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安德烈·魯勃廖夫

鎖定
安德烈·魯勃廖夫,本名不詳,中世紀俄羅斯東正教聖像和壁畫畫家 。安德烈·魯勃廖夫是其成年時受洗成為修道士的教名,生活在蒙古韃靼人對俄羅斯統治的後期(Период Золотой Орды татаро-монголов)。受訓於莫斯科近郊的聖謝爾吉·拉多涅日斯基修道院(Троица-Сергиевый монастырь)。 [1] 
所處時代
中世紀俄羅斯
主要成就
中世紀最偉大的俄羅斯東正教聖像和壁畫畫家
主要作品
《報喜》
主要作品
《洗禮》
《耶穌誕生》
《奉獻節》
本    名
安德烈·魯勃廖夫

安德烈·魯勃廖夫人物

安德烈·魯勃廖夫拿着自己的作品 安德烈·魯勃廖夫拿着自己的作品
安德烈·魯勃廖夫(Andrey Roublyov ,俄文: Андрей Рублёв ) ( c.1360或1370至1427年或1430年1月29日 )被認為是中世紀最偉大的俄羅斯東正教聖像和壁畫畫家 。
很少有了解他的生平。現在還不知道他出生的地方。安德烈·魯勃廖夫可能住在莫斯科附近的謝爾蓋聖三一修道院,此時謝爾蓋·拉多涅日斯基已去世,拉多涅日的尼孔·拉多涅日斯基成為修道院院長(1392)。 從史書中,我們瞭解到,他在1370-1390年期間曾在莫斯科畫派的畫家團中學習和工作過。
第一次關於魯勃廖夫的記載是在1405年。他與希臘的狄奧法內斯(Theophanes)和戈羅傑茨(今卡西莫夫)的費奧凡·格列克和普羅霍爾(Prokhor)合作為莫斯科克裏姆林宮的的報喜大教堂裝飾聖像和壁畫。他的名字在畫家名單的最後,因為他神職最低(只是個普通修士),年齡最小。在修道院中,他潛心鑽研了同時代進步思想家,如修道院創始人謝爾蓋及其弟子的哲學著作,並有機會與他們直接交流。狄奧法內斯是一個移居到俄羅斯重要的拜占庭畫家,被認為是影響、教育魯勃廖夫的老師。
他與好友及一直的合作伙伴丹尼爾·喬爾內一道,在1408年為弗拉基米爾的聖母安息教堂繪過聖像和壁畫。當時最珍貴的作品,包括3幅禱告聖像畫以及1幅節日遊行專用聖像畫,被收藏在特列季亞科夫畫廊中。教堂西牆上以“可怕庭審”為主題的圖案,氣勢恢宏,部分壁畫得以保存至今。
安德烈·魯布廖夫流傳至今的節日遊行聖像畫共7幅:“報喜”、“洗禮”、“耶穌誕生”、“奉獻節”、“主易聖容”、“乞丐復活”、“進入耶路撒冷”。與其他畫師的作品相比,魯布廖夫的作品筆法綿軟、構圖和諧。在描繪福音場面時,他加入了個人的特殊理解,賦予了畫作靈性和人性的温暖。
據推測,禱告儀式聖像畫都是由魯布廖夫統一構思並在學生幫助下完成的。聖徒形象都是一羣睿智長者、心平氣和、品德高尚。其中以耶酥、先知聖約翰、聖保羅的形象最為豐滿。顯然,他們是魯布廖夫親自完成的。而節日遊行聖像畫中,他只創作了一幅——“昇天”。由此看來,魯布廖夫在這—時期創作的聖像畫,是對東正教拜占庭“弗拉基米爾聖母”形象進行的自由式模仿。聖母懷抱聖嬰,色調柔和,嫺靜纖美,流露出母性的光輝,她因為預感到愛子命運多舛而心生哀愁。
1918年,茲韋尼哥羅德發現了三幅禱告儀式聖像:“救主”、“天使長米哈伊爾”和“聖徒保羅”,估計是魯布廖夫在15世紀10年年代的作品,尤其出色的是“茲韋尼哥羅德救主”。據推測,畫家參與了茲韋尼哥羅德郊外薩維諾一斯托羅熱夫斯基修道院基督誕生教堂的裝飾工作。留傳至今的少量聖堂壁畫很有魯布廖夫的風格。
1424-1427年期間,魯布廖夫應修道院院長尼孔的邀清,與丹尼爾·喬爾內以及若干不知名的助手一道,在謝爾蓋聖三一修道院的聖三一教堂工作。他是教堂彩繪及聖像壁工程的負責人。教堂壁畫已經無跡可尋,只留下來3層高的聖像壁。
在此期間,魯布廖夫創作了三位一體聖像,它堪稱十五世紀世界繪畫藝術的瑰寶。這一聖像是魯布廖夫為紀念謝爾蓋·拉多涅日斯基而創作的。在庫利科夫戰役期間.謝爾蓋·拉多涅日斯基從精神上鼓舞了俄羅斯人民的士氣。在他的不懈努力下,內訌得以避免,俄羅斯大公們同仇敵愾,抗擊韃靼軍隊。這幅聖像畫珍藏在1411年建成的聖三一教堂中。
唯一被完全鑑定的畫作是他的聖像《三位一體》 (1410—1410),目前在莫斯科特列季亞科夫畫廊。這是根據早先被稱為《好客的亞伯拉罕》(説明創世記的聖像)創作的。 魯勃廖夫在畫面中去掉亞伯拉罕和莎拉的形像,並通過使用一種微妙的組成和變化的象徵意義的主題集中於神秘的三位一體。兩個傳統在魯勃廖夫的藝術裏相結合:最高的禁慾主義和經典的和諧拜占庭奇異的特點,他的畫總是和平與平靜。此後一段時期,他的藝術來被視為理想的教堂繪畫和東正教意象 。
在丹尼爾死後,安德烈來到莫斯科安德羅尼科夫修道院,1428年以前,他—直在完成自己的最後作品一一救主教堂的彩繪工作(如今只保留下很少部分)。1430年1月19日(這個日期仍然值得懷疑),他在安德羅尼科夫修道院與世長辭。
古俄羅斯的傑出畫師,包括季奧尼西,都深受魯布廖夫作品的影響。 在1551年召開的百條宗教會議上,魯布廖夫的聖像畫被定為典範。 自17世紀起,魯布廖夫在地方上被當作聖者崇拜。如今,他已正式成為全俄羅斯的聖徒,俄羅斯東正教會於1988年宣佈他為聖徒,每年1月29日和7月4(17)日,教會都會紀念他。
1959年,安德羅尼科夫修道院開設了安德烈·魯布廖夫紀念館,展出與畫家同時代的藝術品。
20世紀,為修復魯布廖夫作品、考證其藝術生平,人們做了大量工作。也因而形成了極具浪漫色彩的“魯布廖夫神話”。人們從瀰漫着匿名、禁慾、超個人主義之風的中世紀創作中,挖掘出這位具有英雄主意義色彩的畫家。
這一神話最完美的體現是安德烈·塔可夫斯基1966年拍攝的電影——《安德烈·魯勃廖夫》,以安德烈·魯勃廖夫為原型展現了這位藝術家的一生。影片中,當年歷史的極端嚴酷與畫家形象的温和形成廠強烈的反差。這表明他是“世界歷史人物”和“基督教作為公理在俄羅斯歷史上一個動盪時期的歷史特徵”。
1998年安妮·賴斯的恐怖小説《吸血鬼阿爾芒》寫了一名出生在俄羅斯的名叫安德烈年輕男子(他的姓氏沒有透露)。這個故事中的“安德烈”本人是一個著名的聖像畫家,他與歷史上的魯勃廖夫相似。

安德烈·魯勃廖夫電影信息

安德烈·魯勃廖夫基本信息

安德烈·魯勃廖夫 安德烈·魯勃廖夫
【譯 名】 安德烈·魯勃廖夫【片 名】 Andrey Rublyov
【年 代】 1966
【國 家】 前蘇聯
【類 別】 歷史/傳記/劇情/戰爭
【語 言】 俄語 / 意大利語 / 韃靼語
【片 長】 Soviet Union: 165 分鐘(re-edited version) / Soviet Union: 186 分鐘(re-edited version) / UK: 183 分鐘(2004 re-release) / 205 分鐘(original length) / UK: 145 分鐘(UK version) / Russia: 183 分鐘(Blu-ray)
【色 彩】 黑白
【導 演】 安德烈·塔可夫斯基 Andrei Tarkovsky
【編 劇】 Andrei Konchalovsky / 安德烈·塔科夫斯基
【攝 影】 瓦·尤索夫
【主 演】 Anatoli Solonitsyn / Ivan Lapikov / Nikolai Grinko / Nikolai Sergeyev / Irma Raush / Nikolay Burlyaev

安德烈·魯勃廖夫劇情簡介

《安德烈·魯勃廖夫》劇照
《安德烈·魯勃廖夫》劇照(16張)
15世紀初,韃靼人的鐵蹄踐踏着大公割據的俄羅斯大地,黎民百姓在大公的暴政下水深火熱,聖像畫家安德烈·魯勃廖夫就生活在這樣的年代。在大公的邀請下,魯勃廖夫前往莫斯科為教堂作畫。但在創作的過程中,魯勃廖夫卻對聖像內容產生了巨大的質疑,這種矛盾的心態使他聯想到現今俄羅斯民眾經受的磨難與自己為貴族服務的事實,最終,他毅然離開教堂回到了原先的修道院。
不久,魯勃廖夫被迫再度回到莫斯科進行聖像創作,但這次他卻親臨了所有俄羅斯人的苦難。大公的弟弟勾結韃靼人篡位謀反,弗拉基米爾城的居民被無辜殘殺,教堂在戰火中摧毀,畫家的眼中全是地獄的景象……魯勃廖夫再次陷入藝術與現實反差的困境,他又回到安德洛尼科夫修道院,將自己完全封閉,拒絕繼續作畫。
經過多年的反抗征戰,韃靼人的軍隊終於被趕出俄羅斯的大地。1423年,大公第三次邀請魯勃廖夫到莫斯科作畫,在一個鑄鐘少年的感染下,魯勃廖夫最終完成了《三位一體》的傳世名作。
參考資料
  • 1.    桂小虎著,西方繪畫史話,時代文藝出版社,2010.02,第54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