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安國軍政府

鎖定
安國軍政府是1927年6月張作霖在北京建立的軍政府,正式名稱為中華民國軍政府。1927年6月18日,安國軍總司令張作霖在北京就任所謂“中華民國陸海軍大元帥’,發佈了軍政府“組織令”,任命潘復為內閣總理,公佈了九個部的總長名單,正式組成了安國軍政府。1928年5月,國民黨各派新軍閥共同北伐奉系,並佔領北京。至此,統治中國十幾年的北洋軍閥政府結束。 [1] 
中文名
中華民國軍政府
簡    稱
安國軍政府
所屬洲
亞洲
首    都
北京
官方語言
漢語
國家領袖
張作霖

安國軍政府成立背景

在國民革命軍北伐戰爭的軍事打擊之下,到1926年底,北洋軍閥各個派系紛紛潰敗,唯有奉系軍閥還保存有相當的實力,在北洋軍閥中佔有獨一無二的地位。在這種情況下,奉系軍閥張作霖,組織了安國軍,收攏北洋軍閥各個派系,準備集中力量對抗北伐軍。1927年4月18日南京國民政府建立以後,蔣介石於5月1日準備兵分三路,繼續北伐,與張宗昌、孫傳芳及奉軍等部決戰於蘇皖一帶。5月中旬,奉軍與北伐軍第8軍唐生智部和第4軍張發奎部在西平、上蔡一線發生激戰,奉軍潰敗。5月下旬,北伐軍唐生智、張發奎部與馮玉祥的部隊先後佔領了開封、鄭州、鄢陵、洛陽等地,奉軍屢屢敗退,最後撤至河北境內。這時,孫傳芳、張宗昌在津浦戰場上也相繼潰敗,退回山東。
奉軍退回河北後,軍事上的潰敗,使得奉系軍閥內部對於奉系何去何從這一現實問題,產生重大分歧。由於奉方用兵一再標榜反赤,而此時以蔣介石為首的國民革命軍已經宣佈反共,因此奉方的年輕一輩主張改旗易幟,稱為國民革命軍,可是老一輩卻不贊成。6月9日,張作霖在北京順承王府召開會議,討論解決北方的政治問題,孫傳芳、張宗昌及奉系將領張作相、吳俊升等參加了會議。
在會上,張作相、吳俊升等人反對投降易幟,主張退守關外;但是孫傳芳和張宗昌認為,奉方與國民革命軍合作必然會對自己不利,所以他們極力反對和談,同時積極擁戴張作霖為大元帥,改組北京政府,以統一軍令和政令,同國民革命軍決一死戰。張宗昌慷慨激昂地説:今後的敵人已經不是北洋系了,非戰不可,不戰必亡,與其入棺待死,還不如痛快大幹。這樣升格之後既若情勢不佳退出關外,有了大元帥的稱號猶可仿照孫中山在廣東的局面,易於號召也。孫傳芳和張宗昌的主張得到老一輩奉系將領的支持,他們都贊成推舉張作霖為大元帥,破釜沉舟地與國民革命軍大幹一場。張作霖本人一心想當中華民國的“元首”,而且他也企圖在北洋軍閥統治發生危機,各派分崩離析的情況下,攫取北京政權,並以此作為他統一號令北洋各派的招牌,所以張作霖對孫傳芳、張宗昌等人的主張也表示極力支持。
6月16日,張作霖決定,北方鎮威、直魯、五省聯軍等各路軍隊的稱號一律取消,統一稱為安國軍,還任命孫傳芳、張宗昌、張學良、韓麟春、張作相、吳俊升、褚玉璞為安國軍第1至第7軍團長。當日,又由孫傳芳、張宗昌、吳俊升、張作相、褚玉璞、張學良、韓麟春、湯玉麟等8人聯名發表通電,擁戴張作霖為安國軍政府大元帥。張作霖在同一天發表“討赤”通電。”當天在張作霖的提議下,孫傳芳等(張學良除外)重行互換蘭譜結為7兄弟,以加強北方的團結。
6月18日午後3時半,張作霖在北京中南海懷仁堂舉行陸海軍大元帥的就職儀式。當時,懷仁堂前架起機關槍,上空還有兩架飛機,擔任空中警戒,可謂是戒備森嚴。但是,除放了108響禮炮之外,就職儀式進行得冷冷清清,北京市民好像根本不知道這一消息,十分平靜,參加儀式的人員也僅僅限於孫傳芳及奉、魯軍將領。 [2] 
中華民國陸海軍大元帥張作霖 中華民國陸海軍大元帥張作霖

安國軍政府行政體制

1927年6月18日,張作霖就職陸海軍大元帥後,同日,公佈《中華民國軍政府組織令》。至此,臨時執政段祺瑞被逐後,北京政府元首虛位以待的局面結束。軍政府以大元帥總攬陸海軍全權,並“代表中華民國行使統治權”,實行軍事獨裁製度。 [3] 
張作霖又以大元帥名義任命潘復為國務總理進行組閣,主持內閣事務。這是北京政府第32任內閣,也是北洋軍閥的最後一任內閣。這屆內閣的閣員名單如下:國務總理潘復、內務總長沈瑞霖、財政總長閻澤溥、外交總長王蔭泰、軍事總長何豐林、司法總長姚震、教育總長劉哲、實業總長張景惠、農工總長劉尚清、交通總長潘復(兼)。 [2] 
安國軍政府的職權與編制如下:
1.陸海軍大元帥
依據1927年6月19日公佈的《中華民國軍政府組織令》,規定軍政府陸海軍大元帥總攬中華民國海陸軍,在軍事時期代表中華民國行使最高統治權。大元帥的命令須經國務總理副署,關係各主管部務者,須有各部總長連帶副署。但因國務總理由大元帥指定,則所謂副署,只是形式。又因軍政府不設立法機關及代議機關,大元帥不受任何約束,不對任何機關負責,以軍事首領的名義,兼有軍政兩權,實際是軍事獨裁者。
大元帥設大元帥府為辦事機關,府內設有秘書廳、軍事辦公處、庶務司、禮官處、侍從武官處、翊衞處等機構。
大元帥直隸機關有平政院、審計院、蒙藏院、文官高等懲戒委員會、司法官懲戒委員會等。
2.國務院與行政各部
(1)國務院
軍政府下設國務院,由國務員組成。職權是輔佐大元帥,執行政務。國務員包括國務總理、外交總長、軍事總長、內務總長、財政總長、交通總長、教育總長、實業總長、司法總長、農工總長。國務員由大元帥任免。國務員組成國務會議,國務活動由國務會議議決進行。國務總理為國務會議主席,國務總理遇有事故不能列席時,得呈明大元帥,以其他國務員代理。國務會議議決的內容為:命令案、條約案、決算案、預算外之支出、陸海軍的編制、宣戰媾和、簡任官的進退、各主管部爭議、國務總理或各部總長認為應經國務會議事項者。
國務總理職權是管領國務院,管領不屬於各部的行政事務,依職權發佈命令。
國務院內置參議8人,簡任,承國務總理之命,審議法令。院內設秘書廳、法制局、銓敍局、統計局、印鑄局。
(2)行政各部
軍政府各部由國務員分管。設有外交、內務、軍事、財政、司法、教育、交通、實業、農工等9部。各部是純粹的行政部,缺乏獨立的權限,直隸於大元帥(各部職權與編制另文)。
各部設總長1人,其中軍事總長的職權,定為承大元帥之命,掌管本部事務,監督所屬職員並轄各官署,其餘各部總長除此職權外,尚有兩種權限:對於各省區最高級行政長官執行的本部主管事務有監察指示之責。於主管事務對於各省區最高級行政長官的命令或處分認為違背法令或逾越權限者得呈由大元帥糾正之。每部設次長1人,輔助總長,整理部務。但軍事部設4人,分掌參謀、陸軍、海軍、航空各署,財政部設3人,分掌鹽務署及煙酒署事務。 [4] 

安國軍政府軍政府瓦解

1927年8月6日,國民革命軍在徐州戰敗,孫傳芳乘機率奉軍沿津浦鐵路南下,一直打到長江北岸的浦口一帶,南京一帶長江北岸盡為奉軍所陷。8月24日,奉軍南渡長江,攻佔南京以東的龍潭等地。8月28日,李宗仁等指揮國民革命軍打敗奉軍,取得了龍潭戰役的勝利。孫傳芳率奉軍北撤。之後,由於國民政府委員長蔣介石下野,國民黨內部分化,使得北伐中斷。北洋政府得以繼續維持,甚至派兵南下進攻國民政府。1928年1月,蔣介石復出。4月,國民政府繼續北伐。張宗昌、孫傳芳被相繼被打垮。 [3] 
1928年6月3日,張作霖撤離北京,乘火車退往瀋陽。6月4日凌晨,張作霖在皇姑屯被日軍炸死,安國軍政府遂告瓦解。 [5] 
參考資料
  • 1.    馬洪武等.中國革命史辭典.北京:檔案出版社,1988:266
  • 2.    王淑珍.中華民國實錄 上.長春:東北師範大學出版社,1997:365-367
  • 3.    曹子西.北京通史 第9卷.北京:北京燕山出版社,2012:35-37
  • 4.    中華民國軍政府(安國軍政府)  .中國第二歷史檔案館[引用日期2022-11-10]
  • 5.    尚海等.民國史大辭典.北京:中國廣播電視出版社,1991:1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