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安口窯

鎖定
安口窯是在甘肅省華亭縣東部的隴山深處的一座千年古鎮,舊稱安口窯,今名安口鎮,是甘肅四大古鎮之一。
歷史上,這裏陶土、坩坭、煤炭資源豐富,累朝累代廣開窯口,全國各地逃荒避亂的陶瓷藝人常常來此安家立口,燒造的日用陶瓷聞名西北,“安口窯”之名即由此而來。
始於唐。宋、元燒製黑瓷、“鐵鏽花”、青瓷。明清燒製黑陶、白陶,以日用器為主,有粗缸、粗碗等。
中文名
安口窯
地    址
甘肅省華亭縣東部的隴山深處
現    名
安口鎮
陶瓷名人
張富寬先生

安口窯陶瓷文化

縱觀歷史,不同時期的陶瓷器物,在一定程度上顯示了當時的社會文化和科學技術,其獨特造型與裝飾藝術也展示了當時人們的美學觀念。此次展覽生活用品種類繁多,如:壽碟、魚盤、藍邊碗、牛頭罐、大連缸、黑釉壇和花盆等。
30年代的白釉褐彩菊花碟,40年代的雙耳褐釉罐(牛頭罐)、各式油行,50年代的野雞紅罐,它們都極具時代特徵,是各時期的典型代表。
1954年,野雞紅罐還因其釉色明亮,質地敦厚,被故宮陶瓷博物院收藏。展櫃中還有一件引人注目,器型端莊、體態圓潤、色澤鮮紅的帽盒,後被人們演化成儲物盒,廣為使用。
進入60年代,正處全國大鍊鋼鐵時期,安口陶瓷廠生產了一批以陶代鋼的產品,有硫酸壇、酒精塔、造紙烘缸等。除此之外,還生產了體積大,容量足,通透性好的大連缸暢銷西北五省。
70年代,安口窯陶瓷傳承人範通儒在紫砂中加入華亭特有的黃土,燒製的紫砂壺,色澤淡雅、器型獨特、外觀樸實大方,當地百姓讚不絕口。
80年代,安口窯盛產各式飲器,其中梅花酒具、寶塔酒具因其造型別致、釉色瑩潤,成為人們饋親贈友的佳品。
90年代,安口陶瓷廠不再侷限於民用陶瓷的製造,開始引進新技術、新工藝,生產造型美觀,色彩豔麗的陶瓷工藝品,以至於八仙人物、瓷佛像、生肖儲蓄罐,花瓶等在普通人家隨處可見。滴水觀音和反彈琵琶是當時安口窯制瓷工藝達到頂峯時期的代表作,反彈琵琶還曾榮獲甘肅省工藝美術百花獎。
這裏的每一個展品都是時代的標籤,它們承載着,記錄着華亭的歷史文化,也訴説着安口窯的起起落落。而安口窯陶瓷帶給我們的不僅僅是名噪一時的榮耀和現如今的一聲慨嘆,它凝結着華亭人勤勞質樸,聰慧善良的優秀品質。一位遊客參觀後留言説:“安口窯陶瓷館的開館具有極高的社會價值和歷史價值。而我們要做的是繼承和傳承好安口窯陶瓷文化,留給後人一筆豐厚的文化瑰寶。” [1] 

安口窯陶瓷名人

安口鎮政府的張富寬先生1976年進安口陶瓷廠工作,與陶瓷打了一輩子交道,著有《安口陶瓷史》一書,老人雖年近花甲,但身體硬朗,言語有力、聲音豁亮,他就“安口窯”情況向記者詳詳細細地做了介紹。
張富寬説,追溯安口窯的陶瓷燒造史,可謂滄海桑田,幾度興衰,令人感嘆。明代的趙浚谷考證,周時有秦虞閼父在朝作陶正時,曾在華亭燒製過土陶;周代惟襄時就有燒製的瓦瓷、黑瓷,距今已2000多年了。安口窯陶瓷燒造業興起於唐代,宋元時以燒製黑瓷“鐵鏽花”和青瓷為主,技術逐漸成熟。至明代燒製的青花瓷頗負盛名,以“隴上窯”之美名列入全國名窯,達到鼎盛時期,到明末清初,日趨衰落。 [2]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