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安意如

鎖定
安意如,1984年6月20日出生於安徽省宣城市,本名張莉,中國當代作家。 [1] 
2003年,以“如冰戀楓”為名混跡於金庸客棧。2005年6月,出版長篇小説《要定你,言承旭》。2006年8月至10月,出版文學隨筆《人生若只如初見》《當時只道是尋常》《思無邪》。2007年6月,出版言情小説《惜春紀》。2009年1月,出版賞析元代戲曲的作品《觀音》;8月,出版隨筆集《美人何處》。2010年,出版古典詩詞賞析作品《世有桃花》。 [1]  2012年1月,出版長篇小説《日月》; [2]  12月,與李少白共同出版圖文集《再見故宮》。2014年2月,出版人物傳記《聊將錦瑟記流年:黃仲則詩傳》。 [3]  2015年6月,出版隨筆《安得盛世真風流:品味唐詩的極致之美》。 [4]  2018年8月,出版文化隨筆《千山之外》。 [5] 
中文名
張莉
別    名
安意如(筆名)
國    籍
中國
民    族
漢族
出生地
安徽省宣城市
出生日期
1984年6月20日
職    業
作家
代表作品
《日月》《美人何處》《世有桃花》《人生若只如初見》《聊將錦瑟記流年:黃仲則詩傳》

安意如人物經歷

1984年6月20日,出生於安徽宣城一個普通工人家庭,先天患有輕微腦癱。2003年,以“如冰戀楓”為名混跡於金庸客棧。2004年,應書商之約寫第一部長篇小説《要定你,言承旭》,於2005年6月由廣西人民出版社出版(當時筆名為粉Q女生)。 [1] 
2005年2月,赴京參與動畫劇本創作,並寫作《看張·愛玲畫語》,由雲南美術出版社於2005年9月出版。此後與北京弘文館建立合作關係,創作詩詞評賞“浪漫古典情”系列。2006年8月至10月,天津教育出版社推出“浪漫古典情”系列的《人生若只如初見》《當時只道是尋常》《思無邪》三本書。 [1]  2007年4月,出版散文隨筆集《陌上花開緩緩歸》; [6]  6月,出版言情小説《惜春紀》。 [6] 
2008年9月,在取回《陌上花開緩緩歸》的版權後,與萬卷出版公司合作出版《陌上花開》,內容與前者基本一致。2009年1月,與人民文學出版社合作出版《觀音》,賞析元代戲曲; [1]  8月,出版隨筆集《美人何處》。 [7]  2010年7月,出版古典詩詞賞析作品《世有桃花》。 [1] 
2012年1月,出版長篇小説《日月》; [2]  12月,與李少白共同出版圖文集《再見故宮》。 [8]  2014年2月,出版人物傳記《聊將錦瑟記流年:黃仲則詩傳》。 [3]  2015年6月,出版隨筆《安得盛世真風流:品味唐詩的極致之美》。 [4]  2018年8月,出版文化隨筆《千山之外》。 [5] 
2021年3月,出版《故宮如夢》,以史料為基礎,以明清歷史人物為明線,以遊覽故宮順序為暗線,於時空交錯間對明清兩朝帝后妃嬪等人物的命運進行梳理,尤其對深陷幽深宮殿的真摯感情着墨較多。 [23] 
安意如

安意如個人生活

童年生活
2014年4月18日,安意如與袁騰飛 2014年4月18日,安意如與袁騰飛
安意如出生的時候早產,接生的醫生認為她已經死了,但被外婆撥弄了一下之後,安意如通過眨眼睛拯救了自己的生命。但是,長時間的窒息,使她小腦缺氧,最終導致她腿部的殘疾。 [9] 
為了給安意如治病,在她很小的時候,爸爸媽媽就帶着她到處求醫,讓安意如早早地看到大多數同齡孩子沒有機會接觸到的世界的另一面。醫院白色的牆壁、白色病牀,還有濃重的消毒水味道,在安意如20歲之前的記憶中佔據了很大的部分。 [9] 
因為早產,小腦缺氧,導致腦癱,使得安意如無法像正常人那樣自由地行走。正常人站直很容易,但安意如完全站直很難,為了練習站立,母親把她的膝蓋用帶子綁在木板上,讓她一站就是好幾個小時。住院治療的日子裏,她早晨5點起來鍛鍊,晚上9點睡。每天除了練站,就是針灸、理療、按摩。 [9] 

安意如主要作品

作品名稱
首版時間
作品類型
出版社
《要定你,言承旭》 [1] 
2005年6月
長篇小説
廣西人民出版社
《看張·愛玲畫語》 [1] 
2005年9月
人物傳記
雲南美術出版社
《人生若只如初見》 [1] 
2006年8月
文學隨筆
天津教育出版社
《當時只道是尋常》 [1] 
2006年8月
文學隨筆
天津教育出版社
《思無邪》 [1] 
2006年10月
文學隨筆
天津教育出版社
《陌上花開緩緩歸》 [10] 
2007年4月
散文隨筆集
作家出版社
《惜春紀》 [1] 
2007年6月
言情小説
中國友誼出版公司
《陌上花開》 [1] 
2008年9月
散文隨筆集
萬卷出版公司
《觀音》 [1] 
2009年1月
文學評論
人民文學出版社
《美人何處》 [1] 
2009年8月
散文集
萬卷出版公司
《世有桃花》 [7] 
2010年
散文集
萬卷出版公司
《日月》 [11] 
2012年1月
長篇小説
湖南文藝出版社
《再見故宮》 [8] 
2012年12月
圖文集
光明日報出版社
《聊將錦瑟記流年:黃仲則詩傳》 [3] 
2014年4月
人物評傳
浙江文藝出版社
《安得盛世真風流:品味唐詩的極致之美》 [12] 
2015年6月
隨筆集
浙江文藝出版社
《千山之外》 [13] 
2018年8月
文化隨筆
浙江文藝出版社
《故宮如夢》 [23] 
2021年3月
隨筆
中國大百科全書出版社

安意如創作特點

古典之美
安意如接受了古典文學和現代流行文化薰染,滲透了古典的美,但現代流行文化裝點了她的作品,使得安意如的作品具有混搭式的美,這對一味的欣賞古典文化抑或是一味欣賞流行文化的人來説造成了一種陌生化,拉開了距離,產生了寧靜的美。安意如把青春安放在對古典文化的探尋上,有淡淡的復古風,具有鮮明的現代意識。 [14] 
中國之風
安意如的作品具有中國風,是對中國古典文化的探索。她用細膩温婉的筆觸造了一個又一個古典夢迴的世界。她將中國幾千年的詩詞信手拈來,評述它們的美麗與哀愁,從詩三百、魏晉辭賦到唐詩宋詞元曲,續紅樓,看張愛玲,尤其對納蘭容若的《飲水詞》鍾愛有加。她解釋詩詞曲賦,卻並不拘泥於詩詞曲賦本身,而是伸發至作者的時代背景、命運遭際,以小説家的想象力和敏鋭的洞察力,以詳實的史料為支撐,講述流傳己久的故事。 [14] 
現代前衞
安意如作品中的現代味兒體現在她時而引用流行歌曲,時而又引用金庸的武俠小説,時而還是很前衞的現代口語,多種元素交融為其作品增添了幾分詼諧和趣味。在《昔日芙蓉花,今成斷根草》文末,她引用莫文蔚的《盛夏的果實》中的歌詞“也許放棄,才能更靠近你;不在見你,你才會把我記起”,現代氣息撲鼻而來。在解讀《鄭風·風雨》中的“既見君子,雲胡不喜”時,她就聯想到了《神鵰俠侶》,程瑛救了受重傷的楊過,卻不以真面目示人。當楊過醒來時,看見程瑛在紙上反覆寫着一句話:“既見君子,雲胡不喜”。在《觀音》中,描寫白蛇在第一次見到許宣時的心理:“忒合姑娘眼緣了!OK!就他了。”頗有喜劇色彩,人們都知道,悲劇的前奏都是喜劇。 [14] 
古今融合
安意如的文本風格在無意識中對古典話語和現代話語的融合做了試探,但卻始終是一種獨特的自説自話方式,並以這種“私語化”特點迎合當代大眾的閲讀品位,吸引大眾關注。她以現代都市女性的身份對古典詩詞進行解讀和闡釋,借古詩抒發現代人的思想感情,使用純現代性體驗來解讀古典作品,用語時髦新潮,強調個人內心感受,具有強烈的大眾文化色彩。 [15] 

安意如獲獎記錄

文學類
  • 2012    第七屆中國作家富豪榜(第17名)    《日月》[16]     (獲獎)    

安意如人物評價

“安意如的書創造美的意境,讓讀者的心能夠沉澱下來,那樣美的文字得是在‘文學醬缸’燻透的人才能寫得出。”(作家袁騰飛評) [22] 
“安意如賞析詩詞時,講的已經不是詩詞了,而是一種二次創作。這種創作給人感覺很自然,彷彿就是古代作者的本意。”(作家袁嶽評) [22] 
安意如是以古典詩詞賞析獨樹一幟的才女作家。(《揚子晚報》評) [17] 
文字裏的安意如是婉約的,而現實中的她一副利落爽快的模樣。無論是通過她的文字,還是聽她竹筒倒豆子般的説話,你都無法想象,這是位因為腦癱無法正常行走的女孩,身體的殘疾絲毫不妨礙她到處旅行,相反,生命在旅行中書寫爛漫。(《新民晚報》評) [9] 
安意如並不避諱雙腿輕微殘疾的事實,自嘲“只要臉長得好看就行了”。文字之外的她開朗,快樂,思維跳躍,很喜歡錶達,講座時經常講着講着就發現跑題了,然後再把自己“拉回來”。(《深圳晚報》評) [18] 
安意如把古典詩詞用年輕人能夠接受的“打開方式”進行另類呈現,在文學界掀起了一陣古詩詞熱。(半島網評) [19] 

安意如人物爭議

作品抄襲
2006年11月25日,網友“江湖夜雨”(真名石繼航)在百度貼吧安意如吧發貼《安意如多處文字照抄天涯煮酒寫手江湖夜雨的文章》,指出安意如的兩本書《人生若只如初見》《思無邪》涉嫌抄襲其作品的50處段落,並致電出版方。 [20] 
2007年1月14日,安意如宣佈自己只是“借鑑”,並未抄襲。安意如表示,自己不迴應抄襲事件,是不想幫江湖夜雨的新書“炒作”,自己錯在沒有標明引用文章的出處,但是並沒有抄襲。“我借鑑和引用別人的文字沒有標明出處,這是我的疏忽大意。可能因為我出身於網絡,版權意識比較淡薄吧。”安意如還強調,自己所借鑑的不只是“江湖夜雨”的文字,還有很多前人的。 [21] 
2017年2月17日,在“山川上的中國”中國文學系列講座上,安意如被問及對於“抄襲”的質疑,安意如迴應:“我覺得所有事情在理解你的人看來,不需要太多解釋;在不理解你的人看來,再解釋也是狡辯。我承認我在最初寫作時有一些不謹慎,比如要清晰地引證一些資料,那時我是個毛頭丫頭,沒有正式出版經驗。年輕時,可能只注重吸取,沒注重消化,或許也是那時候消化系統不夠強大。但我想,如果沒有自己的創作激情和才華,除了‘別人的東西’,你自己根本是無法創作的。這件事對我的好處是,盛名之下給你澆了一盆冷水。少年時的不謹慎和過失,會變成一個很好的經驗和教育。” [18] 
參考資料
展開全部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