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安寧堡街道

鎖定
安寧堡街道,隸屬於甘肅省蘭州市安寧區,東接劉家堡街道、吊場街道、孔家崖道,南瀕黃河,西鄰沙井驛街道,北接皋蘭縣。轄區總面積17.5平方千米,2011年,轄區總人口15314人。 [1] 
明弘治十八年(1505年),屬蘭州安寧堡。清時,屬皋蘭縣安寧堡。1953年,為蘭州市第七區四鄉。1955年,更名安寧堡鄉。2004年11月,改為安寧堡街道。 [1]  2020年6月,安寧堡街道下轄11個社區。 [2] 
2011年,安寧堡街道工業總產值6.8億元,比上年增長89%,有商業網點414個,職工2498人,社會商品銷售總額達0.3億元,比上年增長6%。 [1] 
中文名
安寧堡街道
行政區類別
街道
所屬地區
甘肅省蘭州市安寧區
地理位置
東接劉家堡街道
面    積
17.5 km²
下轄地區
11個社區
政府駐地
倉院街54號
電話區號
0931
郵政區碼
730070
車牌代碼
甘A
人    口
15314人(2011年)

安寧堡街道歷史沿革

明弘治十八年(1505年),屬蘭州安寧堡。
清時,屬皋蘭縣安寧堡。
1953年,為蘭州市第七區四鄉。
1955年,更名安寧堡鄉。
1958年,為安寧公社安寧堡大隊。
1983年,改安寧堡村。
1984年,升為安寧堡鄉。
2004年11月,改安寧堡街道,將西路街道桃林路社區劃入安寧堡街道。 [1] 

安寧堡街道行政區劃

2011年末,安寧堡街道下轄桃林路、黃家灘、紅藝、南街、河灣、東門、東街、西街、桃林路9個居民委員會。 [1] 
2020年6月,安寧堡街道下轄11個社區:桃林路社區、黃家灘社區、南門社區、紅藝社區、東門社區、西街社區、東街社區、河澇坡社區、桃林社區、河山郡社區、蘭州經濟技術開發區高新技術產業園社區, [2]  街道辦事處駐倉院街54號。 [1] 

安寧堡街道地理環境

  • 位置境域
安寧堡街道東接劉家堡街道、吊場街道、孔家崖道,南瀕黃河,西鄰沙井驛街道,北接皋蘭縣。轄區總面積17.5平方千米。 [1] 
安寧堡街道

安寧堡街道人口

2011年末,安寧堡街道轄區總人口15314人,其中城鎮常住人口504人,城鎮化率32.9%。另有流動人口1988人。總人口中,男性7540人,佔49.2%;女性774人佔50.8%;18歲以下2756人,佔18%;18~35歲4004人,佔26.2%;35~60歲6253人,佔40.8%;60歲以上2301人,佔15%。總人口中,以漢族為主;有藏、回、維吾爾3個少數民族,共10人。 [1] 

安寧堡街道經濟

2011年,安寧堡街道有耕地面積0.4萬畝,人均0.4畝。農業總產值930萬元。主要經濟作物以蔬菜為主,蔬菜種植面積890畝。畜牧業以飼養牛、生豬、羊為主,生產肉類14.7噸,其中豬肉11噸,羊肉3.7噸;禽蛋30噸,鮮奶320噸。水果產量3319噸,主要品種有桃、棗,其中桃2905噸,棗290噸。 [1] 
2011年,安寧堡街道工業初步形成以精細化工和現代製造為主的工業體系。工業總產值6.8億元,比上年增長89%,有商業網點414個,職工2498人;集餐飲、休閒、旅遊為一體的綜合性服務體農家樂等新型商業業態發展迅速,社會商品銷售總額達0.3億元,比上年增長6%。 [1] 

安寧堡街道社會事業

安寧堡街道文化事業

2011年末,安寧堡街道有文化站1個;還有老年活動室、書法展覽室、圖書室等文化活動設施。地方特色民間藝術有蘭州鼓子、太平鼓舞、太平歌、蘭州舞獅、安寧刺繡、安寧剪紙等。 [1] 

安寧堡街道教育事業

2011年末,安寧堡街道有幼兒園1所,在園幼兒92人,專任教師4人;小學1所,在校生631人,專任教師41人,小學適齡兒童入學率100%;高職(專科)院校1所,在校生5216人。 [1] 

安寧堡街道醫療衞生

2011年末,安寧堡街道有醫療衞生機構1個;病牀54張,固定資產總值160萬元。專業衞生人員38人,其中執業醫師11人,執業助理醫師2人,註冊護士6人,醫療機構(門診部以上)完成診療0.4萬人次。 [1] 

安寧堡街道社會保障

2011年,安寧堡街道有城鎮最低生活保障户249户,人數544人,月人均135.8元;城市醫療救助6人次。農村最低生活保障户數253户,人數547人,月人均88元;農村五保分散供養2人;農村醫療救助85人次,支出12.1萬元;農村臨時救濟9人次。新增就業人員253人,有65名下崗失業人員實現了再就業,就業困難人員再就業25人。 [1] 

安寧堡街道交通

2011年,安寧堡街道已形成以公路為主的交通運輸方式,有北環路、藍科路等多條公交線路,201省道過境。 [1] 

安寧堡街道風景名勝

蘭州市安寧區仁壽山生態文化旅遊景區,4A級旅遊景區,位於甘肅省蘭州市安寧區劉沙公路,自明孝宗弘治十八年(1505年)起,在仁壽山上修建了祖師殿、藥王殿、天尊廟、財神廟等十八座廟宇,形成了每月初一、十五朝山進香,誦經揚道的道教文化和廟會民俗文化。 [3]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