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安東尼·查爾斯·林頓·布萊爾

鎖定
安東尼·查爾斯·林頓·布萊爾(英語:Anthony Charles Lynton Blair,1953年5月6日—,香港譯作:貝理雅,台灣譯作:東尼·布萊爾) [32]  ,出生於英國蘇格蘭愛丁堡,英國政治家,第51任英國首相 [24]  [40] 
安東尼·查爾斯·林頓·布萊爾1975年 [35]  畢業於牛津大學聖約翰學院法律系 [7]  。1984年成為律師。1983年進入下議院,他歷任財政、貿工、能源和就業事務副發言人。1992年任內政事務發言人。1994年當選工黨領袖直至2007年 [50]  。1997年5月任首相,後兼任首席財政大臣和文官部大臣。2001年6月在大選中再次獲勝,連任首相。2007年6月27日正式離任,同年又中東問題有關四方委任為中東問題特使。
安東尼·查爾斯·林頓·布萊爾在內政上力行“第三條道路”,以改革、現代化與合作精神應對全球化的挑戰,尋求“發展與公正”、“權利與義務”的平衡,建設一個強大、充滿活力的新英國。 [14]  對外,布萊爾提出外交新思維“新幹涉主義”和“新國際共同體主義”,試圖重塑英國大國形象。 [16] 
中文名
安東尼·查爾斯·林頓·布萊爾
外文名
Anthony Charles Lynton Blair
別    名
託尼·布萊爾(Tony Blair)
國    籍
英國
出生日期
1953年5月6日
畢業院校
牛津大學聖約翰學院
職    業
政治家
主要成就
第51任英國首相(1997年—2007年) [40] 
信    仰
羅馬天主教
政    黨
英國工黨

安東尼·查爾斯·林頓·布萊爾人物生平

安東尼·查爾斯·林頓·布萊爾早年經歷

1953年5月6日,安東尼·查爾斯·林頓·布萊爾(以下簡稱:布萊爾)出生在愛丁堡,出生以後的頭19個月都住在愛丁堡 [35] 
1950年代,布萊爾一家舉家搬到澳大利亞阿德萊德的達利奇市郊。
1958年,布萊爾一家回到英國,曾一度寄住在黑茲爾·布萊爾母親位於格拉斯哥附近的家。不久以後,全家又搬到了英格蘭達拉謨,布萊爾去到了西山學前班上學。 [39] 
年輕時的布萊爾 年輕時的布萊爾
1961年,布萊爾入達拉謨的唱詩班學校就讀。 [35]  在第一年末的考試中,他名列全校第三。在校期間是板球和橄欖球校隊隊員,曾贏得學校的蘇格蘭杯,還是1965—1966年學校的最佳橄欖球手。 [39] 
1964—1971年,布萊爾在位於愛丁堡的寄宿獨立學校費茨書院就讀。他在校時熱衷戲劇表演,在謝里夫的《旅行結束》一劇中擔任了主角。 [35] 
1971年,從費蒂斯公學畢業後,布萊爾的學業間歇了一年。他先是在達拉謨呆了一段時間,後來去了倫敦,還在法國度過了一段時間。 [39] 
1972年,布萊爾被牛津大學聖約翰學院錄取,攻讀了三年法理學。在學期間,他熱忱於彈奏吉他,併成為一個搖滾樂隊歌手。他受到同學會和聖公會牧師彼得·湯姆森的影響,轉向左翼政治。 [35] 
1975年,布萊爾畢業於牛津大學,獲得法學二級榮譽學士學位。從牛津畢業後,布萊爾成為林肯律師學院的成員,並被召入律師協會,成為一名初級律師,在大律師艾偉儀的律師行工作。 [35] 
1975年,布萊爾加入了工黨 [35] 

安東尼·查爾斯·林頓·布萊爾初入政壇

安東尼·查爾斯·林頓·布萊爾 安東尼·查爾斯·林頓·布萊爾
1980年代初,布萊爾參與工黨在南哈克尼與肖爾迪奇選區的事務。布萊爾曾參選哈克尼自治鎮議會議員,但是失敗,之後在安東尼·布思的協助下,布萊爾與工黨國會議員湯姆·彭德魯聯絡,彭德魯以其人脈關係,建議他到比肯斯菲爾德的補選中競逐國會議員。 [35] 
1982年4月1日,布萊爾被選為工黨的候選人,第二天阿根廷出兵馬爾維納斯羣島。在馬島戰爭問題上,布萊爾同工黨一樣陷入了進退維谷的境地。布萊爾所表達出來的態度不能為充滿民族主義情緒的選民們的擁護。儘管他失敗了,但時任工黨黨魁邁克爾·富特卻對他甚為賞識,併為他在謀取了一份黨職。 [39] 
1983年,布萊爾在約翰·波頓的支持下,在塞奇菲爾德選區擊敗另一位的工黨人選里斯·赫克菲爾德,代表工黨在該選區出選。布萊爾在大選競選期間的政綱採納了工黨在1980年代初所走的左翼路線。工黨雖在1983年大選取得大敗,但布萊爾依然當選下院議員。7月6日,布萊爾第一次在英國下議院發表他的處女發言。 [1] 
1984年,布萊爾獲任為在財政部事務方面的助理發言人,並得以調到議事堂的前座就座。 [39] 
1985年10月,布萊爾要求對英國央行拯救倒閉的約翰遜馬泰銀行的決定進行調查,後來又揭發保守黨內有人為歐洲經濟共同體撰寫報告,抨擊英國經濟政策。那時,布萊爾已與黨內的改革傾向結盟(由領袖尼爾·金諾克領導)此外,支持對工黨進行改革。 [39] 

安東尼·查爾斯·林頓·布萊爾革新健將

安東尼·查爾斯·林頓·布萊爾 安東尼·查爾斯·林頓·布萊爾
1987年,布萊爾獲工黨進一步重用,到影子貿易及工業隊伍中擔當對倫敦市事務的發言人。並在1987年選舉後被提升為影子貿易和工業團隊的倫敦金融城發言人。同時,他為加入影子內閣參與競選,後來落選。 [39] 
1987年10月,英國發生股災。布萊爾批評有倫敦商人“軟弱無能”,部份人“道德備受質疑”,另外他又抨擊倫敦股票交易所未有為小股民提供合理的服務,這些言論使他受到了相當的重視。 [39] 
1988年,布萊爾進入影子內閣,出任影子能源大臣,次年任影子就業大臣。 [35] 
1990年,布萊爾在工黨大會中首次發表大型演説。 [35] 
1992年,布萊爾着手革新工黨的形象。然而,工黨卻在那次大選中落敗,黨魁金諾克宣佈辭職,由約翰·史密斯接任,而布萊爾則獲任影子內務大臣。 [35] 
1994年,工黨黨魁約翰·史密斯因心臟病突發去世,由副黨魁瑪格麗特·貝克特接任。工黨舉行了黨魁選舉,最終布萊爾擊倒另外兩名候選人瑪格麗特·貝克特彭仕國,正式出任英國工黨黨魁。上任後,布萊爾按慣例獲聘任為樞密院顧問官。 [2] 

安東尼·查爾斯·林頓·布萊爾任職首相

布萊爾首相 布萊爾首相
1997年5月1日,布萊爾領導工黨贏得議會選舉。43歲的布萊爾成為1812年以來英國最年輕的首相。 [8] 
1997年8月31日,布萊爾稱在巴黎車禍中去世的戴安娜王妃為“人民王妃”,他的民意支持率隨後高漲。 [8] 
2001年6月8日,布萊爾再次贏得議會選舉,但領先優勢縮小。 [8] 
2005年5月5日,布萊爾政府連續第三次贏得議會選舉,但領先優勢嚴重下滑。 [8] 
2006年5月4日,布萊爾在英格蘭地方選舉中遭遇重創,失去317個席位和18個市議會的控制權。 [4] 
2006年9月7日,由於在黎巴嫩真主黨和以色列衝突初期沒有呼籲立即停火,布萊爾遭工黨內部“逼宮”,被迫宣佈將於一年內辭職。 [8] 
2007年5月10日,布萊爾公開宣佈於6月27日辭職。 [8] 
2007年6月27日,布萊爾向英國女王遞交辭呈,正式辭去英國首相職務。 [8] 

安東尼·查爾斯·林頓·布萊爾為政舉措

安東尼·查爾斯·林頓·布萊爾政治方面

  • 政治制度改革
1997年,布萊爾領導的工黨上台執政以來進行了橫向的政治制度改革和縱向的國家結構形式調整。改革的目標是“分散權力,開放政府、改革議會及增加個人權利。”其目的是為了改善中央與地方、政府與公眾的關係以及協調立法、司法和行政之間的關係:通過加強地方自治使其承擔更大責任,從而維繫社會團結;通過加強議會、司法權力以及開放政府、給予公眾以更大的信息自由權等對行政權進行有效制衡,並推動民主制度的民主化進程;通過政府自身的現代化提高其抵禦風險的能力,迴應全球化所帶來的各方面的挑戰。 [15] 
  • 改革國家機關
布萊爾在演講 布萊爾在演講
布萊爾任內曾對下議院的議事程序作了不少改革。他上任後的第一項改動就是將以往在每星期二和四,每次長15分鐘的首相答問環節進行合併,變為每星期只在星期三舉行,但時間則延長至30分鐘。除首相答問環節外,布萊爾又會在每月舉行一次新聞發佈會,讓記者就不同問題作發問,而氣氛也要比國會辯論融洽。 [15] 
2003年6月12日,布萊爾對內閣進行重大改組,調整了衞生大臣、議會下院領袖等內閣重要成員職位;撤消原有大法官、蘇格蘭事務大臣和威爾士事務大臣3個內閣大臣建制;新設立了一個憲法事務部。 [43-44] 
  • 建設地方社區
布萊爾在競選期間和執政以後,都將志願和社區組織作為一種獨立的部門而尊重,尤其是“積極的社區”已經成為1997年以後的一個流行的詞語。1998年英國內政部成立了積極社區小組,清晰的表達政府支持建立積極社區的決心。與此同時,中央政府和志願社區組織之間關係的契約在英格蘭出爐,這個協議書為中央政府各部門、區域政府辦公室、執行局等政府組織與志願與社區組織之間確立明白無誤的關係準則和承諾,這再一次用協議的形式確立了它們的獨立性,同時也為它們獲得資源和參與治理提供了法律依據。不過真正將推動志願和社區組織參與到地方事務治理的政策固定下來是在布萊爾的第二任執政期間,中央政府關於志願與社區組織的整個政策框架是在2002年公佈的兩個評論中確定下來的,其一是內閣辦公室公佈的《私人行動,公共受益,關於慈善團體和更廣泛的非營利性部門的評論》,其二是英國皇家財政部的《志願與社區組織在公共服務提供中的任務:一個跨領域的評論》。這兩份公文在強調志願與社區組織與政府關係以及參與提供公共服務帶來附加價值的同時,它們一致認為要真正發揮志願的作用,需要加強它們的能力建設,同時是強化基礎組織以及提供財政支持。 [27] 

安東尼·查爾斯·林頓·布萊爾經濟方面

  • 保持穩定增長
布萊爾參加經濟論壇 布萊爾參加經濟論壇
在經濟方面,布萊爾採取一系列措施,保持了英國經濟持續穩定的增長,年平均增速達到2.3%,失業率僅為4%,通貨膨脹率也僅為2%,人均工資則年均增長4%,在就業率、政府投資額、海外投資吸引等方面也成就顯著。布萊爾推行自由主義的經濟主張,承認市場和私有化,大幅簡化對企業尤其是中小企業的監管內容,並從税收等方面加大對工商界的扶持力度,使得英國經濟實現了振興。 [26]  布萊爾領導英國實現了經濟的飛速增長,擺脱經濟頹廢,儘管在執政後期,布萊爾所堅持的外交理念成為他執政的最大困擾,但是成功連任也看出了人們對於布萊爾經濟政策的肯定。工黨在布萊爾的領導下,實現了長久以來的高增長、低失業。 [42] 

安東尼·查爾斯·林頓·布萊爾社會方面

  • 改革社會福利
在布萊爾執政時期,英國的福利制度發生了重要變化。布萊爾根據吉登斯的社會投資國家理論,將福利國家看作是對經濟發展的投資,而非經濟失敗後的保障,以促進就業為福利改革的核心,改變了以往享受福利是權利的觀念,公民要想獲得福利必須承擔工作的責任,從而大大提高了經濟活力。1997年,布萊爾上台後,以工作模式為核心的福利改革成為布萊爾的工作中心。工作福利模式是指為那些能夠工作的人提供經濟以及其他方面的幫助以鼓勵他們積極工作。布萊爾力圖通過教會人們工作的技能、創造多餘的財富來解決福利困境,從而開啓了英國第二代福利制度的發展。 [25] 
第二代福利制度是以工作福利模式為核心,兼容國家救濟、職業和私人保險的混合社會保障形式,體現了政府與市場和社會的平衡。這是一種積極和有條件的社會保障形式,它之所以為人們普遍接受是因為:第一代福利模式已經證明行不通,而工作福利模式為人們提供了獲取工作的必備條件,可以確保工作者得到更多收益,提高了人們工作和投資的積極性;最後,社會力量的參與不僅使私人領域從中受益,而且提高了社會對政府的信任,從而使福利制度恢復了吸引力。 [25] 
  • 推行教育改革
布萊爾 布萊爾
布萊爾在1995年10月31日的工黨大會上,以“年輕的國度”為題發表演説:“一個年輕的國度首先應建立在未來的新經濟上,教育是現有的最佳經濟政策,正是教育和技術的結合才是未來所在。軍備競賽也許結束了,知識競賽已經開始。”同年,布萊爾又以“新工黨,新經濟”為題,闡述了工黨在教育問題上的立場。他重申了在締造“知識型的不列顛”的過程中,“教育是一項經濟指令”。21世紀財富的積累和生活水平的提高是建立在知識及知識運用的基礎之上的,“只有當我們成為歐洲知識之都,我們才能成為歐洲企業之都”。他強調:教育是工黨政府情感所在,是政府工作重中之重。除非改進教育制度,否則英國經濟和社會的衰退將不可扭轉;工黨政府將用知識和技術裝備學生們,使他們在21世紀全球經濟一體化的世界取得成功。 [34] 
布萊爾高度重視人力資本投資,並將知識看作是推動生產力發展的火車頭,提出了建設“知識英國”的奮鬥目標。1995年5月22日布萊爾在英國城市大學的演講中特別強調,在一個教育、培訓越來越被國際標準測試的世界上,任何掉隊的國家都可能承受巨大的社會後果和經濟後果。只有通過增加所有公民受教育的機會,英國才能成為更強大、更具智慧、更具凝聚力、更具創造力的社會。為此,布萊爾政府加大了對教育的投入及相應的監督指導。1998年7月在政府公佈的預算中,教育部門曾獲承諾將得到190億英鎊的額外投資:1999年為30億英鎊,2000年為60億英鎊,2001年則高達100億英鎊。 [34] 
布萊爾在許多場合指出,在社會轉型的壓力下,英國教育已無法適應時代的需要。為扭轉這一局面,布萊爾設立了全國教育委員會,通過建立一個新型的“教育總會”,促進教師的能力和專業化發展。其次,布萊爾對教育的管理作了調整。他上台伊始即頒佈了《教育白皮書》,強化了對教育的中央領導。其中提到:由教育主管部門及就業部門為學校制定識字、識數目標,對學校的教學質量和水平進行評估檢查,未達標的學校將被強行關閉或重組。工黨政府對學校的指導監督範圍有所擴展,從教育體制、管理到課程設置、教學方法、質量及考核,政府均有明確的規定,校方定期將接受獨立督學團的檢查。 [34] 
布萊爾曾強調信息正成為社會、經濟的流通貨幣。英國應及早做好準備,實現教育信息化,領先於歐洲,領導世界潮流。為發展信息技術教育,布萊爾設立了“英國教育通訊和技術署”。在工黨政府提出了名為“全國學習網”的計劃中,到2002年使全英學校實現聯網,該計劃將提供教育軟件和便捷的網絡服務。此外,布萊爾要求英國計算機公司向每個孩子免費提供一台手提電腦,使孩子們更多地擁有信息、創新式地利用信息。 [34] 
  • 支持多元文化主義
在布萊爾執政初期,多元文化主義政策在英國得到了系統的推行。隨着英國學校出現越來越多的少數族裔學生,有關多元文化主義的利弊得失以及移民政策的恰當與否得到了英國社會各界日益廣泛和熱烈的討論。在1997年至2007年間,移民數量大幅上升,尤其是在2004年他的政府歡迎來自歐盟新成員國的移民之後。這提供了廉價且靈活的勞動力供應,但也助長了歐洲懷疑主義。2001年美國的“9.11”事件、2005年倫敦地鐵爆炸案,逐漸改變了英國國內有關多元文化主義爭論的力量對比,這一現象引起了政界對多元文化主義的反思。布萊爾在針對該事件發表的講話中提出:“遷居英倫不只是一種權利,定居於此更帶有一份責任。這個責任就是要分享和支持那些支撐英國生活方式的價值觀念。”
  • 建立信息公開制度
在布萊爾的主持下,英國《信息自由法》於2005年在英國議會批准通過。這一法律規定,任何人,不管是否擁有英國國籍,也不管是否居住在英國,都有權利瞭解包括中央和地方各級政府部門、警察、國家醫療保健系統和教育機構在內的約10萬個英國公立機構的信息。被諮詢機構必須在20個工作日之內予以答覆。但是,如果公眾諮詢的問題涉及國家安全,又或透露有關信息違反法律或不符合公共利益或對他人構成危險,又或公眾可以通過其它途徑獲得這些信息,則有關部門可以拒絕答覆。皇室、國家安全和情報部門、法院和特種法庭均不受這一法律轄制。 [45]  該法律對英國社會產生相當深遠的影響。 [45-46] 
  • 頒佈《人權法案》
布萊爾在1998年提出《人權法案》,結束了英國幾個世紀以來沒有成文憲法或人權文書形式對公民權利進行積極保障的歷史,成為英國保障和發展人權的新起點。 通過《人權法案》將《歐洲人權公約》納入國內法,英國人權保障的對象由傳統的消極自由轉變為積極的權利,個人的公約權利如果受到侵犯受害人可以直接在國內法院提起訴訟;對於立法司法解釋以及司法審查制度產生了深刻的影響,這種影響滲透到了英國各界,從公共行政機構到司法機構再到議會;通過《人權法案》的實施傳遞了一種人權文化,希望創造一種以人權為中心的社會氛圍,通過其對個人權利的保障徹底改變人與社會的關係,使保障人權成為整個社會的信仰。 [49] 
  • 承認同性伴侶關係
布萊爾 布萊爾
布萊爾在2004年允許同性伴侶進入民事伴侶關係。2005年12月5日,英國的民事伴侶法案正式生效,同性戀者可根據此法案在英國註冊“民事伴侶”關係,使他們的關係獲得法律承認和保護。英國同性戀伴侶在法律上將享有與異性夫妻同等的權利。根據該計劃,雙方均年滿16週歲的同性戀伴侶將在註冊官和兩名證人在場的情況下,簽署一份法律證明文件。“註冊民事伴侶關係”的雙方在今後的生活道路上有義務在經濟和情感等方面相互支持。一旦雙方關係解除,雙方仍有責任履行撫養和教育共同的“子女”義務。合法的同性戀伴侶在一方生病期間,另一方應履行家屬責任;在法庭上他們(她們)不能互相舉證;在防止家庭暴力方面享有同等的被保護權利;在一方去世的情況下,另一方可以繼承財產、得到賠償,並免交遺產税。該法案同樣禁止近親登記和“重婚”。 [47]  合法結婚的同性配偶將可以與異性配偶一樣享有遺產繼承權、配偶養老金繼承權、子女撫養權等權利。此外,同性配偶也可以選擇和異性配偶一樣,除了在政府部門辦理結婚手續外,還可以在願意受理其同性婚姻儀式的宗教場所舉行正式的婚禮。 [48] 

安東尼·查爾斯·林頓·布萊爾外交方面

  • 外交理念
1999年4月22日,布萊爾在芝加哥經濟俱樂部發表題為“國際共同體主義”的演講。演講中,布萊爾提出:“長期以來,不干涉主義一直被視為國際秩序的一個重要原則,但不干涉主義原則必須在一些重要方面加以限定。國家主權並不及人權和防止種族滅絕重要,更重要的是我們的價值觀的傳播會增進我們的安全”。“我們在對外政策方面所面臨的最緊迫的問題是,要為我們積極介入他國衝突提出正當的理由”。這段演講正式宣告了“新幹涉主義”登上國際舞台,布萊爾也把“新幹涉主義”視為“國際關係新的準則”。因為這場演説是在科索沃戰爭期間發表的,加上布萊爾在科索沃危機前後的積極表現。“新幹涉主義”一經產生,便引起國際社會的廣泛關注。科索沃戰爭後,“新幹涉主義”成為布萊爾外交的指導思想,“新幹涉主義”也成為布萊爾外交新思維最為集中和全面的體現。 [16] 
  • 對美關係
在美國總統克林頓任內,布萊爾與他建立了友好的關係,此後喬治·W·布什雖然接任美國總統,但布萊爾與他建立起政治同盟,並在外交政策上連成一線。 [17] 
1997年,布萊爾執政以後,由於對外發展的需要,布萊爾重視英美特殊關係。在1998年的三次伊拉克武器核查危機中,英國不但配合美國的核查行為,還響應美國的策略和部署。在歐盟主要成員國和世界上絕大多數國家主張以和平方式解決爭端時,唯獨英國向美國伸出援手,向中東派遣了一艘航空母艦和兩批作戰飛機。在北約東擴問題和北約新戰略概念的籌劃中,應該也響應美國的號召,為之出謀劃策。另外,在1999年上半年發生的科索沃戰爭中,英國也支持美國的戰爭行為,並派出部隊協調對南聯盟的打擊。 [17] 
布萊爾和美國總統
布萊爾和美國總統(7張)
英美兩國不僅在軍事上協調,而且在理論主張上也與美國相呼應。20世紀90年代中期,以英國首相布萊爾和美國總統克林頓為首的新一代領導人相繼提出第三條道路的口號和理論,號召人們理解政府應對市場經濟變化的決策以應對發展帶來的問題。 [17]  [41] 
  • 對歐關係
布萊爾執政初期主動實行了一系列對歐政策,主要有簽署了《歐洲社會憲章》,並宣稱要加強歐洲防務合作。二戰結束以來,英國對於歐洲獨立防務問題的態度一直都是不支持的。然而,由於“馬約”後歐盟共同防務開始正式啓動,英國的反對越來越起不到相應的效果。由於在英國內部的壓力下,英國加入歐元區失敗,布萊爾只能憑着英國軍事力量上的餘威,在一體化防務爭奪歐盟中佔得先機。同時,布萊爾也希望自己的主動能夠左右歐盟防務建設的走向,避免歐洲聯邦主義在防務領域發生爭端,同時也能保持北約的地位。1998年秋,布萊爾在歐盟非正式首腦會議上正式倡議歐洲各成員國之間應針對防務問題進行更為密切的合作;又在當年年底與法國總統希拉剋舉行峯會上簽署了《關於歐洲防務的聯合宣言》的倡議書,提到歐盟的軍事權利應該更為自主和主動。 [17] 
  • 對華關係
布萊爾訪華
布萊爾訪華(4張)
布萊爾上台執政以來重視與中國的經貿往來,在經濟、政治、教育文化等多方面重視與中國的合作。在布萊爾執政的十年裏,中英兩國關係得到長足的發展,英國是歐盟在華最大的投資國。 [18]  布萊爾先後以首相身份於1998年10月、2003年7月和2005年9月三次來華訪問 [7]  。作為迴應,1999年10月,中國國家主席江澤民訪英,這是歷史上首次中國國家元首對英訪問。 [19]  2004年5月,國務院總理温家寶開始對英國進行訪問,經過會談宣佈建立全面戰略伙伴關係。在布萊爾執政期間,中英兩國的關係相對融洽,政治互信,在多領域展開合作,兩國高層保持經常性聯繫和往來,建立了總理年度會晤、經濟財經對話、戰略對話及外交政策、人權、軍控、南亞問題、非洲問題等磋商及對話機制。兩國之間的關係不斷得到鞏固。 [17] 

安東尼·查爾斯·林頓·布萊爾社會活動

安東尼·查爾斯·林頓·布萊爾
安東尼·查爾斯·林頓·布萊爾(6張)
2007年6月27日,中東問題有關四方聯合國歐盟美國俄羅斯紐約聯合國總部發表聲明,宣佈任命布萊爾為中東問題特使。 [7] 
2007年6月28日,布萊爾成為世界經濟論壇組織董事會成員,並將主持2008年的世界經濟論壇達沃斯年會。 [7] 
2008年1月,布萊爾任瑞士蘇黎世金融服務集團顧問。 [7] 
2009年2月,布萊爾創建諮詢公司“託尼·布萊爾協會”,主要“提供商業諮詢、政治體制改革”等方面的諮詢服務。 [7] 

安東尼·查爾斯·林頓·布萊爾個人生活

安東尼·查爾斯·林頓·布萊爾家庭生活

  • 父母
布萊爾的父親里奧·布萊爾是兩位藝人的私生子,小時候就被格拉斯哥造船廠工人詹姆斯·布萊爾和他的妻子瑪麗收養。里奧成長在工人階級家庭,在少年時接受了不少革命思想。1938到1941年間,曾擔任過蘇格蘭共產主義青年團的書記。第二次世界大戰爆發後離開了學校,走上社會獨立謀生。他先是在格拉斯哥的一家公司當辦事員,1942年入伍,1947年復員時已是一名少校。退伍後他就去愛了堡大學攻讀法律。 [39]  1950年初擔任初級税務稽查員。後舉家搬到澳大利亞阿德萊德的達利奇市郊,在鄰近的阿德萊德大學擔任法律講師。50年代末里奧·布萊爾帶着全家遷回英國,並在達拉謨大學擔任講師,而且還幹開業律師,有時還到酒吧裏為人朗讀一些東西掙錢。同時擔任着達拉謨當地保守黨協會的主席。1963年,里奧·布萊爾身患重病,失去了説話能力。 [39]  [3] 
布萊爾的母親黑茲爾·科斯卡登是喬治·科斯卡登的女兒,喬治·科斯卡登是一名屠夫和奧蘭治亞人,1916年移居格拉斯哥。1923年,他回到多尼戈爾郡的巴利香農。在巴利香農,科斯卡登的妻子薩拉·瑪格麗特在家裏的雜貨店樓上生下了布萊爾的母親黑茲爾。1948年,里奧回到格拉斯哥完了婚事。新娘與他同歲,名叫羅瑟琳,考克登,出生在一個叫多尼戈爾的鄉村小鎮農民家庭。她父親去世後,便隨母親來到格拉斯哥,母親帶着她嫁給了一個屠夫。1975年,黑茲爾因甲狀腺癌去世。 [35] 
  • 兄妹
布萊爾的全家福 布萊爾的全家福
布萊爾有一位哥哥和妹妹分別名叫威廉·布萊爾和莎拉·布萊爾,他的哥哥是一位大律師御用大律師、是高等法院的法官。 [35] 
  • 妻子
布萊爾與切麗在1980年3月29日結婚。他們兩人共有4名孩子,分別叫尤安、尼古拉斯、凱瑟琳和里奧。里奧於2000年5月20日出生。 [13] 
  • 子女
布萊爾的長子是尤安·布萊爾,畢業於英國布里斯托爾大學古代史專業的三年級學生,是一家教育科技初創公司的創始人。尤安的妻子蘇珊娜·阿什曼是名金融家、風險投資公司的合夥人,曾被評為“30歲以下的歐洲知名金融家”之一。女兒凱瑟琳在倫敦大學國王學院讀書,後成為律師。老二尼古拉斯·布萊爾就讀於倫敦名校奧拉託利教會中學。後來進入牛津大學的瑪格麗特·霍爾學院學習現代史,畢業後成為足球經紀人。 [38]  小兒子里奧·布萊爾是牛津大學的大學生。

安東尼·查爾斯·林頓·布萊爾宗教信仰

安東尼·查爾斯·林頓·布萊爾 安東尼·查爾斯·林頓·布萊爾
布萊爾曾被認為是一位盎格魯-天主教徒——亦即是英國聖公會高教派的成員。而布萊爾的妻子切麗·布萊爾本人就正是一位羅馬天主教徒。布萊爾平時在倫敦一般會與家人到天主教的西敏大教堂參與彌撒,但是當地的樞機主教休姆卻批評他不是天主教徒,卻在彌撒中領聖餐
在2006年3月4日ITV1電視台的訪問中,布萊爾向節目主持邁克爾·柏金遜討論伊拉克戰爭的時候,談及了其基督教信仰。他説自己曾在此議題上祈禱,並説上帝會對他作的決定進行審判。在另一份雜誌的訪問中,布萊爾則表示到,他長於基督教的環境,但“上牛津以前都未有真正的去實踐信仰”,直至在大學遇到一位澳大利亞牧師後,才重新使他對信仰產生興趣。此外他又認為信仰不是一對一的,不限於自己與相距甚遠的上帝,而是關係到自己與身邊的世界。從這種看法,使他見到信仰與社會的關係,亦使他找到了世界的合理所在。
2007年12月21日,布萊爾在倫敦西敏的樞機宅第受洗,正式加入羅馬天主教。 [23] 

安東尼·查爾斯·林頓·布萊爾人物榮譽

2009年2月17日,布萊爾獲得了以色列特拉維夫大學丹·大衞獎。布萊爾獲獎是因為他在擔任英國首相期間促成北愛爾蘭和平發展,以及幫助化解科索沃危機。
2010年9月13日,布萊爾獲得美國國家憲法中心頒發的2010年“自由勳章”。頒發這個獎項是為了表彰布萊爾擔任首相期間在解決北愛爾蘭和科索沃問題上付出的努力,以及在離任後為中東和平進程所做的工作。 [20] 
2014年11月19日,布萊爾獲得國際兒童慈善機構救助兒童會的“全球貢獻獎”,以表彰他在“推動全球發展”方面展現出的“傑出領導力”。 [21] 

安東尼·查爾斯·林頓·布萊爾個人作品

布萊爾著作
出版年份
書名
出版社
ISBN
2011年
旅程:布萊爾回憶錄

2003年
伊拉克大規模毀滅的後果:英國政府評估
黛安出版社
0-7567-3102-X
2002年
我們信念的勇氣
0-7163-0603-4
2000年
超級大國:不是超級國家?
聯邦教育與研究信託基金
1-903403-25-1
1998年
第三條路:新世紀的新政治
費邊社
0-7163-0588-7
引領潮流:地方政府公共機構的新願景
政策研究
1-86030-075-8
1997年
新英國:我對一個年輕國家的願景
基礎書籍
0-8133-3338-5
1995年
讓我們面對未來
費邊社
0-7163-0571-2
1994年
什麼是價格安全社會
0-7163-0562-3
社會主義
0-7163-0565-8
表格參考資料

安東尼·查爾斯·林頓·布萊爾人物評價

安東尼·布萊爾 安東尼·布萊爾
他是一個有吸引力的、令人愉悦的一流候選人,我們希望他成為工黨議會黨團的一員。我們對他在這裏所講的話感到非常驕傲。不管結果如何,他將是英國政界中很有前途的人。 [35]  (英國工黨前黨魁邁克爾·富特評)
以遠大前程開場,收場卻叫人失望。(英國前首相戴維·卡梅倫評) [28]  [30] 
41歲的布萊爾成功當選工黨黨魁,自此站上英國政壇的最頂端,兩年後他又順理成章地成為自1812年以來最年輕的英國首相。那時的布萊爾英姿勃發、雄辯滔滔,一頭棕色的捲髮和招牌笑容令多少英國人折腰傾倒。13年後,招牌笑容依舊,只是人們已無法從中看到當初的雄心和自信,略顯嘶啞的聲音不是被用來向民眾描繪將來的宏圖美景,而是在反覆澄清自己的“誠實”和“清廉”。在這13年裏,布萊爾做得並不差,在經濟政策以及國內政治方面甚至可以説頗有建樹。在布萊爾擔任首相的10年間,英國經濟始終穩定增長,在歐盟國家中一枝獨秀。布萊爾還力排重議,給予蘇格蘭威爾士獨立的立法權和行政權,更大程度地實現了地方自治。始終牽動英國民眾神經的北愛問題也成功解決,北愛爾蘭地方自治政府於5月8日正式啓動,這成為布萊爾政治生涯中最後一筆也是最值得炫耀的遺產。正是因為這些功績,布萊爾才得以帶領工黨創下了執政三連任的紀錄。然而,2003年爆發的伊拉克戰爭成了布萊爾政治生涯的滑鐵盧。布萊爾的政治信譽遭到極大打擊,支持率一降再降,這也直接導致了在2005年大選中工黨選票大面積流失,儘管最後僥倖獲勝,但贏得吃力至極,尷尬之至。新浪網評) [10] 
英國和國際媒體給布萊爾首相的評價似乎一直不高,比如説“美國的哈巴狗”、“布什的跟屁蟲”、“貪污腐敗的化身”等等。然而,正如英國專欄作家在《泰晤士報》撰文所説的那樣:“能在唐寧街10號呆上10年,如果沒有能耐的話,或者説如果沒有英倫國民認可的政績的話,那麼是沒有這個可能的。布萊爾這10年給英國百姓許多實惠,所以儘管媒體和反對派將其抹得一無是處,但一旦他真走,人們會想他,甚至會覺得他的離去是‘一種損失’。”新快報評) [11] 
託尼·布萊爾的故事可能直接脱胎於塔西佗。一個普通的中產階級男孩,具備一切正確的姿態,可是卻並不具有哲學涵養也幾乎沒有內省的能力,除了雄心就沒有內在的尺度,這便開始了他的政治生涯,他一發力準是荒腔走板,到頭來他成了鼓吹貪慾的狂熱分子,成了華盛頓主子手裏不知疲倦的耍猴。當那些幽靈般的政府特工在搞暗殺,在濫用酷刑,隨心所欲地讓反對派“消失”時,他的眼睛就恭順地變瞎了。像布萊爾這樣的人在私下裏總為自己辯解,認為那些批評者忘記了在這個不甚理想的世界裏,政治是一門具有彈性的藝術:他們對此作進一步表述:政治不能施以婦之仁。(2003年諾貝爾文學獎得主庫切,J.M.評) [29] 
這種道貌岸然的強迫意味――誰都非常明白――是許多人在布萊爾的必勝信念中發現他們所不讚賞的方面。但這並非問題實質所在。看來最令人氣惱的是布萊爾和他的政治手腕的虛假性質。他並不真正信奉私有化,然而他也不反對私有化,他只不過是喜歡富人。他大談特談權力下放,但是作為首相,他迷戀控制權,這點也是路人皆知的。他是一個民粹主義者,他迴避直接同選民接觸。在大選之前的一次演講中,他敦促工會活動家們不要為我們自己而工作”,而應該“盡一切力量為了我們的國家”。他裝出一副具有深刻信仰的樣子,但是誰也不知道他究竟在想什麼。他為人很不真誠。(美國著名歷史學者託尼·朱特評) [31] 
託尼·布萊爾的勝利近似於對過去的否定,儘管不是對撒切爾革命的否定。在漫長的競選中,布萊爾和新工黨已經發起了與反對保守黨一樣強勁的運動來批判他們自己的過去。新工黨擯棄舊工黨及其對干預和國家擴張的承諾。到取得勝利時,新工黨已經接受了撒切爾主義,儘管這是一種摻入了相當多的同情和包容性的、經過改造的撒切爾主義。當布萊爾於1983年在整個工黨一敗塗地的情況下贏得了一個議席之後,他作為託尼·布萊爾變得更有名氣。在議會工作的頭些年,布萊爾沒有太多地背離工黨的正統觀念;他擁護“大規模的國家指導和干預”。但隨後,他開始認識到工黨的傳統藥方與現實不協調,並根據適應市場的要求重新界定政治的挑戰。在不到三年的時間裏,他將對一個最古老的左翼政黨實行引人注目的徹底的改造。布萊爾對待變革的態度比工黨內其他許多人更開放,因為他沒有深深地拘泥於過去。(劍橋能源研究會主席丹尼爾·耶金評) [33] 

安東尼·查爾斯·林頓·布萊爾個人爭議

安東尼·查爾斯·林頓·布萊爾金錢換爵位

2006年3月,工黨被曝提名其中4人為貴族,並推薦他們進入上議院,由此引發“金錢換爵位”醜聞,英國警方隨後展開調查。包括布萊爾助手在內的4人已被警方逮捕,布萊爾也因此接受過警方詢問。
2007年1月,英國倫敦警察局發現一封英國首相托尼·布萊爾手寫的短箋。調查人員認為,布萊爾在短箋中實際上承認12名秘密貸款人為工黨提供總額1400萬英鎊(約合2730萬美元)的貸款,幫助工黨參加2005年議會選舉。短箋的出現不僅使關於“金錢換爵位”醜聞的調查範圍急劇擴大,也令選舉監察機構進一步懷疑工黨涉嫌違規選舉活動。但布萊爾的發言人否認説,布萊爾沒有寫過任何能説明他涉案的文件。 [36] 
此事發生後,民眾所懷疑的已不僅是布萊爾的政治清譽,更是其人的道德操守。而與此同時,當布萊爾政府進入第三個任期時,諸如公共領域的改革進展緩慢,百姓税收負擔沉重,社區治安日益惡化等一些長期困擾英國社會的問題始終無法得到有效解決。 [22] 
但在英國警方對有關投訴展開了十六個月的調查之後,英國皇家檢察署認為證據不夠充分,於2007年7月20日宣佈不會有人在工黨的“金錢換爵位”案中遭到起訴。 [37] 

安東尼·查爾斯·林頓·布萊爾獲封爵士

2022年1月1日起,託尼·布萊爾被授予爵士頭銜,並獲得了嘉德勳章。 [12]  然而,這一變化卻引發爭議,一些人認為布萊爾應該因在任內帶領英國參與伊拉克戰爭而受到審判,而不是被封為爵士 [5]  。在一個請願網站上,已經有超過40萬人簽名,要求撤銷他的爵士頭銜 [6] 

安東尼·查爾斯·林頓·布萊爾藝術形象

在2006年上映的電影《女王》中,託尼·布萊爾一角由邁克爾·辛飾演。 [9] 
在2005年,託尼·布萊爾曾在動畫《辛普森一家》的其中一集內演出。
參考資料
展開全部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