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安如礪

鎖定
安如礪(1939-2010年),1939年9月11日出生於山西榆次,中國第三代二胡泰斗 [6-7]  。原任中國音樂學院器樂系主任、中國音樂學院教授、中國音樂家協會二胡學會會長、中國音樂家協會會員、享受政府特殊津貼專家。
2010年6月2日上午8時,我國二胡藝術泰斗安如礪先生因病在北京逝世,享年71歲 [5] 中國藝術報以“為新中國二胡事業奉獻一生”為題緬懷安如礪先生 [6] 
作為繼劉天華蔣風之之後的中國第三代二胡教育家,安如礪在二胡演奏上博採眾家之長,以其講究而多變的手法將樂曲處理得細膩、深刻,音色渾厚、優美感人;在教學上,近50年的教學生涯培養出了宋飛姜建華曹德維梁聆聆等一批享譽國內外的二胡演奏家 [6] 
中文名
安如勵
國    籍
中國
民    族
漢族
籍    貫
山西榆次
出生日期
1939年9月11日
逝世日期
2010年6月2日
職    業
二胡演奏家、教育家
性    別
職    稱
教授
主要弟子
宋飛梁聆聆曹德維姜建華

安如礪人物簡介

安如礪先生畢業於北京藝術學院音樂系本科,是著名二胡演奏家、教育家蔣風之先生的真傳弟子,繼承了蔣派二胡的精華。並曾先後師從著名板胡演奏家、教育家劉明源先生學習板胡、高胡,著名京胡演奏家何順信先生學習京胡。在長期的實踐探索中,形成了自己獨特的演奏風格。他的演奏手法講究而多變,音色淳厚而優美,樂曲處理細膩深刻、樸素完整而感人。如在“漢宮秋月”的演奏中,用細膩多變的手法,把樂曲中悽切纏綿的旋律演奏的如泣如訴。音色優美,手法指法講究,顯出了獨特的演奏風格。

安如礪人物業績

安如礪先生從事教學工作近五十年,培養出眾多優秀的二胡演奏家、專業教師及專業演奏員。
宋飛(中國音樂學院副院長、中國音協副主席、國家一級演員)、梁聆聆中國音樂學院國樂系副主任 [4]  、碩士生導師、安如礪先生培養的首位碩士研究生)、曹德維中國音樂學院國樂系弓弦教研室主任 [3]  、碩士生導師)、姜建華(著名二胡演奏家、中央音樂學院碩士生導師)、李梅(中央廣播民族樂團演奏家、1983年獲全國青少年器樂比賽銀獎、1986年首屆江南絲竹比賽一等獎、2006年獲全國器樂作品比賽《幻想曲》獨奏二等獎)、李卣(1984年北京青年二胡比賽一等獎)、趙國雄(國家一級演奏員)、朱霖(新加坡華樂團二胡首席、1995年中國樂器國際比賽一等獎、紀念阿炳誕辰一百週年南京邀請賽一等獎)、蔣文華(紀念阿炳誕辰一百週年南京邀請賽一等獎)、殷焱(紀念阿炳誕辰一百週年南京邀請賽二等獎)、陶凱莉(紀念阿炳誕辰一百週年南京邀請賽二等獎)、柳琳(紀念阿炳誕辰一百週年南京邀請賽二等獎)、夏軍(澳門中樂團演奏家)、辛小玲香港中樂團二胡首席)、陳慧君(台灣台北市立國樂團首席)、崔智仁(韓國光州藝術大學講師)、孔偉娟(中國音樂學院劉明沅講學金比賽一等獎、中國廣播民族樂團二胡副首席)等。 [1-3] 

安如礪主要經歷

1983年他與作曲家、指揮家黃曉飛教授合作創作了二胡協奏曲《六月雪》,獲中國音樂學院第一屆創作比賽二等獎。
1986年他本人獲中國音樂學院頒發的“你所教學生在全國二胡比賽中獲獎”榮譽證書。1989年獲ART杯中國樂器國際比賽“園丁獎”。
1990年、1991年獲北京市第六、第七屆少年兒童民族器樂比賽兩屆“園丁獎”。
1995年獲“北京市1995年度優秀教師稱號”。1999年獲文化部99“區永熙優秀音樂教育獎”。
1983年應邀參加由日本日中音文協設立準備會、罔山縣日中友好協會、罔山縣箏曲聯盟主辦,在日本各地舉辦中日音樂文化祭典演出交流。
1989年赴奧地利參加“維也納藝術節”演出。
1993年赴日本參加日中邦交、日中和平友好條約紀念演出等活動。
1994年應台灣中國文化大學邀請,擔任台灣中國文化大學國樂系客席教授,進行教學及演出等活動,開啓兩岸學術殿堂交流的先鋒。
1995年應台灣高雄市實驗國樂團邀請,參加《六月雪》專場音樂會演出及講座教學等活動。
1996年應邀赴韓國漢城與秋溪藝術大學國樂團合作,在國立國樂院禮樂堂演出了韓國作曲家的新作品二胡協奏曲《風》。
1996年3月在香港沙田大會堂文娛廳舉行了“安如礪二胡演奏會”,受到廣泛好評。
2001年5月應澳門中樂團邀請參加澳門中樂團《古韻金曲濠江情》音樂會演出。
安如礪先生與作曲家、指揮家黃曉飛合作創作了二胡協奏曲《六月雪》(1983年在北京民族文化宮首演、中央電視台錄播)及《錦上添花》(人民音樂出版社、吉林音像出版社)、《懷念》、《啊!西里》(人民音樂出版社、吉林音像出版社)《宵待草》(人民音樂出版社)、《楚江懷古》等多首二胡獨奏曲。
1983年中國唱片社出版了二胡與樂隊《漢宮秋月》唱片及磁帶,1990年北京電視台“日積月累”欄目專題播放了“安如礪二胡演奏風格及傳統二胡曲《花歡樂》”,1993年香港龍音製作有限公司出版了“《六月雪》安如礪二胡獨奏專輯”CD唱片,1997年吉林音像出版社出版了由安如礪、周耀錕王宜勤宋飛演奏的“中華樂苑傳統二胡曲專輯”CD唱片及磁帶,同年中央電視台《東方時空》專輯播放“東方之子安如礪”。
撰寫了專著《二胡教學藝術》(中國文聯出版公司)、《二胡教學系統工程》,首次在中國樂器教學領域內,將二胡教學形成系統化、規範化、科學化的完整教學體系。
2010年5月18日晚,一場不同凡響的音樂會在中國音樂學院國音堂隆重上演。音樂會雲集了國內外幾乎所有頂尖的二胡藝術家,這樣的場面在音樂界極為罕見。而這些二胡界的中流砥柱濟濟一堂,是為了向他們共同的老師致敬。這位老師是安如礪,我國著名的二胡演奏家和教育家,被稱作中國民樂國家級的業界泰斗,前不久被告知身患腸癌晚期。音樂會上71歲的安如礪老人拖着病體為觀眾做了一次難忘的演出,而這場飽含師生真情的同台演出感染了在場的所有人。 2010年6月2日早8時在北京與世長辭,享年71歲!
2010年7月13日,為了深切悼念安如礪教授,總結他在二胡演奏和教學上的經驗和成就,“追思安如礪二胡教學研討會”在中國音樂學院舉辦 [6] 

安如礪人物評價

作為繼劉天華、蔣風之之後的中國第三代二胡教育家,安如礪在二胡演奏上博採眾家之長,以其講究而多變的手法將樂曲處理得細膩、深刻,音色渾厚、優美感人;在教學上,近50年的教學生涯培養出了宋飛、姜建華、曹德維、梁聆聆等一批享譽國內外的二胡演奏家。中國藝術報評) [6] 
安老師給我印象最深的是他為人隨和低調,但對工作卻是鬥志昂揚;對待自己的生活總是馬馬虎虎,但對待朋友卻總是關懷備至。技術與藝術的同步昇華是他的永恆追求,就拿他對待《漢宮秋月》這首曲子來説,多年來他反覆錘鍊,不斷給出新的詮釋,就在告別人世之前的演奏時,他還在思索和超越,他的這種精神境界是我一直以來最為敬重的。(音樂學家喬建中評) [6] 
每次與安老師在一起,總能感覺到他身上有一種猶如蘭花般的優雅與淡定的氣韻。對於鍾愛的二胡事業,他無時無刻不在思索和念想,即便是在他病重説話非常吃力的情況下,還把學生們叫到身邊,為他們分析二胡樂曲的音樂風格,講解如何處理好繼承和創新等問題。雖然安老師的聲音不像以前那般有力,但從他的眼中我們依舊清楚地感覺到他對二胡事業的那份殷切希望。我們知道,那一刻安老師想和我們説的還有很多很多,但兇狠的病魔讓他沒有足夠的力氣和精力去支撐,看到病牀前的我們一個個泣不成聲,安老師用他那微弱的聲音安慰我們不要難過,他説:“我會在另一個世界靜靜地觀望你們在二胡事業上所取得的一次次突破,雖然我要先離你們而去,但我忠誠於二胡事業的那顆心永遠和你們在一起。”(二胡演奏家宋飛評) [6] 
安老師在事業上和生活上給予我的,我受用無窮、享用不盡。與安老師這麼多年的相處可以用幾個階段的角色轉換來概括:最初是一種嚴格的師生關係,之後慢慢轉換成一種師徒關係,工作後進一步轉換成親如父子般的關係。在我心目中,安老師就好比是我的父親。(二胡演奏家曹德維評)
與安老師共事3年多,除了感受到安老師的淡定從容、低調內斂之外,我還深感他待人親切温暖。他在中國音協二胡學會所表現出來的超強的親和力也時常令我感嘆不已。每當開會的間隙,安會長都會和大家在一起談天説地,説説軼聞趣事,大家很開心。安老師雖然離我們而去了,但他把生命中最後的心曲留給了我們,那是他用心血鑄成的。(中國音協二胡學會副秘書長、二胡演奏家餘惠生評) [6] 
從表面上看,先生有一種不苟言笑、不怒自威的感覺,但接觸起來卻非常善良、隨和。先生總是能以一種令人樂意接受的方式提出問題並且幫助解決。很多在我看來百思不得其解的問題,先生三言兩語談笑之間就把我説得雲開霧散、柳暗花明。在充滿智慧和愛心的先生面前,我的思想是完全敞開的,在我心中,先生不僅僅是教了我7年的恩師,他更是我的長者、我的親人、我的父親。記得1996年,我考上研究生,是學院的第一位二胡碩士。剛入學,先生就給我制定出民間音樂學習計劃,其中包括陝西秦腔、廣東音樂、江南絲竹。這些學習並不僅僅是聽聽錄音、學習一兩首作品,而是要去當地找專家進行深入細緻、階段性的學習。事實證明,這些集中強化學習為我日後演奏風格的拓寬、成熟,教研工作的啓發、積累,民間音樂的進一步深入學習、研究,打下了堅實的基礎,起到了指導性的作用並且受用終生。現在回想起來,這些教學計劃,藴含了先生的深思熟慮和對於民族器樂的發展方向、生命動力與前景未來的遠見卓識。一如先生的音樂,一招一式,藴含深刻,需要用一生去品味。(安如礪的首位碩士研究生、二胡演奏家梁聆聆評) [6]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