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守藏

(玄色創作的民國羣像小説)

鎖定
《守藏》 為玄色創作的民國羣像小説,由中南天使文化“愛格”於2016年9月出版。
講述了民國時期,日本入侵,1931年“九·一八”事變後,北平故宮博物院接到指令,將文物裝箱“南遷”,一羣身份各異的“守藏吏”們護送國寶專列的故事。小説以真實歷史為背景,用輕鬆詼諧的文風重述了“13427箱文物,跨越兩萬裏、14年光陰、1場戰爭,無一損毀”的故宮南遷傳奇。
作品名稱
守藏
作    者
玄色
創作年代
民國
作品出處
故宮文物南遷
類    別
羣像小説
出版社
長江出版社
出版時間
2016年9月
頁    數
288P
定    價
29.8 元
開    本
16 開
裝    幀
平裝
ISBN
9787020156603 [8] 

守藏內容簡介

守藏
守藏(2張)
《守藏》講述了1931年“九一八事變”後,故宮博物院接到指令,要將院內的各種文物打包南遷,一羣身份各異的“守藏吏”集結出發,奉命護送國寶南下。從確定名錄到打包裝箱,再到正式上路一年的光景過去了,總共13491箱珍貴文物代表着千年來中華文明的傳承。本來原計劃是南遷,結果在過程中意外頻發,面對日本人的追趕,守藏吏們不斷與他們周旋,文物在戰火中走遍了大江南北、四處流離,直到日本投降,這些文物才又重新回到南京,存放在朝天宮。這十五年間發生的各種故事,見證了一代文物工作者的艱辛與不易 [1] 
歷史背景十分清晰:1933—1947年,故宮博物院為躲避日軍戰火,將13427箱文物分5批運至南京,“七七事變”後又分南、中、北三路輾轉西遷,水陸交通並用,分別在貴州安順、四川樂山和峨眉山“避難”達七八年之久,抗日戰爭勝利後才陸續集中到重慶,1947年“回遷”南京 [2] 

守藏創作背景

《守藏》的書名源自護送故宮博物院文物的這羣人“守藏吏”這個稱呼 [3]  。玄色曾在《啞舍》中寫了一個故事名為《菩提子》,故事背景為“故宮文物南遷”,在寫完那個故事的很長一段時間裏都沉浸在那段歷史中。玄色認為它們已經不僅僅是器物,而是寶貴的民族財富。玄色希望能夠通過我的文字,藝術化地讓隱藏在歷史中的這段往事被更多人所瞭解。於是決定以這段歷史作為原型進行小説創作。創作《守藏》的時候,玄色查閲了大量的資料,也採訪過一些相關職業的前輩,前期準備很充足的情況下才開始動筆 [2] 

守藏作品目錄

上冊
第一章 沈家君顧
第二章 方家少澤
第三章 岳家雷霆
第四章 啓程北上
第五章 《四庫全書》
第六章 初來乍到
第七章 木葉無雙
第八章 青梅竹馬
第九章 長風遠宦
第十章 偷龍轉鳳
第十一章《祭侄文稿》
第十二章 六對銅獅
第十三章 金蟬脱殼
第十四章 飛機轟炸
第十五章 唐家九爺
第十六章 各懷鬼胎
下冊
第十七章 隴海林場
第十八章 林海槍戰
第十九章 借刀殺人
第二十章 身陷匪窩
第二十一章 李代桃僵
第二十二章 拜堂成親
第二十三章 完璧歸趙
第二十四章 抵達南京
第二十五章 海市蜃樓
第二十六章 軍火生意
第二十七章 車內協議
第二十八章 子辰玉佩
第二十九章 盤長繩結
第三十章 浦口碼頭
創作手札 [4-5] 

守藏人物介紹

父親沈聰是原清朝內務府官員,幼時在故宮長大,因過目不忘和對古董的特殊天賦,而被沈聰刻意培養成為繼承人。沈聰對文物古董字畫狂熱,在文物流落皇宮之外的年代,經常自掏腰包買回來,身家赤貧。沈君顧的母親在他很小的時候因無錢治病而病故,因為此事,他與父親關係並不和睦。沈君顧還有一個哥哥,當年因母親生病缺錢,自賣其身,失去聯絡。後建福宮大火,沈聰身死,沈君顧憤而離開故宮,以給人鑑定古董為生。在得知故宮文物南遷的押運官打算在途中私吞文物時回到故宮幫忙,與嶽霆合作確保文物運輸的安全。
沈君顧 沈君顧
徐州第一大匪幫餘家幫的九當家,自小就武藝高強,霸氣十足,又在年幼時因性別而被人歧視,所以從十歲起就留着短髮,一直以男裝示人。雖然寨子裏的人都知道她是女孩子,但她卻早已沒有絲毫女人味兒,就算是長相俏麗,但那渾身的氣勢也少有人能與她對視。
唐曉 唐曉
中共地下黨的優秀特工,被派來故宮守護裏面的古董,以南洋大學畢業的高材生的身份進入故宮工作,一直利用中共龐大的情報網,找回了一些流傳到宮外的古董,在古董南遷之時與沈君顧合作保護古董的安全。
嶽霆 嶽霆
沈君顧的哥哥,因母親生病缺錢,自賣其身,成為一個僕人,改名為顧淵,在某次監察院院長被刺殺的時候挺身而出,救了對方。便借這個救命之恩告了自己的主人。在恢復自由身之後,混進了警衞隊,換了幾個崗位之後,在監察院紮了根,成為監察院的監察委員,人稱“監察院之狼”,為人陰狠毒辣,無論誰讓他看不順眼,都會死咬不放,屬於人見人煩的典型。
顧淵/沈東顧 顧淵/沈東顧
十三歲留洋唸書,先後就讀麻省理工學院和哈佛大學,都獲得了學士學位,之後被駐美公使推薦,進入了西點軍校學習,並且提前一年完成學業,以優異成績畢業。回國後在南京政府任職,申請接手押運國寶南遷的任務,由於其他官員想從中獲利,為了順利完成任務不得不答應他們在運輸工程中吞掉部分古董,但由於沈君顧與嶽霆的行動而未成功,在完成任務後打算經營軍火生意,由於嶽霆提供的優越條件而答應嶽霆繼續幫忙古董的轉移。
方少澤 方少澤

守藏作品鑑賞

守藏主題思想

家國情懷
以院長傅同禮為首的文物工作者們,對於中華文物的熱忱在亂世中尤為凸顯,他們對於文物的熱愛來自於家族的傳承,來自於自己的內心,每個人身上都有那份厚重的責任感。故宮文物南遷動議自提出之日起,便爭吵不斷,各種反對聲各種污名謠言塵囂四起。頂着倒賣文物、損害國寶的流言蜚語,主人公們在高層爭吵了兩年後,終於在形勢的逼迫下開始了南遷的步伐。
這部作品雖然是小説,但在片尾的部分參考文獻中,還是可以看到小説中大部分內容還是基於真實的歷史進行藝術改編的。比如小説中有關《四庫全書》演繹出的故事便頗有意思,有很多知識性的因素在其中。主人公之一的嶽霆到了故宮文物南遷整理團隊中,便對當時缺一本的《四庫全書》念念不忘。當年乾隆皇帝修編《四庫全書》時,總共謄寫了七套,分別藏在全國各地,分為北四閣和南三閣。南三閣中藏於揚州文匯閣和鎮江文宗閣的兩套被太平天國銷燬,而藏於杭州文瀾閣的版本也因太平軍攻佔期間文瀾閣倒塌,最終也只搶救回來全書的四分之一。北四閣的藏本也經歷了厄運,藏於圓明園的文源閣版本在英法聯軍入侵時便隨着圓明園一起焚燬了,而藏於瀋陽故宮的文溯閣版本因為東北淪陷也下落不明。
目前來看剩下的文津閣和文淵閣兩套版本的《四庫全書》算是最完整的版本了。而文津閣這一版,當年從承德避暑山莊運到北平後,歷經輾轉交給了新成立的京師圖書館。沒想到在展出時丟失了一冊,一時間成為了人們的笑柄,而嶽霆則憑藉自己的情報網,在古董街上四處打聽,自認為找到了丟失的那一冊書。然而,在引出了另外的主角沈君顧後,被無情的“打假”,原來真正丟失的那本已經被沈君顧找到了,這也突出了沈君顧對於文物鑑別的高超能力及背後若隱若現的家族故事。
文物南下的過程中,除了外部的困難,內部這個團隊也有着諸多問題,眾多人物也在互相磨合。比如自幼留學的方少澤,因為接觸了很多國外的先進理念,因此對於中國的歸屬感並不強,當他接下護送文物的任務後,卻對於文物古董並沒有太多的認同感。然而作為中共地下情報人員的嶽霆,則有着超強的執行力,和對文物對國家的一腔愛國之心。從故宮搬離的沈君顧,因為父親對文物的痴迷搞得家破人亡,當他重新回到故宮,重新回到這些文物的身邊,心理極為矛盾。有着不同理念、不同經歷的三人,一路上針鋒相對也英雄惜英雄。在互相學習和經歷磨難後,大家對彼此有了更深的理解,也放下了對彼此的成見,他們都懷揣着建設國家的夢想,面對國難都想盡自己所能出一份力。
書中守藏吏們與各色心懷鬼胎的人物作鬥爭,很多故事情節,都有着真實歷史事件的襯托,三路運送團隊,各有各的艱辛,各有各的困難。他們也曾失落過絕望過,但他們仍守護着這些寶物。主人公嶽霆的這句話代表了一代文物工作者們的苦心,他説:“希望我們的子孫後代,可以在光明安全的地方,靜靜地欣賞這些瑰寶 [1]  。”

守藏藝術特色

玄色依照當時的背景,以虛構的文學筆法塑造了各種角色,在亂世之中展現出了各方的價值與信仰 [1] 

守藏作者簡介

玄色,青春文學作家。2007年開始寫作,代表作有《啞舍》系列、《守藏》、《昊天紀》等。曾六次登上中國作家富豪榜,作品暢銷逾千萬冊 [3] 

守藏作品評價

《守藏》延續了作家玄色對古董的熱愛與研究,通過閲讀小説可以進一步瞭解故宮文物的前世今生 [7] 

守藏作品影響

2020年7月,《守藏》影視化改編啓動 [6]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