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安如泰山

鎖定
安如泰山是一則漢語成語,最早出自於漢·枚乘上書諫吳王》。 [1] 
“安如泰山”的意思是指安穩得如同泰山一樣,形容穩固,不可動搖。該成語構詞方式是主謂式;在句中作謂語、賓語。 [1] 
中文名
安如泰山
拼    音
ān rú tài shān [1] 
近義詞
堅如磐石巋然不動 [1] 
反義詞
岌岌可危危在旦夕不堪一擊 [1] 
出    處
《上書諫吳王》 [1] 
注音字母
ㄢ ㄖㄨˊ ㄊㄞˋ ㄕㄢ [1] 
用    法
在句中作謂語、賓語 [1] 

安如泰山成語出處

漢·枚乘《上書諫吳王》:“變所欲為,易於反掌,安於泰山。” [1] 
後人由此提煉出成語“安如泰山”。 [1] 

安如泰山成語典故

漢景帝任用富有才能的政治家晁錯為御史大夫。那時,諸侯的勢力很大,土地又多,有些諸侯不受朝廷的約束,特別是吳王劉濞野心很大,暗中圖謀叛亂。晁錯眼看這樣下去對鞏固中央集權不利,就對漢景帝説:“吳王一直不來朝見,按理早該把他辦罪。他越來越狂妄自大,還私自開銅山鑄錢,煮海水產鹽,招兵買馬,準備叛亂。不如趁早削減他們的封地。”當時漢景帝還是有些猶豫,説:“好是好,只怕削地會激起他們造反。”晁錯説:“諸侯如果存心造反的話,削地要反,不削地將來也要造反。現在造反,禍患還小;等將來他們勢力雄厚了,再反起來,禍患就更大了。”漢景帝便決心削減諸侯的封地。劉濞於是聯絡楚、趙、膠西、膠東等國的諸侯王陰謀策劃叛亂。
枚乘當時在吳王劉濞府中擔任郎中。枚乘,字叔,西漢淮陰(今屬江蘇)人,是漢代文學家。作為吳王劉濞府中郎中的他,清醒地看到劉濞陰謀反叛的禍害,寫了《上書諫吳王》,對劉濞進行勸諫。他説,“您要是能夠聽取忠臣的話,一切禍害都可以避免。如果一定要照自己所想的那樣去做,那是比壘雞蛋還要危險,比上天還要艱難的。不過,如果能儘快改變原來的主意,這比翻一下手掌還要容易,也能使地位比泰山還穩固。”但劉濞執迷不悟,聽不進良言善勸,反而加緊進行陰謀活動。枚乘看再跟着他十分危險,便離開吳國,來到都於商丘的梁國,在粱孝王劉武府中做了賓客。不久,吳王劉濞打着“懲辦奸臣晁錯,救護劉氏天下”的幌子,發動了“七國之亂”。看到叛軍聲勢很大,漢景帝有些害怕了。此時,朝廷上有個妒忌晁錯的人就説七國發兵完全是晁錯引起的,勸漢景帝説,只要答應七國的要求,殺了晁錯,免了諸侯起兵的罪,恢復他們原來的封地,他們就會撤兵回去。緊接着,又有一批大臣奏章彈劾晁錯,説他大逆不道,應該腰斬。漢景帝為了保住自己的皇位,批准了這個奏章。就這樣,一心想維護漢家天下的晁錯,莫名其妙地被腰斬了。
這時,枚乘徵得粱孝王劉武同意,又寫了《上書重諫吳王》,勸劉濞罷兵。但劉濞的目的是奪取皇位,不但不肯罷兵,而且氣焰更加囂張。這時,漢景帝才看出劉濞醉翁之意不在酒,便決定鎮壓,讓劉武堅守睢陽,讓周亞夫等人率師平叛。經過鬥智鬥勇,大將周亞夫率領軍隊打敗了吳楚叛軍。楚王劉戊自殺,吳王劉濞逃到東越被殺,其餘五個諸侯王也自殺或被殺。這場叛亂只有三個月就徹底失敗了。
七國之亂平定之後,枚乘因為《上書諫吳王》所表現出來的遠見卓識而名聲大震。漢武帝派人徵召他進京做官,可惜他還沒到京城,便死於途中。 [2] 

安如泰山成語寓意

枚乘多次進諫劉濞的故事,闡述了古代君王一定要選賢明諫,才能使地位像泰山一樣安穩的道理,否則只會像劉濞一樣,最終落得身敗名裂。對於人們而言,也要正確認識自己,謙虛和善,知錯能改,才會有所建樹。 [3-4] 

安如泰山成語用法

成文用法
該成語構詞方式是主謂式,在句中作謂語、賓語;含褒義,形容堅固不可摧毀,從容不迫 [1] 
成語示例
元末明初·羅貫中三國演義》:“亮雖居虎口,安如泰山。” [1] 
清·李汝珍鏡花緣》:“武后恃有高關,又仗武氏弟兄驍勇,自謂穩如泰山,十分得意。” [5] 
參考資料
  • 1.    安如泰山的解釋  .漢典[引用日期2021-10-08]
  • 2.    劉秀森編著.商丘成語與典故[M].鄭州:大象出版社,2018.08:48-49
  • 3.    墨彩書坊編委會編.全新升級兒童注音版成語故事大全 春[M].北京:旅遊教育出版社,2014.08:167
  • 4.    劉益宏主編.語文新課標課外閲讀叢書 成語故事[M].南昌:江西美術出版社,2016.08:4
  • 5.    常曉帆編.實用成語詞典[M].北京:知識出版社,1984.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