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安塞腰鼓

(陝西省延安市安塞區傳統舞蹈)

鎖定
安塞腰鼓,流傳於陝西省延安市安塞區的傳統舞蹈,是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之一。 [1] 
安塞腰鼓歷史悠久,但產生形成的具體時代已難考證。以鼓報警,以鼓助威,以鼓告急,以鼓為樂,這些都是安塞腰鼓的功能。安塞腰鼓分文鼓與武鼓兩種,文鼓以扭為主,重扭輕打;武鼓以打為主,重打輕扭。安塞腰鼓是黃河文化的組成部分,是陝北漢子剽悍、虎勁、牛勁的體現,具有民族風格和地域特色。 [1] 
2006年5月20日,安塞腰鼓經國務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遺產編號:Ⅲ-13。 [2] 
中文名
安塞腰鼓
申報地區
陝西省延安市安塞區
批准時間
2006年5月20日
遺產編號
Ⅲ-13
遺產類別
傳統舞蹈
非遺級別
國家級

安塞腰鼓歷史淵源

據《山海經》記載,鼓是黃帝與蚩尤大戰的產物,後發展為鼓舞士氣、威懾敵人不可缺少的裝備。為攜帶方便,人們就仿其鼓的形狀,製作成系在腰間的小鼓。
秦朝以後,安塞一直為歷代駐軍要地和兵家爭戰之地。腰鼓同刀矛、弓箭一樣作為作戰部隊的裝備:一遭突襲,以鼓報警,傳遞信息;兩軍交鋒,以鼓助威;戰事失利,以鼓告急;克敵制勝,以鼓為樂,以示慶賀。隨着歷史的發展,腰鼓的軍事用途漸漸消失,僅為舞蹈、演唱的伴奏樂器。
到了宋代,秧歌和腰鼓十分興盛,發展成為民間娛樂活動。
1942年,毛澤東主席《在延安文藝座談會上的講話》發表之後,延安和陝甘寧邊區興起新秧歌運動。革命文藝的發展,給安塞腰鼓這一古老藝術形式注入了生機。當時魯藝的文藝工作者對安塞腰鼓的服飾進行改造,使安塞腰鼓的表演形式、藝術性等方面都有深刻變化,服飾上結束了古代武士風格,“白羊肚手巾紅腰帶”成為腰鼓表演者的服裝特徵,一直沿用至今。 [6] 
進入20世紀80年代,腰鼓的表演和扭秧歌、轉九曲、舞綵綢、跑竹馬、耍扇子、踩高蹺、霸王鞭等融為一體,形成了黃土文化中貫穿古今的一種具有獨特風格的民間技藝。 [3]  1989年,在安塞縣招安鄉出土了“安塞腰鼓”宋代畫像磚,説明安塞腰鼓藝術在宋代已經成為普遍的藝術形式之一和民間文化表演活動。 [7] 
安塞腰鼓 安塞腰鼓

安塞腰鼓舞蹈特色

安塞腰鼓藝術特點

經過兩千多年的演變,安塞腰鼓形成了剛勁激昂、剽悍豪放、氣勢磅礴、深厚莊重、鏗鏘有力、威猛剛烈、流暢飄逸的藝術特點。 [4] 

安塞腰鼓表演形式

安塞腰鼓的角色分男性和女性。男性稱“踢鼓子”,女性稱“拉花”。拉花要在腰部紮上紅綠色長綢帶,起伴舞的作用。 [15]  安塞腰鼓的表演,較為自由、靈活。表演者人數可多可少,少則幾人、十幾人,多則幾百人、上千人。由於表演人數不受任何限制,表演形式也較為靈活。一般來説,安塞腰鼓的表演形式一般有場地鼓、路鼓、山地腰鼓等。 [4] 
  • 場地鼓、路鼓
安塞腰鼓 安塞腰鼓
場地鼓是指在舞台、廣場等固定場所進行的表演活動。舞台表演人數一般在百人左右,廣場表演則可達千人左右。場地表演內容豐富,形式多樣,有一人單打、二人對打、多人羣打等表演方式。路鼓也叫“行進鼓”“過街鼓”,是表演者在行進過程中的表演形式,以行為主,邊行進邊表演,主要用於民俗活動中,如正月在鄉村逐村逐户拜年,腰鼓隊排成一條長隊,邊行邊打,頗有喜慶氣氛。 [4] 
  • 山地腰鼓
安塞腰鼓出於參加大型電影電視拍攝活動的需要,一般都將腰鼓表演者帶至黃土高原的山樑上進行表演。幾百名腰鼓表演者在黃土山樑上進行表演,塵土飛揚,氣勢宏大壯觀,極具藝術效果,由此便形成了山地腰鼓。 [4] 

安塞腰鼓表演動作

安塞腰鼓的表演動作,主要有小纏腰、大纏腰、纏腰過襠、馬步跳躍、擊鼓射雁跳、側蹬腿、前蹬腿、十字梅花、跑跳步、勞動步、走路步、十字步等。 [4]  安塞腰鼓表演講究“六勁”:搖頭晃腦有股能勁,揮槌有股狠勁,踢腿有股蠻勁,轉身有股猛勁,跳躍有股虎勁,全身使出一股牛勁,要讓觀眾看着帶勁,聽着鼓勁。 [5] 
“場地鼓”開始時由傘頭揮傘號令,鼓樂齊鳴,眾舞者隨傘頭起舞。這一段叫“踩大場”,表演節奏緩慢,目的是打開場地,拉開隊伍,穩住觀眾情緒。第二段載歌載舞,表演節奏漸快,動作幅度較大,隊形變化繁多。常用的隊形有“神樓”“古廟”“神前掛金牌”“富貴不斷頭”“和尚遊門”等。到引出固定的“太陽弧”圖案後,傘頭站到場中央領唱秧歌,唱詞視場合和對象而定。如果是祭祀類活動時,有拜廟祭文,另外.一般的演出有向觀眾拜年問好的,也有喜慶豐收和祝願吉祥等內容。傘頭唱時,眾舞者在場邊慢步轉圈,並重復接唱每段的最後一句,俗稱“接後音”。唱完後,傘頭退出場地,由挎鼓子和拉花人場表演,走出各種複雜多變的隊形。此刻不受時間的限制,舞者盡情表現各自的技藝絕招,情緒熱烈,起伏跌宕,使表演達到高潮。“路鼓”是腰鼓隊在行進中邊走邊舞,前由兩名傘頭領隊,後隨由挎鼓子和拉花組成的舞隊。傘頭身後的一位挎鼓子,稱“頭路鼓子”,全隊的動作變換和節奏急緩,由他來指揮。隊伍的後部,是丑角,也有一些神話傳説中的人物,這些人物的動作並不固定,大多隨意扭動,逗笑取樂,以增添節慶的歡樂氣氛。路鼓由於在行進中表演,一般動作簡單,幅度較小,多做十字步、走路步、馬步纏腰等動作。常用的隊形有單過街、雙過街、單龍擺尾、雙龍擺尾等。 [13] 

安塞腰鼓方陣隊形

安塞腰鼓 安塞腰鼓
安塞腰鼓方陣的隊形編排,有多種變化。這些隊形,使安塞腰鼓表演場面的藝術性較強。傳統的腰鼓方陣編排圖案有“十字梅花”“雙排燈”“九連環”“拜四方”等。這些方陣圖案,充分展現了黃土地人民豐富的藝術想象力和創造力。 [4] 

安塞腰鼓伴奏樂器

安塞腰鼓伴奏主要由打擊樂、吹奏樂兩種組成。打擊樂有大鼓、大鑔、小鑔、小鑼、乳鑼各一件或多件,有條件的地方,打擊樂器可適當增加。大鼓音質渾厚,音量強大,富有穿透力,是主要的伴奏樂器。小鑼、小鑔等均屬色彩性樂器,屬於輔助樂器,增強音樂效果,使節奏更加明快和諧,使得整個伴奏熱情明快,富有活力。吹奏樂主要由嗩吶組成。嗩吶可根據舞蹈情緒選擇熱烈歡快的曲牌。一首曲牌可反覆演奏,也可與其他曲牌聯綴,以達到與舞蹈緊密配合,烘托表演氣氛的目的。 [4]  [14] 

安塞腰鼓服裝道具

以前,安塞腰鼓表演者的服裝,統一頭扎白羊肚手巾,身穿白色對襟上衣,中式白色長褲,圓口黑布鞋。後來,表演服飾有很大變化,有黑色、黃色,但白色居多。安塞腰鼓道具有腰鼓、鼓棒、花傘、綵綢四種。腰鼓是將直徑20釐米的柳木截成40釐米長、中間鏤空成筒狀的圓柱體,兩頭蒙牛皮或羊皮製成。腰鼓用紅綢帶捆綁於表演者的腰間,起固定作用。鼓棒是兩根長約30釐米的細木棒,打磨光滑,系一塊紅綢布,用以擊打腰鼓。花傘由方陣前一人執拿,用以指揮、協調整個表演方陣。綵綢用以渲染演出的氣氛。 [4]  安塞腰鼓的演員講究裝飾,臉要紅,眉毛粗,鬍子要擺開,服裝要利落,氣魄要威武,不能佝腰低頭。 [15] 

安塞腰鼓傳承保護

安塞腰鼓傳承價值

安塞腰鼓 安塞腰鼓
安塞腰鼓享譽中外,源遠流長。其風格強健豪放、剛勁飽滿,被譽為“中華民族之魂鼓”“中華鼓王”“東方第一鼓”。 [4]  是黃河文化的組成部分,是陝北漢子剽悍、虎勁、牛勁的體現,具有民族風格和地域特色。 [1]  千百年來,無論安塞腰鼓隨時代變遷生髮出怎樣的新內涵,自強不息、樂觀向上、奮力拼搏的腰鼓精神始終如一。 [5] 

安塞腰鼓傳承狀況

安塞腰鼓的現實生存狀況令人擔憂,需要對它實行保護和扶持。 [1] 

安塞腰鼓傳承人物

曹懷榮,漢族,1939年生,陝西安塞人,第二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安塞腰鼓代表性傳承人。 [9] 
劉延河,第二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安塞腰鼓代表性傳承人。 [10] 
劉佔明,安塞腰鼓省級傳承人。 [11] 

安塞腰鼓保護措施

安塞區按照“文化輸出、旅遊導入”和“文化養民、文化富民”的思路,圍繞腰鼓、民歌、剪紙、繪畫、曲藝等民間文化“五張名片”,統籌推進“文化+旅遊+農業+精準脱貧”深度融合發展,重點打造“三村一園”,建成千人腰鼓表演村、東方畢加索繪畫村、陝北信天游大舞台3個文化產業村。2018年,安塞區白坪街道馮家營村的千人腰鼓大舞台正式啓用,成為安塞區第一個集腰鼓、民歌和陝北説書等民間藝術為一體的陝北民俗文化綜合演藝基地。 [5]  2019年,“千人腰鼓大舞台”接待遊客46萬人次,依靠文旅產業户均增收約7000元。 [11] 
安塞區非遺保護中心建立起傳承人電子檔案和15個傳習所,還讓安塞腰鼓進入全區中小學的體育課堂,從娃娃開始傳承民間藝術。 [11] 
安塞縣成立了“安塞腰鼓藝術協會”。 [13] 
安市安塞區對安塞腰鼓的管理措施:安塞區對從事安塞腰鼓教練或準備從事教練、教師的從業者,由區文體部門和安塞腰鼓團體共同組織考試(考級),從業者必須達到規定的安塞腰鼓技術標準,由文體部門頒發安塞腰鼓教練等級證,持證上崗;對無證從業者管理部門及安塞腰鼓系統內均不予承認。這樣便防止一些冒充傳承安塞腰鼓的從業者,教授非安塞腰鼓的技術,使安塞腰鼓的傳承與發展受到影響。 [16] 
2023年10月31日,《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保護單位名單》公佈,“安塞腰鼓”項目保護單位延安市安塞區文化文物館(延安市安塞區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中心)評估合格。 [17] 

安塞腰鼓社會影響

安塞腰鼓榮譽表彰

1951年,安塞腰鼓參加在布達佩斯舉辦的世界青年與學生聯歡節文藝演出,獲特等獎。 [6] 
1986年,安塞腰鼓獲得首屆中國民間舞蹈大賽最高榮譽。 [13] 
1996年,安塞區被命名為中國腰鼓之鄉。 [5] 
當代作家劉成章1986年創作的散文《安塞腰鼓》曾入選語文教科書。 [12] 

安塞腰鼓重要活動

安塞腰鼓 安塞腰鼓
安塞腰鼓先後參加了全國城市運動會、全國農民運動會、第十一屆亞運會、瀋陽國際鼓文化藝術節、中國國際時裝節、“中華鼓王”大賽、青島國際啤酒節、國慶45週年、國慶50週年、國慶55週年慶典、香港迴歸、澳門迴歸等60餘次大型文化演出活動和《黃土地》《黃河》《延安頌》等近百部影視片的拍攝。 [6]  1984年,陳凱歌拍攝電影《黃土地》到安塞取景時,一下就選中了腰鼓。150名腰鼓手在山樑上打鼓的畫面隨着電影上映,展現在觀眾眼前。 [11]  此外,安塞腰鼓還參加了德國“柏林亞太周”、泰國新年文化活動和新西蘭“傳統中國新年燈會”等國外演出活動。 [8] 
20世紀40年代,中國共產黨黨中央在延安時,安塞的腰鼓隊曾多次到延安棗園、楊家嶺,為毛澤東周恩來朱德等中央領導同志演出。 [5] 
1951年,安塞腰鼓參加了中國音樂、舞蹈出國選拔比賽,由安塞馮家營村民間藝人艾秀山等同志,向中國青年文工團傳授腰鼓表演藝術,參加了同年在布達佩斯舉辦的世界青年與學生聯歡節文藝演出,獲特等獎。這是安塞腰鼓首次走出國門,並獲得了大獎。 [6]  同年,安塞腰鼓手曾到天安門廣場進行表演。 [8] 
2009年10月1日,安塞“千人腰鼓”在北京天安門廣場參加了慶祝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60週年羣眾遊行表演,展示了安塞腰鼓的氣勢。 [6] 
參考資料
展開全部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