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安若定

鎖定
安若定(1900~1978),字劍平,號天俠,江蘇無錫人。中央政府政務院(國務院)參事,第二、三、四屆全國政協委員。 [2] 
中文名
安若定
出生日期
1900年
逝世日期
1978年
劍平

安若定人物簡介

安若定早年參加孫中山領導的國民革命,1923年在上海大學組織孤星社,任社長兼總編輯,出版過《孤星》旬刊,宣傳三民主義。1927年以後,埋頭著述,曾出版《大俠魂論》,鼓吹超階級的帶有神秘色彩的大俠魂精神。
1931年九一八事變後,安若定等創辦鑄魂學社。這是一個“主張修身立命,匡人救世及文武合一、知行合一”的文化社團,曾吸收一些愛國青年,參加過一些抗日救亡活動。1945年,他們以鑄魂學社為基礎發起組織中國少年勞動黨。嗣後,陸續加入的有中國合作經濟研究會、中國崇實學社、中國幼幼協進會、中國文化協會、中國鄉村建設協會、中國民族素質改進會及國術研究會等,另有一些佛教方面和原屬國民黨方面的人員加入。
1948年,中國少年勞動黨曾響應中共“五一”號召。1949年5月上海解放前夕,該黨一度在國民黨軍隊中進行過策反工作。該黨沒有明確的政治綱領,組織鬆懈,成員複雜。主要負責人為安若定、張德流、羅春台、馬輝、牛席卿等。
1949年5月,安若定等人來到北平積極活動,要求少年勞動黨作為新政協參加單位。李維漢兩次會見安若定。鑑於少年勞動黨成分複雜,組織也不健全,建議他們考慮解散組織。安若定等商議後決定自行解散。
新中國成立以後,安若定被任命為政務院參事,1954年任第二屆全國政協委員。 [1] 

安若定人物生平

安若定(1900~1978),字劍平,號天俠,江蘇無錫人。他曾説:“餘幼而嗜學,長喜革命,可謂與性天以俱來。”早年的安若定即有豪俠之風,對孫中山、汪精衞等國民黨人崇拜有加。1919年的五四運動更讓他心潮澎湃,極力地思考着民族的前途與國家的命運,於是萌生了“大俠魂”的觀念。
1924年元旦,安若定與糜文浩等上海大學無錫籍學生組織“孤星社”。同年2月5日,又創辦《孤星》旬刊雜誌,擔任主編。孤星社有社員67人,包括秦邦憲、嚴樸、馬星閣等人。孤星社創立伊始即提倡“大俠魂”精神。因為當時適逢第一次國共合作,安若定的思想很自然地受到了國共兩黨的雙重影響。孤星社創立時,就得到過孫中山等許多國民黨要人的支持與襄助。在此期間,安若定發表了一些闡述“大俠魂主義”的文章,他認為大俠魂主義為推行“三民主義”提供了動力。安若定在上海大學讀書期間接受了馬克思主義的洗禮。1925年,安若定加入中國共產黨,並在《孤星》等雜誌發文介紹和傳播馬克思主義。1924年8月17日,孤星社併入錫社,他擔任錫社與孤星社合編的《血淚潮》主編,該雜誌不斷報道無錫聲援五卅運動的情況,刊載充滿反帝激情的文章,成為當時無錫的輿論中心。1927年“錫社”解散後,安若定埋首著述,集中思考與系統闡發他的“大俠魂主義”思想。
1928年安若定的《大俠魂主義》在鑄魂學社發行,該書分上、中、下三篇。上篇闡述大俠魂主義的本體——“宇宙魂”,中篇探討大俠魂主義的屬性:“真情主義”“熱腸主義”“無畏主義”,下篇圍繞大俠魂主義的“社交觀”,即“怒觀主義”、“美觀主義”展開。1932年9月,《大俠魂主義》一書再版,安若定對自己的觀點作了些許的修正與完善,不過其哲學立場的生命主義、唯心主義傾向一仍舊貫。在《大俠魂主義》一書中,安若定對傳統的俠義精神加以提取、淬鍊,不僅將之提升到形而上學的高度,更加以主義化,以之作為砥礪中華民族奮發圖強的行動指南。故而,“大俠魂主義”並非單純的理論哲學,而是一種實踐的哲學。
1932年2月,安若定在南京創辦鑄魂學社。鑄魂學社在成立初期,主要從事“重鑄黃魂”的民族文化宣傳活動,希望通過國民思想的轉變,來挽救民族危亡。伴隨着日本侵略步伐的逼近,鑄魂學社則開始進行抗日救國的實際活動:組織“抗敵工作團”,從事抗戰宣傳和檢舉漢奸等工作。1938年8月,鑄魂學社社員已經發展到1200多人,以軍人、學者以及青年學生為主幹。鑄魂學社有南京、無錫和漢口分社等三處,並設立通訊社達42處。1932年2月,安若定在南京創辦《大俠魂》週刊。鑄魂學社附設鑄魂書局,出版的書籍主要分成哲學、文學與教育叢書三個系列。這些書籍絕大部分為“大俠魂主義”的宣傳讀物,並多為安若定本人所作。正是在安若定以及鑄魂學社同伴的努力之下,“大俠魂主義”的影響不脛而走,激勵着一批又一批中華兒女拋頭顱、灑熱血,爭取抗日戰爭的最後勝利。
1945年8月,安若定以中國鑄魂學社的大部分成員為基礎,吸收中國合作經濟研究會、中國崇實學社、中國文化協會等團體組織組建“中國鑄魂學社國民勞動建國同盟”,後易名為“中國少年勞動黨”。1945年9月27日,中國少年勞動黨在重慶發表“成立宣言”,主張以傳統的倫理道德與西方的法治精神、科學體系相融合,發揚真理的“大俠魂精神”,建設科學的、民主的、少年的新中國。少年勞動黨成立伊始,曾積極調和國共兩黨的矛盾。1947年7月4日,蔣介石宣佈實行“戡亂動員”,中國少年勞動黨的活動被迫轉入地下。1948年,中國少年勞動黨響應中共“五一”號召。1949年5月,上海解放前夕,該黨一度在國民黨軍隊中進行策反工作。1949年9月1日,中國少年勞動黨宣佈解散,表示服從中國共產黨的領導,從事“民主主義的建設事業”。
新中國成立後,安若定積極投身於社會主義新中國的建設事業之中。他先後擔任中央政府政務院(國務院)參事,第二、三、四屆全國政協委員。值得一提的是,1956年他參與了著名的“十八參事上書”事件,為新中國的建設事業殫精竭慮、建言獻策。1957年3月22日,《人民日報》刊登他談參加政協的感想:“‘交盡天下良友,讀盡人間奇書’,這是我平生對自己的要求。今天的奇書,就是馬克思主義、辯證法。良友,就是工農羣眾和勞動的知識分子。”這表明,此時的安若定在思想立場上發生了明顯的變化。他一生矻矻以求的“大俠魂主義”在馬克思主義那裏找到了歸宿。
安若定的“大俠魂主義”是20世紀中國知識分子重塑國民精神,追求民族復興的思想產物。它代表了一部分中國人對民族前途與命運的思考,是近代以來中國人為實現中國民族偉大復興的重要理論探索。安若定躬行踐履,先後創辦孤星社、鑄魂學社、中國少年勞動黨,在不同的歷史時期,為國家的前途、民族的命運奔走呼號。 [2]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