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安波

(中國音樂學院首任院長)

鎖定
安波(1915-1965),原名劉清祿,曾用筆名顯諦、牟聲。山東牟平縣(今煙台市牟平區)寧海鎮廟溝村人。生於1915年10月22日,1965年6月18日病逝於北京。先後任東北文工團團長、魯迅藝術學院黨委副書記和音樂部部長、東北人民藝術劇院院長、遼寧人民藝術劇院院長、駐越南民主共和國文化專家、緬甸聯邦教育部專家、中國音樂家協會遼寧分會主席、遼寧省委宣傳部副部長、文化工作部部長、全國文聯委員、中國音樂家協會常務理事、中國民間藝術研究會理事等職。1964年,任中國音樂學院首任院長。作有歌曲300餘首 (已發表140多首),秧歌劇、歌劇等多部,代表作有秧歌劇《兄妹開荒》《八路軍開荒歌》《七月裏在邊區》(安波作詞的民歌聯唱,其中比較著名的有《開會來》)《打倒蔣介石解放全中國》《因為有了共產黨》《運動戰殲滅戰》《人民一定能戰勝》《三繡金匾》《就義歌》(與時蒙合作)等。 [2] 
出生地
山東牟平縣寧海鎮廟溝村
出生日期
1915年
逝世日期
1965年
本    名
安波
原    名
劉清祿
人物生平
中國音樂學院首任院長安波 中國音樂學院首任院長安波 [2]
原名劉清祿(1915~1965),山東牟平縣(今煙台市牟平區)寧海鎮廟溝村人。音樂家、現代劇作家。民國24年(1935)加入中國共產黨。抗戰時期,任省委特派員、魯藝教務處科長、政治課教研室主任、音樂研究室黨支部書記等職。解放戰爭時期,任冀察熱遼軍區勝利劇社社長,軍區文工團團長、冀察熱遼聯大魯藝學院院長。全國解放後任東北魯藝音樂部部長、東北人民藝、術劇院院長、中國音樂家協會遼寧分會主席、中共遼寧省委宣傳部副部長、中共遼寧省委文化工作部部長、中國音樂學院院長兼黨委書記等職。是中國音協常委、中國作協會員,第三屆全國人大代表。
民國20年(1931),安波在牟平縣立初級中學讀書,畢業後考入曲阜師範,民國23年(1934)轉學濟南山東省立第一師範。在校期間,安波投身抗日救亡的學生運動,曾任濟南學聯秘書長、濟南師範黨支部書記。民國26年(1937)黨組織派他到費縣以師範講習所教員為掩護,進行地下工作,黨內任省委特派員。同年10月,赴延安陝北公學學習,次年又入延安魯迅藝術學院學習。進魯藝音樂系後便開始了他的音樂創作活動,年內收集民歌200多首,因此獲得“小調大王”的親切稱號。結業後留校,在魯藝學院工作。
在魯藝工作期間,學校開展以採集、記錄民歌為中心的學習民間藝術活動,安波是其中最活躍的人物,取得了突出成就。他改編和填詞的《公祭劉志丹》、《擁護八路軍》等歌曲,創作的《七月裏的邊區》、《兄妹開荒》、《三繡金匾》等音樂作品,成為音樂佳作,廣大羣眾廣為傳唱,專業文藝工作者經常演出,當年延安《解放日報》用整版篇幅刊登了《兄妹開荒》劇本和音樂,並發表社論,肯定《兄妹開荒》是一個“很好的新型歌舞短劇”。民國35年(1946)在冀察熱遼工作期間,主張在劇社中辦少年兒童藝術班;幫助蒙古族青年敖德斯爾(現為全國作家協會理事)寫蒙文歌曲和劇本。他還深入基層,幫助民間藝人構思創作,輔導排練演奏。當地民間藝人都親切地稱他“老安”。
建國初期,他參加了評劇《小女婿》、山東琴書《大剛和小蘭》的音樂改革和唱腔設計工作,獲得重要成績。1952年,他將東北魯藝音工團、實驗劇團、東北文工團、東北文教隊合併建立了東北人民藝術劇院。l956~1957年,安波出任駐越南民主共和國文化部專家,與林蔭同志一起收集、整理越南民歌,出版一部《越南民歌選》,為中國音樂界研究越南民族音樂作出了貢獻。東北大區撤銷後,中央從東北調走大批文藝骨幹。一次,用恩來總理嫌東北文化落後,遼寧省委書記黃火青下決心把文藝搞上去,商調已回國的安波,任省委文化工作部部長。安波往返北京四五次,親自同洛汀、周揚、陳克寒商調幹部,一次調來文藝骨幹60多人。
安波把畢生精力都用在文藝創作上。新中國成立後十多年來,他創作了大型歌劇《紀念碑》、《草原烽火》和多幕話劇《春風吹到諾敏河》、編撰了《秦腔音樂》、《東蒙民歌》、《越南民歌選》等。其中《春風吹到諾敏河》獲第一屆話劇觀摩演出創作獎。他還寫了歌曲300多首。
1965年6月18日,安波因病醫治無效,與世長辭。臨終前,越南民主共和國主席胡志明授予他兩枚勳章。 [1]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