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安徽省地質博物館

鎖定
安徽省地質博物館坐落於安徽省省會合肥市天鵝湖畔安徽省文化博物園。安徽省地質博物館是地質、自然科學類博物館,是安徽省的文化工程之一,是一個具有現代化、高科技、獨具特色的地質古生物專業博物館,是珍稀地質礦產標本收藏、研究中心,是國土資源知識普及與青少年科學文化素質教育基地。
館區總建築面積26495平方米,陳列面積16902平方米;新館設有序廳、地球廳、生命演化廳、恐龍廳、礦物岩石廳、資源與環境廳六個常設展廳,附設中庭休閒區、4D科普影院、多功能學術報告廳、臨時展廳及室外景觀區。 [1] 
2018年9月,經中國博物館協會決定同意安徽省地質博物館為國家二級博物館。 [2]  2020年,安徽省地質博物館入選“第四批國家一級博物館名單” [3]  [33] 
中文名
安徽省地質博物館
外文名
Anhui Geological Museum
地理位置
安徽省合肥市嘉和路999號
類    別
歷史博物館
開放時間
週二至週日9:00-17:00(週一休館)
門票價格
免費
竣工時間
1956年2月
館藏精品
石隕石、巢湖魚龍羣化石、皖南恐龍蛋、恐龍骨骼、足印化石等 [1] 

安徽省地質博物館歷史沿革

安徽省地質博物館的前身為安徽省地質礦產陳列館。
1986年5月,安徽省地質礦產陳列館籌建,隸屬於安徽省地礦局下屬的安徽省地質科學研究所。
1987年9月,安徽省地質礦產陳列館更名為安徽省地質博物館。
1997年,安徽省地質博物館劃歸安徽省地礦局下屬單位安徽省地質試驗研究所。
2004年2月26日,經安徽省機構編制委員會辦公室批准,安徽省編制委員會批覆,同意在原屬安徽省地質試驗研究所的安徽省地質博物館基礎上組建安徽古生物化石博物館,同時加掛安徽省古生物化石科學研究所、安徽省地質博物館兩塊牌子,為安徽省國土資源廳直屬事業單位。 [4] 
2008年4月1日,安徽省地質博物館(安徽古生物化石博物館)新館正式開工建設。安徽省地質博物館新館建設得到了安徽省委、省政府的高度重視和支持,被列入省“十一五”發展規劃和安徽“861”行動計劃。 [4] 
2012年,安徽古生物化石博物館主名稱變更為安徽省地質博物館,同時加掛安徽省古生物化石科學研究所、安徽古生物化石博物館兩塊牌子。10月10日,安徽省地質博物館新館正式開館並免費對外開放。
2013年7月19日,臨時閉館,進行了整改和完善。
2014年11月2日,重新開館,免費對外開放。 [1] 
安徽省地質博物館(安徽古生物化石博物館) 安徽省地質博物館(安徽古生物化石博物館)

安徽省地質博物館場館組成

安徽省地質博物館綜述

安徽省地質博物館 安徽省地質博物館
場館圍繞“自然和諧、科學發展”主題,以“宇宙、地球、生物、人類、資源”為展示主線,佈設了序廳、地球廳、生命演化廳、恐龍廳、礦物岩石廳、資源與環境廳六個常設展廳,附設臨時展廳、特效影院、科普教室(實驗室)、綜合商店、學術報告、互動體驗、地質文化餐飲休閒、室外景觀等區域。整個展館以突出古生物化石為特色,兼顧其他地學知識的展示,以突出安徽本地為特色,兼顧國內外相關內容的展示。 [4-5] 

安徽省地質博物館常設展覽

序廳——人類的嚮往
序廳位於南樓東一層入口處,面積480平方米,層高6.6米,此區域是各類參觀人員集中分散的場所。序廳進門中間位置擺放的是天然水晶球,其直徑達1.61米,重達5.7噸。右手邊是漢白玉浮雕牆,描繪的是地球生命進化簡圖;左手邊是服務枱,提供諮詢引導服務。 [28] 
序廳——人類的嚮往 序廳——人類的嚮往
地球廳——生命的搖籃
展廳位於北樓東一層,面積約1000平方米,大廳前半部分層高10米,後半部分層高2.6米(包括二層休息區)。地球廳以“地球——生命的搖籃”為主題,突出表現地球形成、構造、演化的過程,進而揭示地球在形成和發展過程中與生命起源和演化之間的相互關係。大廳進門以一個曲面LED地球(直徑達4米)動態的介紹地球的演化歷史,並且四周以展板的形式輔以圖片文字説明。後半部分主要是運用現代化的科技手段,以場景的形式模擬火山噴發、風化運動、冰山運動等地球的內外動力作用,並以多媒體結合圖片及文字説明的形式重點介紹了安徽大別山的造山運動和中國實時地震帶分佈圖。 [29] 
地球廳——生命的搖籃 地球廳——生命的搖籃
生命演化廳——生命之旅
展廳以“生命之旅”為主題,説明生命是在原始海洋中從前生物系統到生物系統,從原核細胞到真核細胞,從單細胞到多細胞,多細胞生物又逐步演化發展,是經歷由簡單到複雜,由低級到高級的進化過程。
展廳以生命演化為主題,以地質時間為線索,按生命演化的各個階段分別介紹地球上的生命起源、發展和演化的進程,使觀眾瞭解生命從何而來,向何處發展。設置前言展區、前寒武展區、古生代展區、中生代展區、新生代展區、探討、總結與互動展區等六個主要展區。選擇各個時代具有代表性和劃時代意義的生物演化事件陳展,採用實物標本、複製標本、圖文展板、化石圖片、史前生物景觀圖、模似場景及多媒體等形式表現。 [6] 
生命演化廳——生命之旅 生命演化廳——生命之旅
恐龍廳——恐龍的世界
展廳以“恐龍的世界”為主題,系統介紹恐龍的分類,時代,分佈、演化以及興衰史。分專題單元展區貫穿恐龍生存、進化、演變、滅絕的歷史,並重點結合互動參與的形式,在互動區設計一些與各類恐龍比身高、比體重、比速度等展項;展出一些可觸摸的展品,如恐龍大腿骨、恐龍蛋、恐龍足印;模擬恐龍發掘、裝架現場,讓觀眾零距離接觸恐龍。用普通觀眾特別是青少年感興趣的問題,設計單元陳列。 [7] 
恐龍廳——恐龍的世界 恐龍廳——恐龍的世界
資源與環境廳——富饒美麗的安徽
展廳以“富饒美麗的安徽”為主題,重點圍繞安徽省的國土資源和地質環境進行展示,突出展示土地資源、礦產資源、水資源及測繪成果等安徽國土資源情況,以及安徽地質環境包括地質遺蹟、地質災害的情況,讓人們牢固樹立建設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性社會的意識。 [8] 
資源與環境廳——富饒美麗的安徽 資源與環境廳——富饒美麗的安徽
礦物岩石廳——精美的石頭
展廳以“精美的石頭”為主題,介紹礦物岩石的分類、物質組成、結構構造的基本知識,展示自然界中天然形成的美麗可愛的各種礦物岩石。展廳分觀賞石和寶玉石兩個展區展出。從礦物岩石的基礎知識的介紹入手,從人文美學角度讓人們認識、欣賞各種精美的礦物和岩石。 [9] 
礦物岩石廳——精美的石頭 礦物岩石廳——精美的石頭

安徽省地質博物館臨時展覽

小石頭·大學問—— 岩石礦物科普展
展覽以地質學家湯家富先生個人收集為基礎,結合本館藏品,融合藝術性展示和科學性介紹,打造一場別開生面的“小石頭·大學問 ——岩石礦物科普展” [30] 
小石頭·大學問—— 岩石礦物科普展 小石頭·大學問—— 岩石礦物科普展
海上生“花”——海百合專題展
本次展覽以棘皮動物中的代表性生物——“海百合”為主題,以沉浸式場景營造為展陳方式,結合館藏海百合化石標本,向觀眾闡述海百合相關科普知識。展覽共分為圖文展區、沉浸式展區、藝術裝置區、投影區,四個功能區域。 [31] 
海上生“花”——海百合專題展 海上生“花”——海百合專題展
生命·濕地
展覽主題圍繞“生命”為題眼,闡述地球自然生態生命、濕地動植物生命、人類發展與濕地和諧共生的辯證關係,向公眾特別是青少年普及濕地相關知識、法規和價值意義,傳揚生態文明思想。激發廣大觀眾特別是青少年探索自然的興趣和熱情,提升科學素養,增強生態(濕地)保護意識,引導廣大公眾形成“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科學自然觀。 [32] 
生命·濕地 生命·濕地

安徽省地質博物館展出內容

安徽省地質博物館館藏標本約4.5萬件,彙集了各種礦物、岩石、古生物化石及觀賞石和寶玉石精品等,其中安徽的隕石、巢湖魚龍化石、皖南恐龍蛋、恐龍骨骼、恐龍足印化石等尤其珍貴。這裏有安徽僅有的“天外來客”——石隕石,一塊於1994年來到廬江,一塊於1977年來到亳州。 [1] 
巢湖龍,全名為龜山巢湖龍,是產於安徽巢湖地區早三疊世地層中的一種已滅絕的海生爬行動物。它也曾被稱作安徽龍、陳龍。巢湖龍屬於體形較小的魚龍,成年個體身長達0.7米,因體型似魚又似蜥蜴而得名。它是目前世界上發現的最早的魚龍之一,自由徜徉於距今約2億4千萬年前(早三疊世)的海洋中。
巢湖龍 巢湖龍
莫氏硬度 6~6.5 ,比重3.38~3.49。
綠簾石為單斜晶系,晶體呈柱狀,柱面有條紋;集合體常呈粒狀。顏色呈各種不同色調的草綠色,隨鐵含量的增加顏色變深,玻璃光澤,底面解理完全 。
綠簾石 綠簾石
喜馬拉雅魚龍
喜馬拉雅魚龍是一種大型海生魚龍,全長約10米。頸部消失,長而尖的頭部與身體連成了一條線。肩部以後最為寬闊,然後向尾部縮小。尾鰭呈豎立的月牙狀。吻部細長,口中長滿了又大又尖的牙齒。眼睛大而圓,視覺及聽覺良好。
喜馬拉雅魚龍 喜馬拉雅魚龍
(以上參考資料來源 [10] 

安徽省地質博物館重要活動

2013年4月21日,由安徽省國土資源廳、安徽省地質博物館、安徽省地質學會、安徽省公益性地質調查管理中心、安徽省土地學會、合肥市國土資源局、安徽省觀賞石協會聯合在該館門前廣場,圍繞“促進生態文明、共建美麗中國”的主題,舉辦了一場廣場科普活動。 [11] 
2013年9月17日,安徽省地質博物館黨支部一行3人赴亳州市譙城區顏集鎮李溝村開展結對幫扶和共建活動。 [12] 
2015年4月19日,安徽省地質博物館圍繞“珍惜地球資源,轉變發展方式——提高資源利用效益”的主題,舉辦了多項活動。 [13] 
2016年4月17日,安徽省第47個世界地球日主題宣傳活動周在該館正式拉開帷幕。 [14] 
2016年4月23日,安徽經濟生活頻道《第一時間》欄目組來到安徽省地質博物館內開展“映山紅”愛心捐贈活動。 [15] 
2016年5月12日,國土資源部副部長、黨組成員,國家測繪地理信息局局長、黨組書記庫熱西·買合蘇提一行蒞臨該館考察調研。 [16] 
2016年5月21日,安徽省少工委、省地質博物館組織部分縣區與合肥的少年兒童結對互動,共同參加了2016年安徽省地質博物館科技活動周活動。 [17] 
2016年6月1日,安徽省地質博物館結合“兩學一做”學習教育活動,聯合鳳凰網安徽頻道組織開展“亮黨員身份、送愛心服務”--關愛自閉症兒童公益行動,給“星星的孩子”一個不一樣的“六一”兒童節。 [18] 

安徽省地質博物館科研成果

該館黃建東博士與中科院古脊椎與古人類研究所尤海魯研究員等合作在《古脊椎動物學報》以“安徽黃山中侏羅世蜥腳類恐龍一新屬種”為題的學術論文,這是該館在皖南地區中生代恐龍動物羣研究取得的重要成果。 [19] 
安徽省地質博物館何學智博士等在山西壽陽地區發現並報道了一種確切的大羽羊齒屬植物——闊葉大羽羊齒。這種植物發現於上石盒子組地層中,在時間上相當於卡匹敦期至吳家坪期。這是在山西省腹地首次發現確切的大羽羊齒屬植物,這一發現表明山西地區具有典型的華夏植物羣。通過研究發現,闊葉大羽羊齒對環境具有較強的適應能力,能夠在濱海沼澤及河流泛濫平原環境中生存。這一發現對研究大羽羊齒屬植物的分佈、生態習性提供了新的材料,同時也為探討晚二疊世華北板塊腹地的古氣候、古環境提供了新的證據。 [20] 

安徽省地質博物館所獲榮譽

2014年4月,該館在安徽省直團工委舉辦的省直“青年文明號”評選表彰活動中,被命名為“青年文明號”。 [21] 
2014年12月,該館被合肥市教育局命名為合肥市首批中小學生校外素質教育基地。 [22] 
2020年,安徽省地質博物館入選“第四批國家一級博物館名單”。 [3] 
2021年12月,入選自然資源系統2019—2020年度青年文明號候選集體名單 [23] 
2022年1月,安徽省地質博物館編著的“《恐龍旅社》系列繪本 ”入選2020年度自然資源部優秀科普圖書名單 [24] 
2022年3月30日,被命名為2021-2025年度第一批全國科普教育基地,有效期至2025年。 [26-27] 

安徽省地質博物館參觀信息

安徽省地質博物館開放時間

星期二至星期日9:00--17:00(16:00起停止取票、入場);星期一(除國家法定節假日外)閉館。
2022年春節期間安徽省地質博物館開放時間如下:2022年2月1日至6日(正月初一至初六)正常對外開放,2月7日(正月初七)閉館。 [25] 

安徽省地質博物館交通信息

新館:乘13路到平塘站下,向東直行200米到安徽文博園內安徽省地質博物館。
乘129路到安徽合肥體育中心下,向北直行600米到安徽文博園內安徽省地質博物館。
乘166路到安徽合肥體育中心站下,向西行100米至懷寧路再向北直行500米到安徽文博園內安徽省地質博物館。
參考資料
展開全部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