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安妮

(英格蘭國王詹姆斯一世的妻子)

鎖定
丹麥的安妮(英語:Anne of Denmark;丹麥語:Anna af Danmark;1574年12月12日-1619年3月2日)以丹麥語發音譯為“安娜”。1589年8月20日與蘇格蘭國王詹姆斯六世結婚,併成為蘇格蘭王後。後因詹姆斯於1603年3月24日成為英格蘭及愛爾蘭國王詹姆斯一世,而使安妮自然而然的成為了英格蘭及愛爾蘭王后。
安妮是丹麥國王弗雷德裏克二世的次女,與詹姆斯一世育有三名子女活過了幼年,其中包括未來的英格蘭國王查理一世。她個性獨立,當她和詹姆斯因兒子亨利·弗雷德裏克的監護權和處理她的朋友比阿特麗克斯·魯思文而產生矛盾時,她會主動利用蘇格蘭的政治派系達到其目的。安妮曾經深愛着詹姆斯,但最終兩人的感情走向破裂,並且分居——但仍互相尊重,並且保有一定的感情。
1603年移居英格蘭之後,安妮的精力從政治的派系鬥爭轉向藝術,建造了一座宏偉的私人宮廷,並且主辦了歐洲最奢華的文化沙龍。1612年後,她的身體狀況開始惡化,開始逐步退出宮廷生活的中心。雖然史書記錄説她一直信仰着新教,但有證據表明,她在生命的某個階段中(1601年前),改信了天主教。歷史學家歷來批評安妮無足輕重、輕浮、自我放縱,然而,最近有學者對其進行了重新評價,認為她是一個自信獨立的女性,特別是對詹姆斯一世時期的藝術發展作出了巨大的推動。 [1-4] 
中文名
安妮
外文名
英語:Anne;丹麥語:Anna
出生日期
1574年12月12日
逝世日期
1619年3月2日
出生地
丹麥王國斯坎訥堡自治市斯坎訥堡城堡

安妮早年經歷

安妮於1574年12月12日在丹麥王國日德蘭半島的斯坎訥堡城堡出生。安妮的出生對她的父親丹麥國王弗雷德裏克二世來説並不算好消息,因為不是男性繼承人。但安妮的母親梅克倫堡-居斯特羅的索菲當時只有17歲,三年後,她生下了未來的丹麥國王克里斯蒂安四世。安妮和姐姐伊麗莎白被送到居斯特羅由她們的外祖父母梅克倫堡公爵夫婦撫養。其父弗裏德里克國王因其在丹麥宮廷內大擺宴席,酗酒和胡行亂鬧(包括婚外情)而臭名昭著,與不安定的丹麥宮廷相比,居斯特羅為安妮的童年早期提供了樸素而穩定的生活。克里斯蒂安也被送到居斯特羅撫養,但在兩年後的1579年,丹麥樞密院成功求得讓克里斯蒂安返回丹麥,安妮和伊麗莎白也一起跟隨弟弟回國。 [1] 
安妮在丹麥享受着親密幸福的家庭教養,這主要還得歸功於索菲王后,她曾親自照料患病的孩子。來自歐洲各地的求婚者都向安妮和伊麗莎白求婚,其中包括蘇格蘭國王詹姆斯六世,他認為丹麥是一個進行過宗教改革的王國,也是一個有利可圖的貿易伙伴。 [2]  除此之外,詹姆斯還很有可能迎娶胡格諾派教徒納瓦拉國王亨利三世(後來的法國國王亨利四世)的妹妹凱瑟琳·德·波旁,雖然凱瑟琳比他大八歲,但她受到英格蘭女王伊麗莎白一世的親睞。 [3]  起初,蘇格蘭大使中意弗雷德裏克的大女兒伊麗莎白,但弗雷德裏克已將伊麗莎白許配給不倫瑞克公爵海因裏希·尤利烏斯,他反而向蘇格蘭人保證:“對於次女安娜,如果國王確實喜歡她,他應該擁有她。” [1] 

安妮訂婚

安妮的父親弗雷德裏克國王於1588年去世,作為媒人,她的母親索菲比弗雷德裏克國王更加盡心盡責。索菲克服了談判過程中有關嫁妝金額和奧克尼羣島歸屬權的僵持點,雙方於1589年7月簽署婚姻契約。安妮本人似乎對這場婚事激動萬分。1589年7月28日,英國密探托馬斯·福勒報告説安妮“深愛着國王陛下,對安妮來説終止(婚約)可以説是等同死亡,她已經用各種方式很好證明了她的愛意,這是陛下無以回報的。”福勒旁敲側擊地指出,詹姆斯喜歡男人勝過女人,此事將會對14歲的安妮隱瞞。當三百名裁縫為安妮縫製婚紗時,她則一心一意地為未婚夫的襯衫刺繡。無論傳言的真相是什麼,詹姆斯需要一場王室婚姻來延續斯圖亞特家系。1589年8月20日,安妮與詹姆斯的代理婚禮在克倫堡宮舉行,儀式以詹姆斯的代表第五代馬里斯切爾伯爵喬治·基思挨着安妮坐在婚牀上結束。 [1]  [2]  [4] 

安妮結婚

安妮在10天內啓航前往蘇格蘭,但她的船隊被一連串的不幸事件困擾,最後被迫返回挪威海岸。隨後,安妮在馬里斯切爾伯爵和其他蘇格蘭及丹麥大使的陪同下經陸路前往奧斯陸請求庇護。9月12日,丁沃爾勳爵抵達利思,報告説:“他和王后的船隊一起走了三百英里,一場大風暴將他與船隊分開:人們擔心王后在海上有危險。”驚慌失措的詹姆斯呼籲全國禁食和公眾祈禱,並在福斯灣守望安妮的到來。他寫了幾首歌,其中一首把當時的形勢與赫洛與勒安得耳的困境相比。他還派了一支搜索隊帶着一封他用法語寫給她的信去尋找安妮。 [3]  [5-6]  10月,詹姆斯得知丹麥人為了過冬而關閉了渡口,在維爾森所説的“他一生中僅一浪漫的插曲”中,詹姆斯帶着三百名強壯的隨從從利斯啓航親自去接他的妻子安妮,並於11月19日抵達奧斯陸。根據蘇格蘭人的描述,他“全力以赴地”來到安妮面前,消解了安妮的怒氣,並以蘇格蘭禮節給了她一個吻。 [1]  [4] 
1589年11月23日,安妮和詹姆斯在奧斯陸的老主教官邸正式結婚。為了讓新娘和新郎都能聽懂,利斯牧師大衞·林賽用法語主持儀式,把安妮描述成“一位既虔誠又美麗的公主……她對陛下非常滿意。”慶祝活動持續了一個月,12月22日,詹姆斯帶着50名隨從在埃爾西諾的克倫堡宮拜訪了他的新親戚,新婚夫婦在此地受到了12歲的克里斯蒂安四世國王、索菲王太后和克里斯蒂安國王的四位攝政王的歡迎。這對夫婦於3月7日繼續前往哥本哈根,參加了安妮的姐姐伊麗莎白與不倫瑞克公爵海因裏希·尤利烏斯的婚禮,兩天後,他們乘坐修補過的“基甸號(Gideon)”前往蘇格蘭。兩人於5月1日抵達利斯河。在詹姆斯·埃爾芬斯通用法語發表歡迎演説後,安妮待在國王的軍火庫(King's Wark)內,詹姆斯則獨自去教區教堂聽帕特里克·加洛韋德佈道。五日後,安妮乘坐一輛從丹麥帶來的純銀馬車進入愛丁堡,詹姆斯騎着馬並排而行。 [1]  [3]  [4] 

安妮加冕

1590年5月17日,安妮在荷里路德宮亞貝教堂加冕——這是蘇格蘭歷史上舉行的首個新教加冕禮。在7小時的儀式中,馬爾伯爵夫人為安妮解開長袍,主持儀式的牧師羅伯特·布魯斯將“一定量的油”倒在“她的胸部和手臂上”,以此為她受膏讓她成為王后(蘇格蘭教會的牧師強烈反對加冕禮中的這一程序,他們認為這是異教徒和猶太教徒的儀式,但詹姆斯堅持認為這一儀式可以追溯到《〈聖經舊約》)。國王將王冠交給大臣梅特蘭,梅特蘭再把王冠戴在安妮頭上。隨後,安妮宣誓捍衞真實信仰和神崇拜,並“蔑視和經受住所有天主教迷信以及任何違背聖言的典禮和禮節。” [1]  [2]  [3]  [4] 

安妮王后生涯

據各方面記述,詹姆斯起初被他的新娘迷住了,但他的迷戀很快就消失殆盡,並且這對夫婦經常爭執不下,不過在剛結婚的那幾年,詹姆斯似乎總是帶着耐心和鍾愛之情對待安妮。在1593年至1595年期間,詹姆斯與安妮·里昂有戀愛關係,他在詩中將安妮·里昂稱作“我的情婦和我的愛人”;並且安妮自己有時也會成為流言蜚語的對象。在《Basilikon Doron》一書中(該書創作於1597年至1598年期間),詹姆斯把婚姻描述為“世上最大的幸事或慘事,這會降臨到每個男人身上。”自從結婚的第一刻起,安妮就承受着為詹姆斯和蘇格蘭生育繼承人的壓力,但是,隨着1591年和1592年的流逝,安妮沒有任何懷孕的跡象,這使長老會重新開始詆譭詹姆斯鍾愛男性。當安妮於1594年2月19日生下她的第一個孩子亨利·弗雷德裏克·斯圖亞特時,公眾得到了極大的安慰。 [2]  [3]  [4] 

安妮爭奪撫養權

安妮很快意識到,她在照顧兒子方面沒有發言權。詹姆斯將他的前保育員海倫·利特爾任命為育兒室負責人,海倫將亨利安置在詹姆斯自己的橡木搖籃裏。最令安妮痛苦的是,詹姆斯按照蘇格蘭王室的傳統,堅持要讓亨利在馬爾伯爵約翰·厄斯金的監護下在斯特靈城堡生活。1594年底,安妮展開了一系列激烈的活動來爭奪亨利的撫養權,她招募了一批支持者,其中包括蘇格蘭御前大臣約翰·梅特蘭。詹姆斯擔心安妮可能會竭盡全力,他以書面形式正式通知馬爾伯爵決不允許把亨利交給任何人,除非有他親口下達的命令,“因為在我兒子的保證人中有我的保證人”,即使他本人過世,也不準把亨利交給王后。安妮要求將此事交由委員會裁決,但詹姆斯不肯。詹姆斯讓安妮為此事動怒和流淚,當眾失態後,安妮變得極為心煩以至於她在1595年7月流產。此後,安妮表面上放棄爭奪撫養權,但人們認為此事對他們的婚姻造成了永久性傷害。1595年8月,約翰·科爾維爾寫道:“除了被狡猾的掩飾掩蓋的潛藏仇恨,國王和王后之間什麼也沒有,他們都有意冷落對方。”儘管如此,王后又為詹姆斯生了6個孩子。 [1]  [3] 
隨着伊麗莎白一世的離世,安妮看到了一個遲來的機會,當詹姆斯帶着馬爾伯爵前往倫敦繼承英格蘭王位時,安妮於1603年取得了亨利的監護權。當時,身懷有孕的安妮帶着一羣鼎力相助的貴族突襲了斯特靈城堡,一心想把9歲的兒子亨利帶走,她已經與兒子5年未見。但馬爾伯爵的妻子和兒子只允許她帶不超過兩個隨從進入城堡。守衞的冥頑不化讓安妮大發雷霆,導致她再度流產:根據大衞·考爾德伍德的説法,她“氣沖沖地上牀睡覺,於5月10日失去了孩子。”當馬爾伯爵帶着詹姆斯的指示(即讓安妮前往英格蘭王國與他匯合)返回蘇格蘭時,安妮寫信告訴詹姆斯,她拒絕這樣做除非允許她獲得亨利的監護權。歷史學家波琳·克羅夫特描述的這種“強有力的母性行為”最終迫使詹姆斯服輸,儘管詹姆斯在寫給馬爾伯爵的信中將安妮的行為描述為“任性囂張”。 [1]  [2]  [3]  [4] 
不幸流產的安妮在度過了短暫的康復期後,按時與亨利王子一同南下。他們的南下之旅在英格蘭引起了轟動,安妮·克利福德夫人記錄到,她和她的母親為了見王后急忙殺了三匹馬,當詹姆斯在温莎附近與安妮見面時,“有無數的貴族和女士,和一個我認為將永遠不會再見到的如此龐大的宮廷。” [4] 

安妮婚姻摩擦

觀察家經常注意到安妮和詹姆斯之間夫妻關係不和的事件。在1600年所謂的高裏陰謀中,年輕的第三代高裏伯爵約翰·魯思文及其弟弟亞歷山大·魯思文因一次針對國王的所謂的襲擊被詹姆斯的隨從殺死。結果導致他們的姊妹,在安妮身邊擔任宮廷女侍的比阿特麗克斯·魯思文和芭芭拉·魯思文被解僱。懷孕5個月的王后拒絕下牀,除非她們被恢復原職,安妮在牀上呆了兩天,也拒絕進食。當詹姆斯試圖命令她時,安妮警告他要慎重對待她,因為她不是高裏伯爵。詹姆斯暫時通過請一位著名的雜技演員給她帶來娛樂以平息她的怒氣,但安妮從未放棄,並且在接下來的三年內,安妮對魯思文家族的頑固支持被政府視為安全問題,給予了足夠的重視。1602年,在發現安妮把比阿特麗克斯·魯思文偷偷運到了荷里路德後,詹姆斯盤問了整個宮室;1603年,詹姆斯最終決定給比阿特麗克斯·魯思文200英鎊的退休金。 [1]  [7] 
1603年,這對夫婦就計劃組建安妮的英格蘭宮室一事發生衝突。安妮收到消息,“陛下認為她持續不斷的任性非常可憎。”相應地,安妮也厭惡詹姆斯酗酒:1604年,她向法國使節傾訴道,“國王喝那麼多酒,導致疾病纏身,我期待早日看到惡果。”1613年,安妮在打獵時射殺了詹姆斯最喜歡的狗,引發了一場短暫的衝突。起初,詹姆斯怒不可遏,隨後為了紀念那隻叫“寶石”的狗,詹姆斯將一顆價值2000英鎊的鑽石送給安妮,才使事情得以化解。 [1]  [2] 

安妮分居生活

在倫敦,安妮採取世界性的生活方式,但詹姆斯更喜歡逃離首都,經常呆在他位於羅伊斯頓的狩獵小屋。安妮搬進了格林尼治宮,隨後又移居薩默塞特府,後被安妮更名為丹麥府。1607年以後,她和詹姆斯很少住在一起,當時,她已經生了七個孩子,並且至少流產了三次。1607年,安妮的最後一個孩子索菲亞在出生時勉強存活,但她僅活了一日,此後,安妮決定不再生育,此舉可能擴大了她和詹姆斯之間的鴻溝。安妮與詹姆斯的長子亨利於1612年離世,年僅18歲,可能死於傷寒;他們的女兒伊麗莎白於1613年4月在與普法爾茨選帝侯弗里德里希五世結婚後前往海德堡;這使捆綁安妮和詹姆斯的家庭紐帶被進一步削弱。亨利的離世對安妮的打擊尤為沉重,有人勸威尼斯大使不要向安妮表達慰問,“因為她不忍説起此事,每回憶起此事她都會淚水漣漣和唉聲嘆氣。”從此以後,安妮的健康狀況不斷惡化,她退出了文化活動和政治活動的中央舞台,於1614年舉行了最後一次假面舞會。安妮對詹姆斯的影響明顯減弱,因為他開始公開依靠有權勢的寵臣。 [1]  [2]  [3]  [4] 
詹姆斯一直在廷臣中挑選男寵,甚至鼓勵他們在政府中發揮作用。安妮對詹姆斯的兩個寵臣薩默塞特伯爵羅伯特·卡爾和後來的白金漢公爵喬治·維利爾斯的反應完全不同,他們在詹姆斯統治英格蘭的後半段佔據支配地位。安妮憎惡卡爾,但她支持維爾利斯崛起,在安妮的卧房內,詹姆斯封維爾利斯為爵士;安妮與維爾利斯發展了友好關係,她稱維爾利斯為“狗”。即便如此,在白金漢公爵得勢後,安妮發現自已越來越被忽視,並在她生命歷程走完之前成為了一個孤獨的人。 [1]  [2]  [7] 

安妮宮廷政治

在蘇格蘭時,安妮有時會利用宮廷內的派系爭鬥來達到自己的目的,特別是藉助支持馬爾伯爵的仇敵。因此,詹姆斯不會向她泄露國家機密。第一代北安普敦伯爵亨利·霍華德巧妙地提醒詹姆斯,儘管安妮具備一切美德,但夏娃也會被蛇哄誘。詹姆斯的另一位秘密通訊員羅伯特·塞西爾認為“王后性格懦弱,是聰明人和無良者手中的工具。”實際上,安妮似乎對高層次政治沒什麼興趣,除非它們涉及到其子女和朋友的命運。然而,1600年11月,羅伯特·塞西爾急於查清安妮與西屬尼德蘭總督阿爾布雷希特七世的通信內容。 [1] 
在英格蘭時,安妮主要從政治活動轉向社會和藝術活動。儘管安妮充分參與了詹姆斯的宮廷生活,並保留了她自己的宮廷,她的宮廷也經常吸納那些不受詹姆斯歡迎的人,但她很少採取反對丈夫的政治立場。不管安妮與詹姆斯之間有什麼私人糾葛,她在英格蘭證明了自己是詹姆斯的外交財富,在公眾面前表現得既謹慎又和藹。例如,安妮在向大使和外國拜訪者傳遞斯圖亞特王朝奧爾登堡王朝的威望方面起到了關鍵作用。 [2]  [7] 

安妮逝世

從1615年5月起,正如貝德福德和羅克斯伯勒伯爵夫人在信中所描述的那樣,安妮的腳開始疼痛。到1617年底,飽受病痛折磨的安妮變得非常虛弱,寫信者約翰·張伯倫記錄到:“王后依舊在病中,儘管她樂意把所有的病症都歸咎於通風,然而,她的大多數醫生擔心不良習慣和性情會進一步給她的整個身體帶來不變。”1619年1月,御醫西奧多·德·梅耶恩讓安妮通過鋸木來改善她的血流情況,但安妮的病情卻因此惡化。在安妮最後一次生病期間,詹姆斯只探望了她三次,不過,當安妮失明時,他們的兒子查理經常在漢普頓宮毗連的套間內就寢,在安妮生命中的最後幾個小時內,查理也守在母親的牀邊。陪着安妮直到最後一刻的是她的私人女僕安娜·魯斯,她於1590年跟隨安妮從丹麥來到英國。1619年3月2日,安妮因水腫離世,享年44歲。儘管詹姆斯疏於照顧安妮,但他在感情上依舊受到妻子離世的影響。詹姆斯在安妮臨死的那些日子裏沒有去看望她,也沒有參加安妮的葬禮,因為他生病了,根據西奧多·德·梅耶恩的記錄,詹姆斯出現的症狀包括“昏倒、嘆息、恐懼、難以置信的憂傷……”1619年5月13日,安妮被安葬在威斯敏斯特大教堂亨利七世禮拜堂內。 [1]  [2]  [3] 

安妮藝術贊助

安妮和詹姆斯都是揮霍無度之人,不過她花了幾年時間才把相當多的嫁妝花光。安妮喜歡跳舞和盛裝遊行,這些活動經常不被蘇格蘭長老會接受,但她在雅各賓時代(即詹姆斯一世/六世統治時期)的倫敦找到了施展的機會,她在英格蘭的王室宮廷內營造了一種“富有且好客”的文化氛圍,成為了一名狂熱的戲迷,並贊助了耗資巨大的假面劇。沃爾特·科普受羅伯特·塞西爾受邀在安妮的弟弟烏里克·約翰到訪期間為王后挑選戲劇,他寫道:“伯比奇來了,他説沒有王后未曾看過的新劇,但他們重新上演了老劇《空愛一場(Love's Labour's Lost)》,他説劇中的俏皮話和笑料會讓她非常滿意。”安妮的假面劇在舞台和表演上達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受到了外國大使和權貴的狂熱追捧,並有力地展示了英國在歐洲的重要性。 [1]  [2]  [7] 
安妮的假面劇幾乎包攬了十七世紀前二十年所有的宮廷女性表演,對女性表演史具有決定性影響。安妮有時會和侍女一起參演假面劇,偶爾也會冒犯觀眾。在1604年的《The Vision of the Twelve Goddesses》中,安妮飾演帕拉斯·雅典娜,她穿着一件被一些觀察家認為過短的無袖上衣;1605年,懷着六個月身孕的安妮參演了假面劇《The Masque of Blackness》,她和侍女因把皮膚塗成黑色而引起了一些流言蜚語。寫信者達德利·卡爾頓報告説,後來,當安妮與西班牙大使跳舞時,他吻了她的手“儘管有在他嘴唇上留下痕跡的危險”。安妮委託當時的頂尖人才創作這些假面劇,其中包括本·瓊森伊尼戈·瓊斯 [1]  [2] 
瓊斯也是一位非常出色的建築師,他為安妮在格林尼治設計了王后宮,這是英格蘭最早的帕拉第奧式建築之一,荷蘭發明家薩洛蒙·德·卡烏斯在格林尼治薩默塞特兩地為安妮規劃花園。安妮特別喜歡音樂,並資助了曾在丹麥宮廷受僱於她弟弟的琉特琴彈奏者兼作曲家約翰·道蘭,以及許多優秀的法國音樂家。安妮還僱傭了保羅·範·索梅爾、艾薩克·奧利弗和丹尼爾·米登斯等藝術家,他們在視覺藝術方面領導了一代英國人的品味。在安妮手下,英國皇室典藏再次增加,她的兒子查理一世也繼續延續了這項事業。 [1]  [2]  [3] 

安妮家庭成員

安妮生了七個孩子,其中四個在嬰兒期或早期兒童期夭折;她還至少流產了三次。她的次子接替詹姆斯成為英國國王查理一世。她的女兒伊麗莎白·斯圖亞特是波希米亞的“冬後(Winter Queen)”,也是英國國王喬治一世的外祖母。 [1] 
  • 亨利·弗雷德裏克·斯圖亞特(1594年2月19日-1612年11月6日)威爾士親王,早逝。
  • 伊麗莎白·斯圖亞特(1596年8月19日-1662年2月13日)與普法爾茨選帝侯弗里德里希五世結婚,有後代。
  • 瑪格麗特·斯圖亞特(1598年12月24日-1600年3月)早夭。
  • 查理一世(1600年11月19日-1649年1月30日)英國國王,與法國公主亨利埃塔·瑪麗亞結婚,有後代。
  • 羅伯特·斯圖亞特(1602年1月18日-1602年5月27日)金泰爾公爵,早夭。
  • 瑪麗·斯圖亞特(1605年4月8日-1607年9月16日)早夭。
  • 索菲亞·斯圖亞特(1606年6月22日-1606年6月23日)早夭。 [1] 
參考資料
  • 1.    Williams, Ethel Carleton (1970). Anne of Denmark. London: Longman; ISBN 0-582-12783-1
  • 2.    Croft, Pauline (2003). King James. Basingstoke and New York: Palgrave Macmillan; ISBN 0-333-61395-3
  • 3.    Stewart, Alan (2003). The Cradle King: A Life of James VI & 1. London: Chatto and Windus; ISBN 0-7011-6984-2
  • 4.    Willson, David Harris ([1956] 1963 edition). King James VI & 1. London: Jonathan Cape Ltd; ISBN 0-224-60572-0
  • 5.    Maclagan, Michael; Louda, Jiří (1999), Lines of Succession: Heraldry of the Royal Families of Europe, London: Little, Brown & Co, ISBN 978-1-85605-469-0
  • 6.    Pinces, John Harvey; Pinces, Rosemary (1974), The Royal Heraldry of England, Heraldry Today, Slough, Buckinghamshire: Hollen Street Press, ISBN 978-0-900455-25-4
  • 7.    Barroll, J. Leeds (2001). Anna of Denmark, Queen of England: A Cultural Biography. Philadelphia: University of Pennsylvania; ISBN 0-8122-357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