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安徽省大壙圩農場

鎖定
安徽省大壙圩農場地處皖東高郵湖畔西岸,離天長市區11公里、距歷史名城揚州市66公里、南京市100公里,經過40年的發展,農場現已初步成為貿工農一體化、產供銷一條龍的新型國有企業。農場土地集中連片,條天排列整齊,無工業污染源,水稻生產水源獨立,有自然的防護隔離網,利於水稻防雜保純,碧水藍天的優良自然環境,為“倮倮”牌綠色食品大米生產提供了良好的基礎條件和資源優勢。
中文名
安徽省大壙圩農場
行政區類別
農場
所屬地區
安徽省天長市
人口數量
1618人(2010年) [1] 

安徽省大壙圩農場歷史沿革

該農場先後獲“安徽省百家最佳經濟效益企業”、“安徽省農業科技推廣先進單位”、“安徽省綠色食品先進生產管理企業”等。
“用科技實現職工增收、農場增效。”不斷採用新技術,提高農場經濟效益。大壙圩農場水稻生產長期採用僱工手栽的辦法,用工費用年均數百萬元。而且由於是僱用周邊的農民,必須等農民自己的秧插完了,農場才能“開秧門”,不能適時移栽成了限制農場水稻增產最主要的原因。2003年,農場爭取到了農業部水稻機插秧推廣項目。農場全部實現了機插秧,累計推廣機插面積6.4萬畝,節約成本670餘萬元,增產糧食近190萬公斤。2005年由徐成銀任課題負責人的 “機械化插秧推廣項目”獲得了安徽農墾科技進步二等獎。
由於管理不善,農場原先很紅火的種子公司陷入了連續虧損的困境。“儘快幫助種子公司脱離困境,重樹農場種子品牌。”農場已經和江蘇多家育種單位結成了緊密合作夥伴關係,平均每年引進區試稻麥新品系70多個,示範推廣稻麥新品種10個以上。為了提高種子質量。2007年,農場銷售小麥種子542.5萬公斤,水稻種子320萬公斤,實現利潤689萬元。
由於歷史欠賬,大壙圩農場職工以前的工作生活以及出行環境比較差,企業勞動保障體系幾乎是空白。職工醫療、工傷、失業、生育保險先後進入地方統籌。農場還投入190萬元,修通了天長市至農場5米寬的水泥道路;投入350萬元,修通了連接場內各單位的水泥路,農場的小城鎮建設初具規模。
辛勤耕耘換來豐厚回報。2005年,農場實現糧食畝產981.6公斤,職工人均收入1.48萬元。2006年,農場黨委被評為安徽省屬企業“紅旗黨委”。2007年,農場被全國農林水利行業工會授予 “和諧企業”稱號。

安徽省大壙圩農場發展

農場有專業技術人員120名,農業生產已實現產業化、標準化,農業集約化程度及科學種田水平已達到較高水平。大壙圩農場現已成為安徽省農墾優質稻米生產基地,稻麥良種加工基地,全國農墾首批“現代農業示範園區”。
1997年,我場生產的“倮倮”牌大米,經過農業部嚴格的跟蹤檢測,產品全部34項農化指標均達到或超過國家綠色食品生產的要求,被國家綠色食品發展中心認可,在全省首家獲得“綠色食品”標誌,1999年至今,先後獲得 “放心米”、“安徽省名牌農產品”、“綠色食品生產先進單位”、“發展綠色食品先進單位”、“江蘇市場綠色食品重點推薦品牌”、“滁州市糧食產業化重點龍頭企業”、“農業產業化‘532’提升行動省級龍頭企業”、“安徽省著名商標”、“安徽食品行業十大重點推廣品牌”等榮譽稱號。並通過了ISO9001-2000國際質量管理體系認證。
大壙圩農場十分重視新產品的開發,先後開發出倮倮硒米、倮倮精品軟玉米、倮倮營養米、倮倮富硒發芽糙米,其中倮倮倮倮富硒發芽糙米項目榮獲滁州市2009年重點科技支持項目,並得到了滁州和天長科技局領導的關注,還下撥了專門經費並準備進行省級科技鑑定,同時把此項目列為星火計劃備選項目。

安徽省大壙圩農場打開市場

農場產品主要銷往安徽、江蘇、上海、福建、浙江、雲南等市場,並先後進入南京蘇果、上海易初蓮花、安徽百大、揚州中聯、滁州商貿、滁州綠一等大中型連鎖超市銷售,產品產銷兩旺,深受商家和消費者好評。
2008年,大壙圩農場被農業部確定為全國首批(共六家大米生產企業,安徽首家)產品質量追溯企業。通過“生產可記錄,信息可查詢,流向可追蹤,責任可追究”,實現產品從農田到餐桌全程質量可追溯。讓每位消費者安全消費、放心消費。

安徽省大壙圩農場榮譽成就

地處天長市的安徽大壙圩農場在北京與農業部農墾局簽定了“農墾農產品質量追溯系統建設項目”簽約儀式,這標誌着大壙圩農場“倮倮”大米質量追溯系統建設項目將進入實質性建設階段。
“農墾農產品質量追溯系統建設項目”是以“生產可記錄、信息可查詢、流向可跟蹤、責任可追究”為總體設計要求,以實現農產品“從農田到餐桌”全程質量控制為建設目標。該項目在國內屬首次實施推廣,是一項全新的確保農產品質量安全的系統建設工程,對保護消費者權益、維護農產品市場穩定、促進我國農產品持續發展有着重要意義。
大壙圩農場先後獲得“安徽省農墾優質稻米生產基地”、“安徽省綠色食品先進生產管理企業”等榮譽稱號。據悉,該項目建設期為三年,建設內容包括制度建設、信息網絡建設、關鍵設施建設、人員培訓、追溯標識的製作和使用,追溯規模1萬畝、大米質量追溯3500噸,項目資金60萬元。農場正積極購置項目關鍵設備和網絡硬件,爭取全面完成項目建設任務。 [2]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