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安慶巨石山生態文化旅遊區

鎖定
安慶巨石山生態文化旅遊區位於長江北岸的才子湖畔,隸屬於安慶市宜秀區羅玲鎮小龍山村,是安慶市宜秀區與桐城,懷寧,樅陽縣的交界處,地跨一區三縣。北距文都桐城48公里,省會合肥158公里,南距安慶市區僅有24公里。景區整個面積達50平方公里 。2008年12月4日,已經通過國家4A級的評審,並得到專家的一致好評。
中文名
安慶巨石山生態文化旅遊區
外文名
Should's ancestral hall
地理位置
安慶市宜秀區羅玲鎮小龍山村
開放時間
全年:週一至週日 08:30-17:00
佔地面積
50 km²
著名景點
安慶巨石山生態文化旅遊區

安慶巨石山生態文化旅遊區景區概況

巨石山素以奇峯,神石,幽洞,秀谷,白玉蘭,黃梅戲而聞名於世,被稱為“六絕”。這片美麗的聖地孕育了神猿問天,碧蓮鵲橋,玉蘭盛會,羅漢賜福,鯉躍龍門,狀元書屋,龍頭曉日,鳳水金帶,龍宮探險,聚仙迷宮十大景點。巨石山的最高峯龍頭峯和第二高峯織女峯,海拔均500多米,雙峯聳峙,俊俏崢嶸,千百年來寄寓着牛郎與織女既動人又神奇的愛情創説。美景與奇情渾然一體,吸引了越來越多的遊人。
山明水秀人傑地靈,正是龍山鳳水·巨石山旅遊度假區的真實寫照。龍山鳳水·巨石山旅遊度假區所在地原屬文都桐城,千百年來一直處在桐城深厚的歷史文化的浸潤中,明清時曾出現龍汝言和劉若宰兩位狀元及姚松裴、龍鯉門、許鯉躍三位進士,因而有了“五里三進士,隔河兩狀元”的佳話。龍山鳳水·巨石山旅遊度假區間還曾孕育出書法篆刻大師鄧石如及兩彈元勳鄧稼先。更為巧合的機緣是,把牛郎織女的故事唱遍天下的黃梅戲表演大師嚴鳳英,從小就生長在這片鳳溪滋潤的情山福地,巨石山也是名揚國內外的黃梅戲的發祥地。
仁者樂山,智者樂水。龍山鳳水·巨石山旅遊度假區自古以來吸引了無數的仁智之士,為她陶醉,由衷讚美,登臨隱居,作文賦詩,明代王守仁、方以智等,清代帝師宰相張英、張庭玉父子,姚鼐等桐城派諸子,都曾在此登臨攬勝,不少人還留下了千古名篇!更有豆腐總督汪志伊,榜眼程芳朝看中了這塊風水寶地,不僅將祖墳甚至連自己也安葬如此,託體山阿。透過這些故居墓冢、詩詞書畫及故事傳説,我們無不傾倒於這裏山水的魅力與人文的厚重。
天下名山僧佔多,巨石山也不例外。史料記載,晉代曾有高僧來此開山建寺,明清鼎盛時期有大小寺廟一百餘座,著名的有石屋寺、圭峯寺、月溪庵、龍泉寺、關帝廟等。隨着時代變遷,時興時廢。得以修復的有龍泉寺、海潮庵、大王廟、園覺寺、火神廟等。終日香煙繚繞,梵鍾悠揚,禪房花木無疑給龍山鳳水·巨石山旅遊度假區這方風水寶地增添了一番神秘與安詳……
養在深閨人未識,一朝名聞天下知。在龍鳳呈祥的時代,在代表中華的龍鳳文化走向世界之際,龍山鳳水·巨石山旅遊度假區這片世間情源的發祥地,必將以它獨特的魅力醉倒越來越多的中外遊人!
傳説在太古的揚子海時期,皖國整個是一片汪洋大海時,巨石山正是海底龍宮所在地,巨石山上至今還留有曲幽綿延的龍宮供遊人緬懷和遐想;在海水不斷退卻的上古時期,這裏便是傳説中的海上仙山,織女峯上至今屹立有蓬萊三仙石為證。這裏至今還常有彩虹騰空,仙樂縹緲,仙龍雲集的舞台。

安慶巨石山生態文化旅遊區景區特色

巨石山旅遊風景區有48峯,無不雄奇瑰麗,靈秀多姿,好似一幅天然的畫卷,又像一首無聲的詩篇。它們各有特色,各具神韻,龍頭峯最險,織女峯最俊,關帝峯最雄,羅漢峯最奇……

安慶巨石山生態文化旅遊區奇峯

  • 龍頭峯龍頭峯海拔515米,為巨石山旅遊風景區最高峯。極目遠眺,綿延起伏的羣山、星羅棋佈的田園、煙波浩淼的長江和婉延縈繞的鳳水盡收眼底。清晨一輪紅日冉冉升起,景象磅礴輝煌。如果運氣好, 還能看到湖面上九日同出的奇觀,這就是龍山鳳水十大景觀之一的"龍頭曉日"。
  • 織女峯織女峯是巨石山旅遊風景區的第二高峯。從龍窩拾級而上,穿過一片竹海即可到達。因是王母娘娘捉拿織女上天的地方,所以叫做織女峯。傳説當年天兵天將將織女羈押在織女峯上, 準備帶回天庭。織女拼命反抗,掙散了頭髮,髮髻掉落峯頂,化成了金針石;手中銀梭也滑落在峯頂松樹叢中,化作了銀梭石;項鍊斷了,珍珠撒落,化作了滿山的白玉蘭。
  • 羅漢峯羅漢峯位於天意谷山頂,恰如一尊羅漢,面朝遊人。羅漢用金缽扣住所降伏的妖魔,然後面朝西方盤腿而坐,時間一久,便幻化成今天的"羅漢峯",他那鎮壓妖魔的金缽化成了"羅漢缽"。 [1] 

安慶巨石山生態文化旅遊區秀水

山是水之魂,水是山之韻。巨石山旅遊風景區之所以如此清幽迷人,就是因為它有煙波浩渺的鳳湖和菜子湖,有蜿蜒清麗的鳳凰溪,有善睞明眸的碧蓮池,有碧波盪漾的小龍潭,還有深邃與神妙的龍泉……
  • 菜子湖菜子湖位於桐城、樅陽和安慶宜秀區交界處,白帆點點,魚柝聲聲,沿岸柳浪荷風,令人心馳神往。松山湖風光是菜子湖水域的極佳處,包括湖心島"嬉子墩"和"落鳳窩"諸景。 "落鳳窩"為清代大學士張英、張廷玉祖塋,傳為風水寶地。
  • 鳳 湖鳳湖是菜子湖的邊緣湖,緊連龍山,湖中的小島就是龍珠島。這片水域還是英雄的水域,解放戰爭時期,劉鄧大軍曾在此組織渡江船隊的操練,其恢宏場面,真可謂驚天地、泣鬼神!
  • 鳳凰溪鳳凰溪又稱鳳溪、鳳水,指的是縈繞龍山的大小溪流,寬處足可行船,窄處卻能一躍而過。鳳凰溪終年流水潺潺,水清見底,水質甘甜清冽,盛產一種獨特的鳳凰魚,長不盈寸,味道極為鮮美。
  • 碧蓮池碧蓮池位於織女峯與龍頭峯之間的山谷中,池水碧波微漾,清澈見底。碧蓮池東邊是一大片青草地,如同綠色的地毯。據説,織女下凡之初,喜愛這裏的一汪碧水,常在此沐浴洗塵,並與牛郎演澤了"碧蓮絕戀"的神話。
  • 小龍潭小龍潭一泓深碧,微波盪漾,靜靜平卧在龍山山腳下。相傳這就是東海龍王第九龍孫——小龍的憩息之處。小龍潭雖然水面不大,但卻深幽靜謐,這恐怕就是當年小龍棲身於此的原因吧! [2] 

安慶巨石山生態文化旅遊區神石

巨石山旅遊風景區無峯不石,無石不怪。鳳凰迎賓、蟠龍抬頭、五福臨門、神猿問天、靈蛇出岫、蓬萊三仙、神牛卧波、鯉躍龍門……天造地設,惟妙惟肖。 "精美的石頭會唱歌",這裏的每塊石頭都藏着一段美麗的傳説。
  • 神猿問天神猿問天位於織女峯峯頂,石峯陡立,渾然天成。相傳織女被押解上天時,山上百獸紛紛趕來營救,猿猴最為靈巧,攀崖越澗,第一個跑到山頂,拽住了織女,卻被王母娘娘 反掌一劈,頓時化為石頭,成了今天的石猿。離"神猿問天"不遠,有一巨石酷似仙桃,即為"仙桃石",那是神猿為救織女,情急之中從手中滑落的仙桃所化。
  • 蟠龍抬頭從上向下看,許多山石自然排列,猶如一條巨龍盤卧在山脊上,方圓數百米。前面一塊巨石是龍頭,高高昂起,盤卧的龍身中心一石聳立,頂端開叉,彷彿高翹的龍尾。據傳龍頭原是匍匐在地面上,每年二月初二這天它都要向上抬起一點,天長日久就成了高昂的姿態,所以人們把它叫做"蟠龍抬頭"。
  • 靈蛇出洞在龍頭峯與玉蘭谷之間的山樑上,有一塊巨大的三角形石頭突兀而出,恰如一巨形蛇頭昂首朝天,石頭頂部有一天然裂縫斜延而下,如同蛇嘴,而絕妙之處還在於"蛇嘴"之中長有一棵長青小樹,遠觀正如"蛇信",十分逼真。
  • 風動石一塊巨形山石,僅中段依靠崖邊一小塊石頭支撐,其餘部分均懸於半空,下面即是天意谷的萬丈深淵,彷彿山風一吹,就會搖搖欲墜,滾落谷底,真是驚險至極,令人歎為觀止。 [3] 

安慶巨石山生態文化旅遊區幽洞

"幽洞"是巨石山旅遊風景區最為奇特的景觀,主要有織女峯下的"聚仙迷宮"和"狀元書屋"以及龍頭峯下的"天姻洞",其它的還有飛龍洞、赤龍洞、威龍洞、火龍洞等,無不令人神往。
  • 聚仙迷宮聚仙迷宮包括聚仙宮、神龍洞、萬鹿洞等。聚仙宮高約兩丈,可容約百餘人,天然生成的石牀、石桌、石几、石凳。據説當年黃帝與炎帝到長江會盟,曾駐蹕此處。後來各路神仙都於每年的二月初二日玉 蘭盛會到此聚會議事,故名"聚仙宮"。
  • 狀元書屋"拜狀元,中狀元!狀元地,能及第!這兩句在安慶地區廣為流傳的諺語説的就是狀元書屋了。狀元書屋位於織女峯下,兩塊山石聳立相合,形成門洞,洞內寬闊平坦,四面石壁擁立,洞頂為一巨石覆蓋,後側露出一片天光。嘉慶初年,尚未發跡的龍汝言,常來此讀書作畫。後來,龍汝言 高中狀元,家鄉人奔走相告,為激勵後學,特將此洞命名為"狀元讀書處"。
  • 天姻洞天姻洞位於游龍谷下,起自碧蓮池,向上直通龍頭峯峯頂,長達千餘米。洞內水聲潺潺,石陣嶙嶙,還有一處洞中之洞,垂直而下,深不可測。洞頂有好幾處"天窗",由石隙中透進一縷陽 光,更是引人遐想。身處洞中,一年四季都會感覺到微風吹拂,清新怡人。據説這對治療肺部疾病有很好的效果,每年都有數以萬計的遊客慕名前來遊玩,享受這清爽而純靜的"空穴來風"。 [4] 

安慶巨石山生態文化旅遊區景區歷史文化

安慶巨石山生態文化旅遊區黃梅故鄉

安慶是黃梅戲的故鄉!清乾隆年間,發源於湖北黃梅的黃梅調傳至安慶後以安慶方言為對白語言,經嚴鳳英等老一輩藝術家的繼承與發揚,逐漸成為蜚聲海內外的劇種--黃梅戲。《天仙配》、《女駙馬》等著名曲目膾炙人口,深受海內外廣大戲曲愛好者的喜愛。
黃梅戲淵源於唐初的黃梅採茶歌,經宋代民歌的發展,元代雜劇的影響,逐 黃梅戲藝術大師:嚴鳳英漸形成民間戲曲雛形。至明代已經形成獨樹一幟的地方戲曲。是安徽安慶市宿松縣勞 動人民在長期的生產勞動和社會生活中,吟唱的一種曲調藝術形式。黃梅戲唱腔委婉清新,分花腔和平詞兩大類。花腔以演小戲為主,富有濃厚的生活氣息和民歌風味,多用"襯詞"如"呼舍"、 "喂卻"之類。有"夫妻觀燈"、"藍橋會"、"打豬草"等;平詞是正本戲中最主要的唱腔,常用於大段敍述,抒情,聽起來委婉悠揚,有"梁祝"、"天仙配"等。 現代黃梅戲在音樂方面增強了"平詞"類唱腔 的表現力,常用於大段抒情、敍事,是正本戲的主要唱腔;突破了某些"花腔"專戲專用的限制,吸收民歌和其他音樂成分,創造了與傳統唱腔相協調的新腔。黃梅戲以高胡為主要伴奏樂器,加以其它民族 樂器和鑼鼓配合,適合於表現多種題材的劇目。嚴風英是黃梅戲著名演員,真正唱活黃梅戲,代表作《天仙配》。

安慶巨石山生態文化旅遊區嚴鳳英故鄉

一方水土養一方人,巨石山這片清幽含韻的水土孕育出了著名的黃梅戲表演藝術家嚴風英。50年代,嚴鳳英主演的電影《天仙配》和《牛郎織女》引起了強烈轟動,使安徽地方戲的代表----黃梅戲名揚四海。"樹上的鳥兒成雙對,綠水青山帶笑顏......"如此經典的唱段無人不知,無人不會。

安慶巨石山生態文化旅遊區桐城文化

桐城歷史悠久,文風昌盛,為江淮文化圈的發祥地和集中地。早在春秋時代,即稱桐國;公元757年正式建縣,公元1996年撤縣設市,歷時1200餘年。其間人文勃興, 代有英才。唐宋兩代的曹松、李公麟,一以詩名,一以畫顯。明清時期中進士者就達240餘人。其中,明末大思想家、科學家方以智堪稱"十七世紀罕無倫比的百科全書式"的大學者;特別是以戴名世、方苞、劉大櫆、姚鼐為代表的"桐城派",雄霸文壇200餘年,擁有作家1200餘人,創作傳世作品2000餘種,是中國文學史上迄今為止時間最長、作家最多、影響最大的散文流派。近現代桐城名人有美學宗師朱光潛,一代大哲方東美,革命家、外交家黃鎮,農工民主黨創建人章伯鈞,計算機之父慈雲桂。京師大學堂首任總教習吳汝綸先生創辦的桐城中學已是百年名校,全市每年向高校輸送新生2000多人,高考達線率保持全省領先水平。桐城是黃梅戲之鄉,孕育了以嚴鳳英為代表的一代黃梅戲表演藝術家。桐城也因此而成為安徽省歷史文化名城,享有"文都"盛譽。 [1]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