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安貧樂道

鎖定
安貧樂道是一則漢語成語,最早出自於春秋·孔子及其門人《論語·雍也》。 [2] 
安貧樂道形容甘於貧困惡劣的環境,以追求聖賢之道為樂;聯合式;在句中一般作謂語、定語。 [1] 
中文名
安貧樂道
拼    音
ān pín lè dào
近義詞
安貧守道
反義詞
為所欲為胡作非為
出    處
《論語·雍也
注音字母
ㄢ ㄆㄧㄣˊ ㄌㄜˋ ㄉㄠˋ
用    法
作謂語、定語
構詞方式
聯合式

安貧樂道成語出處

最早出處
春秋·孔子及其門人《論語·雍也》:“賢哉,回也!一簞食,一瓢飲,在陋巷。人不堪其憂,回也不改其樂。” [2] 
演變過程
三國··何晏 《論語註疏解經》:“引孔安國曰:‘顏淵樂道,雖簞食在陋巷,不改其所樂。’" [2] 
後提煉出成語“安貧樂道”。 [1] 

安貧樂道成語故事

顏回,字子淵,所以也常叫顏淵,春秋末期魯國人,是孔子最喜歡的學生。顏回十三歲入孔門時,孔子聚徒講學已十三年,孔門弟子子路等人已小有名氣。顏回在弟子中年齡小,性格內向,沉默寡言,才智較少外露,有人便覺得他有些愚。孔子經過一段時間的考察發現,顏回根本不愚,而是天資聰穎。所以孔子説:“回也不愚。”能言善辯的子貢也説:“顏回聞一知十,我卻只能聞一知二,我不如顏回。” [2] 
顏回既聰敏過人,又虛心好學,所以他深刻地認識到了孔子學説的精深博大,他與孔子的感情也超過了其他弟子。孔子對他給予獨特的信任和愛護,顏淵死後,孔子痛哭失聲,哀嘆着説:“唉!這是老天要滅我,老天要滅我啊!”而顏淵生前也一直對老師表現出無比的理解、尊敬和愛戴。當年少正卯孔子爭奪弟子時,“孔子之門三盈三虛”,只有顏淵從未離開孔門半步,所以後人説:“顏淵獨知孔子聖也。” [2] 
春秋末期的魯國,由於內亂不斷,舊日的貴族世家大都衰落。顏氏本屬魯國貴族,但到了顏路、顏回父子時,只有貴族的空頭銜,其家產甚至難以維持生計,所以只能節衣縮食、身居陋巷。但在這種艱苦的條件下,顏回仍然安於清貧,以追求聖賢之道為樂,孔子稱讚他説:“顏回真是聖賢啊!一竹筒飯,一瓜瓢水,身居陋巷。別人簡直忍受不了這種煎熬,顏回他卻能不改變自己的追求。” [2] 

安貧樂道成語寓意

安貧樂道既是一種生活方式,也是一條正心修身之路。安貧不是目的,樂道才是關鍵。人一旦把心思都用在追逐錢財上,就會心生雜念,不可能一心向道。而且隨着物質財富的增多,也會滋長更多的私心和慾望,這更是對求道的干擾。作為一種正心修身的方法,安貧有助於我們更好地修煉心智;樂道則有助於我們堅定理想和信念。安貧樂道表達的是人貧而心不窮,便不是真正的貧窮。一個人物質上貧窮並不可怕,但一定不要使自己的心理貧窮,心理貧窮才是真正的可悲。安貧樂道的人也並非沒有精神內涵,不思進取,而是深諳快樂生活之道的人,這樣的人往往脱離生活的羈絆,活出人生的豁達,貧窮便成了某種意義上的富有。相反,如果一個人精神上貧窮,説明生活已失去了意義和動力。這樣的人即使家財萬貫,也不會有快樂的生活。 [3-4] 

安貧樂道成語運用

成語用法
安貧樂道形容甘於貧困惡劣的環境,以追求聖賢之道為樂;聯合式;在句中一般作謂語、定語。 [1-2] 
運用示例
南朝宋·范曄後漢書·楊彪傳》:“安貧樂道,恬於進趣,三輔諸儒莫不慕仰之。” [1] 
唐·房玄齡等《晉書·劉兆傳》:“安貧樂道,潛心著述,不出門庭數十年。” [5] 
參考資料
  • 1.    安貧樂道  .漢典[引用日期2019-12-17]
  • 2.    王彤偉著. 傳統文化經典讀本 成語[M]. 成都:四川辭書出版社, 2018.01:4
  • 3.    李丹主編. 中國優秀傳統文化[M]. 長春:東北師範大學出版社, 2020.02:29
  • 4.    (明)洪應明著;劉默編. 菜根譚 3 無障礙閲讀珍藏版[M]. 北京:線裝書局, 2018.01:463
  • 5.    王朋,鐘鳴主編. 通用成語詞典[M]. 長沙:湖南人民出版社, 2000.0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