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漢語文字)

鎖定
守(拼音:shǒu)為漢語一級通用規範漢字(常用字) [7]  。此字始見於商代金文,古字形由表示房屋的“宀”和表示手的“又”組成,本義指掌管,又指保護、防衞。後引申指使不被改變,還引申為不離開、守候,還表示靠近、依傍。由此再引申為遵循、不違反,也引申為在精神、思想方面不違反節操。 [12] 
中文名
拼    音
shǒu
部    首
五    筆
PFU(86、98) [1] 
倉    頡
JDI [1] 
鄭    碼
WDDS [1] 
筆    順
點、點、橫鈎、橫、豎鈎、點
字    級
一級(編號:0546) [7] 
平水韻
上聲二十五有,去聲二十六宥 [2] 
總筆畫
6(部首3,部首外3)
筆順編號
445124
統一碼
基本區 U+5B88 [1] 
異體字
㝊、垨、𡧕、𡬮、𡬴
四角號碼
3034₂
注音字母
ㄕㄡˇ
造字法
會意字
字形結構
上下結構

字源演變

字形演變流程圖(文中出現序號參照此圖所示文字) 字形演變流程圖(文中出現序號參照此圖所示文字) [3]
“守”字未見於商代甲骨文,但見於商代金文,作圖1。外部表示房屋;裏面是“”字,為手的象形,表示治理(政事)。西周金文在“又”字下部增加一點,形似“寸”字。古文字中這種在“又”字下增添一點的現象很常見,它本質上還是“又”字。“守”字構意為在辦公場所治理政事,屬會意字。“守”的本義包含“治理”與“防守”兩層意思。古代朝廷派人到某地為官,守住一方土地,治理一方民眾,叫作守。 [14-15] 
“守”在古代特指州府地方長官,因為“守”是這些官員的職責。秦朝時,守是郡或相當於郡級行政單位的長官,負責治理全郡。《史記·項羽本紀》:“於是籍遂拔劍斬守頭。”漢代曾更名為太守。《漢書·龔遂傳》:“上以為渤海太守。”隋統一南北朝後,廢郡守之名代之以州刺史,宋代改稱知州,但習慣上仍以太守為別稱,如歐陽修《醉翁亭記》:“太守謂誰?廬陵歐陽修也。”
“守”是維持原狀。因此“守”有保持之意,如保守、因循守舊;又有“守候”義,如“守株待兔”。
履行掌管事務的職責要遵循一定的原則和制度。所以“守”引申為遵守、遵循。如守法、守紀、守時、守信等。如果所遵守的是道德規範時,“守”就表示操守、節操之意。 [12-13] 

詳細釋義

拼音
詞性
釋義
英譯
例句
例詞
shǒu
名詞
(舊讀shòu)官吏的職責
duty;
post
《墨子·號令》:“女子到大軍令行者,男子行左,女子行右,無並行,皆就其守,不從令者斬。離守者,三日而一徇。”
《荀子·王霸》:“百畝一守,事業窮,無所移之也。”
《史記·太史公自序》:“其在周,程伯休甫其後也。當週宣王時,失其守而為司馬氏。”
職守
節操
《尚書·洪範》:“凡厥庶民,有猷有為有守,汝則念之。”
漢·劉向《列女傳·陳辯女》:“君子謂辯女,貞正而有辭,柔順而有守。”
《三俠五義》第八四回:“包相便保舉顏查散才識諳練,有守有為,堪勝此任。”
操守
(舊讀shòu)秦代郡的長官名,後指刺史太守
magistrate
《左傳·襄公二十九年》:“王以上卿之禮饗管仲,管仲辭曰:‘臣,賤有司也,有天子之二守國·高在。’”
《墨子·號令》:“守入臨城,必謹問父老吏大夫,請有怨仇讎不相解者,召其人,明白為之解之。”
《史記·秦始皇本紀》:“(秦始皇二十六年)分天下以為三十六郡,郡置守、尉、監。”

守衞的士兵

《周禮·天官·內宰》:“正歲均其稍食,施其功事,憲禁令於王之北宮,而糾其守。” 鄭玄注:“守,宿衞者。”
《左傳·昭公五年》:“其餘四十縣,遺守四千,奮其武怒,以報其大恥。”

動詞
遵循;遵照
obey;
keep;
abide by
《尚書·湯誥》:“凡我造邦,無從匪彝,無即慆淫,各守爾典,以承天休。”
《史記·高祖本紀》:“吾聞帝賢者有也,空言虛語,非所守也,吾不敢當帝位。”
周立波《山鄉鉅變》上二:“收場吧,來了遠客,你們也應該守一點規矩。”
守紀;守信;恪守;遵紀守法
堅持;保持
stick to;
keep
唐·韓愈《與鄭相公書》:“候孟氏兄弟到,分付成事,庶可靜守,無大闕敗。”
《二刻拍案驚奇》卷二八:“就是有人肯借,欠下了債要賠利錢,不如守此小本經紀罷了。”參見“守成”。
守恆;保守;守口如瓶
看護;看管
watch;
look after;
protect
《國語·越語上》:“將免者以告,公令醫守之。”
唐·韓愈《祭十二郎文》:“吾行負神明而使汝夭,不孝不慈,而不得與汝相養以生,相守以死。”
巴金《家》二十:“她不忍離開他,痴痴地坐在他的身旁守住他,兩眼望着窗户出神。”
守護;守望;守候;看守;守株待兔
防衞;保衞(與“攻”相對)
defend;
guard;
protect
《左傳·襄公二十九年》:“聞守卞者將叛,臣帥徒以討之。”
南朝宋·劉義慶《世説新語·識鑑》:“使居中國,能亂人,不能為治。若乘邊守險,足為一方之主。”
管樺《將軍河》第一部第四一章:“可這會兒才二十來條槍,那麼大一個廟,守哪堵牆才好!”
防守;把守;戍守
掌管;管理
《左傳·昭公二十年》:“山林之木,衡鹿守之。澤之萑蒲,舟鮫守之。”
《荀子·王霸》:“故孔子曰:‘知者之知,固以多矣,有以守少,能無察乎?”

收捕
arrest
《戰國策·西周》:“昭應聞此,必勸楚王益兵守雍氏。”

靠近;依靠
depend on
宋·李清照《聲聲慢·尋尋覓覓》詞:“守着窗兒,獨自怎生得黑。”
元·盧摯《蟾宮曲》:“稚子謙和禮法,山妻軟弱賢達。守着些實善鄰家,無是無非,問甚麼富貴榮華。”
《紅樓夢》第四回:“守着舅舅姨母住着,未免拘緊了,不如各自住着,好任意施為。”
守親
請求
ask
《左傳·昭公二十七年》:“魯君守齊,三年而無成。”
《漢書·外戚傳上·孝昭上官皇后》:“數守大將軍光,為丁外人求侯,及桀欲妄官祿外人,光執正,皆不聽。”

暫時代理職務。多指官階低的人代理官階高的職務
《史記·汲鄭列傳》:“司馬安為淮陽太守,發其事,莊以此陷罪,贖為庶人,頃之,守長史。”
《漢書·鮑宣傳》:“鮑宣字子都,渤海·高城人也,好學明經,為縣鄉嗇夫,守束州丞。”
《後漢書·王允傳》:“初平元年,代楊彪為司徒,守尚書令如故。”
古代指某一星辰進入別的星辰的天區
《史記·孝景本紀》:“熒惑逆行,守北辰。”
《史記·天官書》:“其(熒惑)入守太微、軒轅、營寶,主命惡之。”
(參考資料:《現代漢語詞典》 [8]  《漢語大字典》 [10] 

古籍訓釋

説文解字

【卷七】【宀部】
守官也。從宀從寸。寺府之事者。從寸;寸,法度也。 [9] 

説文解字注

“守官也”注:《左傳》曰:“守道不如守官。”《孟子》曰:“有官守者。不得其職則去。”
“從宀,從寸。從宀,寺府之事也”注:寸部曰:“寺,廷也。”广部曰:“府,文書藏也。”
“從寸,法度也”注:守從二者會意。書九切,三部。從宀以下十四字參《韻會》本訂。 [4] 

康熙字典

【寅集上】【宀部】 守;部外筆畫:3
《唐韻》書九切。《集韻》《韻會》《正韻》始九切。並音首。《説文》:守,守官也。從宀,官府也。從寸,法度也。《玉篇》:收也,視也,護也。《易·繫辭》:何以守位,曰仁。《周禮·天官》:獸人職時田則守罟。注:防獸觸攫也。
又《廣韻》:主守也。《左傳·昭二十年》:晏子云:山林之木衡鹿守之,澤之萑蒲舟鮫守之,藪之薪蒸虞𠋫守之,海之鹽蜃祈望守之。衡鹿等皆官名。
又《增韻》:攻守也。《易·坎卦》:王公設險,以守其國。《史記·留侯世家》阻三面而守。
又《唐韻》《廣韻》《集韻》《韻會》《正韻》𠀤舒救切。音默。《增韻》:守之也,所守也,為之守也。天子巡諸侯所守曰巡守,諸侯為天子守土亦曰守,漢置郡太守。
又姓。《正字通》:宋守恭與蘇軾為詩友。
又葉式視切。音矢。《楚辭·天問》:雄虺九首,儵忽焉在。何所不老,長人何守。在音泚。
又葉雖遂切,音粹。《前漢·班固敍傳》:崇執言責,隆持官守。寶曲定陵,𠀤有大志。 [5] 

字形書法

字形對比

字形對比(楷體) 字形對比(楷體)

書寫提示

“守”字書寫演示 “守”字書寫演示
“宀”扁、寬,“寸”大、窄。“宀”,首筆點在豎中線上端。“寸”,橫筆在橫中線,寬度略窄於“宀”;亅(豎鈎)在豎中線右側,鈎尖抵豎中線;點的位置高,在橫筆下側。

書法欣賞

音韻彙集

上中古音

時代
聲韻系統名稱
韻部
聲母
韻母
先秦
高本漢系統

ɕ

先秦
王力系統
ɕ
ǐu
先秦
董同龢系統
ç
jŏɡ
先秦
周法高系統
stʰ
jəw
先秦
李方桂系統
h
rjəgwx
西漢



東漢





jou


jou
南北朝
宋北魏前期
尤侯幽

jou
南北朝
北魏後期北齊
尤侯幽

jou
南北朝
齊梁陳北周隋
尤侯幽

jou
隋唐
擬音/高本漢系統

ɕ
i̯ə̯u
隋唐
擬音/王力系統

ɕ
ǐəu
隋唐
擬音/董同龢系統

ɕ
ju
隋唐
擬音/周法高系統

ɕ
iəu
隋唐
擬音/李方桂系統

ś
jə̆u
隋唐
擬音/陳新雄系統
ɕ
ǐou
(參考資料:漢典 [6] 

韻書集成

韻書
字頭
小韻
韻攝
聲調
韻目
聲母
聲類
開合
等第
清濁
反切
擬音
廣韻
上聲
四十四有

開口呼
全清
書九切
ɕju
去聲
四十九宥

開口呼
全清
舒救切/書救切
ɕju
集韻
𦣻(首)
上聲
四十四有

開口呼
全清
始九切
ɕiəu
去聲
四十九宥

開口呼
全清
舒救切
ɕiəu
禮部韻略


上聲





始久切



去聲





舒救切

增韻


上聲





始九切



去聲





舒救切

中原音韻

上聲
尤侯

齊齒呼

全清

ʂiəu
中州音韻


上聲
尤侯





葉收上聲

洪武正韻

上聲
十九有


全清
始九切
ʃiou

去聲
十九宥


全清
舒救切
ʃiou
分韻撮要

陰上
第五修叟秀






(參考資料:漢典 [6] 

方音集成

注意:方言字音的聲母和韻母用國際音標標註;各方言點的字音以當地城區中老年人口音為依據,僅作參考
方言類別
方言點
聲母及韻母
調值
調類
備註
官話(北京官話)
北京
ʂou
214
上聲

官話(冀魯官話)
濟南
ʂou
55
上聲

官話(中原官話)
西安
ʂou
53
上聲

官話(西南官話)
武漢
sou
42
上聲

官話(西南官話)
成都
sou
53
上聲

官話(江淮官話)
合肥
ʂɯ
24
上聲

官話(江淮官話)
揚州
sɤɯ
42
上聲

晉語
太原
səu
53
上聲

吳語
蘇州
52
上聲

吳語
温州
ɕiəu
45
陰上

湘語
長沙
səu
41
上聲

湘語
雙峯
ɕiʊ
31
上聲

贛語
南昌
səu
213
上聲

客家話
梅縣
su
31
上聲

粵語
廣州
ʃɐu
35
陰上

粵語
陽江
ʃɐu
21
上聲

閩語(閩南片)
廈門
siu
51
上聲
文讀
tsʰiu
51
上聲
白讀
閩語(閩南片)
潮州
siu
53
陰上

閩語(閩東片)
福州
sieu
31
上聲

閩語(閩北片)
建甌
siu
21
上聲

(參考資料:《漢語方音字彙》 [11]  、漢典 [6] 
參考資料
  • 1.      .漢典[引用日期2020-05-29]
  • 2.    平水韻 二十五有 守  .搜韻[引用日期2020-05-29]
  • 3.    李學勤主編;趙平安副主編.字源[M].天津;瀋陽:天津古籍出版社;遼寧人民出版社,2013.07:660
  • 4.    《説文解字 最新整理全註譯本》編委會編. 説文解字 最新整理全注全譯本 第3卷[M]. 北京:中國書店, 2010.12:1144
  • 5.    康熙字典  .漢典[引用日期2018-10-25]
  • 6.    守 韻書  .漢典[引用日期2020-05-29]
  • 7.    國務院關於公佈《通用規範漢字表》的通知  .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央人民政府門户網站[引用日期2023-08-31]
  • 8.    中國社會科學院語言研究所詞典編輯室編.現代漢語詞典 第7版[M].北京:商務印書館,2016.09:1204
  • 9.    [東漢]許慎 原著;湯可敬 撰.説文解字今釋[M].長沙:嶽麓書社,1997.07:996
  • 10.    漢語大字典編輯委員會編纂.漢語大字典 第2版[M]:四川辭書出版社;崇文書局,2010.04:978-979
  • 11.    北京大學中國語言文學系語言學教研室編.漢語方音字彙(第二版重排本)[M].北京:語文出版社,2003.06:210
  • 12.    傅永和,李玲璞,向光忠主編.漢字演變 文化源流 上[M].廣州:廣東教育出版社,2012.12:354-355
  • 13.    黃金貴主編;曾昭聰副主編.古代漢語文化百科詞典[M].上海:上海辭書出版社,2016.01:1002
  • 14.    何金松著.漢字文化解讀[M].武漢:湖北人民出版社,2004.07:150
  • 15.    左民安著.細説漢字 1000個漢字的起源與演變 插圖珍藏本[M].北京:九州出版社,2006.12:117
展開全部 收起