刀锡角,随着道教音乐唱念,摆动舞姿起告,脚沾祭水,脚底盖“太上老君印”,然后双手扣住上面的刀刃,再将光脚板踩在刀刃上,一步步向上攀登,直到刀山的顶端,在刀山顶端表演倒立等各种高难度的动作。在刀山顶上,拉上吊蓝,上奏表文,祈求五谷丰登,六畜兴旺,无病无灾,国泰民安。右手拿镰刀锡角起舞,口吹锡角,鸣角三声。下山时,放下吊蓝,围山而转,也称黄龙绕柱,缓缓而下,最后回叩祖师。
“上刀山”是道教混元派文化遗产的重要内容,具有较强的宗教性和表演性,贴近民众生活,在当地影响较大。

主要价值

播报
编辑
“上刀山”表演从一个侧面展示了安远人民不屈不挠、勇于攀登、追求卓越的精神风貌,同时,斋蘸法事的目的表达了广大人民群众对幸福生活的美好愿望。“上刀山”是道教历史时期的文化产物,曾经在历朝历代都为民族进步,社会和谐的发展做出过重大的贡献,在新时期有利于引导群众积极参加新农村建设,为社会多做贡献,增强民族自觉奋进的信心,从而激励后人更加珍惜今天来之不易的和平生活。

濒危状况

播报
编辑
文革中,包括“上刀山”在内的民族宗教惨遭破坏,演出被禁,传承人受迫害,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经国务院宗教事务局批准逐渐回复民族宗教,但随着时间的流逝老一代的红头道士(“阳师”)都已过世,而年青一代的“阳师”为了生计,没有老一代“阳师”每年那么多的斋蘸法事,技艺自然会生疏不少,安远县的“阳师”传承也将逐步继无人。

保护措施

播报
编辑
为了让“上刀山“走向前台,2008年12月,安远县文化馆投入经费三万元,组织欣山镇的“上刀山”表演队参加了第二届江西赣州“东江源三百山生态旅游节”进行表演。该节目已经成为了安远县标志性民俗文艺表演项目,受到观众的一致好评。安远县文化馆已经制定出了相关保护计划,在做好资料建档工作,对采集到的相关录音、录像、图片、文字、道具等原始资料进行妥善保存的同时,做好传承人保护工作,对现有传承人、尤其是代表性传承人要进行保护,代表性传承人给于适当的生活补助;并加强培养年轻一代的接班人,要求现有传承人带好徒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