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安家村

(山東省日照市山海天旅遊區兩城鎮安家村)

鎖定
安家村始建於明洪武年間,原名湖水村。安家村地處日照市與青島市黃島區(原膠南市)交接,濱臨黃海,現管轄三個自然村(安家村一村,安家村二村,安家村三村)。村經濟以農業及水產養殖為主。
中文名
安家村
下轄地區
安家村一村,安家村二村,安家村三村
經    濟
農業及水產養殖
始建於
明洪武年間

安家村安氏發源地

日照安氏由來:原籍東海。明朝洪武初年(相傳系洪武二年)我們的始祖母張氏攜二世祖文詩、文禮公,由東海遷至日照的湖水村。(即以後之安家村)當時始祖母攜子遷居日照的原因,固無史籍可考,據推想可能由於明朝開國之初,江淮一帶戰亂頻仍,饑荒嚴重,所以才逃離家鄉,北上謀生和避難。
二世祖文詩公,在日照居住不久,就遷往莒州,又從莒州轉遷淄川。現在淄川的安姓,很可能就是文詩公的後代。
二世祖文禮公,隨侍始祖母留居日照。娶賈氏生二子:長子福忠,次子福祥。福忠公和福祥公,就是我們的三世祖。兩位三世祖,又各娶妻生子,人口日繁,家道小康,從此我們安氏在日照才算正式安居立業。生活安定之後,乃教子孫讀詩書,傳至六世、七世,到了明朝的萬曆年間,安氏讀書之人日多,算得上是詩書門第,而成為日照的大族了。
日照安氏十五世以上,無統一之行輩,且命名多用單字。清道光十一年五修族譜時,議定合族行輩統一用字。自十六世始為「曰」字輩,其順序為:「曰為茂鬱豐,伯仲久長增,金祺華麗象,榮耀景加興」二十字。光緒十五年六修族譜時,發現每世限用一字,同輩同名者甚多,乃於「曰」、「為」而下,亦即自十八世起,每世增加一字,命名時可任意選用。其順序為「曰為賢可寶,傳述利以貞,慎修昭正式,衍澤慶有功」。民國十九年七修族譜時,安氏丁口已逾數萬。每世只限二字,仍感不敷應用,遂議定自十八世起,每世增加為四字。例如「賢才培茂」,同為十八世,「鬱乃可宏」,同為十九世,其餘類推。下列之四字句共十八句,末句為「興起功成」,即安氏之三十五世也。
賢才培茂,鬱乃可宏,豐寶熙良,傳在百從,述作中繼,肇利久清,建以常基,增爾元貞,效金慎言,修其箴名,光華克昭,美麗正廷,象舉式全,延善敦榮,德澤普耀,景慶昇平,有志加益,興起功成

安家村教育

安哲學校
學校內有安哲紀念館
安哲:原名豐鐸,字建亭。今日照市東港區兩城鎮安家村人。“日照暴動”主要領導人之一,中共日照黨組織的主要創始人。

安家村日照舉人錄

日照市政協委員會組織編寫的《日照舉人錄》一書中所錄入的安氏舉人全部出自安家村
安重,字顒(yu)若,號生白,安大觀父,七世,日照市兩城鎮安家村人,父節備公為諸城令寧嘉佑枉法笞責,因氣而卒,節備公妻萬氏,攜重撾登聞鼓,告佑抵罪。當是時也,重布衣,年十三歲,尚在髫(tiao)齡,科臣奏謂佑固當罪,而重以百姓而告,縣令不可獨全,疏奏明神宗,御筆親批,略雲"重為父報仇,乃孝子仁人事也,姑存以風厲天下,爾等何得多言,遂抵佑罪"。時人以為安重了得。弱侯焦竑(hong)公贊萬氏雲"前有呂母,後有安母。"安重後從焦竑學,奮志苦讀,雖盛暑隆冬,流金折膠,弗輟也,萬曆三十四年(1606)中丙午科舉人,萬曆三十五年丁未科聯捷三甲三十四名進士,先任兵部觀政,再任直隸大名府大名縣令,蒞任九月,政績卓著,以賑饑勞瘁,三十二歲卒於任所,崇祀大名縣名宦祠,入日照鄉賢祠。以子大觀貴誥贈奉直大夫、鴻臚寺右丞,加二級,妻李氏贈宜人。著有《忍性篇》一卷。其墓在縣北北湖裏。
其次子安大觀(1603—1689),字賓五,幼聰穎,順治初取諸生,德行素著,儀度端方,十二歲隨父任大名縣,父母相繼歿,千里扶柩,倍歷艱辛。兄弟相友恭,與人尚義氣。明季山東盜起,後習武,技大進,毀家業,辦團練,以"兼濟天下"為號令,征戰膠東,率千餘人解除膠州之圍,戰功赫赫。入清之後得順治帝重用,由拔貢入國子監,擢鴻臚寺序班,順治四年升鴻臚寺右丞,加二級,誥授奉直大夫。年逾古稀,束裝歸裏,讀書課子孫,後學矜式焉。參修順治十四年《日照安氏族譜》,併為作序。崇祀鄉賢祠。妻程氏、徐氏封宜人。見《青州府志》、《日照縣誌》、《日照安氏族譜》、《欽定古今圖書集成》等。
安煥,字復旦,號默齋,安允中子,安氏九世,日照市東港區兩城鎮安家村人,順治五年(1648)戊子科舉人,敕封文林郎。順治六年己丑科聯捷二甲第二十二名進士,改翰林院庶吉士,散館授翰林院編修。官至江西布政司右參議,廣信道右參議,江西湖東兵備道。學博識廣,工文翰,著有文集《星聚堂小品》。順治十四年丁酉孟夏撰《日照安氏族譜·序》。其父安允中,字衷一,庠生,以子安煥官敕封文林郎、國史館編修。妻董氏封孺人,安煥妻孫氏、丁氏俱封孺人。其父後封未知。見《日照縣誌》、《日照安氏族譜》等。
附:安煥撰順治《日照安氏族譜》序
凡民之有族也,所以明有親也,族之必有譜也,所以明有尊也,自世卿廢而大宗之禮絕,今民間所存小宗之禮也。小宗之禮,五世而親盡,親盡而服絕,非大祭喪大慶會不相往來,反不如尋常婚媾之戚,交盟握手之歡,得以時通問伸情好者也。夫一族之內,萬有不齊有富而貴者,有貧而賤者,有知而賢者,有愚而不肖者,有盛而存者,有衰而亡者,究所從出,猶然一父之子耳。今有人焉,生子數人則為親愛之,曰:"是吾子也。"生孫數人則為親愛之,曰:"是吾子之子也。"而數傳而後,至有不相往來者,則人之所大懼也。故貴賤貧富知愚賢不肖,盛衰存亡統而系之於族。明有本也,物莫不本於天,人莫不本於祖,親親之義也。夫族遠而無以紀之,則散族分而無以屬之,則亂族蕃而無以別之,則僣(tie)至於僣則亦路人而己。
古人之防僭(jian)也,名以命之,物以章之,數以紀之。庶人之家,無所謂物與數所恃者名耳,夫人生而予之名,卒哭則諱故名子,不以國,不以日月山川,所以為人子地也。迨數傳而後,有問其高曾之名而茫然不知者矣,且有名其高曾之名而恬焉不怪者矣,是小加大少陵長之漸也。則烏可以不譜?譜者示有紀也,示有屬也,示有別也,蓋防微杜僭,尊尊之義也。予安氏先世居東海,遠不及紀,自明洪武初來於日照東鄉之龍汪裏。自始祖暨今傳十餘世,而族日益大,見丁三百餘,甲第二人,貢三人,武舉二人,廩八人,增附在庠者五六十人,闔邑稱望族。其間即不無貴賤貧富,知愚賢不肖盛衰存亡之不齊,而自始祖視之,猶然一父之子耳。予嘗靜觀深念,慨然有悟於吾祖宗之甚愛其子孫者至深且厚,而富與貴不與焉,昔者卻氏之侈也,至昭而忽諸欒氏之儉也,及懷而僅存,而祖宗之與子孫,則未有不甚愛其富貴者,迨富而漸於侈,貴而流於驕,雖祖宗亦有不能愛其子孫之一日,故既盈而覆,何如使之勿盈。楊子曰:炎炎者滅,隆隆者紀,觀雷觀火,為盈為實,高明之家,鬼瞰其室,故害盈福謙,鬼神之道也。持盈守謙,人之道也。今吾祖若宗之,甚愛其子孫者,亦必有道矣,以得意者快其前,即以失意者懷於後,以憂患者策其始,亦旋以康吉者報於終,福來若吝,而禍至不酷,循環倚伏,若響應然,即數世以來閒有達者卒之,上無權寵顯貴以張其威,下無交遊聲譽以廣其勢,內無紛華謠奢以蕩其心,外無豪宕氣俠以矜其志,是以俗尚儉約,人敦質素,秀者習詩書,樸者勤稼穡,富者知禮節,貧者足衣食,其遷善也。大率能自遠其補過也,大率能不遠,豈其天性然與,抑吾祖若宗實陟降,而左右之以致此,宜其歷兵火經蕩析,而保聚如一日也。授之剞劂,以志可久。而予以是春倦羽初還適,當譜告成之日,一展閲間,秩秩乎方今聖治熙洽,民物康阜,吾族襲累葉之庥衍,至之廢而使世系無稽,名稱多謬,其不亦大負吾祖若宗甚愛其子孫之意乎?乃先世所傳,僅存草冊,或缺而不載,或略而不詳。丁酉春,吾弟佩毅然以修輯為己任,用是博採舊聞,慎諮高年,一派之分,必詳源流,一名之誤,必訂同異。其有序也,翼翼乎其有倫也,藹藹乎其有志也,油油乎其有慕也。其統冠以始祖,而以列祖從之,其分冠以列祖,而各以列祖之所出從之,儼然一先大王父之位其上,而羅孫子於在旁,有發皤皤然,有齒茁茁然,有髫垂垂,有襁累累,然其為鬼耶,依然大享合食之義,其為人耶,不忘引年讓齒之節,蓋尊尊而親親敦睦之道在是矣。竊喜是譜不紀遠而紀近,無事高引上世神明之祚以滋荒陋,不徵虛而徵實,不必旁搜異國門胄之裔,以飾傳聞,質而直信而不誣。庶幾,吾祖若宗甚愛其子孫之意,猶有存焉。夫祖若宗之甚愛其子孫,當吾世既食其報矣。然則當吾世將欲甚愛其子孫,其亦何以愛之,與吾安知後之譜今不猶今之譜昔與。
順治十四年歲次丁酉孟夏之吉賜進士出身內翰林國史院庶吉士編修敕封文林郎江西布政使司分守湖東道右參議九世孫煥薰沐謹序
安佩,日照市兩城鎮安家村人,順治八年(1651)辛卯科武舉人。工文翰,主修順治日照《安氏族譜》,安煥為作序。見《日照縣誌》、《日照安氏族譜》。
安燝(jing),日照市兩城鎮安家村人,順治十一年(1654)甲午科武舉人。考:一説安,又説安埠,皆有誤。見康熙十一年《日照縣誌》。
安(kuang),九世,日照東港區兩城鎮安家村人,康熙十一年(1672)壬子科順天鄉試拔貢舉人,候選知縣,授職陝西西安府三水縣知縣。康熙十三年歲次甲寅孟秋為《日照安氏族譜》作序。其第四女嫁候選訓導丁石錯為妻。見《日照縣誌》、《日照安氏族譜》。
附: 安撰康熙十三年《日照安氏族譜·序》
予安氏之族由來舊矣。族之有譜,則自順治丁酉始,丁酉距今才十八年耳,而吾族之衣冠日益盛,子孫支庶日益繁衍,蓋月異而歲不同已,倘不復舉,而更定之,保無有諮其缺略者乎。然而,昔之為譜易,今之為譜難,昔之為譜也,主於創,今之為譜也,主於因,創則不嫌於偶略,因則不厭其過詳。吾族之聚居於茲者實繁,有徙而其散處於四方者,亦復不少,一旦創舉而譜之而詳,固見吾族之有人,譜之而不盡詳,亦見吾族之甚大。今之為譜也,則不然,詳近而略遠,不可也;詳親而略疎,不可也;詳富貴而略貧賤,詳父族而略母家,尤不可也。同為一祖之孫,而大宗小宗,務令本支之不紊,共為一父之子,而嫡出庶出又必考核之至明,如是而欲其纖悉靡遺也,蓋戛戛乎其難之。吾兄儼慨然以身任其事,不憚家詢户問,而付諸剞劂,期於展卷瞭然,分支別派,各有攸屬,是不徒見吾族之大,而又足見吾族之大,而有統也。雖然,吾竊有議焉,名與字詳矣,而禮可不詳,與吾族邇來凡有喪勿論,男女尊卑,五七必舉公奠是禮之以義起者也,是昔之所略,而今之所詳者也。至於始祖塋,竟終歲而不一祀,即間有祀者,亦不過一二家揆之,仁人孝子之心果如是乎?禮當於歲終出一公單,斂分金以辦祭品,約期畢至,一以修禋祀之儀,一以講同姓之歡否,則略典禮而詳名字,則是今之有譜,何異於昔之無譜,今之詳於譜,何異於昔之略於譜也。
可勝道哉,可勝道哉!
康熙十三年歲次甲寅孟秋之吉壬子科順天舉
人陝西西安府三水縣知縣九世孫爌薰沐謹序
安克寬,字敬五,號樂園,日照市兩城鎮安家村人,雍正四年丙午科舉人,雍正五年(1727)聯捷丁未科三甲第四十七名進士。官户部江南清吏司主事,山西平定直隸州知州,誥授奉直大夫。工於校勘之學,又工書法。見《日照縣誌》、《日照安氏族譜》。
安本,安學賢子,日照市人,乾隆二十一年(1756)丙子科舉人,官廣寧知縣,韶州府通判,敕封文林郎。父安學賢以子職敕封文林郎,母牟氏、妻牟氏俱封孺人,可見其與日照望族牟氏世代為親,關係密切。見《日照縣誌》、《日照安氏族譜》。
安樽(撙),日照市人,乾隆二十七年(1762)壬午科舉人。見《日照縣誌》。
安林,字西峯,號鶴村,日照市人,乾隆五十四年(1789)己酉恩科舉人。天姿超雋,詩品清雅,著有《鶴村詩集》傳世,亦有文載入清代日照徐樹敏編《海曲賦鈔前集》。工書法。見《日照縣誌》、《海曲賦鈔前集》。
安苓,字懷西,日照市人,嘉慶十五年(1810)庚午科舉人。篤學工書,精研於《易》,纂匯成編。工詩文,善著述,著有《消夏稿》、《耐冬草》、《西湖草堂塾課》等,亦有文載入清代日照徐樹敏編《海曲賦鈔前集》。見《日照縣誌》、《海曲賦鈔前集》。
安鑌(1799—1866),原名礪金,字冶亭,號鐵樵,又號研山,安枋孫,安邦憲子,十五世,日照市兩城鎮安家村人,增生,其先代多達者,詳見郡縣誌。兄弟五人,公居仲,自幼失恃,六歲母秦太恭人見背,哀泣毀瘠。出於天性,事繼母丁太恭人色笑藹然,從無拂意。八歲就外傅,十七游泮池,未冠入邑庠,道光八年(1828)中戊子科舉人,中年家庭多故,勵學愈堅,遲二十年登賢書,道光二十年(1840)高中庚子科三甲第六十名進士,任工部屯田司主事,留部冬曹,供職維謹。公性淡雅坦直,恥於奔競,以求進故。又二十年,咸豐十年(1860)庚申,始遷升營繕司員外郎,兼都水司行走,料估所事務,木倉監督,加七級,賞加四品銜,截取知府,誥授奉直大夫,晉授中憲大夫。事蹟載邑乘人物誌。年事益高,宦情益淡,遂掛冠歸里,優遊林下以終焉。
公之始仕也,當道諸鉅公欽其德,望慕其才學,競相結納,引為同氣。使公稍資攀援,高爵不難立致,而公則處之以和,裁之以義,絕不幹之以私,以視馳騖(wu)營逐者,其清濁果何如耶。公孝友純篤,前後迭遭先大夫先恭人大故,哀毀骨立,幾不欲生。兄弟同堂,怡然藹然視,六十年如一日。交人坦易,作布衣歡,人有急難,以身任之,故居鄉立朝,鹹多推重。承祖父遺澤,以濟物為心。年飢,出粟全活甚眾。咸豐三年(1853)癸丑春,乞假歸省,值絲山開礦釆銀,地方不靖,公毅然出為調濟,眾賴以安。筮仕以來二十餘年,淡泊自甘,每以濟貧拯危為己任。牟衍騋公之任山西,資斧不給,代借二百餘金,彼不言報,公亦不言,德也。雙坡鄧公出守饒州時,捻匪擾亂,道路梗塞,舉家留部,清苦異常,後其夫人及其少君相繼棄世,所有殮葬費,公一身當之。同部程公秋闈罣(gua)誤,眷口滯京,囊空如洗,公為倡功,程氏老幼得旋歸部。內書史舞弊,虧銀若干,例應同官賠補,諸公有難色,公乃獨任,一時廉直之名遍聞京師。他如鄉里戚族間,有所假貸,無不如願,並不計其能償與否,實乃慮淡物輕,可行可止。
安鑌家藏古玩墨寶清冊解組歸田,持身以孝,處事以和,優遊杖履。遂於莊東鑿一小池,遍植紅白蓮花,時邀昆仲攜酒煮茗,嘯詠終日,鄉人豔稱"五老會"焉。著有《鐵樵課存》行世。主修族譜,並於同治五年丙寅孟秋為同治《日照安氏族譜》作序。卒於同治五年丙寅十一月二十五日戊時,享年六十七歲。祖安枋、父安邦憲以安鑌誥封中憲大夫,祖母丁氏、母秦氏丁氏、妻二丁氏均封恭人。叔伯安邦哲以安鑌誥封奉政大夫,伯母劉氏、丁氏、李氏封宜人。弟安鍊(lian)以兄貴誥封朝議大夫,弟妻鄭氏、李氏封恭人。見光緒《日照縣誌·人物誌》、《日照安氏族譜》、安鑌書法墨跡、安鑌家書信札。
安松舟,日照市人,光緒二年丙子科舉人。見光緒《日照縣誌》。

安家村所獲榮譽

2021年12月,入選第二批山東省景區化村莊公示名單。 [1]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