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列昂尼德·安德列耶夫

鎖定
列昂尼德·尼古拉耶維奇·安德列耶夫(1871—1919),20世紀初俄國小説家和劇作家。 [1] 
中文名
列昂尼德·安德列耶夫
別    名
列昂尼德·尼古拉耶維奇·安德列耶夫
出生日期
1871年
逝世日期
1919年
畢業院校
莫斯科大學
職    業
小説家,劇作家
代表作品
《沉默》《牆》《馬賽曲》《省長》《七個被判絞刑者的故事》等

列昂尼德·安德列耶夫生平簡介

列昂尼德·尼古拉耶維奇·安德列耶夫(1871—1919),本世紀初俄國小説家和劇作家。生於官吏家庭,1897年莫斯科大學法律系畢業,曾在地方法院供職。青年時代,他目睹社會黑暗、習俗愚昧,痛感生活無出路,產生悲觀思想,加之個性沉鬱,便經常酗酒,幾度想自殺。1905年,幾個革命者借他家聚會,他因此遭沙皇當局逮捕,被囚二週。獲釋後,他更趨消極、頹唐。第一次世界大戰時,他持沙文主義護國立場,不久又任資產階級報紙《俄羅斯意志》文學欄主筆,公開敵視十月革命。1917年,他僑居國外,兩年後客死芬蘭。

列昂尼德·安德列耶夫代表作品

安德列耶夫在學生時代就表現出對文學的愛好,十九世紀未開始發表作品。早期小説如《巴爾加莫特和迦拉斯卡》(1898)表現出對小人物的關注,曾受到高爾基的稱讚。本世紀頭一個十年是他創作的全盛時期,先後發表《沉默)(1900)、《牆》(1901)、《馬賽曲》(1903)、《省長》(1905)和《七個被判絞刑者的故事》(1908)等一系列著名短篇小説,此外還寫了許多劇本,其中《向星星》(1905)、《人的一生》(1906)、《飢餓國王》(1907)和《黑色假面具》(1908)等也是轟動一時的名作。

列昂尼德·安德列耶夫作品特點

他的小説和劇本,內容十分矛盾,一方面是對俄國資本主義社會的憤懣揭露,但看不到出路何在,一方面表現出對革命的一定的同情,卻又把革命者歪曲成強權政治的化身,總的基調是陰沉的。在藝術手法上。安德列耶夫堪稱別具一格。作家的多數作品都不是通過個性化的具體形象解剖現實,而是把人物當作某種勢力的象徵,用極度的誇張和強烈的色彩表現作者的主觀感受。安德列耶夫晚年囿於反動政治立場,終未能創作出稍有價值的作品。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